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七 综合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404246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专题七 综合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综合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综合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综合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综合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综合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综合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综合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综合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综合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综合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综合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综合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综合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综合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综合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专题七 综合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 专题七 综合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专题七 综合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 专题七 综合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专题七综合测试题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七综合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在国内战争期间,农民契诃夫拿100卢布到市场购买了100斤粮食,对此判断和理由正确的是(  )

A.真的。

余粮收集制实行后国家把口粮也收集起来,人们只能去买

B.假的。

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

C.真的。

苏俄政府改变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

D.假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的能力。

根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项符合题意要求。

2.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

A.农民不堪忍受国内革命战争的灾难

B.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D.人民怀念沙皇统治时的荣耀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实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材料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3.(2015·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联考)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

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

其中“退却年代”是指(  )

A.俄国十月革命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

【答案】 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所谓的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指的是卫国战争时期和二战后;凯歌年代指的是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退却年代是指新经济政策时期,即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发展商品经济,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剥夺年代是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

故应选C。

4.“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究其共同原因,主要是(  )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第一位

B.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C.严重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D.所制定的目标远远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答案】 C

【解析】 人民公社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严重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违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5.“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

……我们必须根据实验作出判断。

”以下哪一项是属于列宁最早“实验”的内容(  )

A.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B.取消自由贸易

C.全盘农业集体化

D.按劳分配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题干中“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说明该方法不是从资本主义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过渡方法。

取消自由贸易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的特殊政策,它不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A项属于新经济政策,C项属于斯大林建设时期的内容,D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6.在苏俄新经济改革的内容中,最能体现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的是(  )

A.农业领域      B.流通领域

C.工业领域D.分配领域

【答案】 C

【解析】 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资本家经营,从而使当时的苏俄的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

所以选C项。

7.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的相似点是(  )

①极为困难的形势

②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强制干预经济

③最主要的内容是调整和复兴工业

④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新经济政策实施时,苏俄经济濒于破产,工农联盟濒于瓦解,罗斯福新政实施时美国面临严峻的经济危机,所以①是相似点。

前者以俄共通过决议由苏维埃政府颁布政策法令强制干预经济,后者罗斯福政府采用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等政策法令的形式对国家经济进行干预,所以②也是相似点。

③只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而④只与新经济政策有关,故答案选A。

8.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说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A.应当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B.需要稳定的国内外社会环境

C.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以巩固工农联盟为根本目的

【答案】 C

【解析】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主要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与题目的求答条件不符,D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直接目的之一。

9.(2015·江西白鹭洲中学期中)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依次是“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回归理想的实验”应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赫鲁晓夫改革

D.斯大林模式

【答案】 D

【解析】 “斯大林模式”。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追随理想的实验”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梦想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面对现实的实验是指面对经济政治危机,列宁采取了新经济政策,“回归理想的实验”就是指斯大林实行的斯大林模式。

10.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的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

”为此苏联(  )

A.片面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轻工业

C.重点发展银行业D.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答案】 A

【解析】 在帝国主义包围下,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加强国防力量维护民族独立。

11.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到50%左右;1932年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大萧条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先决条件

B.苏联20世纪30年代初的工业化依赖于西方大国的支持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D.学习西方技术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有效途径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时间1931~1932年,当时正值西方经济危机期间,失业现象严重,大量的美国工程师到苏联工作,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但是,这是苏联工业化的外因,不是决定性因素。

12.(2015·河南郑州质检)苏联史专家闻一评价斯大林时,认为他一定要以动员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一定要让社会自我牺牲地为苏联效劳。

下列属于“社会自我牺牲”发展苏联的策略是(  )

A.新经济政策B.管理权下放原则

C.物质利益原则D.农业集体化政策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一定要让社会自我牺牲地为苏联效劳”和所学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内容可知,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是以牺牲农民的代价来发展社会主义。

13.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同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相同点是(  )

A.消灭农村的剥削阶级B.改变分配的方式

C.采取强迫命令加入D.改变所有制性质

【答案】 D

【解析】 A、C两项符合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B项没有反映出本质特征。

D项符合二者。

14.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

“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在此主要总结了苏联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

B.只注意发展生产不注意改善人民生活

C.农业集体化为了配合工业化,从农民身上夺取过多

D.全盘集体化过程中出现了过火的行为

【答案】 C

【解析】 考查苏联经济建设中的问题与弊端。

主要结合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建设的关系思考问题。

苏联优先发展的是重工业,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全盘集体化并没有起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自身发展的作用。

15.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

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

【答案】 B

【解析】 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通过指令性计划直接管理经济,完全排斥了市场调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都要由中央调配”等信息不符。

16.《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

……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

……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材料全面揭示了“斯大林模式”(  )

A.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B.致力于工业化的同时忽视民生改善

C.有利于苏联工业化迅速展开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答案】 B

【解析】 材料说明了斯大林模式重工业轻农业、手工业,不关心民众基本生活的情况,不注重改善民生,这种单一重工业、轻民生的做法最终不利于工业化的发展及经济的持续发展。

17.有学者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

这一观点(  )

A.充分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揭示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本质

D.比较全面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答案】 D

【解析】 “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优越性,“无情的国家公式”体现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相关信息不符。

18.下表是《苏联1961~1985年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情况表》。

它所反映的变化趋势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

1961~1965年

1966~1970年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1981~1985年

6.5

7.8

5.7

4.3

3.6

A.斯大林模式的日益僵化B.赫鲁晓夫改革成效不大

C.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失败D.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答案】 D

【解析】 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于1985年,不符合题干表格中“1961~1985年”的时间限制条件,故D项符合题意;A项属于根本原因的范畴,B、C两项均属于直接原因。

19.(2015·重庆一中期末)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下列选项中能表明其“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是(  )

A.给予企业部分自主权

B.提出“加速发展战略”

C.农业上大规模种玉米

D.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答案】 A

【解析】 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给予企业部分自主权是对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一点突破,符合“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形象表述。

A项符合题意。

提出“加速发展战略”的是戈尔巴乔夫,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勃烈日列夫,大规模种植玉米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B、C、D三项错误。

20.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要在三四年内使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这揭示了他改革失败的原因是(  )

A.作风专制  B.局部改良

C.脱离实际  D.理论保守

【答案】 C

【解析】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体现了赫鲁晓夫违背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这一规律,脱离了实际。

21.美国学者赫德里克·史密斯在《俄国人》一书中,讲到20世纪70年代的苏联时,说:

“这里是工人的乐园,是世界上工人们混日子的最好地方。

”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

A.苏联的工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

B.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明显优越性

C.经济体制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

D.工人阶级有强烈的主人翁精神

【答案】 C

【解析】 20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致使工人生产积极性下降,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22.1936年以来,公有制在苏联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

1985年以后,却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这是因为(  )

A.斯大林体制B.赫鲁晓夫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 D

【解析】 斯大林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均未从根本上触及斯大林体制。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2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共同点是(  )

A.都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B.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经济体制

C.都企图改革斯大林模式

D.都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 C

【解析】 本题学生易错选B。

错选原因在于对苏联改革的比较认识不全面。

正确理解应是: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都是企图改革斯大林模式,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只是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则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只不过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24.截至2009年,苏联国旗降下已经18年了,当年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改革,这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其共同点在于(  )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对比能力。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从经济领域进行改革,经济改革受挫后,才转向政治改革。

25.美国经济学家大卫·科兹认为:

在苏联时代,通过合法的途径积累物质财富几乎是不可能的。

非法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的苏联领导人总是担惊受怕,唯恐有一天被人发现或被起诉。

大卫·科兹在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时认为(  )

A.无法根本摆脱斯大林模式

B.人民与政府矛盾激化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统治集团对个人利益的追逐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在苏联时代”“非法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的现象严重。

A、C两项说法与题干材料无关,B项人民与政府矛盾激化的说法在题干材料中也未体现。

由题干材料可知,大卫·科兹认为统治集团对个人利益的追逐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故D项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 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4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二 19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5年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

农业总产值(%)

100

67

112

112

畜牧业(%)

100

72

121

121

粮食(万吨)

7.65

4.519

7.247

94.7

1913~1926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工业生产情况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6年

总产值(按1926年度价格计算,单位:

亿卢布)

102.51

14.1

77.39

110.83

产值指数(以1913年为基数100)

100

13.8

75.5

108.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的具体措施。

“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俄国(苏俄、苏联)的工农业生产在1913~1925年发展的趋势。

分别指出其成因。

(6分)

【答案】 

(1)措施:

①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

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错误:

指过度运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或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2)趋势:

①1913~1920年呈下降趋势;②1920~1925年呈上升趋势。

原因:

①前者:

战争破坏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②后者: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即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再生产。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说:

“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

……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

——《苏联的共产主义》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苏联的共产主义》

材料三 邓小平说: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

苏联搞了许多年也未完全弄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后来苏联僵化了。

……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列宁的话表明了什么?

为此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

成效怎样?

(6分)

(2)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

(3分)

(3)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什么观点?

这种观点与上述两则材料有何联系?

(3分)

【答案】 

(1)列宁的话表明苏联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效果: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取得成功,但苏联后来又废止了新经济政策。

(2)特点:

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充满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一党专政。

(3)观点:

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联系:

吸取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至整个地区地加入。

——斯大林《大转变的一年》(1929年11月)

材料二 据统计,从1929年4月到1930年7月,在苏联农村中,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材料三 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

“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绝不能拖延了。

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

——《苏联改革史》

材料四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从1954年起在哈萨克、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大规模的垦荒……1954~1960年,先后开垦4000多万公顷荒地。

这期间,全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

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呈现下降趋势。

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1)材料一反映了苏联的哪一措施?

依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措施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3分)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赫鲁晓夫实行农业改革的主要背景。

(3分)

(3)依据材料四指出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措施,并简要说明这一措施的结果及其原因。

(6分)

(4)综合上述问题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你对农业改革问题的主要认识和看法。

(2分)

【答案】 

(1)措施:

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影响:

导致农业生产下降,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2)农业发展迟缓,粮食供应严重不足,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3)措施:

开垦荒地,扩大产粮区。

结果:

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长,但没有彻底解决粮食问题。

原因:

经营管理落后;耕作方式简单粗放。

(4)认识和看法:

必须符合本国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加大科技投入。

(如答其他且符合题意,同样正确)

29.苏联解体十余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

材料一 吴恩远在《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历史评价的一些新观点》中指出:

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判断这个“放弃”正确与否,不能仅仅看他是否符合列宁的教导,而要看它是否合乎当时的实践。

2003年3月4日,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俄罗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作家)在《苏维埃俄罗斯报》发文说:

“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

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

”他称斯大林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材料二 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

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材料三 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

“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

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

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

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

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请回答:

(1)材料一、三主张应主要从哪些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角度分析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4分)

(3)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

(2分)

(4)谈谈你对俄罗斯重新评价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一现象的认识。

(2分)

【答案】 

(1)时代背景(环境、国情)、实践效果。

分析合理性:

①时代背景:

从国内看,苏联重工业落后;国防力量薄弱;粮食供应困难。

②从国际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和包围之中;20世纪20年代美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

③实践效果:

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大增,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促进了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素质;苏联成为世界强国。

(2)积极作用:

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不足:

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与美国争霸,影响了经济建设。

(3)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上没有取得预期成果;在政治改革上,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改革走进误区;1990年,苏共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1991年,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成立独联体。

(4)评分说明:

第一层次:

能作出简单、表面的认识。

第二层次:

对现象背后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

第三层次:

能作出正确的、概括性的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