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4014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x

《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x

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

1、教育的概念(广义):

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2、教育的概念(狭义):

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5、教育的功能:

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6、学校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创造及社会生产生活知识的大量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进行教育的工具和内容,以及进行文字教学和传授知识的社会需要

(4)国家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官吏和知识分子

6、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全球化、信息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具有科学性。

7、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P10

8、教育学:

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9、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P20

10、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发展

11、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1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1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进程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14、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2)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地确立

(3)文化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

(4)文化影响着教学方法的使用

15、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融合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16、学校文化:

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

念和行为方式。

17、校园文化:

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

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18、校园文化的功能:

导向、约束、凝聚、激励

19、校园文化的特征:

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

20、学生文化:

指某个或某些学生群体所具有的行为规范、言语表达、

价值观念所构成的生活方式。

21、学生文化的成因;学生文化的特征(书p30)

22、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

(4)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教育技术

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

23、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书p31)

24、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循序渐进、忌拔苗助长、凌节而施)

阶段性(不能“一刀切”“一锅煮”,注意最近发展区)

不平衡性(把握关键期、最佳期)

互补性(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25、影响人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1)内发论:

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多固

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

代表人物及观点:

孟子、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鼻祖)、

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威尔逊(基因

复制)、格赛尔(成熟机制,实验:

双生

子爬楼梯)

(2)外铄论:

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

代表人物及观点:

荀子、洛克(白板说)、华生(环境与教

育)、斯金纳(强化与惩罚)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6、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

(2)环境

(3)人的主观能动性

(4)学校教育

27、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书p42)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包括:

学习生活技能、内化社会文化、完善自我观念、

学会承担社会角色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28、教育目的: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

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29、教育方针:

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

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它是确

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

原则和行动纲领。

30、教育目的:

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

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

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31、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激励(调控)、评价

32、教育目的的层次:

国家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

33、教学目标: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

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即学生获

得的学习结果。

34、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书49)

35、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6、我国的教育的目的: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

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

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接班人。

37、素质教育(书53):

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

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

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

的教育。

38、素质教育的三大基本任务:

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

39、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40、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

面向全体(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全面提高(目标)、主动发展(灵魂)

41、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42、学校制度(学制):

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3、义务教育:

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44、终身教育:

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的培养,是根据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

45、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

46、教师享有的权利、义务(书69)

47、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师范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

48、现代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49、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理想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4)心理相容

50、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基本策略:

(1)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2)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要发扬教育民主

(4)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51、课程:

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课程:

专指一门学科

52、课程标准:

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53、课程标准包括:

前言、课程标准、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54、教学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5)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55、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56、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57、我国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含义: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

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

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

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要求:

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

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2)启发性原则

含义: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主义调动他们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

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

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

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在需

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

能的运用。

要求: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

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

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

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地逻辑思维能

力。

要求:

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原则

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科计划、课程标准的统

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

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

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要求:

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

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含义:

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

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要求: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含义:

指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

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

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要求:

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要通过各个环节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8)量力性原则

含义:

指教学内容、方法、分量、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

水平,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难度,需要

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

要求:

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

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58、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

讲授法:

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

法,应用广泛,且其他各种方法在运用中常常要与讲

授法结合。

优点:

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

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

缺点: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易发挥,出现教

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要求:

p114

谈话法(问答法):

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

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

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优点: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

述的能力

要求:

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

要善于启发诱导

要做好归纳、小结

讨论法: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优点:

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要求:

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要善于在讨论中启发引导学生

做好讨论小结

(2)以直观感知为主114

演示法

参观教学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

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4)以情感陶冶为主

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5)以探究活动为主

发现法

59、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

60、班级授课制:

是一种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它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在班级授课制中,同一个班级的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保持一致,所开设的各门课程,则由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担任。

优点:

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

主要表现在强调系统地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相脱节

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61、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个别教学、现场教学、复式教学、分组教学(分层教学)、贝尔—兰喀斯特制(导生制)、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特朗普制(121)

62、教学评价:

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及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63、教学评价的功能:

指挥定向、判断检查、反馈调节、激励反思

64、教学评价的类型

(1)按评价基准的不同:

分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2)按评价功能的不同:

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3)按评价方法的不同:

分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4)按评价的目的不同:

分决策性评价、研究性评价、工作性评价

(5)按评价主体的不同:

分自我评价、外部评价

65、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发展性、整体性、指导性

6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67、备课内容: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

学年(学期)计划、课题(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68、根据教学任务把课划分为单一课(新授课、巩固课、练习课、检查课)、综合课

69、上好一堂课的具体要求:

(127)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8)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70、学生的课外作业:

复习或预习教科书

阅读课外书籍

书面作业(习题、作文、绘制图表等)

口头作业(朗读、背诵、复述等)

实践活动作业(实验、测量、社会调查等)

71、学生学业评价的方式:

考查、自我与他人评价、项目评价、成长记录袋等。

考查:

指通过口头提问、书面作业、书面检测及日常观察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等

72、小学阶段德育的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

(3)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73、德育的任务136

74、我国学校德育内容137

75、德育过程(思想品德教育过程):

是以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

76、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77、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

141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5)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知行统一原则

(8)正面教育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78、德育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少先队、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6)班主任工作

79、常用的德育方法:

146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实际锻炼法

(5)品德修养法

(6)品德评价法

(7)角色扮演法

(8)合作学习法

80、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

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

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81、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了解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工作计划和总结。

操行评定:

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

个别教育:

先进生工作、后进生工作、中等生工作157

82、偶发事件158

83、班级平行管理:

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84、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开展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有吸引力

(3)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4)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5)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6)因地、因校制宜

85、知觉的基本特征:

理解性、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

86、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

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87、记忆:

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在现的过程。

88、记忆过程:

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编码-存储-提取)

89、根据有无目的性:

分无意识记、有意识记

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不同:

分机械识记、意义识记

意义识记:

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所进行的识记,它是学生识记的主要形式。

90、感觉记忆(瞬时记忆)

编码方式:

图像记忆(主要)和声像记忆

特点:

时间极短、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编码方式:

听觉编码(主要)和视觉编码

特点:

容量有限、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

长时记忆

编码方式:

语义编码(主要)和表象编码

特点:

容量无限、时间长久

91、复习方法:

(1)及时复习

(2)复习方式多样化(3)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4)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5)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6)掌握复习的“量”

92、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减少机械记忆的使用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93、想象:

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是新形象的创造,属于思维的范畴。

表象:

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再现,它没有创造出新形象,属于记忆的范畴。

94、想象的功能:

预见、补充、替代、调节

95、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

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的想象(走神,白日梦,睡眠中的梦)

有意想象:

有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包括: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再造想象:

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

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

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

96、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97、思维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

98、概括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形式

99、思维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222

100、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提出,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的指导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叫绝问题的水平。

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01、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哺乳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227

102、童年期:

生长发展最旺盛、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从口头语言逐步过渡到书面语言,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

103、少年期:

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两个危险期为少年期和2-4岁、抽象思维为主导,出现反省思维

104、少年期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展、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105、学习准备:

指学生的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106、能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

能力发展水平、能力类型、能力表现早晚、性别差异

107、情绪的分类:

心境、激情、应激

108、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109、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适应、动机、动机、组织、信号、感染

110、意志的品质:

自觉性、自制性、坚韧性、果断性

111、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

(1)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相结合

(4)通过积极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

112、能力的分类:

根据能力适应活动范围的大小:

分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智力)包括:

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抽象概括能力(核心)、言语表达能力

113、良好性格的培养:

(1)树立效仿的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