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案例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69419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1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案例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案例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案例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案例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案例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案例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案例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案例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案例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案例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案例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案例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案例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案例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案例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案例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案例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案例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案例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案例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案例分析.docx

《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案例分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案例分析.docx

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案例分析

一、 石嘴山星海湖国家湿地公园

1. 公园概况

湿地保护面积43平方公里,水域23平方公里,成为集拦洪、蓄水、调节气候、生态园林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观区。

域内除湖泊湿地外,大部分为荒丘沙地,有部分渔池和农田。

在低洼地区土壤的次生盐碱化现象比较突出,盐碱土地面积相对较大;在湿地边缘分布有芦苇和菖蒲等,植物种类较少,覆盖度低,生物多样性相对匮乏。

2. 区位交通

星海湖湿地公园地处贺兰山东麓洪积扇下沿,毗邻石嘴山市老城区东侧,距银川市84公里。

3. 景观特色

整个公园由“六景一山”组成,即:

鹤翔谷、百鸟鸣、白鹭洲、新月海、金西域、南沙海和中华奇石山。

其中,中华奇石山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分为世界园、西北园、东北园、民族园、西南园、华南园、石嘴山精神园等10个园区以及民族大团结雕塑园、民族之花雕塑园、世界名人雕塑园、中国著名科学雕塑园等8个雕塑园,还有三十六计擎天柱、三十六计碑。

4. 功能分区

目前,已形成南域、北域、中域、东域、西域、新域6个湖面景区,总面积32Km2。

5. 项目设置

游览项目:

鹿儿岛水上体育运动观光看台、2万平方停靠船舶的渔人码头和南沙海码头、3000平方米供游人观光的木制码头、2000平方米的钓鱼岛餐饮服务中心、豪华游轮1艘

管理项目:

地管理站、湿地鸟类救护站、鸟类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站、鸟类投饲点、观测瞭望塔(台)、鸟类救护等设施。

6. 开发运营

投资25亿元集中打造星海湖南域旅游景观开发项目。

2012年12月,石嘴山市与中基浩泰投资集团签订星海湖南域开发合作项目协议,该项目规划星海银河秀场、开心繁星岛、星辰欢乐广场、星海银河娱乐、星海体育休闲广场、中央地产景观、旅游度假商业区、观湖地产景观等八大功能组团,建设30个景点和景区,开启“星海银河”的新景观。

项目计划三年建成主体景观,五年建成全部景观。

编制《石嘴山市环星海湖开发景观规划》。

规划总面积68平方公里,分三级圈层开发,其中一级开发区域45平方公里,二级开发区域23平方公里,三级开发区域为周边辐射区域。

开发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滨湖大道、星海镇天然气等35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蓝波湾景区、中域东堤景观绿化等10个生态景观建设项目;中域和东域西侧清淤、中域和北域湖岸修护建设等8个水域治理项目及阳光谷、洗车营地等27个产业发展项目,共80个项目,估算总投资125亿元。

7. 建设争议

在加大星海湖周边的环境整治,通过对煤矸石山、两个粉煤灰场的改造利用,将3座主要污染源建设成为绿宝石生态园、中华奇石山和人民公园的同时,湿地整治建设中也出现了生态问题。

由于起初一味追求水面的宽阔宏大,因而忽略了生态问题的现实存在。

比如东侧的百鸟鸣景区,原来除了一些渔塘和少量农田外,本就是大片的草滩、沙丘和浅水湿地,成群的鸟类在草丛中繁衍生息。

在整治建设中本应留些沙丘岛屿供鸟类筑巢产卵,但现实情况是只有一望无际的水面,因为卵产在岸边总被一些无知的孩子拿走,鸟类的数量和种群开始逐年减少;在白鹭洲景区,整治前有大片高大茂密的芦苇,的确有白鹭、仓鹭、中华秋沙鸭、大鸨、黑鸛等珍稀鸟类出没,但整治后,芦苇不见了踪影,许多沙丘岛屿堤埂也消失了,这些鸟类也都远走高飞。

8. 个案总结

本案的亮点是中华奇石山的创意,同时为类似荒丘湿地的景观设计提供借鉴,因地制宜的地域性和湿地生境的生态性是湿地开发利用的必遵原则。

 

二、 银川国家湿地公园

1. 公园概况

银川国家湿地公园,分为鸣翠湖和阅海两个园区。

阅海湿地公园总面积2100公顷,其中水域面积1200公顷,芦苇面积500余公顷,是银川市面积最大、原始地貌保存最完整的一块湿地。

鸣翠湖湿地公园总面积667公顷,鸣翠湖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优美,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研及科普教育价值。

2. 区位交通

阅海湿地公园位于银川市北侧,距市中心仅3公里。

鸣翠湖湿地公园位于银川市东侧黄河附近,西距市区9公里,东临黄河3公里。

3. 景观特色

阅海湿地由湖泊、沼泽、草甸、鱼塘等组成,湿地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完整,一首“千顷浦苇吐翠,万只水鸟飞鸣,荷花争香斗艳”的诗句是对这里的由衷赞叹。

鸣翠湖湿地公园集黄土高原、黄河、湖泊、芦苇、湿地等景观于一身,开辟了十大景点,湖边的水车是标志性建筑。

4. 功能分区

阅海湿地公园按照其功能分为湿地保护、湿地展示、湿地游览以及管理服务四大类功能以及芦苇鸟类密生区、湿地恢复区、农田保留区、特色农业种植区、生态抚育林区、防护林区、景观林区、水生植物展示区等八大分区。

鸣翠湖分为南、北两湖,南湖属湿地保育区,不对游客开放;北湖为湿地休闲养生游乐区,为市民提供休闲养生、观光度假、拓展培训、运动健身场所。

北湖又划分为东区、中区、西区三大功能区,东区以会议、休闲为主功能的景观区域;中区为生态区,可分为芦苇迷宫区和完全保护区;西区为本园主要旅游区和控制中心。

5. 项目设置

阅海12个精品项目:

苇荡飞鸿”(核心保护区)、“雪山飞鸟”(滑雪运动区)、“柳岸闻莺”(湿地观赏区)、“阅海水苑”(休闲度假区)、“水韵江南”(休闲游乐区)、“西夏民耕”(农家乐)、“江枫渔火”(渔家乐)、“贺兰绿海”(生态观光区)、“长溪飞鹭”(鸟类科普区)、“阅海观雪”(生态游憩通道)、“天天渔港”(湿地观赏区)、“天街灯火”(南部餐饮一条街——商务休闲)。

鸣翠湖10大精品项目:

车水排云、碧水浮莲、千步廊桥、百鸟鸣翠、苇花追日、青纱漏月、迷宫寻鹭、白沙落雁、绿帐问茶、东堤夕照。

此外,湿地科普文化中心新添项目,按1比15000微缩全国最美六大湿地公园,生动再现了东北、华中、华东、西南、东南、西北地区六个最美国家湿地公园的全貌。

其中有湖北神农架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辽宁盘锦国家湿地公园、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广东星湖国家湿地公园。

作为西北最美的湿地公园,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也在其中。

6. 开发运营

2004年3月,宁夏阅海湿地旅游开发公司成立,同时成立了阅海湿地保护管理站。

阅海湿地公园按照“以水景为主的集现代湿地旅游、适水产业经营、观光农业生产于一体的自然、生态、环保的综合景区”的个性定位,在阅海湿地保护区外,阅海湿地的发展与湿地周围农工的生产互相结合和促进,在生态农业、无公害水产品、水生植物种植、休闲观光农业等方面,引导和创新走一条西部地区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模式。

鸣翠湖园区坚持“以生态保护为主,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相互促进,永续利用”为主题,在打造湿地休闲观光基地、湿地野生垂钓基地、湿地科普教育基地、湿地拓展训练基地、湿地摄影基地的基础上,同时努力恢复原有自然风貌和湿地范围,有效控制和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和破坏。

7. 个案总结

本案两区,一重保护一重开发,同时将湿地开发利用与农渔业发展相联系,探索一产三产化和三产持续化之路。

 

三、 千湖国家湿地公园

1. 公园概况

千湖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573.2公顷,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珍稀水禽、湿地生态系统和进行水源地保护,同时开展科研、宣教和科普型生态旅游。

2. 区位交通

千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千河谷地中游。

3. 景观特色

千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以河流湿地特征为主,集河流湿地、库塘湿地、沼泽湿地特征于一体,是我国西北地区典型的黄土高原湿地。

4. 功能分区

设有管理区、保育区、科研区、休闲区、新家园区五个功能区。

5. 项目设置

水生植物园:

占地1000余亩,属于湿地公园的科普宣教区,以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为重点,创建各种野生禽鸟类动物栖息的场所,达到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休闲娱乐相统一。

湿地门户区:

占地面积61.2亩,建成松林花海、紫霞长坞、长林绿踪、花海走廊、桥头广场等7个功能区域,湿地博物馆和游客服务中心各1座,建绿地6.2万平方米,修建廊道、游步道2800余米。

珍禽观赏区:

总面积51亩,由休闲活动区、花园景观区、鸟类观赏台三个部分组成。

西府秦风民俗园:

占地面积143亩,规划分农耕园、灯火万家、野趣园、秦书苑、秦人坊、秦人牧马七个功能区,将在千湖南岸形成一个吃、住、游、玩、购综合性原生态民俗景区。

纸坊湾风景区:

依托县城东边的人工湖泊,造就了高峡出平湖的独特湿地景观,在周边的山坡地上,建成了万亩农业观光园。

6. 开发运营

2008年千阳县专门成立了湿地公园管理处,制定了《陕西千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项目建设期限为7年,即2009~2015年,工程规划建设总投资8854.45万元。

前期建设为2009-2011年,重点建设内容是湿地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中湿地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绿化美化等项目,生态旅游工程中城关景区、新兴商务休闲景区等项目,管理处、站等基础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后期建设为2012-2015年,主要建设内容是湿地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中湿地生物资源保护项目、科研与监测工程、宣传教育与解说系统工程、社区共管工程、生态旅游工程中的段坊景区项目建设等。

2011年国庆节前,千阳千湖国家湿地公园已开始接待游客,正式投入运营。

2013年,千阳县千湖国家湿地公园有限公司工作计划:

一是投资1000万元,在千河北岸建设百花园,修建游园道路3650平方米,种植荷花、郁金香、薰衣草等花卉30余亩,安装荷兰风车1座、水车1组,建成儿童游乐场、射箭场垂钓平台等。

二是投资300万元,在千河南岸建设3座观景平台,修建不同风格的景观廊架和观光台。

三是投资130万元,在湿地公园南岸建成湿地水鸟养殖繁殖基地,建成繁殖救助中心,购买孵化、消毒、防疫设备,增加千湖公园水鸟景观,彰显湿地特色。

7. 个案总结

湿地开发、规划先行,生产(万亩农业观光园)、生活(西府秦风民俗园)、生态(水生植物园)等协调推进。

 

四、 姜堰溱湖国家湿地公园

1. 公园概况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以“水、湿地、生态”为主题,区内的湖泊、河流等占景区总面积37%左右,总面积26平方公里,目前对游客开放的景区面积7平方公里。

溱湖湿地公园建成以来,先后获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全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球湿地宣传教育基地、长江湿地保护与管理先进集体、江苏省自驾游基地、江苏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江苏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2. 区位交通

位于江苏省中部里下河水网地区,是长江、淮河、黄海交汇的地方。

3. 景观特色

随着溱湖生态环境的改善,溱湖已日渐成为各种鸟类和野生动物栖息的天堂,据初步观察和统计,现在每年都有30多种近10万只候鸟在溱湖栖息,“万鸟云集,千鹭飞起”已经成为溱湖的一大景观特色。

4. 功能分区

溱湖湿地公园已形成以溱湖为主体的溱潼会船水文化景区,以中国溱湖湿地科普馆、科普长廊为主体的湿地科普教育区,以麋鹿故乡园、水禽园、鳄鱼馆为主体的湿地动物区,以湿地体验园、湿地精品园为主体的湿地生态展示区。

5. 项目设置

先后投资近10亿元,大力实施了科普宣教中心、喜鹊湖度假村新扩建、湿地精品园、湿地体验园、探险乐园、军体乐园、农事乐园、麋鹿观赏园等景点设施建设;开展了湿地恢复、水环境治理等生态恢复工程,累计恢复湿地近万亩,栽植各类耐湿树木450多万株、水生植物130多万株,恢复本土绿地近30万平方米。

6. 开发运营

先期邀请同济大学风景科学研究所、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院两家设计单位对溱湖湿地公园进行总体规划;2003年,又通过国际招标,选择深圳度假湾、中国东南建筑设计院两家单位,对编制的溱湖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完善,突出了湿地保护开发的主旋律;2005年,委托南京林业大学对溱湖湿地资源、旅游资源、森林资源 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系统论证和规划;2006年,再次邀请杭州园林设计院对溱湖国家湿地公园一期工程进行完善,并规划编制了湿地公园二期、三期工程详细规划。

7. 建设争议

位于溱湖国家湿地公园西侧的“华侨城”项目,总投资25亿元,占地3000亩,是一个涵盖纯水岸别墅、养生温泉、湿地高尔夫球场、主题酒店、水岸商业街与古寿圣寺等多种配套为一体的开发项目,同时,该别墅群已取得预售许可证。

可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文件第十七条也规定:

禁止擅自占用、征用国家湿地公园的土地。

确需占用、征用的,用地单位应当征求国家林业局意见后,方可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该办法第十八条还规定:

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国家湿地公园内还将禁止从事房地产、度假村、高尔夫球场等任何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建设项目和开发活动。

8. 个案总结

在系列规划指导下,个案将旅游开发与农渔生产相结合、良好的生态自然景观加上鲜明的地域人文特色是其运营的独特之处。

 

 

 

五、 无锡梁鸿国家湿地公园

1. 公园概况

梁鸿国家湿地公园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建成面积2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11500平方米。

梁鸿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是无锡太湖沿湖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点规划项目之一,项目总投资6.5亿元,无锡吴文化博览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为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主体。

经过建设,梁鸿湿地从一片杂乱无章的鱼塘、断头浜转变成了现在的河泊连片、碧水蓝天,草木繁茂、曲径通幽的自然生态景观园区,集中发展以文化展示、体验、宣教、观光、度假为一体的复合生态旅游。

2. 区位交通

无锡梁鸿湿地公园处于伯渎河和望虞河的交汇处,位于无锡市鸿山镇东部的中国吴文化博览园内,距无锡市区22km,苏州市区23km。

3. 景观特色

梁鸿湿地公园依托梁鸿孟光“举案齐眉”这一重大而又独享的文化资源,以弘扬和谐家庭文化为主题,建设梁孟和家庄园、梁孟恩爱祠、梁孟婚庆基地、梁孟婚纱摄影基地等,打造在国际国内有重大影响力的“恩爱主题公园”。

4. 功能分区

湿地保育区:

重在展示湿地的原生态,不做景点设置。

湿地体验区:

由一湖一山多小岛组成,设有鸾石、芦苇荡、八仙荡、九洲荡、鸿太楼等项目。

湿地展示区:

区内北片以开阔的水域景观为特色,一大一小两个湖,大湖湖的两侧构建人工湿地,分别为蒲苇塘(复合人工湿地)、三清塘(多级处理塘);小湖中营建沉水植物群落和漂浮植物群落,建设水琥珀景点,湖心岛上恢复植被,招引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及鸟类,建设为蛙鸣洲;中部以河流景观为特色;南片以小畦农田景观为特色,主要景点有金鳌苑等。

管理服务区:

依托区内的河流建有水边小街“凤栖浜”,鸿义堂(湿地管理中心、保卫中心、游客接待中心)、鹤来庄(科教宣传中心、科研监测中心、野生动物保护站)、回眸斋(纪念品展销中心)。

湿地农业区:

开发西施庄、鸿泉井、朱砂潭、舂米台、麻鸭漾等景点,游客还可通过认养等方式参与到种植和养殖的乐趣中,体验多彩的湿地农业。

湿地休闲区:

以河流、河荡、河湾为景观特色,利用现有建筑,通过适当的改造,形成具有江南传统民居特色的村庄——先吴庄。

庄内主要景点有以梁鸿孟光的故事为背景的迎晖阁、牛角亭、齐眉轩、十月酒坊。

5. 开发运营

在江苏省发改委太湖治理专项经费的支持下,梁鸿湿地公园开展了湿地保护恢复工程;投资800万元对约800亩湿地进行必要的恢复,其中江苏省政府投资约30%,地方配套70%。

发展湿地农业。

在沈家里、车家里建设果基鱼塘,其余地方仍然种植水稻;运用大地艺术设计稻—苇种植的星彩田,一大六小的七个圆形自然湿地像星星点缀在水稻田中,中间为芦苇湿地、两侧对称为千屈菜湿地、黄菖蒲湿地、香蒲湿地,通过这些自然湿地对区内农业污染进行净化,实现湿地农业“零排放”。

在北头湾的稻田投放蟹苗,建设蟹田。

策划组织活动。

湿地公园始建以来,组织植树活动和交通台自驾游、泰伯治水节及梁鸿相亲节等多场活动,对周边地区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社区参与湿地保护的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

6. 建设经验

1)沼泽湿地保护与恢复

塑造浅滩地形。

打断各鱼塘间塘梗,并利用塘梗土方进行回填,塑造缓坡,形成水系连通,整体相对平整、局部高程有起伏的地形,有利于沼泽湿地的恢复,形成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深水区,两侧为浅水区的沼泽湿地,为涉禽提供栖息地和觅食场所。

恢复近自然沼泽湿地。

在上述缓坡、塘梗等浅水区域放置芦苇,经过芦苇自身的分蘖和根状茎的繁殖,恢复以芦苇为建群种的沼泽湿地。

2)森林湿地保护与恢复

湿地保育区内原有桥头巷和吴家浜两处村庄沿河分布,村庄之间有香樟、广玉兰等苗圃,村庄内也有许多乡土树种,多样性较高,有水杉、香樟、构树、苦楝等,但未能形成一定规模的种群,工程中对该区房屋进行拆迁,再进行湿地恢复。

湿地保育区的东南角紧邻伯渎港大堤的区域原分布有42亩的杨树林,但该片杨树林为人工种植的纯林,物种组成单一,无明显垂直结构,物种多样性很低,通过人为干扰增加其物种多样性。

3)湖荡湿地保护与恢复

塑造水下地形。

退渔还湿工程中将各鱼塘间塘梗全部挖开,挖深至0.77m的平均塘底面高程,将原有鱼塘群则打通形成一个完整的、底部有高低起伏的水体。

同时,为了创造多水深的生境系统,在部分区域进行下挖处理,下挖深度达50cm,另在部分区域则进行上填处理,上填高度达1m。

另外,为了提高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在地形改造过程中还构筑了一定面积的水下暗堤(保留了部分塘梗),顶高程1.60m,高度为50cm,长度达17m,宽度达12m,以满足不同水生植物对水位的不同要求,构造多样化生境。

生态岛及浮叶植被构建。

利用塘梗土和塘底淤泥在大湖中堆积形成一个岛屿,岛屿结构形状是根据不同的风向、水流、土壤分布条件进行施工的。

岛屿为生态排桩结构,在岛屿周围打上两层木质防护桩,防护桩顶端固定生长基质,恢复睡莲、芡实、荇菜、水鳖等浮叶植物群落。

湖滨带挺水植被恢复。

以湖滨带斜坡上和构筑的水下暗堤为生境,构建挺水植被带,重点选取观赏价值高的挺水植物,同时兼顾景观效果和季相变化,构建单种群或共生群落,如恢复荷花群落、千屈菜群落、再力花‐花叶水葱群落、黄菖蒲‐慈姑群落等。

水面以上构建灌丛湿地带,主要包括蔷薇、金钟花、三棱草等。

4)河滨带植被保护与恢复

自然驳岸植被修复。

对于区内没有泄洪压力的河道尽量保留天然的泥质护坡,恢复岸线的自然曲线,采用自然缓坡、植树、植草等生态工程护堤。

生态驳岸植被修复。

按照水位由水中向陆地依次配置沉水植被、挺水植被、湿地灌丛植被、湿生乔草植被。

石砌驳岸植被修复。

区内石砌驳岸多分布在民宅附近,对于区内居住安全及宅基地的稳固有重要作用,不可随意拆除,工程采用绿化手段来软化驳。

水生植被恢复。

在浅水区营建浮叶、沉水植物群落,在深水区营建漂浮植物群落,其中浮叶植物为芡实、荇菜等,沉水植物为苦草、菹草、狐尾藻等,漂浮植物为浮萍、槐叶萍等。

7. 个案总结

梁鸿国家湿地公园同彩云湖一样都以环境治理为主,不过一个在城中,一个在城郊。

个案巧妙借用“举案齐眉”典故开展文化旅游。

 

六、 扬州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

1. 公园概况

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约近1万亩,其中有近3000亩人工水杉林和4500亩的宝应湖。

公园融湿地恢复保护、湿地生态监测、观光游览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

2. 区位交通

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毗邻宝应县城,西靠金湖,北依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淮安,东临“水上长城”京杭大运河,依托广袤的宝应湖以及园区内纵横交错的水网系统,形成以湖泊湿地为主的湿地生态系统。

3. 景观特色

围绕“水”、“绿”、“野”、“趣”四大主题,融合厚重的运河文化和独特的里下河风情,着重发展特色旅游项目,丰富人文内涵和湖荡景观,力求形成“一湖一林、四区二十四景”,古运河水乡婉约文化旅游线。

4. 功能分区

设有有机农业、生态别墅住宅园、青少年活动中心、综合服务区(临湖杉庄酒店)、内堤休闲风情带、沿湖风光带、水上庆典园等七大功能区块。

5. 项目设置

宝应湖区多荷藕菱角,设计规划中就有“黄橙红柿紫菱角,不羡人间万户侯”的观荷采菱项目;湖区有个白鹿岛,名称由来就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在规划中也被充分利用。

6. 开发运营

公园先后投入1.58亿元全面启动规划建设,完全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和经营,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生态住宅于一体。

7. 个案总结

个案的不同之处就是3000亩水杉,且因为完全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和经营,科研教育功能相对旅游度假更是弱化。

 

七、 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

1. 公园概况

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属人工湿地类型,是由桃花溪上游人工修建的彩云湖、桃花溪部分河段和以净化城市生活污水为目的的人工湿地。

湿地公园总面积为83.1公顷,其中湖面面积约21.6公顷、湿地面积达到8.2公顷、河道面积5.2公顷、绿地面积48.1公顷,由九龙坡区和高新区(40公顷)分区建设。

这里原是一片被城市包围的臭水塘,经多年整治,组成了一个复合人工湿地生态系统。

2. 区位交通

公园位于二郎科技新城中心,由原规划的二郎高科技公园东区与桃花溪溪河公园合并而成。

目前,已有12条公交线路供市民选择前往。

3. 景观特色

彩云湖公园的主打风格是“立体湿地”,形成溪流、池塘、梯田的组合,在立面展开湿地。

同时,提取“桃林+人家+田地+溪流”等组合景观要素,从“湿地景观”、“生态保护”和“桃源文化”三个层面上打造“都市桃源”。

4. 功能分区

湿地保护保育区(核心区):

主要包括彩云湖和环湖部分区域及坝后扬声桥污水处理厂以下沟谷部分和河道西侧部分,占公园总面积近50%。

生态缓冲控制区:

主要包括公园周边坡地林带及核心区周边水域,是公园湿地与城市之间的绿色屏障和保护壁垒。

 

湿地功能展示区:

主要展示湿地的生态净化功能功能,对市民进行科普教育。

游览活动区:

开展湿地景观观赏、品茗、健身等休闲活动。

公园管理服务区:

主要包括湿地公园的管理、服务机构和设施。

5. 开发运营

“污水处理厂(生态补水设施)→立体湿地→彩云湖湖体→立体湿地→桃花溪溪流”的线状布置形式,搭建起公园湿地生态系统的同时,它亦是彩云湖的水体净化系统。

从“水——岸——山坡——山顶”规划设计植物。

水体的溪流部分选用净化功能强的水生植物以梯田等多种形式种植,在开阔的湖面上布置水上花园、植物绿岛(生物浮床),对水体起进一步净化作用;水岸边选用挺水植物、湿生植物及林带共同构成层次分明、景观绿化效应突出的群体植物景观;山坡上以游览区为主,选用景观树种搭骨架,以芳香植物、观花植物、观果植物或竹类加以点缀;山顶部分主要是生态缓冲控制区的防护林带,选用乡土树种和先锋造林树种,乔、灌、草有机结合,使植物自然衍替,逐渐形成稳定的生态格局。

立体的游览道路。

半山腰、环湖的主游览道,深入溪流边、沟谷内和梯田湿地植物之间的游步道;在湿地保护保育区,利用高架的城市污水箱涵规划空中游步道,在保护湿地不受游人影响的同时,可从空中俯瞰梯田与溪流湿地;公园南侧的蟠龙大道人行道旁建设系列观景平台,俯视彩云湖。

建筑以“隐为主、显为铺”。

湿地公园内所有建筑(单体建筑和组群)的布局与其所处环境有机结合,体现巴渝民居建筑风貌,做到建筑与山、水体相协调。

除特殊要求的景观性建筑外,其余建筑层高均控制在2层以内,以保障公园的自然景观效果。

6. 建设经验

1) 彩云湖水质保持

湖水人工循环:

“流水不腐”,针对湖区北部两个湾部水质状况较差的情况,将植物净化床的出水经过管渠输送至各个湖湾,促进湖湾中水的流动,缩短湖湾换水周期,从而提高湖水的自净能力,将“死”水带“活”,防止局部形成死水。

人工复氧装置:

在彩云湖湖心、湖湾处安放活水装置。

通过装置内的螺旋桨使得水的表层和底层不断地循环,从而使底层的水体具有充足的溶解氧浓度,避免了营养物质的释放,增强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环湖北岸设置雨水截流生物净化沟(渗滤沟):

利用雨水截流生物净化沟上栽种根系发达的地被植物吸收和截流雨水径流中的悬浮物,使雨水得到净化后再排放入湖内。

2) 采取“引水成梯、垂直分带”让地形和植物做功

“引水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