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押题热点难点解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98032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押题热点难点解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押题热点难点解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押题热点难点解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押题热点难点解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押题热点难点解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押题热点难点解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押题热点难点解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押题热点难点解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押题热点难点解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押题热点难点解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押题热点难点解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押题热点难点解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押题热点难点解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押题热点难点解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押题热点难点解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押题热点难点解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押题热点难点解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押题热点难点解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高考历史押题热点难点解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押题热点难点解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押题热点难点解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高考历史押题热点难点解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押题热点难点解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

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

这说明商代(  )

A.宗法分封制形成中 B.贵族爵位等级萌芽

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涉及的“子”“公”“伯”“侯”“男”等都是后来的贵族爵位等级名称,所以材料说明在商代出现贵族爵位等级萌芽,故B项正确。

2.商汤以夏桀“弃捐五帝之恩刑,推蹶三王之法籍”,方以“有夏多罪,天命殛(杀死)之”为词进行征伐;周武王伐纣也以纣“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作为兴兵的理由之一。

这些做法反映了当时(  )

A.以不行宗法作为开战说辞

B.王朝更替须得到先祖支持

C.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形成

D.统治者利用尊祖崇礼观念

【答案】D

【解析】弃捐五帝之恩刑,推蹶三王之法籍意思是说,抛弃了五帝恩威并用的施政措施,又推翻了三王治政的正确法规;“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意思是说,自弃其先祖的祭祀不予回报,这两句都与尊祖崇礼有关,故D项正确。

3.学者冯天瑜说:

“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

”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

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

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

D.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说明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地缘政治,这就为以后的地缘政治出现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

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周王以“天子”自居,但“汤武革命”使周天子感到“天命无常”,于是提出“顺天应民”的观点,以后历代都遵循。

这反映了周以后(  )

A.天命思想强化了宗法制度

B.人民的主体地位被确立

C.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D.天命观被赋予实际内容

【答案】D

【解析】根据题目中,由“天为最高神到顺天应民的天命观变化,增加了应民的内容,实际上是关注了人民的利益,是历史的进步。

宗法制强调的是以父系血缘关系维系等级制度,“应民”与血缘无关,故A项错误;西周处于奴隶社会,其社会性质决定了其维护的是奴隶主阶层的利益,人民的主体地位被确立不正确,故B项错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巩固等级秩序,“家”国相结合,此为借助人伦秩序,题目中的天命观只是增加了“应民”,与人伦秩序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D项正确。

5.清代史学家赵翼说: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

”材料表明秦朝(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

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秦始皇废分封制,下层官员不靠世袭,均由皇帝直接任免,故D项正确。

6.班固在史书中记载:

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

这可以佐证(  )

A.刺史设置有助于君主专制

B.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

C.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

D.监察制度有利于京畿稳定

【答案】D

【解析】司隶校尉为汉武帝时设置的主要负责京师地区监察的官员。

材料中“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表明司隶校尉在京师不避权贵的严格监察使得权贵畏惧,这有利于京师地区的稳定,故D项正确。

7.晚唐时期,朝廷授予众多节度使同平章事的头衔,与宰相并称,号为使相,但并不行使宰相权力。

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增加,包括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等。

这种变化反映了北宋(  )

A.宰相权力的扩大B.藩镇问题依然较严重

C.君主专制的强化D.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答案】C

【解析】北宋时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增加,体现了北宋时期形成了一种冗官局面,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C项正确。

8.宋代形成了一个惯例:

“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

”这一惯例(  )

A.有效防止了君主乾纲独断

B.降低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C.表明君主权力有下移趋势

D.彰显了政府决策的开明性

【答案】D

【解析】“必集百官议之..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表明这一管理是为了集思广益,防止决策失误,故D项正确。

9.唐代尚书省下属的吏部负责官员的考核和选用,而宋代则另设审官院专门负责官吏的考核和选用。

这反映了宋代(  )

A.官员选拔日益严格B.官僚机构日益臃肿

C.宰相权力更加削弱D.政府机构趋向精细

【答案】C

【解析】宋代设置“审官院专门负责官吏的考核和选用”以分化宰相的任官考核权,体现宰相权力更加削弱,故C项正确。

10.元代的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钱粮、兵甲无不领之”,其主要管理权如军权则由蒙古人等少数民族上层担任,“虽德望汉人,抑而不与”。

由此可见行省(  )

A.执掌地方大权,形成割据之势

B.权在蒙古贵族,导致蒙汉分裂

C.代表了朝廷意志行事,有利于中央集权

D.体现了蒙汉各族的联合,以达长治久安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元代行省是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其长官权力很大且由蒙古人担任,尽管汉人德望很高仁中央不任用。

元代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为了维护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而实行行省制,故C项正确。

11.明朝万历皇帝时期,由于在朝会上以内阁大臣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他争辩,给万历皇帝上书进行无端谩骂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

于是,他干脆长期不上朝了。

这表明(  )

A.君主专制权力受到一些约束

B.内阁制是一种集体领导体制

C.君主专制的观念越来越淡化

D.内阁体制是朝政混乱的根源

【答案】A

【解析】题干中“由于在朝会上以内阁大臣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他争辩,给万历皇帝上书进行无端谩骂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

于是,他干脆长期不上朝了”,说明明代皇帝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的约束,故A项正确。

12.在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中,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由父子推及君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

这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秩序分明

B.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

C.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

D.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

【答案】C

【解析】材料“由父子推及君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表明家庭伦理关系延伸到国家的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

13.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并为州、县二级,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

其主要目的在于(  )

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答案】C

【解析】改为州县两级,主要是为了中央控制地方的便利。

所以本题选C项。

14.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

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

A.分封制B.宗法制

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

【答案】B

【解析】中国古代君主即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不考虑实际的执政能力,与宗法制有关,故B项正确;分制、郡县制属于地方制度,故A、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专制君权,不是中央集权制,故D项错误。

1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

“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

A.增加了官吏人才来源

B.扩大了官吏权力范围

C.完善了官员选拔程序

D.加强了思想控制程度

【答案】A

【解析】钱穆认为汉代的察举制和唐朝的科举制,使政权向贵族特权阶级以外的人开放,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B、C、D三项在材料中未反映,故答案为A。

16.《宋史·职官志》记载:

“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

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这说明北宋(  )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

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答案】C

【解析】题干反映了北宋中央设置三司分割了宰相的财权,加强了君权,从“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可知,C项符合题意;A项“全部”说法错误;B项说法错误,D项无从体现。

17.《国语·鲁语上》说:

“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

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

”这表明(  )

A.诸侯五年朝觐周王四次

B.诸侯应向周王申报财产

C.分封制具有制度性保障

D.分封制以礼乐制为基础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属于分封制的有关规定,由此可见分封制具有制度性保障。

所以本题选C项。

18.宋太祖在建隆三年八月下诏:

“诸道法司参军,皆以律疏试判”,并形成制度。

宋神宗时,科举考试增加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

苏东坡也曾表示: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这说明宋代(  )

A.文官政治日趋成熟B.明法慎行,德主刑辅

C.行政权司法权合一D.政治清明,法律健全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说明宋代将律令断案纳入科举考试,这是文官制度逐渐成熟的体现。

所以本题选A项。

19.明朝时期有多位皇帝不上朝,比如正德、嘉靖,万历皇帝更是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但明朝统治还得到延续。

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B.封建统治腐朽黑暗

C.内阁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

D.宦官专权控制朝政

【答案】A

【解析】内阁和司礼监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从未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内阁权力和司礼监太监一同把持朝政,这些都是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的具体体现,故A项正确。

20.据记载:

“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

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

后名军机处。

”材料说明了(  )

A.内阁随着军机处的建立而废止

B.军机处由内阁演变而来

C.雍正时期军机处成为中枢机构

D.军机处因时势变化而设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可以看出军机处为处理当时的军务而设,故D项正确。

21.封建社会的历代王朝都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下列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

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②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③元朝推行行省制度 ④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D.①②③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历朝历代通过削弱地方杈力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即中央集权的加强。

①汉武帝“推恩令”分化王国实力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②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③元朝通过行省制度这一地方行政制度有效管辖庞大国士,④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标志皇权到达新高度。

因而选①③。

22.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事的助理机构。

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对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君权得到空前强化

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

D.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答案】D

【解析】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制的产物,是最高行政机构;明朝废除宰相,内阁长官称首辅,故A、B、C三项不符合史实,可以排除。

D项反映了两国内阁制的特点,故答案为D。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2人为副;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

唐初,中央设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大夫为台长,设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为辅佐。

御史台的职权是“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唐六典》卷十三)。

御史台下设三院:

台院,侍御史属之,“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殿院,殿中侍御史属之,“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监察御史属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同前)。

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先后称为按察史、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等),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

材料二 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并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

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代监察制度较之隋代有何发展。

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有关监察规定的利弊。

(2)根据材料一、二,总结唐宋时期监察制度发展的规律。

【答案】

(1)发展:

从中央到地方,监察机构更趋完备;监察机构和御史的权力进一步扩大,甚至有权监督司法审判。

利:

保证监察御史的从政经验;鼓励监察官员履行劝谏之责。

弊:

易导致御史滥用职权。

(2)规律:

监察制度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而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监察体制以皇权为中心;监察权(包括中央、地方)相对独立。

(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可以从监察的范围、机构和权力变化等角度来归納;第二小问,结合“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月课”“辱台钱”等内容归纳概括;第

(2)问,注意将监察制度放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演变的大背景下思考,同时注意结合材料归納监察制度自身演变的规律。

24.(节选)制度的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者禘(宗庙祭祀的一种祭名)其祖之所自出(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

以其祖配之。

而立四庙。

庶子王(嫡子有残疾无法继承王位,由庶子代之)亦如之。

——《礼记·丧服小记》

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为祖,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者为小宗。

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

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

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

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礼记·大传》

(1)根据材料一,概述西周祭祀制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法制的特点。

【答案】

(1)祭祀制度:

祭祖的同时祭天。

祭祀者按照血缘可分为“大宗”和“小宗”,天子及分封制下各等级的嫡长子为大宗,其余为小宗。

大宗可以祭祀高祖以上的祖先,小宗则只能祭祀高祖以下的祖先。

特点: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西周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

【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分析,如:

“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百世不迁之宗”“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第二小问,从宗法制核心特点,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政权与族权的关系角度归納概括。

25.“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神宗曾说:

“法出于道。

人能体道,则立法足以尽事;立法不足以尽事,非事不可以立法也,盖立法者未善耳。

”宋代的“祖宗之法”作为根本性的治国原则,本着“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的精神,在行政管理上充分运用了制衡原则,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各自行使独立职权,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职权与事权明确集中,官员的专业化程度较高。

同时,“祖宗之法”也有深刻的负面影响,北宋中后期的党争问题、强敌当前收武将兵权的问题等,无不与宋代遵循“祖宗之法”的立国之策有密切联系。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帝王的“共理”“共治”,本质是通过士大夫、借士大夫的能力来治理天下。

政治的主导权掌握在帝王手中,朝政的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君主个人的好恶,这种状况在11世纪前期的北宋发生了深刻转变。

宋代士人们在谈及国家的政治取向、制度原则时,秉持“从义而不从君,从道而不从父,使君不陷于非义,父不入于非道。

君有不义,不从也,而况于权臣乎!

父有不义,不从也,而况于他人乎”的原则,认为:

“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士大夫以“公议”“天道”为旗帜,作为制约君主的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

宋太祖曾对臣僚说:

“天下广大,卿等与朕共理。

”皇帝必须与士大夫“共定国是”,成为君臣双方共同承认的原则——这是北宋政治史上一项具有突破性的大原则。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对宋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皇帝必须与士大夫‘共定国是’”的原因。

(10分)

【答案】

(1)特点:

重视完善法制纲纪;政治运作程序更加理性、严密;行政管理上运用制衡原则,职权与事权明确集中。

(任答两点即可,4分)影响:

强调法制纲纪,有利于宋政府把兵权、财政权、行政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分裂割据的基础;造成“冗兵”“冗官”“冗费”和重文轻武及党争的局面。

(6分)

(3)原因:

宋朝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统治者要倚重有责任感的士大夫阶层实现长治久安;在“尊王”的同时,士人群体整体追求建立理想的政治秩序,普遍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担当。

(10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政治制度。

(1)问,第一小问可依据材料一的内容从法制、政治运作程序、权力分配与制衡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在回答第一小问的基础上,从实际效果方面进行说明。

(2)问,可以结合材料二从宋朝的政治传统以及士大夫的责任感等方面进行概括。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

使用铁犁牛耕,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出现“百家争鸣”

公元前221年

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581年

隋朝建立,确立三省六部制,使用曲辕犁

605年

隋炀帝创立科举制

584~605年

隋朝开通大运河

唐朝

火药用于军事,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宋朝

理学产生,出现活字印刷术,指南针被用于航海,使用交子

明朝中后期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及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整理自高教社《中国古代史》

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

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

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

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全球通史》

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叙述连贯通顺。

【答案】观点:

长期领先的民族容易受自身优势的影响,丧失持续领先的地位,而落后地区民族反而易于吸收先进文明,通过创新成为领先者。

(4分)

说明:

古代中国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经济上创造了发达的农耕文明,文化教育发达,传统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无论是汉唐时期还是宋元时期中国都是世界中心之一。

然而到了明朝中期以后,随着封建制度走向衰弱,原有的中央集权制度极端强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与世界先进文明的交流,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6分)反观中世纪的欧洲,处在天主教会的控制下,远远落后于亚洲文明,但印刷术的传入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指南针被广泛应用于航海,推动了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引入并利用火药摧毁了封建堡垒和骑士阶层,这些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

(6分)

总结:

近代欧洲的崛起和中国的衰落,说明一个民族绝不能故步自封,必须与时俱进,在继承自己优秀文化的同时,善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并不断创新。

(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西历史的比较。

首先,根据材料“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

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提炼出基本观点后,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说明中国的优势,并结合明清时期的史实说明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再结合史实说明中世纪的欧洲长期落后于中国,而进入近代以后,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领域实现了全面崛起。

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总结,强调一个民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重要性。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

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

……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材料二 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

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

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

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

(4分)

(2)结合秦汉、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

(9分)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

(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

(6分)

【答案】

(1)变化:

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

(4分)

(2)说明:

秦朝:

实行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或宰相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汉朝:

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

隋唐:

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

(9分)

(3)理由:

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任答两点得6分)

(4)作用:

官僚政治为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运作机制,有利于稳定政体;官僚政治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和抑制暴政;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6分)

【解析】第

(1)问,根据材料一“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得岀,官僚政治较贵族政治有从分权走向集权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还是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得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