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397946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育才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卷

历史试题

请在答题卡指定区域位置作答,在其它地方作答无效。

第I卷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

1.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1/12。

随后宣布禁止高利贷。

公元前326年,又规定“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款的抵押品”。

这些变化说明了

A.万民法不断适应帝国时代社会发展需要

B.罗马人主要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

C.平民的不懈斗争推动了公民法不断调整

D.自由正义精神在法律实践中获得了体现

【答案】C

【解析】

题干中的法律应该是公民法;材料中体现了公民法是不断调整的,主要是由于平民斗争的结果,故C正确;A是罗马帝国时期法律;此时已经使用成文法,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自由正义精神,故D错误。

2.对外战争的胜利以及统一帝国的建立,使得容克(泛指普鲁士贵族和大地主)获得了合法统治权。

当容克阶级的力量和声望如日中天时,我们很难想象在容克具有合法统治权的政府下所确定的政体会压缩这个阶级的利益,因而德国建立了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

据此,德意志帝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A.出于政治独立和争夺霸权的需要

B.兼顾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C.具有民众认同与政治威权的基础

D.适应了德国政治民主化发展趋势

【答案】C

【解析】

德意志帝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受到当时德意志内部政治力量的对比斗争、经济发展现状、历史文化传统、原有的政治体制和国际局势等因素的影响。

材料说明影响德意志帝国建立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因素是容克阶级领导统一战争的胜利和统一帝国的建立,这为其建立维护贵族权益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提供了民众认同与政治威权的基础。

A、B、D三项不符合材料意思。

3.孙中山作1891年(上李鸿章书》中说,“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小,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者,徒惟船坚炮利是务,是舍本而图术也。

”意在

A.拓展洋务领域,推进洋务运动

B.否定洋务运动,主张全盘西化

C.用西方生产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

D.希望李鸿章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说明孙中山认为洋务运动单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不能使中国富强,需要进一步的改革;B在题干中并没有体现;C与孙中山的观点不符;这段材料中孙中山并没有提出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D也与题干不符。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孙中山的思想

4.1847年,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中等阶级(小工业家、小商人、学者、医生)的运动,而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的运动”,虽然马克恩、恩格斯把他们的理论称为共产主义,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社会主义的名称。

这反映出马克思和恩格斯

A.调整了工人阶级的革命对象

B.认为“社会主义”目标也是共产主义

C.有联合中等阶级革命的要求

D.还未区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

【答案】C

【解析】

材料“‘社会主义是中等阶级(小工业家、小商人、学者、医生)的运动,而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的运动’”可知其有联合中等阶级的意愿,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体现出对工人阶级革命对象的调整,故A项错误;材料虽然涉及到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但是并未涉及到他们之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同样根据材料可知区分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故D项错误。

5.1949年7月,中共中央指示:

“凡三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在解放两个月至迟三个月后,应召开各界代表会议,以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方法之一。

”这一指示

A.为渡江作战进行战前总动员

B.执行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

C.有利于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

D.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答案】C

【解析】

题干所示时间是1949年7月,A项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4月,7月时渡江战役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是在1949年9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中共中央这一指示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颁布的,有利于建立和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故C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标志是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题干时间“1949年7月”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知识分析解答。

6.下面是历届联合国大会讨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支持中国票数增长表。

据此,下列选项中分析最正确的是

A.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力量增长

B.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上升

C.西方大国放弃了敌视中国的政策

D.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主导作用增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支持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国家逐渐增加,根据我国当时的外交政策积极改善与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故A选项符合题意正确;B选项我国综合国力在此时受“左”的错误影响有所起伏,且第三世界国家支持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并非取决于我国的国力而是受我国合理外交政策的影响,故B选项错误;C选项,1971年以前西方大国并未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1972年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面临的外交僵局才被打破,故错误;D选项的表述不准确,无法体现我国的主导作用,故错误。

7.1957年11月美国把原隶属于国防动员署的科学顾问委员会划归总统行政办公室而变为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

艾森豪威尔上台后,又下令设立联邦科学技术委员会,以及国家航空和宇航局。

这一决定的重要背景是

A.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

B.美国遭遇科技发展瓶颈

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威胁

D.美国世界霸主地位动摇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引起了美国的高度重视,美国也加大了对航空航天的重视程度,本题关键在于1957年的大事——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后三个选项的说法均是不符合1957年的历史事实的,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

8.《史记·货殖列传》说:

“孝、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未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都市人口膨胀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变化

B.对外贸易兴盛带来了社会风气的恶化

C.城市规模扩大引发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商品经济发展造成了社会观念的转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可知人口膨胀导

致了社会分工的变化,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都市人口膨胀导致了社会分工

【名师点睛】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各个时期发展不平衡。

2、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

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5、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互相促进。

6、国内贸易、民族政权间的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7、古代金融业与商业互相促进。

9.十八世纪末英国有人记载:

“在某个地方,一百所房屋和家庭已经减少到……八所或十所;往往还有这样的事情,四、五个富有的畜牧业主侵吞了不久前圈围的大片领土,这些土地以前是在二十至三十个租地农民或同样数目的较小的所有者以及其他居民的手里。

”持续不断的此类事件

A.消灭了英国的自耕农阶层

B.使大批“自由”劳动力涌入城市

C.标志着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D.加速了原始积累的过程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自耕农数量减少,A项错误;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破产沦为自由劳动力,部分涌入城市,B项不选;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不选;圈地运动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农业和农村扩展,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故D项正确。

点睛:

首先根据材料判断出所述的现象是英国的圈地运动,然后结合圈地运动的影响——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原始积累来做选择即可。

10.“在晚清40年,强调国家控制的官商逻辑是主流,而民国最初的16年,则是管制宽松的民营经济黄金年代。

到1929年前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转变,国家主义再次抬头……”据此得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晚清时期的官商企业的发展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B.“民营经济的黄金年代”也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黄金年代”

C.1929年前后,“国家主义”抬头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20世纪30年代前后,“国家主义”始终对中国企业发展起积极作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晚清时期的官商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排除A;“民营经济的黄金年代”并不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黄金年代”,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采取一些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所以C选项符合史实,答案选C;但是到了南京政府统治后期,官僚资本主义膨胀,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经济的发展,D选项有误。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

11.下图是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幅漫画,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拜金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市场经济冲击了人们原有的价值观

C.自主经营观念深入人心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果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漫画中孙悟空向唐僧索取降妖的好处费,说明市场经济冲击了原有的价值观。

A项本身错误;漫画没有反映自主经营问题,C项错误;漫画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没有直接关联,D项错误。

12.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

“革命巨子,多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互相效仿,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

”这主要表明当时中国

A.生活方式变化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B.生活方式的转变地域发展不平衡

C.西装革履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主流时尚

D.革命党人均效仿西方的生活方式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体现了人们服饰的变化,“1912年”“革命巨子”反映了政治运动(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嬗变,由此可知,材料反映了生活方式变化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故A项正确;B项说法材料无法体现,排除;题干只是反映民国初期服饰的变化,不能说明西装革履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服饰,故C项错误;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应排除。

13.“延续半个世纪之久的世界和平局面和这些国家阶级斗争明显趋向缓和,使得他们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来发展社会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

”导致其具有“比较宽松的环境”的因素主要是: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B.布雷顿森林体系;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美苏对峙局面的形成;福利政策的实施

D.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中美关系的缓和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延续半个世纪之久的世界和平局面”指二战后美苏对峙局面的形成,使大的战争没有爆发,“国家阶级斗争明显趋向缓和”指本国对阶级关系缓和做出的调整,即实施福利政策来稳定统治秩序,所以正确的选项是C,ABD不符合题意。

14.下图是某一年的《西方各大国国民生产总值图示》,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出现图中状况的主要背景是

(单位:

10亿美元)

A.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环境相对稳定

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开始复苏

C.欧共体形成,与美、日经济三足鼎立

D.勃列日涅夫改革,苏联经济陷入困境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从图中可知,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强国,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位,这是苏联两次五年计划实施后的结果,时间为1937年前后,结合时间,A项正确。

15.1944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建立“国际清算联盟”。

联盟采取透支方式提供信贷……各国在清算联盟中所承担的份额,以二战前三年平均贸易额计算,不需要缴纳现金。

对这一主张的理解,正确的是

A.这种主张反映出英国在二战结束前经济实力得到恢复

B.英国的意图是要同美国分享二战后的国际金融领导权

C.“国际清算联盟”相当于二战后成立的“关贸总协定”

D.在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并未得到体现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

考查战后世界经济。

A二战后英国等西欧国家经济衰落,排除。

英国的凯恩斯计划实际上要和美国争夺国际的金融霸权地位,因此选择B.“国际清算同盟”是金融组织,“关贸总协定”是贸易组织,不是一个概念。

C错误。

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确立了美元的国际地位,D错误。

考点: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背景

16.西汉海昏候墓出土了一块珍贵的“孔子屏风”。

屏风上记载,孔子身长七尺九,按照汉代的长度推断孔子身高1.82米。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身长九尺六,约合2.2米。

这种现象说明

A.对史料的运用应谨慎

B.考古与文献记录可以相互印证

C.考古比文献记录更可信

D.《史记》对孔子身高的记录不可信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二者关于孔子身高的记载有较大差别,不能相互印证,还需进一步考证,说明对史料的运用应谨慎,故A项正确,B项错误;海昏侯墓“孔子屏风”对孔子身高的记载,也属于后世人的描述,不属于原始材料,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史记》的记载就存在谬误,故D项错误。

17.西塞罗曾说:

“国家是人民的事业。

可是人民……是指一个人群因服从共同的正义的法律和享受共同的利益造成的整体结合。

国家的精神目的就是维护正义,物质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

国家是人民为了正义和保护私有财产,通过协议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

”材料实际反映出:

A.人文主义思想

B.社会契约思想

C.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观念

D.建立有限责任政府的观念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国家是人民的事业物质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

国家是人民为了正义和保护私有财产,通过协议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即可概括出材料的核心观点是政府通过社会契约思想本质上维护的是公民的权益。

故本题答案选B项。

A项错误,人文主义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只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全面;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18.明清数百年来,杭州人将十座城门的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曲大调:

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侯潮门外酒坛儿,……(注:

篮儿—竹篮,杭州方言喜在词后加“儿”字。

)从中反映出明清时期

A.杭州开始成为商业大都会

B.杭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官府对杭城进行了区域功能划分

D.杭城市民的经济文化生活较为丰富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杭州人将市民经济生活变成了曲调,说明了杭城市民的经济文化生活较为丰富,D正确。

A项的“开始”,材料中不能体现出来,A错误。

材料中未涉及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及内容,排除B。

材料中没有官府的影响,C错误。

19.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

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

A.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

B.经济危机的爆发式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C.科学技术史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D.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答案】D

【解析】

材料强调了经济危机能推动新的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则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子时代等,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科技革命并非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选项A夸大了科技革命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自身就是错误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科学技术也不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0.晚清时期,美国政体中的“state”被译为“州”,借用了中国传统的地方行政体制。

当时的著名翻译家林纾著文《译民主国与各国章程及公议堂解》对此进行批评,其主要依据是

A.按惯例应以蛮、夷等蔑称翻译

B.该翻译混淆了中美不同政体

C.按音译的原则应直接创造新词

D.用中国制度优越性加以否定

【答案】B

【解析】

对美国的“state”按惯例应以蛮、夷等蔑称翻译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林纾对此翻译进行批评的主要原因是翻译的不准确,而不是主张直接创造新词,所以C不符合题意;当时中国相对于美国的政治制度来说没有任何优越性,故排除D;美国的“state”并不同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州”,如此翻译易造成误解,故选B。

21.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为“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破了题,以雷霆手段一举扭转了改革开放停滞不前的局面。

这不能表明南方谈话

①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②为深化改革开放类定了思想基础

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④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考查邓小平南方谈话相关知识,中共十二大已经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故①错误,符合题意;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为深化改革开放类定了思想基础,故②正确,不符合题意;邓小平南方谈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的体现,故③正确,不符合题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故④错误,符合题意。

故①④组合符合题意,故选B。

22.根据教育部规定,1952年下半年高校开始进行教学改革:

一是学习苏联高等教育学校的模式设专业。

二是组织教师翻译苏联教材。

旧学校所用的欧美教材连同欧美教一育体系完全被否定。

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A.欧美教育不适应新中国需要

B.中国开始建立高等教育体系

C.苏联教育较适合新中国需要

D.中国教育深受意识形态影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的教育改革是学习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否定旧学校所用的欧美教育体系,这体现了中国教育深受意识形态影响,D正确;材料否定旧学校所用的欧美教育体系,没有提到欧美教育不适应新中国需要,排除A;材料体现中国高校开始进行教学改革,而不是开始建立高等教育体系,排除B;新中国的教育改革是学习苏联高等教育模式,深受意识形态影响,而不是苏联教育较适合新中国需要,排除C。

所以选D

考点: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中国的教育改革

23.西汉政治语汇中,常可看到“拨乱反正”.如《史记·高祖本纪》说,刘邦“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

西汉前期,起到“拨乱反正”作用的措施是

A.吸取秦亡教训,分封同姓王

B.奉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

C.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推行盐、铁的统一生产和销售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实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秦亡并不是因为废分封,而是其暴政导致它灭亡,排除。

CD两项属于汉武帝大一统的内容,与材料刘邦的信息不符,排除。

24.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

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指出:

“批评家指责,大众传媒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工具,因为大部分电子媒体和它们传递的信息是源自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在反对文化渗透的同时,一些国家改良欧洲和美国的技术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例如,电视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国家建设,因为大部分的电视工业是由国家控制的。

”这主要表明

A.国家控制了电视工业的发展

B.大众传媒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

C.文化的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

D.国家控制的电视传媒具有反文化渗透的目的

【答案】D

【解析】

本题材料主旨是大众传媒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工具,但一些国家在反对文化渗透的同时,改良大众传媒为自己所用,比如国家控制电视反文化渗透,故D项正确;A项只符合“电视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国家建设,因为大部分的电视工业是由国家控制的”信息,不符合主旨信息,故错误;B项只符合材料“大众传媒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工具,因为大部分电子媒体和它们传递的信息是源自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信息,不符合主旨信息,故错误;材料反映不出文化软实力,故C项错误。

点睛: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是高考的主流题型,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信息,如果文字材料较长,需要分层概括,最后提取材料的主旨信息。

选项只有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才能够入选,要特别注意只符合一部分信息,但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的选项。

第II卷非选择题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25.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户籍制度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社会制度,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以“立户分户”、“什伍连坐”和“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

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并且在中央地方设置了户籍管理的专职官员。

隋唐时期,统治者为防止民户逃亡,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

元朝的户籍制度出现新的特点,它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

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

——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

材料二1911年,晚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认识到“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依据,而户籍法编定又必于民法与习俗而成”,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

……法规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剔除了传统户籍中资产登记项目。

户籍开始成为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工具,而不再纯粹是国家管制人口的工具。

……法规既规定了民众有呈报户籍之义务,也规定了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提起诉讼抗告的权利,将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废除了以往民众只是义务载体的陋习

——姚秀兰《近代中国户籍制度变革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户籍管理制度的特征及其历史作用。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晚清时期的户籍制度有何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答案】

(1)特征:

设专职官员、管理严格规范;强调等级特权;兼具政治经济军事职能;历史作用:

保证国家赋税收入和徭役兵源;强化小农经济;强化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巩固统治;

(2)户籍制度法制化(或与宪政相结合);户籍制度的职能趋于民主;户籍内容中公民意识增强、等级观念淡化。

原因:

小农经济受到冲击;阶级结构的变动;对欧美等国户籍法规的借鉴;清末新政;

【解析】

由“并且在中央地方设置了户籍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