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过关检测生物的变异.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98871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过关检测生物的变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过关检测生物的变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过关检测生物的变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过关检测生物的变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过关检测生物的变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过关检测生物的变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过关检测生物的变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过关检测生物的变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过关检测生物的变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过关检测生物的变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过关检测生物的变异.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过关检测生物的变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过关检测生物的变异.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过关检测生物的变异.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过关检测生物的变异

必修二第四单元第一讲生物的变异

一、选择题

1.下面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亲代的突变基因一定能传递给子代

B.子代获得突变基因一定能改变性状

C.突变基因一定由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诱发

D.突变基因一定有基因结构上的改变

解析:

基因突变若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一般不传递给子代。

由于不同密码子可能决定相同氨基酸,所以子代获得突变基因不一定能改变性状。

基因突变可以自发产生,也可以诱发产生。

基因突变由于DNA分子中碱基对发生替换、增添或缺失,所以一定有基因结构上的改变。

答案:

D

2.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

B.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姐妹染色单体的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

C.我国科学家培育的抗虫棉,利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D.育种工作者培育无子西瓜,利用的原理不是基因重组

解析:

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才是基因重组。

三倍体无子西瓜利用了染色体变异原理。

答案:

B

3.(2010·济南统考)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之间进行重新组合,称为基因重组。

下列各选项中能够体现基因重组的是(  )

A.利用人工诱导的方法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

B.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生产干扰素的大肠杆菌

C.在海棠枝条上嫁接苹果的芽,海棠与苹果之间实现基因重组

D.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涂抹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以获得无子番茄

解析:

广义的基因重组除了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交叉互换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外,还包括不同生物之间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答案:

B

4.(2010·深圳调研)生物体内的基因重组(  )

A.能够产生新的基因

B.在生殖过程中都能发生

C.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D.在同源染色体之间可发生

解析:

生物体内的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包括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能产生新的基因型,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答案:

D

5.下列有关基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生物体内当显性基因存在时,相应的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通常不表现

B.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密码子

C.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低频性、有益性

D.基因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则其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一定发生改变

解析:

AA与Aa的表现型通常是相同的;密码子是通用的,并且密码位于mRNA上,不在基因上;多数基因突变是有害的;基因发生变化,蛋白质不一定发生变化。

答案:

A

6.(2010·南京调研)下列有关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染色体中DNA的一个碱基对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B.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均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

C.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D.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促进染色单体分离使染色体加倍

解析:

染色体中DNA的一个碱基对缺失属于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到;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

答案:

C

7.肺炎双球菌抗药性可遗传的变异来源是(  )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D.ABC都有可能

解析:

可遗传的变异来源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但肺炎双球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不进行有性生殖,所以没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

B

8.下图是四种生物的体细胞示意图,A、B图中的每一个字母代表细胞的染色体上的基因,C、D图代表细胞的染色体情况,那么最可能属于多倍体的细胞是(  )

解析:

一般情况下,细胞中具有同一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或控制某一相对性状的基因有几个,则表示细胞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如图A、B、C、D中一般可认为分别具有4个、1个、2个、4个染色体组。

但有丝分裂过程的前期和中期,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而每条染色单体上含有相同的基因,则一对同源染色体则可能具有相应的4个基因,如图A。

故最可能属于多倍体的细胞是图D所示的细胞。

答案:

D

9.某科技活动小组将二倍体番茄植株的花粉按下图所示的程序进行实验。

请根据图中所示实验,分析下列哪一项叙述是错误的(  )

A.在花粉形成过程中发生了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B.花粉通过组织培养形成的植株A为单倍体,其特点之一是具有不孕性

C.秋水仙素的作用是在细胞分裂时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D.在花粉形成过程中一定会发生基因突变,从而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解析:

基因突变的自然突变率低,具不确定性,且即使基因发生突变,生物性状也有可能不改变。

答案:

D

10.(2010·潍坊质检)用X射线处理蚕蛹,使其第2号染色体的斑纹基因易位于W染色体上,使雌体都有斑纹。

再将雌蚕与白体雄蚕交配,其后代雌蚕都有斑纹,雄蚕都无斑纹。

这样有利于去雌留雄,提高蚕丝的质量。

这种育种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是(  )

A.染色体结构的变异B.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C.基因突变D.基因重组

解析:

X射线处理使蚕蛹的第2号染色体的斑纹基因易位于W染色体,故为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答案:

A

11.下图为高等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它不能反映的是(  )

A.发生了基因突变B.发生了基因重组

C.发生了染色体的变异D.发生了染色体的互换

解析:

高等动物是二倍体,如图细胞只能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是复制后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所以可能是基因突变,也可能是基因的交叉互换,也可以是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

染色体的结构变异是指染色体的增添、缺失、倒位和易位。

答案:

C

12.下面是某种动物的一个卵细胞染色体组成示意图,下列分析判断错误的是(  )

A.该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看成一个染色体组

B.该种动物的体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

C.该动物的一个体细胞在有丝分裂中期含有32个DNA分子

D.该动物的一个原始生殖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能形成4个四分体

解析:

该卵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那么体细胞中就有8条染色体,4对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能形成4个四分体,进行有丝分裂经间期复制后中期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总共16个。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2010·深圳模拟)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中的一个赖氨酸发生了改变。

根据图

下表回答问题。

第一个

字母

第二个字母

第三个

字母

U

C

A

G

A

异亮氨酸

异亮氨酸

异亮氨酸

甲硫氨酸

苏氨酸

苏氨酸

苏氨酸

苏氨酸

天冬酰胺

天冬酰胺

赖氨酸

赖氨酸

丝氨酸

丝氨酸

精氨酸

精氨酸

U

C

A

G

(1)图中Ⅰ过程发生的场所是    ,Ⅱ过程叫    。

(2)除赖氨酸以外,图解中X是密码子表中哪一种氨基酸的可能性最小?

    。

原因是 

               。

(3)若图中X是甲硫氨酸,且②链与⑤链只有一个碱基不同,那么⑤链不同于②链上的那个碱基是    。

(4)从表中可看出密码子具有的    特点,它对生物体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是:

 。

解析:

(1)Ⅰ过程为翻译,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进行。

Ⅱ过程是转录,在细胞核中进行。

(2)由赖氨酸与表格中其他氨基酸的密码子的对比可知:

赖氨酸与异亮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天冬氨酸、精氨酸的密码子相比,只有一个碱基的差别,而赖氨酸与丝氨酸密码子有两个碱基的差别,故图解中X是丝氨酸的可能性最小。

(3)由表格中甲硫氨酸与赖氨酸的密码子知:

②链与⑤链的碱基序列分别为:

TAC与TTC,差别的碱基是A。

(4)从增强密码容错性的角度来解释,当密码子中有一个碱基改变时,由于密码的简并性,可能并不会改变其对应的氨基酸;从密码子使用频率来考虑,当某种氨基酸使用频率高时,几种不同的密码子都编码一种氨基酸可以保证翻译的速度。

答案:

(1)核糖体 转录 

(2)丝氨酸 要同时突变两个碱基 (3)A (4)简并性 增强了密码容错性;保证了翻译的速度

14.刺毛鼠(2n=16)背上有硬棘毛,体浅灰色或沙色,张教授在一封闭饲养的刺毛鼠繁殖中,偶然发现一只无刺雄鼠(浅灰色),全身无棘毛,并终身保留无刺状态。

张教授为了研究无刺小鼠的遗传特性,让这只无刺雄鼠与雌性刺毛鼠交配,结果F1全是刺毛鼠;再让F1刺毛鼠雌雄交配,生产出8只无刺小鼠和25只有刺小鼠,其中无刺小鼠全为雄性。

(1)张教授初步判断:

①该雄鼠无刺的原因是种群中基因突变造成的,而不是营养不良或其他环境因素造成的。

②控制无刺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写出张教授作出上述两项判断的理由:

判断①的理由 。

判断②的理由 。

(2)若该浅灰色无刺雄鼠基因型为BbXaY(基因独立遗传),为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可用来与该鼠进行交配的个体基因型分别为 。

(3)若该浅灰色无刺雄鼠的某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了一个BbbXa的精子,则同时产生的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为    、Y、Y,这四个精子中染色体数目依次为       ,这些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会引起后代发生变异,这种变异属于    。

解析:

(1)可遗传的变异与不可遗传的变异的区别在于这种变异是否能够遗传。

若性状与性别无关,则该性状是常染色体基因控制的,若性状与性别相关联,则该性状由性染色体基因控制。

(2)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可以用基因型相同的双杂合个体交配,也可以通过测交或者选择一对亲本满足一对基因为杂合子自交型,另一对基因为测交型的个体间交配,如:

BbXaY×bbXAXa、BbXaY×BbXaXa。

(3)精子中不存等位基因或相同的基因,由精子BbbXa可知:

在该精子形成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均不正常。

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基因型BbXa和Y,次级精母细胞BbXa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因bb基因未分开,故得到的两个精子为BbbXa和BXa。

这些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所形成的受精卵的染色体数均不正常,这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

(1)①因为无刺的性状可遗传给后代,是可遗传的变异,种群中常见种为刺毛鼠,出现无刺性状最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②因为F1刺毛鼠雌雄交配后代无刺性状和性别相关联,故该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2)bbXaXa、BbXAXa、bbXAXa、BbXaXa

(3)BXa 10、8、7、7 染色体变异

15.用浓度为2%的秋水仙素,处理植物分生组织5~6小时,能够诱导细胞内染色体加倍。

那么,用一定时间的低温(如4℃)处理水培的洋葱根尖时,是否也能诱导细胞内染色体加倍呢?

请对这个问题进行实验探究。

(1)针对以上问题,你作出的假设是:

你提出此假设的依据是

(2)低温处理植物材料时,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产生低温效应,根据这个提示将你设计的实验组合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来。

(3)按照你的设计思路,以                作为鉴别低温是否诱导细胞内染色体加倍的依据。

为此你要进行的具体操作是:

第一步:

剪取根尖2~3mm。

第二步:

按照   →   →   →   

步骤制作。

解析:

提出的假设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根据,提出的假设应该是最有可能的而不是随意猜测,所以探究的课题在题干中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在设计表格的时候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测量低温效应的时间,考虑到一般植物的细胞周期时间的单位应该以小时为单位比较合适。

为了保证实验的严谨性,应该做一组常温下的对照组,以排除环境因素的干扰。

答案:

(1)用一定时间的低温处理水培的洋葱根尖能够诱导细胞内染色体加倍

低温能够影响酶的活性(或低温能够抑制纺锤丝形成或着丝点分裂),使细胞不能正常进行有丝分裂

(2)

    培养时间

培养温度

5h

10h

15h

20h

常温

4℃

0℃

注:

设计的表格要达到以下两个要求:

①至少做两个温度的对照(常温和低温);②间隔相等的培养时间进行取样。

(3)在显微镜下观察和比较经过不同处理后根尖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或染色体计数) 解离 漂洗 染色 制片 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