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工程基础实验实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68693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药工程基础实验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制药工程基础实验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制药工程基础实验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制药工程基础实验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制药工程基础实验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制药工程基础实验实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制药工程基础实验实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制药工程基础实验实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制药工程基础实验实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制药工程基础实验实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制药工程基础实验实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制药工程基础实验实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制药工程基础实验实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制药工程基础实验实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制药工程基础实验实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制药工程基础实验实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制药工程基础实验实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制药工程基础实验实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制药工程基础实验实验.docx

《制药工程基础实验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药工程基础实验实验.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制药工程基础实验实验.docx

制药工程基础实验实验

实验一、培养基的配置与微生物的接种培养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培养基的配置、消毒方法和接种与培养技术。

了解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微生物的生长差异。

(二)实验原理:

微生物必须在含有所需要的营养元素的培养基上才能生长,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有它所适宜生长的培养基,细菌和真菌的培养基不同,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有些著名的培养基配方和配置方法。

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要防止其他微生物的存在和生长,因此在接种和培养过程中要进行灭菌和消毒,防止杂菌的干扰。

灭菌方式中广泛使用的是蒸汽灭菌,即湿热灭菌。

是热灭菌的好处是灭菌效果好,因蛋白质在含水时易变性,另外蒸汽穿透力大,含能量高。

使用蒸汽灭菌器要注意排气完全,否则达不到灭菌温度。

表1表示排空气程度与实际温度的关系。

表1蒸汽灭菌其中空气排除程度与器内温度的关系

空气排除程度

表压力(kPa)

灭菌器内的实际温度(℃)

完全排除

121

排除2/3

115

排除1/3

112

排除1/3

109

完全未排除

100

蒸汽灭菌器的压力有的以1b/in2(磅/英寸2)、kg/cm2表示,现统一以帕(Pa)或千帕(kPa)表示,它们与温度的关系如表4-2。

表2蒸汽压力与温度的关系

蒸汽压力

相应温度

(℃)

kPa

Lb/in2

Kg/cm2

5

10

15

20

25

30

表3糖在不同温度下热灭菌的破坏情况

分析方法

糖名

(10%糖液)

灭菌方法

(121℃)

(115.6~118℃)

(113~℃)

100℃

15min

20min

20min

30min

含量%

破坏

%

含量

%

破坏

%

含量

%

破坏

%

含量%

破坏

%

旋光法

葡萄糖

乳糖

麦芽糖

蔗糖

 

 

 

 

 

1.6

2.

3.

4.

 

 

表4一些微生物杀死的温度与时间

微生物

热死时间

微生物

热死时间

温度

时间

min

温度

时间

min

脆弱假单胞菌

氯针假单胞菌

荧光假单胞菌

赛氏杆菌(低温性)

海产弧菌(低温性)

鼠伤寒沙门氏菌

50

60

53

30

25

55

35

10

25

30

80

10*

伤寒沙门氏菌

桑夫顿伯格沙门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结核杆菌

产气肠细菌

60

63

60

61

47

50

5

6*

7

5~30

30

60

*指活菌数减少一个对数级即90%被杀死所需的时间。

蒸汽灭菌适用范围很广,但主要是培养基的灭菌。

在培养基灭菌中最需注意不要过多破坏营养,特别是糖类。

糖类在湿热灭菌时破坏情况见表3。

(三)实验材料

1.大肠杆菌、红豆杉内生真菌。

2.生化培养箱。

3.超静工作台

3.接种环或无菌牙签。

4.酒精灯。

5.无菌培养皿。

牛肉膏

0.5g

100ml

蛋白胨

1.0g

PH

NaCl

0.5g

加入1.2%琼脂,即为固体完全培养基(CM)。

7.PDA培养基:

PDA):

马铃薯煮汁

100毫升

蔗糖

2克

琼脂

PH值

制法:

先将新鲜无病害的马铃薯洗净,去皮后切成小薄片,称20克,加水100毫升,煮沸20分钟后过滤,其滤汁为马铃薯煮汁。

然后加琼脂和蔗糖煮溶,后补足水分至100毫升,装培养皿灭菌备用。

(四)操作步骤

1按上述要求配置2种培养基,分别装入培养皿;

2放入高压锅中蒸汽灭菌20min。

3待培养基冷却凝固后,在两种培养基上分别接种大肠杆菌和红豆杉内生真菌。

37℃培养。

42天后检查生长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

1.如何保证灭菌效果?

2不同种类的微生物菌落形态有何差异?

3如何为微生物选择合适的培养基?

实验二、微生物的显微镜观察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了解和掌握微生物的染色技术。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材料

1.菌种大肠杆菌,红豆杉内生真菌。

2.染色液草酸铵结晶紫染液;蕃红液。

3.器具显微镜,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载玻片。

(四)操作步骤

1.将固定好的涂片加滴结晶紫1min,若干了,还要补加染料。

2.用缓冲流水去染料。

3.加蕃红液复染30s。

4.用缓冲流水冲去。

5.用洗水纸吸干,直接用显微镜观察,先用低倍镜观察,然后用油浸镜观察,作图。

(五)染色操作步骤及注意点

染色法可以看到染色操作包括制片、固定、染色、媒染、脱色、复染、水洗、干燥等步骤,每一步都具有其操作要点和注意点,若不当心,可能就得不到满意的结果。

1.制片制片要采用干净的载波片,并注意接种环的无菌操作。

做斜面菌体片时,要防止菌体和水混和不均匀有团结现象,注意菌体量适中。

2.固定涂片后最好先在室温下自然干燥,然后固定。

固定的目的是:

(1)杀死微生物,固定其细胞结构;

(2)保证菌体能牢固地黏附在载玻片上,因而可以防止标本被冲洗掉;(3)改变菌体对染料的通透性,一般使死细胞原生质染色。

固定常用高温。

手执载波片一侧,标本面朝上,在火焰外层快速来回通过3~4次。

共约3~4s,要求玻面温度不超过60℃,此时以手背皮肤接触不觉过烫为度,放置待冷后染色。

由于热固定改变细胞的内部结构及外形,所以研究菌体细胞结构时常采用化学固定法。

常用的化学固定剂有:

95%酒精、酒精和醚1:

1的混和液、丙酮、1~2%锇酸溶液。

适用于固定丝状菌的固定液介绍两种:

(1)铬酸-醋酸-锇酸液:

铬酸1g,冰醋酸1g,1%锇酸1ml。

(2)铬酸-醋酸-福尔马林液:

1%铬酸80ml,冰醋酸5ml,福尔马林15ml。

锇酸能很快固定细菌细胞而不改变其结构,因此用它来固定微生物细胞很方便。

3.媒染与染色标本固定以后,滴加染色液,使整个标本固定在染色液中。

染色时间视标本与染色的性质而定,有时还需加热。

一般染色时间为1~3min。

如作复合染色,要在染色前作媒染处理。

媒染剂与染料能形成不溶性的化合物,它能增加染料和细胞的亲和力(表3-2)。

媒染一般在固定后进行,但也可结合固定或染色同时进行。

5.水洗与干燥染色时间一到,就应用细小的缓流水将多余染料从标本上洗去,但不会将细胞所吸附的染料洗去。

洗净后,将标本置桌上风干,也可用吸水纸轻轻吸去水分。

有时也可微微加热,待干后再镜检。

6.标本玻片的封藏标本镜检后,有时需要长期保存,这是应将标本封存。

常用的制片粘着胶是加拿大胶,其制法是:

混和等量的干加拿大胶和碳酸氢钠在乳钵内磨碎,加入等量二甲苯,制成透明溶液,约一星期后过滤,并微热,使溶液具适当稠度。

保存在暗处,并外涂黑色。

将此液滴加到标本中,上盖清洁盖玻片,压平,待干,保存。

用此种中和性的加拿大胶保藏标本,较不易褪色。

(六)实验现象与分析

实验3-蛋白质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一、实验目的:

掌握聚丙烯酰胺凝胶的配置,电泳仪的使用,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的原理与方法。

二、原理

二、原理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按其电泳装置和凝胶的形状可分为垂直管型盘状电泳和垂直板型电泳。

二者的操作原理和操作方式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前者在圆玻璃管内将凝胶做成圆柱状,后者在两块平板玻璃之间将凝胶做成平板状。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按其凝胶的组成系统可分成四种:

(1)连续凝胶电泳:

只用一层凝胶,采用相同的pH值和相同的缓冲液。

(2)不连续凝胶电泳:

采用二层或三层性质不同的凝胶(即:

样品胶、浓缩胶和分离胶)重叠起来,使用两种不同的pH值和不同的缓冲液。

(3)梯度凝胶电泳:

采用梯度混合装置,使制得的凝胶由上至下孔径逐渐减小(即凝胶浓度由上至下逐渐增高)。

梯度凝胶电泳主要适宜于测定球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

(4)SDS-凝胶电泳:

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加入SDS(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DdecyiSul-

fate)。

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用丙烯酰胺(Acrylamiae)和交联剂N,N一甲叉双丙烯酰胺(N,N-methylenebisacrylamide,简称BIS)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聚合而成的。

所用的催化剂有两种:

①用过硫酸铵和四甲基乙二胺(TEMED)作为化学聚合催化剂。

在TEMED或其他叔胺的催化下,由过硫酸铵形成氧的自由基。

氧的自由基又使丙烯酰胺形成自由基,从而引发聚合作用。

②用核黄素(vitb2)作为光聚合的催化剂。

光聚合可用日光、日光灯或电灯作为光源。

在痕量的氧存在下,核黄素经光解形成无色基,无色基再被氧氧化形成自由基,从而引发聚合作用。

在聚丙烯酰胺凝胶制备时,改变单体丙烯酰胺的浓度可使凝胶网状结构中网眼的孔径改变。

因此可根据被分离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选择适当的浓度。

交联剂N,N-甲叉双丙烯酰胺的浓度对孔径也有一些影响。

当丙烯酰胺的总浓度不变时交联剂的浓度占5%,则凝胶孔径最小;高于或低于5%,孔径都相对变大。

一般使用时交联剂与单体浓度之比为2~5:

100。

不连续电泳使用二层或三层不同孔径的凝胶,使用不同的pH和缓冲液,能使稀样品在电泳过程中浓缩成层,从而提高分辨能力。

不连续电泳的凝胶由上至下可分为:

(1)样品胶:

为大孔径凝胶,在pH6.7~6.8的Tirs-HCl缓冲液中聚合而成,含有欲分离的样品。

有时可不用这一层样品胶,而直接将样品液加入10%甘油或5%~20%蔗糖后,加在浓缩胶的表面。

(2)浓缩胶:

在pH6.7~6.8的Tris-HCl缓冲液中聚合而成的大孔径凝胶。

除了不含样品外,其他与样品胶相同。

样品就是在浓缩胶中浓缩,按迁移率的不同,在浓缩胶与分离胶的界面上压缩成层的。

(3)分离胶:

在pH8.8~8.9的Tirs-HCl缓冲液中聚合而成的小孔径凝胶。

样品组分在分离胶中进行电泳和分子筛分离。

连续电泳时只用一层分离胶即可,其制备方法相同。

当不连续电泳的多层凝胶重叠在一起,用pH8.3的Tris-甘氨酸缓冲液置于电泳槽内进行电泳时,样品就在浓缩胶中浓缩成狭窄的高浓度样品层。

这是因为在各层胶中都含有HCl,HCl离解度大,几乎全部成Cl-。

Cl-在电场中泳动最快(迁移率最大),称为快离子。

而电泳槽中含有甘氨酸,在样品胶和浓缩胶中pH为6.7~6.8,甘氨酸只有0.l%~1.0%解离为CH2(NH2)COO-,在电场中迁移率最小,泳动速度最慢。

而蛋白质的泳动速度介乎快离子与慢离子之间。

它们的有效迁移率(有效迁移率为迁移率m与解离度a的乘积)按下列顺序排列:

mcac>mPaP>mGaG(C为Cl-,P为蛋白质,G为甘氨酸)。

当电泳开始后,作为快离子的Cl-很快超过蛋白质,走在最前面,而使其后面形成一个离子浓度较低的低电导区。

低电导产生较高的电位梯度,这种高电位梯度使蛋白质和慢离子在快离子后面加速移动,致使蛋白质在快、慢离子之间被浓缩成一狭窄的中间层。

当这一浓缩成层的样品带进入分离胶时,因分离胶的pH为9.5(配制分离胶时pH为8.8~8.9,但在电泳过程中,根据测定结果pH实为9.5),使甘氨酸的解离度增加,泳动速度加快,很快地超过所有蛋白质。

高电位梯度消失,使蛋白质在均一的电位梯度和pH的条件下电泳分离。

加上分离胶的孔径较小,各蛋白质因分子大小和形状不同受分子筛效应使某些净电荷相同,而分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蛋白质也得以分离。

C.SDS-凝胶电泳原理:

如前所述,蛋白质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其迁移率主要取决于它所带的电荷以及分予的大小和形状。

但是,1967年Shapiro等人发现,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系统中加入SDS(十二烷基硫酸钠),则蛋白质分子的电泳迁移率主要取决于其相对分子质量,而与它的形状及所带电荷无关。

在一定条件下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与其电泳迁移率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Mw=K(10-bm)

LgMw=lgK-bm=C-bm

式中Mw——相对分子质量;

K,C——常数;

b——斜率;

m——电泳迁移率。

因此,要则定某一蛋白质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只需比较核蛋白质与其他已知相对分子质量的蛋白质在SDS-凝胶电泳上的迁移率即可。

此法已广泛地用于各种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误差不超过士10%。

为什么SDS-凝胶电泳会不受蛋白质分子所带电荷及分子形状的影响呢?

研究结果表明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SDS和硫基乙醇后,硫基乙醇使蛋白质分子中的二硫键还原;SDS能使蛋白质的氢键、疏水键打开,并结合到蛋白质分子上,形成蛋白质SDS复合物。

在一定条件下,SDS与1g蛋白质结合,由于SDS带负电,使各种蛋白质-SDS复合物带上相同密度的负电荷,而掩盖了蛋白质间原有电荷的差别。

此外,SDS与蛋白质结合后,引起蛋白质构象的变化,在水溶液中都变为长椭圆形,而且椭圆短轴长度均为18A左右,长轴的长度则与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

为此,蛋白质-SDS复合物在凝胶电泳中的迁移率,不再受蛋白质原有电荷和分子形状的影响,而只决定于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蛋白质分子在pH高于其等电点的缓冲液液中带负电,在电场中朝阳极移动。

聚丙烯酰胺是由丙烯酰胺和N,N-甲叉双丙烯酰胺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聚合而成,具有多孔网状结构。

蛋白质分子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时,同时存在电荷效应和分子筛效应。

带不同电荷或分子大小、形状不同的蛋白质分子,其移动速度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目的。

蛋白质分子在pH高于其等电点的缓冲液中带负电,在电场中朝阳极移动。

聚丙烯酰胺是由丙烯酰胺和N,N-甲叉双丙烯酰胺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聚合而成,具有多孔网状结构。

蛋白质分子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时,同时存在电荷效应和分子筛效应。

带不同电荷或分子大小、形状不同的蛋白质分子,其移动速度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目的。

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形式有垂直管型盘状电泳和垂直板型电泳。

两者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大致相同。

主要差别在于前者在玻璃管中制成圆柱形凝胶,后者在平行的玻璃板之间制成平板状凝胶。

本实验采用垂直管型盘状电泳。

三、试剂和材料

(1)30%丙烯酰胺贮存液:

称取丙烯酰胺29.2g,甲叉双丙烯酰胺0.8g,加蒸馏水至100ml。

装于棕色瓶。

于4℃冰箱保存备用。

(2)过硫酸铵溶液:

配成10%浓度,当天配制使用。

(3)N,N,N‘,N‘-四甲基乙二胺(TEMED):

避光保存。

(4)pH8.8~8.9,1.5mol/LTris-HCl缓冲液:

称取18.2g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加241mlmol/L盐酸,加水至100ml。

(5)pH6.7~6.80.5mol/Ltris-HCl缓冲液:

称取Tris6.0g,加48ml1mol/L盐酸,加水至100ml。

(6)pH8.3,Tris-甘氨酸电极缓冲液:

称取Tris6.0g,甘氨酸28.8g,加蒸馏水至1000ml。

使用时加入等体积的水稀释。

(7)指示染料:

0.l%溴酚蓝溶液。

(8)染色液:

称取三氯醋酸12.5g,加水至100ml,再加入考马斯亮蓝(Coomassie

blue)。

(9)脱色液:

7%醋酸溶液;

(10)蛋白质标准液;

(11)蛋白质样品液;

(12)电泳槽;

(13)直流稳压电源;

(14)微量注射器;

(15)注射器。

四、操作方法

1.分离胶的制备

将电泳制胶板洗净干燥后,将开口端向上直立。

备用。

按下列比例配制10%浓度的分离胶液:

pH8.8,1.5mol/LTris-HCl缓冲液12ml,30%丙烯酰胺贮存液16ml,10%过硫酸铵溶液120μl,加水20ml,混匀,真空抽出溶解的空气。

然后加入TEMED100μl左右(温度高,少加一些;室温低,多加一些),迅速混匀,用注射器注入预先准备好电泳槽中,分离胶的高度约占玻璃槽面总高的三分之二。

让其聚合,控制在30min左右聚合完毕。

分离胶聚合后,用滤纸条吸去胶面水液。

滤纸不要碰胶面。

按下列比例配制5%浓度的浓缩胶胶液:

pH6.8,0.5mol/LTris-HCl缓冲液4.5ml,30%丙烯酰胺贮存液1.5ml,10%过硫酸铵45μl,加水3ml,混匀,真空抽气。

然后加入和TEMED(视室温高低可稍加变动),迅速混匀后,用注射器注入到分离胶上部,浓缩胶高度约0.5~1cm,在胶面小心地加一层蒸馏水覆盖,让其聚合30min左右。

3.加样

凝胶聚合好后,装好电泳槽电泳槽,下槽加入pH8.3,Tris-甘氨酸电极缓冲液,液面要超过电极线。

取一定体积的蛋白质样品液,与等体积的10%甘油溶液混合。

每凝胶管加入样品-甘油混合液50μl(含蛋白质5~100μg)。

吸取一部分电极缓冲液,慢慢加到样品液上面,至与槽口平。

然后于上槽中加进电极缓冲液,浸过凝胶管口。

加几滴指示染料于上槽电极缓冲液中。

4.电泳

接好电极,负极在上槽,正极在下槽。

接通电源。

开始时用l~2mA/管的电流,电泳5min左右。

待染料层进入凝胶后,逐渐升高电流至4mA/管。

维持电流稳定,电泳至染料达到凝胶下端为止关闭电源。

取出凝胶管。

5.取出凝胶

将凝胶管浸在水中,用一长针头注射器吸满水,插入凝胶与槽壁之间。

一边转动玻璃管,一边将针头推进,同时注入水,将凝胶与槽壁分开,将凝胶取出。

必要时,可用气流将凝胶压出。

6.染色

将凝胶浸泡在染色液中,室温下染色10min左右。

染色液中的三氯醋酸同时使蛋白质固定在凝胶上。

7.脱色和保存

染色后的凝胶用水冲洗表面的染料,然后放在7%醋酸脱色液中,更换脱色液几次,直至无蛋白质处的凝胶无色为止。

必要时,可用热的脱色液(80℃左右),以加快脱色。

也可用电解脱色。

脱色后的凝胶,可放在7%醋酸中长期保存。

脱色用后的7%醋酸,可用活性炭吸附脱色,以重新使用。

(五)注意事项:

凝胶不凝固常与pH值偏酸和催化剂用量有关,不要将电极装反。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4纤微素酶活力测定

一、实验目的:

掌握酶活力测定原理与方法,加深温度和pH值对酶活性影响效果的认识。

二、原理:

纤维素酶是水解纤维素生成纤维二糖及葡萄糖的一类酶的总称。

它包括c1酶,cx酶及纤维二糖酶(β-葡萄糖苷酶)。

作用方式:

天然纤维素(c1酶)→直链纤维素(cx酶)→纤维二糖(纤维二糖酶)→葡萄糖。

其中c1酶是使天然纤维素晶体都分链,起一个分离作用和水合作用,从而使天然纤维素裂解成为直链纤维素。

cx酶不能水解天然纤维素,而能水解直链纤维素的β-1,4-葡萄糖苷酶键,生成纤维二酶,纤维二酶再经过纤维二糖酶水解成为葡萄糖。

酶活力的测定原理是根据在达到反应平衡前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失量或单位时间内产物的生成量。

温度和pH值显著影响酶活性。

本法以滤纸和羧甲基纤维素钠盐(CMC)作为底物(基物),加入一定量的酶液,在一定的条件下起作用,然后观察滤纸的溃崩情况来判断c1酶活力的大小。

同时,测定CMC水解液中还原糖的含量用来表示cx酶活力的大小。

三、实验材料

1.纤微素酶

2.滤纸

3.浓硫酸

4.蒽酮

5.水浴锅

6.722分光光度计

7.10%NaOH溶液

8.10%HCl(H2SO4)溶液

四、操作步骤

1。

配置蒽酮试剂:

150mg蒽酮溶于100ml70%稀硫酸中(76ml浓硫酸加到30ml水中),测定时新鲜配置。

在不同反应条件下与可溶性糖发生反应,可以测得提取物中糖的含量。

2.标准曲线的绘制

将配置好的10mg/ml葡萄糖标准溶液各取0,1.0,2.0,3.0,4.0,5.0ml溶于5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稀释到刻度。

分取上述配好的溶液1ml移入试管,加入4ml蒽酮试剂,振荡,放入沸水浴加热5分钟,冷却后在620nm下测定吸光度,所得吸光度Y与葡萄糖浓度X的对应关系的回归方程为

3.酶液的配置:

称纤微素酶溶解于100ml容量瓶,使用时稀释5倍。

4.酶解处理:

称取滤纸放于100ml烧杯中加50ml蒸馏水,加入1.ml酶液。

分别设置三组不同温度室温℃、45℃、60℃,三组不同pH值3、7、9。

按不同时间取样,与蒽酮进行反应。

反应方法与标准葡萄糖溶液相同。

5.酶活力的计算

在试验条件下,每1g纤微素酶在1min内,生成1μg葡萄糖为一个酶活力单位。

五、注意事项:

酶活力测定要在达到反应平衡前测初速度。

六、实验结果与讨论

制药工程基础实验(化学药物)

实验一扑热息痛的合成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扑息热痛的合成和纯化操作。

2、了解本品性质、熟悉鉴别反应。

二、实验原理

扑热息痛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易溶于热水和乙醇,溶于丙酮,微溶于冷水,饱和溶液呈弱酸性,在pH为6时稳定,酸和碱可催化其水解。

三、实验方法

在干燥的250ml圆底烧瓶中,加入对氨基苯酚25g,醋酐31g和冰醋酸44g。

装上回流冷凝管,油浴加热回流(110~115℃)。

维持4小时后,改成蒸馏装置,减压蒸去醋酸,残留物倾入约等量的冰水中,搅拌结晶,抽滤,用冰水洗至中性,抽干,得到粗品。

粗品用一定的热水溶解(约0.1g需1.5~2ml水,但产品不纯,用水少得多,与原料质量有关),pH约为6,加适量活性碳脱色、过滤,滤液冷却即有结晶析出,抽气过滤,用少量水洗,抽干,干燥,测熔点。

思考题:

1.试比较水杨酸和对氨基酚酰化反应的难易,为什么?

2.扑息热痛的合成中是否可用乙酰氯代替醋酐,为什么?

实验二阿司匹林(Aspirin)的合成

一、目的要求

1.掌握酯化反应和重结晶的原理及基本操作。

2.熟悉搅拌机的安装及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阿司匹林为解镇痛药,用于治疗伤风、感冒、头痛、发烧、神经痛、关节痛及风湿病等。

近年来,又证明它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其治疗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到预防血栓形成,治疗心血管疾患。

阿司匹林化学名为2-乙酰氧基苯甲酸,化学结构式为:

阿司匹林为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mp.135~140℃,易溶乙醇,可溶于氯仿、乙醚,微溶于水。

合成路线如下:

三、实验方法

(一)酯化

在装有搅拌棒及球形冷凝器的100mL三颈瓶中,依次加入水杨酸10g,醋酐14mL,浓硫酸5滴。

开动搅拌机,置油浴加热,待浴温升至70℃时,维持在此温度反应30min。

停止搅拌,稍冷,将反应液倾入150mL冷水中,继续搅拌,至阿司匹林全部析出。

抽滤,用少量稀乙醇洗涤,压干,得粗品。

(二)精制

将所得粗品置于附有球形冷凝器的100mL圆底烧瓶中,加入30mL乙醇,于水浴上加热至阿司匹林全部溶解,稍冷,加入活性碳回流脱色10min,趁热抽滤。

将滤液慢慢倾入75mL热水中,自然冷却至室温,析出白色结晶。

待结晶析出完全后,抽滤,用少量稀乙醇洗涤,压干,置红外灯下干燥(干燥时温度不超过60℃为宜),测熔点,计算收率。

(三)水杨酸限量检查

取阿司匹林0.1g,加1mL乙醇溶解后,加冷水定适量,制成50mL溶液。

立即加入1mL新配制的稀硫酸铁铵溶液,摇匀;30秒内显色,与对于照液比较,不得更深(0.1%)。

对照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水杨酸0.1g,加少量水溶解后,加入1mL冰醋酸,摇匀;加冷水定适量,制成1000mL溶液,摇匀。

精密吸取1mL,加入1mL乙醇,48mL水,及1mL新配制的稀硫酸铁铵溶液,摇匀。

稀硫酸铁铵溶液的制备:

取盐酸(1mol/L)1mL,硫酸铁铵指示液2mL,加冷水适量,制成1000mL溶液,摇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