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66629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docx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docx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

一、长度单位的知识点

1、尺子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常用的长度单位有:

米和厘米。

食指的宽度约有1厘米,伸开双臂大约1米。

 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时:

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物体长度=较大数-较小数,例如:

从刻度“0”到刻度“6”之间是6厘米(6-0=6),从刻度“6”到刻度“9”之间是3厘米(9-6=3);还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数出物体的长度。

(算,数)

4、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5、画线段的方法:

 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长度是几就画到几。

(找点画线;有时还要先算出长度再画线。

如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第1单元长度单位

第1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学习内容】:

课本P2-3,例1、2、3

【学习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

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重点、难点】:

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

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

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

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物体。

三、认识尺子

1、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

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四、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

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

“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

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

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

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

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

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

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五、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

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

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支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

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第1单元长度单位

第2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学习内容】:

课本第4页。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课前准备】: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

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学习过程】:

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

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

2厘米呢?

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

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认识米,用米量

情景设置:

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

瞧!

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

那么该怎么办呢?

(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

(板书:

“米”)

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

(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

(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小结:

1米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

1米=100厘米)

(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1.出示卷尺。

介绍:

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

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

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四.扩展练习

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1单元长度单位

第3课时认识线段

【学习内容】:

课本5、6页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

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

(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

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

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

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

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

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

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每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

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

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5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

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

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5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

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

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

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

另外,同样长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

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

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师:

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教学反思】:

 

第1单元长度单位

第4课时解决问题

【学习内容】:

课本第7页

【学习目标】:

1、掌握合适的确定长度单位的方法;

2、在确定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比较。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校升旗台上有一根高高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二、学习新知

1、现在我们知道旗杆的高度是13()

2、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

为什么?

3、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用尺量一量,13厘米只有一拃长,不可能。

我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底下。

5、得出结论:

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6、总结判读方法

可以想像一下其中一个长度合不合理。

也可以用已知的长度去比一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课本第9页第8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认识线段

 二、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特点

 1.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以前的教材在出现某个数学概念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抽象的形式展现出来。

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

根据课标的精神,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如本单元的长度单位,以往都是直接告诉学生“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量”,现在要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 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

 3. 改变了线段的单元。

 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把直线和线段单元在一起,并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引出线段。

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其“无限长”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也无法借助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并采取给出线段的图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四、具体单元

 1.长度单位

 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源。

(2)从量化的角度测量物体的长度:

选一个物品作测量标准,了解所测物体有多少个测量标准那么长。

 (3)通过两方面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①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

(左上图)

 ②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可能相同。

(右上图) 得出结论:

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量相同,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

所以,在测量、比较长度时,必须使用同一测量标准。

 (4)教材中使用了很多测量标准,最后统一到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一是学生的学具里都有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二是为了后面引出1厘米的概念。

在实际生活中,根据测量、比较的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标准。

不同的国家选用的测量标准也经常是不同的。

 做一做

 三个题目都是让学生估计或测量每种物品大约有多少个长度单位,由直观逐步抽象。

 第1题,方格是一个一个排列起来的,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直观地估计出来。

 第2题,学生不再使用多个测量标准与被量物体进行比较,而是使用一个测量标准进行测量,测量时要求学生量完一次后,从前一次量的终点开始测量。

 第3题,逐渐过渡到用1厘米的单位长度进行度量,为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做准备。

估计时,比第1题难度加深,要求学生在头脑中完成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

认识厘米

 

(1)例1中已经引出了将正方体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体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使学生理解直尺是人们为了方便测量而发明的,尺上的刻度都是统一的。

并用一条线段引出1厘米的长度。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①把正方体、直尺、线段放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受1厘米有多长,同时也为用直尺测量长度做准备。

 ②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设计了估计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和量量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两个活动,使用多种直观物体帮助学生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1厘米的表象。

 例2(用厘米量)

 教材中给出了量纸条长度的正确方法,但只是其中一种方法,教学时如果学生能够发现更多的方法,要给以鼓励。

 认识米

 

(1)米尺的引入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通过用学生尺量黑板,感觉到很麻烦,很自然地引出。

 

(2)与“1厘米”的认识一样,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①实际观察米尺

 ②量身高

 ③量臂展

 例3(米和厘米的关系)

 

(1)通过用不同的工具量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去发现米和厘米的关系。

 

(2)教材上开始出现卷尺、皮尺(做一做),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测量工具,并理解根据不同的测量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2.线段

 认识线段

 教材的单元有所变化,原通用教材:

先讲直线,再引出线段:

“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个点间的一段叫做线段”。

实验教材:

用三个直观图直接形象描述出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有两个端点。

 接下来,教材说明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并让学生量一量线段的长度,学生已经具备了测量纸条长度的能力,测量线段的长度就迎刃而解了。

 画线段

 与量长度一样,教材只是给出了最基本的画线段的方法,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也可以。

 五、教学建议

 1. 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了改编。

因此教学线段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

如果教师要补充线段的练习,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