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专版中考语文专题11议论文阅读复习作业042422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405274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柳州专版中考语文专题11议论文阅读复习作业042422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柳州专版中考语文专题11议论文阅读复习作业042422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柳州专版中考语文专题11议论文阅读复习作业042422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柳州专版中考语文专题11议论文阅读复习作业042422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柳州专版中考语文专题11议论文阅读复习作业042422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柳州专版中考语文专题11议论文阅读复习作业042422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柳州专版中考语文专题11议论文阅读复习作业042422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柳州专版中考语文专题11议论文阅读复习作业042422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柳州专版中考语文专题11议论文阅读复习作业042422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柳州专版中考语文专题11议论文阅读复习作业042422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柳州专版中考语文专题11议论文阅读复习作业042422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柳州专版中考语文专题11议论文阅读复习作业042422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柳州专版中考语文专题11议论文阅读复习作业042422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柳州专版中考语文专题11议论文阅读复习作业042422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柳州专版中考语文专题11议论文阅读复习作业042422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柳州专版中考语文专题11议论文阅读复习作业042422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柳州专版中考语文专题11议论文阅读复习作业042422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柳州专版中考语文专题11议论文阅读复习作业042422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柳州专版中考语文专题11议论文阅读复习作业042422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柳州专版中考语文专题11议论文阅读复习作业042422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柳州专版中考语文专题11议论文阅读复习作业0424221.docx

《柳州专版中考语文专题11议论文阅读复习作业04242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柳州专版中考语文专题11议论文阅读复习作业0424221.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柳州专版中考语文专题11议论文阅读复习作业0424221.docx

柳州专版中考语文专题11议论文阅读复习作业0424221

专题11议论文阅读

一、[2017·乌鲁木齐]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深思笃行:

面对传统文化

尤 炜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

在许多家庭里,对古代诗词“无感”的孩子,脑中古诗词几乎“无存”的父母,甚至觉得竞赛类电视节目“无趣”的老人,都被吸引到荧屏前,一看再看,如痴如醉。

新学期新开始,不少师生已经在语文课上玩起了“飞花令”。

在一个文化取向日趋多元的社会,要将教育背景、审美偏好、思维方式迥乎不同的多个人群吸引到一起,仅仅依靠带有娱乐性的节目创意与市场化的节目运作是很难做到的。

可以说,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与魅力,放大了当代传媒的“圈粉”“造星”功能,从而产生了极佳的传播效果。

此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的热播,原因也莫不如此。

原来天天在用的汉字有如此大的魅力;原来看起来平常的成语有那么深的江湖;原来那些“道不得”的眼前景,“说不清”的心头情,都已经在古诗词中有了精妙的表达;原来诗和远方并不在天的尽头,而在历史的深处……无论是惊叹、感慨,还是自愧,种种“原来”告诉我们,虽然枝干屡遭风雨,花叶时或凋零,传统文化的根柢仍然深固。

经历了坎坷与冲击,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依然存在。

在内心深处,它们其实从未远离。

中国文化的基因,以及它所维系的中华文脉,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真正基石。

所谓传承传统文化,其重点就在于不断强化这种基因,维系这一文脉。

近年来,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始得到重视。

但严格说来,普及与传承并不相同:

前者,关注点是知识的组织与传播;后者,着眼于精神的开拓与延续。

在广大中小学,应明确地将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中华美德、人文精神作为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重点。

课程目标的确立,学习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改进都不能偏离这些要点。

有人认为,中小学生主要应学习传统文化常识、理念,精神一类的东西对他们而言过于“高深”。

其实,基础教育的“基础”二字,主要意义并不是“简单”或“肤浅”,而是“必需”和“奠基”。

普及文化常识犹如修枝剪叶,散花献果;传承文化精神好比耘土浇水,培根固本。

于根深处着力,正是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

当然,因学生的年龄不同,在具体教学中需要遵循“接触、感受——了解、认知——理解、认同”的规律。

但是,那种以“降难度”和“打基础”为辞,将传统文化学习窄化为常识积累和文词记诵的做法,显然并不符合传承传统文化的本旨。

进而言之,“常识”的意义也应有所拓展,常有的观念、常见的思想、常态的行为等,都应属于“常识”的范畴。

“常识”之“识”,也不应仅仅是知识,还应包括认识、见识在内。

学习这样的“常识”,才能更好地让文化根植于青少年心中,而不仅仅是成为其知识版图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漫长历史的丰厚遗赠,更是能融入现实社会,开启未来生活的重要资源。

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不能停留于赞叹其年深日久、古风古韵,而是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我们不能忘记,返本是为了开新,传承是为了发展。

在培育根柢的过程中,想要使其不断壮大深固,除了正视过去,还要放眼当下,让它能从新的土壤中汲取营养。

教育工作者只有在这两方面都深思笃行,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开枝散叶,开花结果;当代文化才能更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选自《人民教育》2017年第5期,有改动)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应该重点学习其中的核心理念、中华美德、人文精神等内容。

B.作者认为,常识之“识”不应仅仅是“知识”,还应包含“认识”“见识”等内容。

C.传承传统文化,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其根柢不断壮大深固。

D.这篇议论性文章主要是写给广大中小学生的,旨在给大家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思路。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因其放大了当代传媒的某些功能,从而彰显了自身的价值与魅力,产生了极佳的传播效果。

B.传承传统文化,重点应在于不断强化中国文化的基因,维系中华文脉,着眼于精神的开拓与延续。

C.作者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常识既不宜“高深”,也不宜“窄化”,需要因学生年龄的不同,遵循一定的规律。

D.只要我们正视过去,放眼当下,这两方面都深思笃行,我国传统文化就能得以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围绕传统文化如何传承的话题,重点阐明了传承传统文化应采取的几种具体做法。

B.全文从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传承传统文化的重点以及应有的态度等角度逐层论述。

C.文章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把“传统文化传承”这个抽象的内容阐述得清楚明了。

D.文章语言严谨凝练,内容充实,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殷切期望。

二、[2017·三明]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敬业与乐业(节选)

第一要敬业。

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

唯有朱子解得最好。

他说:

“主一无适便是敬。

”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业有什么可敬呢?

为什么该敬呢?

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

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

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

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

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

这叫做职业的神圣。

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

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

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

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

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庄子》记痀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

”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做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

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

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

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

曾文正说:

“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

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庄子说: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孔子说: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所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1.本文的论点是(  )

A.要敬业。

B.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C.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D.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2.本文段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正反论证

B.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引用论证

C.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归纳论证

D.举例论证 正反论证 引用论证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曾文正的名言属于道理论证,其目的是从道理上论证不敬业的危害,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

B.作者引用了庄子和孔子的名言,是从正反两面加以论证的,如果去掉一个,就少了一层意思,论证不严密。

C.为什么该敬业?

因为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说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D.作者举当总统和拉黄包车这两种职业来说明自己的道理,一个职位最高,一个地位最低,这样的例子典型,有说服力。

4.下列不能充当本文段论据事例的一项是(  )

A.孔繁森为人民辛勤工作,献身于雪域高原。

B.郭明义立足本职,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C.王力同学助人为乐,帮助李新打扫卫生。

D.李素丽发扬“一心为乘客,服务最光荣”的行业精神,热心地为乘客服务,被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老百姓的亲闺女”。

模拟突破

一、[2017·贵港港南区二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成功是多元化的,每个人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的成功。

但成功不是要和别人相比,而是要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

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②怎样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呢?

③要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人生只有一次,只有一个人能告诉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那个人就是你自己;只有一个地方能找到你的目标,那就是你心里。

例如《西游记》中唐僧的人生目标就是自度度人,自觉觉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人生目标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最终他们都成了最好的自己。

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都是独特的,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而努力。

④要做感兴趣和有激情的事。

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有激情时,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发挥出所有的潜力。

这时候,你已经不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受”而工作了。

毫无疑问,你将会得到成功。

⑤2002年,比尔·盖茨在领导微软25年后,毅然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鲍尔默,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投身于他最喜爱的软件技术的创新。

此后,他对公司的技术方向做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他更有激情、更快乐了,这也鼓舞了所有员工的士气。

⑥反过来说,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只会事倍功半,有可能一事无成。

即便你靠着资质或才华可以把它做好,你也绝对没有释放出所有的能量。

⑦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

制定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进步,必须把抽象的、无法实施的、不可衡量的大目标简化成为实际的、可衡量的小目标。

制定目标时必须了解自己的能力,不能过高或太低。

对目标还要做及时的调整:

如果超过自己的期望,可把其提高;如果未达到自己的期望,可把其调低。

达成了一个目标后,可以再制定更有挑战性的目标。

⑧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过:

“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强。

”了解自己,努力不懈地追求进步,让自己的今天胜于昨天。

这样才能获得成功,才能成为更好的你自己。

1.下列最适合作为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怎样才能成功。

B.成功就是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

C.成功就是要做感兴趣和有激情的事。

D.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自己。

2.为第④段选择一个理论论据,下面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子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D.子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画线句中的“不是……而是……”表示并列关系,作者告诉我们,要成功就不能跟别人比,只要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就是成功。

B.第②段虽然只有一个句子,却不可缺少,它起着过渡段的作用。

C.第③段论述“要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这一分论点,在该段的最后,作者强调了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而努力”的观点,体现了论述的严密性。

D.文章除了运用引用论证之外,还运用了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4.结合④~⑧段的论述,联系生活实际,你认为下列看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在生活中有人干一行爱一行,这体现了他们对职业的“爱”。

B.在生活中也有人改行,甚至多次改行,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这说明他们对新行业有兴趣和激情。

C.作者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只有做自己感兴趣和有激情的事,才能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

D.第⑧段引用名言再次证明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二、[2017·天津南开区二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它不仅对个人品行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寓于其间。

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

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

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

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

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不变节,永葆本色。

翻看上下几千年的文学作品,赞美梅、兰、竹、菊四君子等的篇章随处可见。

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

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

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决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

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

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相伴而生的诗篇,惊天地动鬼神。

岳飞的《满江红》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就是面对强敌,毫不畏惧,精忠报国。

文天祥的《正气歌》千古传唱,它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则是身陷囹圄,决不屈服,视死如归。

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

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得到休养生息、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

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铸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

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应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

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面对选文的中心论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B.《满江红》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就是精忠报国。

C.古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已绵延数千年。

D.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

2.下面对“第②自然段与第④自然段能否调换位置”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能调换。

因为第②自然段论述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第④自然段论述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

这两个自然段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

B.能调换。

因为第②自然段论述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第④自然段告诉我们要让文学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这两个自然段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C.不能调换。

因为第②自然段和第④自然段的内容与第①自然段中“它不仅对个人品行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这个句子相对应。

D.不能调换。

因为第②自然段论述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第④自然段论述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

这两个自然段是假设关系。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智者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运用文学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

B.中国历史上所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

C.选文第④自然段画线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论证了“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的观点。

D.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应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

三、[2017·石家庄桥西区一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受得委屈 可养格局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封被称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在不少人心中泛起涟漪。

身边不时有年轻人,甚至刚刚工作不久,也贸然来个“华丽转身”——辞职走人。

然而,当我们拿起现实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那些具体的“离去”,就会发现不少年轻人的离职,只因受不了一时的小委屈,理想与情怀只是被作为逃避的华美掩饰罢了。

的确,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委屈,有的人选择的不是面对,而是逃避。

问题是,世上还有不受一丁点委屈的人生吗?

还有一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吗?

设若每受委屈而躲避,则人生将无处可逃。

在一定意义上说,受不得委屈,也就难有“诗和远方”。

人生的炫彩少不了委屈的纠缠。

在文学写作中有一种说法叫“古老的敌意”,意指作家如果一生境遇太顺,沉湎于安逸生活,那么,他将很难创作出真正传世的伟大作品。

正如写就《红楼梦》的曹雪芹,陷于困顿沦落之间,依然坚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贡献出这样一部皇皇巨著。

可以说,正是生前“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莫大困境和委屈,最终成就了他流芳百世的身后之名。

对于普通人来说,虽不会遭遇曹翁那种盛衰逆转式的极端命运,但日常生活从来就是制造各种委屈的高手,它所能提供的委屈品目繁杂、款式众多:

比如努力被否定,辛苦得不到认可,隐忍之后换不来理解,一片真心不被接纳,默默付出没有成果……并且生活对之一律解释欠奉。

在一定意义上说,面对委屈,选择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有的人容得下委屈而成其大,盖因其胸怀襟度得以被委屈撑大;有的人受不得委屈而处其微,实因格局不够而被委屈撑破。

作家海明威写道:

“一个人生来并不是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

”人生在世,确然需要这么一点精气神。

面对委屈、挫折、困境,不是选择逃避,而是以勇敢与微笑去面对;不是选择认命与沉沦,而是不屈沉着以进取。

换言之,既然委屈是人生旅途上如影随形的种种难关,唯有认认真真去过好每一关,我们才能脱胎换骨,不断抵达自由的境界。

相反,在生活的此处过不了这一关,就别想在生活的别处能过好这一关。

一定程度上,面对委屈的姿态,就是一个人行走世界的基本步态;对委屈的消化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看世界”的襟度。

100多年前,曾国藩求学衡阳,同舍一名杨姓同窗,家中有权有势,读书时就对他百般刁难。

曾中举后,他更是大发雷霆,责难曾的书案抢了他的好风水。

当大家纷纷为曾不平时,曾却劝解众人,不要为这点小事再与之争论。

可以说,只有吞得下生活的小委屈,才能吐得出人生的大格局。

作家史铁生曾言:

“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

”正是现实世界的不完美,呼唤着我们用人性的完美去铸就彼岸的殿堂。

世界有多大,看你受得住多少委屈;人生有多精彩,看你有多大格局。

(《人民日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为第三段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七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化训练

一、读书的“体”与“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

以往,“读书人”的称谓专属于少数人。

如今,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读书已成为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

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生产的累积,读书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

然而,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

读书有用抑或是无用?

这些围绕“读书”而来的问题似乎都悬而未决。

关于读书,可以从“体”与“用”这两个方面来理解。

大致上说,“体”指的是事物的本性、根本、本体,而“用”则是指“体”外化而生成的功用功能。

从“用”的层面看,开卷有益,学以致用。

这里的“有益”和“致用”都意在表明读书确实包含着实用的功利诉求。

从这个角度考量,读书利国利民、利人利己,通过读书,人们可以获得生存技能以创造财富改善生活;通过读书,人们可以通达更高的社会阶位而改变命运。

然而,实用功利的追求只是读书的一个方面,过分地强调这种读书实用功能,往往会遮蔽读书的根本意义。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这种劝学篇,主要用读书的好处和用处来激励人们学习,会养育狭隘的读书观念。

从“体”的层面看读书,也就是探究读书这件事情的根本意义是什么。

当我们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就意味着读书是一种专属于人的活动,读书与做人几乎就是同一件事情。

人们常说,读书的根本意义是“人性养成”“人文化成”。

从这种意义出发来理解读书才可能达至读书的至境。

一般来说,受功利之“用”的诉求所驱使的读书可归为“要读书”一类;而怀有“体”之情怀的读书可称之为“好读书”。

“要读书”乃是“五经勤向窗前读”,与之相反,“好读书”偏偏是“闲来无事好读书”。

以前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常觉得不着边际。

因为既然要读书,便应该正襟危坐、皓首穷经,衡量得失,怎么能“不求甚解”呢?

读书而不好好学习,兴之所至,随性自然,算是什么好学上进?

后来,渐有所悟,明白了孔子的感叹:

十有五而志于学,五十而知天命。

这是孔子对于知识与人生宿命的感叹。

“知天命”也就熄灭了“志于学”的功利之心,最终达到“从心所欲”、领悟人生的境界了。

归根到底,“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

后者往往可以不执着于书本身,前者却常常陷于斤斤计较,带着患得患失的心去读书,有时候就会执着于一念而忘记了风来水面与月到中天。

雅文深境,幽思明悟,在一方局促的生命空间里,俯仰于天地大化之间,不正是读书的根本意义之所在吗?

(作者:

杨平,有删改)

1.下列对读书的“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的“用”是指读书能满足人的实用功利诉求。

B.人与一般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所有的人都追求读书之“用”。

C.追求读书的“用”,在阅读时往往会执着一念,衡量得失。

D.过分强调读书的“用”会让读书的观念变得狭隘。

2.下列对读书的“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的“体”指的是获得超越实用功利的人生体悟。

B.从“体”的层面看,作者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认可的。

C.不断追寻读书的“体”,就可能逐步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

D.“好读书”就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