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秋季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4065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冈市秋季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黄冈市秋季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黄冈市秋季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黄冈市秋季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黄冈市秋季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黄冈市秋季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黄冈市秋季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黄冈市秋季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黄冈市秋季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黄冈市秋季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黄冈市秋季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黄冈市秋季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黄冈市秋季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黄冈市秋季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黄冈市秋季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黄冈市秋季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黄冈市秋季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黄冈市秋季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冈市秋季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黄冈市秋季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冈市秋季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黄冈市秋季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黄冈市秋季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黄冈市2020年秋季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2021年1月20日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快节奏的信息化社会,劝导人们开卷读书的很多理由正在变得缺乏说服力。

阅读能让人获得有用的知识?

上网似乎也可以;在书本中感受远方?

那为什么不去旅游呢;领略名著带给人的震撼?

看改编的电影岂不更方便?

于是,阅读即便没有变成小众的,似乎也变得奢侈起来。

然而,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书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足以让人废寝忘食。

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

这也是阅读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精神活动。

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已相处,并在这种周行而不殆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

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

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智成熟的现代人。

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这并不仅仅在讲旁观者的感受,更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

那些带着墨香的书页在你指尖哗哗流淌,或记载着高深玄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而华美的文字城堡。

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

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

如果说和他人相处是一项必备的社会能力,那么与自己相处则体现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

太多人习惯了众声喧哗,却无法和自己平静地相处片刻。

只有阅读才能给人这种能力。

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自己对话,正如我们在终极的意义上独自面对人生一样。

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救赎,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

而这,正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

阅读也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

我们提倡阅读,并非为了闭门不出、与世隔绝。

阅读不是为了逃避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热爱他人。

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不仅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也包括历代经典作家们营造的精神空间。

通过这种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精神活动,我们将学会谦卑,也将变得柔和、平淡;学着更深地理解他人与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诸种缺陷与不足。

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领略文字之美;阅读又是一项由浅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

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的人,也总有赖于阅读带来的精神刷新。

(选自2015年4月23日《人民日报》,白龙《阅读,是对精神的刷新》)

材料二:

何谓读书之味?

窃以为不可仅以一个“香”字而言之。

我曾在报刊上发表过一篇《读书与吃饭》的书话,文中说:

人生是需要滋养的,吃饭,是对身体进行补养;读书,则是对精神进行补养。

读书如吃饭——饭有家常饭、待客饭、筵席饭;饭有西餐、中餐、地方风味小吃……但不管是什么样的饭菜,吃的时候总要品尝一下滋味,五味俱全方能构成美味佳肴。

读书亦然。

读书之味乃甜酸苦辣是也。

翻阅一本好书,犹如走进一幢新房,打开一扇未知的窗户,展现在面前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让读书人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吸吮着新鲜的空气,张开思想的翅膀,自由自在地驰骋翱翔。

臻于此境,读书人能没有甜滋滋的意味?

读书的人,有时也难免遭遇意想不到的尴尬。

当书中的道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不能呼应,书中的事与生活中的理发生冲突时,读书人便难免有迷离若失、恍惚不定的感觉,甚至于陷于进退维谷的窘迫,此时就可能有一股酸溜溜的滋味涌上心头。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用来形容读书人的心境,也是恰当的。

一般情形之下,读书人攻城掠地,在知识的海洋中苦苦求索,都要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闷阶段,其时身临遏涩之境,前不见村后不着店,孤苦伶仃,步履维艰,那份愁苦,实难堪受。

而且,读书人亦是凡人俗子,哪能没有来自书外的聒噪?

若要跨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心里没有一番痛苦煎熬的争斗抉择,恐怕是难临其境的。

有读书人说,读书令人练达性灵,陶冶情趣,使媚俗不再,浮躁不再,使人宁静,高尚依然。

但我以为,这般深厚绵长的意蕴,还要靠书中掺和的辣味,或说是火药味,没有一点辣味的文章,读之味同嚼蜡,不如不读。

而真正有辣味的书,如同急风暴雨射向垢陋心灵一角,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终令读书人脸红心颤、羞愧难言,并猛然悟得"今是昨非"。

尔后,冲破名缰利锁的困扰,灵魂因之而纯静而升华。

(节选自2016年16期《天天爱学习》,李泽贤《读书的味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是充满愉悦的精神活动,能让我们的精神在不断的智识训练中日益丰富。

B.阅读能让我们学会谦卑,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从而更好地拥抱世界、热爱他人。

C.阅读如同吃饭,两者的味道和作用相同:

都有酸甜苦辣之味,都有益于身体健康。

D.阅读能让人练达性灵,陶冶情操,使人不再媚俗浮躁,使人变得宁静、品德高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人们的阅读似乎变得奢侈起来,是快节奏的信息化社会带来的必然结果。

B.阅读应成为一种日常习惯,只有天天读,持之以恒,才能登堂人室、窥其堂奥。

C.通过阅读感知到的"另一个世界",是指古今中外经典作家们营造的精神世界。

D.阅读没有门槛,指不仅纸质书可以读,而且电子书及新媒体推送等都可阅读。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语句中不切合材料论证范围的一项是()

A.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臧克家

B.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C.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

D.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郭沫若

4.“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谈谈这么做的好处。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这里的山会歌唱

原上秋

每一个过来欣赏桃花的人,都仿佛听到山在歌唱。

我把山娃送去的时候,十几个老人一起说来吧来吧。

十几个老人嘴巴说话,手里的活儿一刻也没有停下。

他们都忙着编筐。

我打听过,每完成一个,挣4块钱。

老人们不停地唱歌,他们说来吧来吧之后,又一起唱起来。

歌声像流过山涧的河,欢腾不息。

山娃可不是老人,他是一个牛犊一样的山里娃仔。

山娃去过上海,他在上海开吊车。

他坐在高高的吊车上看过高耸的楼、宽阔的街和潮涌一样的车流。

有一天,他一脚踩空,身体重重地砸在了上海。

山娃从上海回来,少了一条腿,他再也走不出大山。

山娃每天看着门口的桃树发呆,桃树上一群一群的小鸟和他说话。

他像树一样的安静,像山一样的沉默。

那一年我扶贫到了桃花源,想不到这个诗一样的名字却和贫困联系在一起。

春天里,漫天的桃花盖住大山,整个世界灿烂一片。

这里的风景能写出很多诗,却打不出多少粮食。

他们靠山吃山,有时候山也吃人。

每年都有生命消陨在开山的工地,像树叶一样沤在泥土里。

老人所编的柳筐,就是开山运石的器具。

他们换回微薄的报酬,有时候换来亲人的尸体。

老人们知道,生活不能只有眼泪,还应该有欢乐。

德顺老汉说,我们唱歌吧。

歌声随即而起,歌声从盛满柳条的小棚,飘满桃花源。

快乐被风带着,塞满死寂的大山皱褶。

山娃来了。

山娃唱一个,十几个老人给山娃喝彩。

山娃不唱,山娃埋头编筐。

山娃在上海,听了很多最流行的歌曲。

一个人的时候,山娃把右手握成麦克,能把天地唱暗。

今天他唱不出来,他空空的裤管里,掩藏着他的忧伤。

桃花源不止有桃树,旮旯缝道里野生着柳条。

桃花解决不了人的饥饿,柳条能。

桃花源的老人都是魔术师,他们能将手中的柳条变成各色家庭用具。

山娃从一天编1个到一天编4个,老人再鼓动山娃唱一个的时候,山娃唱了。

山娃唱的是从上海学到的歌曲,既新潮又好听。

老人们用脚板拍打着地面,荡起的尘埃迷离了眼睛,好像这里是上海滩大舞台。

德顺老汉86岁了,他的手竟然灵活得像一个小伙子。

十几个老人中他编得最快,也最好。

他的歌大家也爱听。

他是这里名副其实的领袖。

他的很多歌曲都是自编自创,腔调里满含大山的沧桑。

他的牙齿早已不知去向,他的歌有一种含混不清的美感。

听着他的歌,有人会指着他的表情说,看,多像山里的桃花。

当然不是指的颜面,是那种凛冽里怒放的灿烂。

山娃一天编6个筐,赶上了德顺老汉。

山娃唱歌也不再羞羞答答,他渐渐成了大棚里欢乐的主角。

无论是谁一曲终了,山娃都会嗨、嗨、嗨……像一个出征归来的将军,敲起得胜战鼓。

上级进行扶贫成果验收,我把山娃、德顺老人和他的伙伴请到了舞台上。

他们干着编筐的活儿,唱着快乐的歌,一下子把领导们震住了。

领导看惯了阳春白雪,山里人的精神风貌让他们吃惊。

领导听罢,挨个握着他们的手说,桃花源虽说经济不富裕,但你们的精神世界最富有。

为了青山绿水,那些在山上打洞的人都撤下来了。

山娃和德顺老人的编筐没有停止,我把他们的柳筐联系到一个水果产区,平常的水果因精美的柳编衣裳价格翻倍。

水果商踏着山水过来,他在大棚里学会了歌唱。

水果商和山娃他们一起合唱,南腔北调地把山里的桃花都唱红了。

水果商学会了快乐,他一路背着柳筐,嘴里哼着歌,在行人眼里就是一副山里人走南闯北的模样。

他说他卖的是柳编手艺,水果只是点缀。

山娃一天编8个筐,超过了德顺老汉。

那一年,德顺老汉彻底退休了。

他一头栽进他正在编织的筐里,再也没有醒来。

德顺老汉是一个人。

他的老伴早年得病,因没钱医治死在了山上,儿子和孙子先后死在了打石头的洞里。

山娃和十几个老人用柳条编织了一副棺材,德顺老人很舒服地睡在了里面。

他被埋在山上一棵大桃花树下,山坳里的风来到这里,会有桃花伴舞,有枝头和鸣。

每一个过来欣赏桃花的人,都仿佛听到山在歌唱。

(选自2020年《微型小说选刊》第4期)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桃花源的老人们一边忙着编筐一边不停地唱歌,诗意地再现了山里人的生活风貌,表现了桃花源人的勤劳和乐观。

B.山娃受伤刚回乡同老人一起编筐时,众人喝彩他也不唱歌,主要原因是他悔恨自己失去了现代都市生活,怕老人们瞧不起他。

C.编筐给了山娃的生活带来了信心,他不仅渐渐成了大棚里欢乐的主角,而且编筐技能也日益精进,一天编8个超过了德顺老汉。

D.小说充满时代气息,从常有游人欣赏桃花、水果商购买柳筐、扶贫干部的坚守等叙写中,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扶贫政策的温暖。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我”是桃花源的扶贫者,是故事的参与人、见证人。

故事以第一人称叙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B.小说着重写的是十几个老人和残疾人山娃等编筐人的故事,这样安排更能让读者具体感受到桃花源乡民的整体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

C.小说对桃花源自然景物的描写细致入微,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宛如仙境一般令人神往。

景美人更美,侧面衬托了桃花源人的精神富足。

D.“快乐被风带着”、“尘埃迷离了眼睛”、“怒放的灿烂”等诗化的语言,既再现了山里人淳朴的精神风貌,又富有语言艺术感染力。

8.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中"德顺老汉"的个性特征。

9.小说中反复写唱歌,这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举正,字伯仲,幼嗜学,厚重寡言。

进士及第,知伊阙、任丘县,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真宗实录》院检讨、国史编修官。

三迁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修《三朝宝训》,同修起居注,擢知制诰。

其妻父陈尧佐为相,改龙图阁待制、尧佐罢,以兵部郎中复知制诰,为翰林学士,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时陕西用兵,吕夷简以宰相判枢密院,举正曰:

“判名重,不可不避也。

”乃改兼枢密使。

迁给事中。

御史台举李徽之为御史,举正友婿也,格不行。

徽之讼曰:

“举正妻悍不能制,如谋国何?

”欧阳修等亦论举正懦默不任事,举正亦自求去,遂以资政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知许州。

光化军叛卒转寇傍境,而州兵有谋起为应者,举正潜捕首恶者斩之。

徙知应天府,累迁左丞。

皇佑初,拜御史中丞,乃奏:

“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

”不报,举正因留班廷诤,乃夺宣徽、景灵二使。

又曰:

“先朝用人虽守边累年者官止遥郡刺史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御史唐介坐言事贬春州,举正力言之,介得徙英州。

居半岁,尧佐复为宣徽使。

家居凡七上疏。

及狄青为枢密使,又言青出兵伍不可为执政,力争不能夺,因请解言职。

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赠太子太保,谥安简,赐黄金百两。

文章雅厚如其为人,有《平山集》《中书制集》《内制集》五十卷。

(选自《宋记·王举正传》)

10.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朝用人/虽守边累年者/官止遥郡刺史/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

B.先朝用人/虽守边累年者/官止遥郡/刺史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

C.先朝用人/虽守边累年者/官止遥郡/刺史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

D.先朝用人/虽守边累年者/官止遥郡刺史/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始于战国,隋唐迄清,各部皆设郎中,分掌各司事务,为尚书之下、侍郎之上的高级官员。

B.御史台,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也是中央司法机关之一,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C.友婿,又称"连襟",姐夫与妹夫的互称,宋人马永卿在《懒真子》说:

江北人呼友婿为"连襟"。

D.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称"致仕",古人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举正初入仕途,才能非凡他勤奋学习,考中进士而入仕,做过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真宗实录》院检讨、国使编修官等职务。

B.王举正敦厚正直,不避亲嫌。

御史台要举荐他的友婿李徽之做御史,王举正却认为李徽之不合适,徽之怀恨在心,贬举正"知许州"。

C.王举正治理有方,很有谋略。

他在许州时,光化叛军来到许州,州中有士卒准备接应叛军,王举正暗中逮捕了其中的首领并斩首。

D.王举正直言敢谏,不畏权贵。

狄青做枢密使,王举正认为他出身行伍不能管理好政事,他的意见没被皇帝采纳,于是请求解除言官职务。

13.将课文中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欧阳修《伶官传序》)

(2)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王勃《滕王阁序》)

(3)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楣,亦遂增胜。

(归有光《项脊轩志》)

14.在课文《项羽之死》中,先后写了项羽慷慨悲歌、溃围斩将、赠马赐头等事。

请简析这三点分别表现了项羽怎样的个性特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暮"一词,交代了时间转眼一年将尽,给人以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

B."天涯霜雪霁寒宵"写霜雪纷纷的寒夜,远在异乡的作者顿生沦落天涯之意。

C.写"野哭"而多至"千家",是对动荡时局的描写,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

D."卧龙跃马终黄土",诗人借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感叹。

16.前人称赞"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一联写得"伟丽",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总有些人不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以致让同类的错误在历史长河中循环出现,令人痛惜,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个弹丸之地,竟同时有秦驿道、水道、铁路、国道、高速公路错落呈现。

这张巨大的五线谱上,不同的运输工具、不同的声音震波,变成了一道潆洄于高岭大峡间的交通变奏曲。

这,就是"滇川门户"石门关。

石门关地处云贵高原北端的盐津县豆沙关镇,四周山川险阻,处处千仞绝壁、深涧高壑,自古交通不便,即便今天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去那里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2020年6月底,我带家人自驾去石门关游玩。

沿线G85高速公路,在冷水溪一带有20多公里的长下坡,路窄,弯道多,隔几公里就可见路边修有自救坡道,这跟我在许多地方看到的高速公路很不一样,甚至让我疑心这根本不是高速路。

很难想象,古人要走这条路从四川进入云南,有多么艰难。

站在关口向南眺望,蓝天悠远,大地苍茫,阵阵鹞鹰飞过关楼上空。

今天,古驿道早已失去交通功能,但其他的水道陆路还在使用,时时有舟船、汽车、火车经过这里……河面白鹤掠过,天上雀鸟欢叫,形胜之地绘制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交通走廊。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C.你从那上面学到的头一个字--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字——一个大大的"看"字。

D."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猛烈的咳嗽。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从比喻的相似性角度作简要分析。

20.若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

"其他水道陆路上车船依旧川流不息,时而舟船横渡,时而汽车疾驰,时而火车轰鸣……"与原句相比,哪句表达效果更好呢?

为什么?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今年上半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整体表现好于预期的希望。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4.24万亿元,同比下降3.2%。

其中,海关监管进口货运量15.6亿吨,增长8.3%;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8095.5亿元,增长8.7%,占服务进出口总额43.3%,提升9.3个百分点。

防疫物资、"宅经济"产品出口发生了快速增长,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降幅均低于总体降幅。

我国外贸之所以成绩较好的原因是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工作的有序推行。

(1)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修改为:

____________

(2)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修改为:

_________________

(3)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修改为:

_________________

(4)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修改为:

_________________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100字。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又一次"重量级"发射举世瞩目。

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点火升空,托举嫦娥五号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

这次发射正式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是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发展规划中的收官之作。

继嫦娥一号任务实现绕月探测、嫦娥三号任务实现落月探测之后,嫦娥五号任务将实现月球表面无人采样返回,标志着我国将圆满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战略规划。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探月工程三期副总设计师、嫦娥五号任务新闻发言人裴照宇表示,这一任务不仅仅是从月球"挖土"回来那么简单,它意味着我国航天技术的一次重大跨越,将为我国未来开展载人登月与深空探测奠定重要基础。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可是现实生活中,有人认为,这是过去战争年代和艰苦岁月提出的特殊要求,现在已经不合时宜了;有人认为,是否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个人生活的小事,不必大惊小怪;还有人认为,国家鼓励消费拉动内需,人们吃穿讲排场气派,慷慨花钱,也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做贡献。

读了以上材料,你对此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

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C项"两者的味道和作用相同"与材料二首段意思不一致。

两者有明显差别:

吃饭之味是味觉感受,读书之味是内心感悟体验;吃饭有益于身体补养,读书有益于精神补养。

2.B(B项的原文依据:

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

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

A项推论为"必然结果"很武断且不合文意,既然是必然结果,那这篇文章就没有任何价值。

C项中对原文"另一个世界"的含义概括不全,还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

D项推论不合文意:

"没有门槛"是指谁都可以阅读,是指读书对象而非读什么的问题,原文"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领略文字之美"。

3.B(两则材料都谈的是读书的重要性和作用,故A、C切合;也谈到了须有持之以恒的态度,故D切合;B"读书有三到"属于具体的读书方法,两则材料都没有直接涉及。

4.每天读书的人才能达到精神"日新",不至于"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每天读书,持之以恒能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

坚持每天阅读,可以学会与自己相处、与这个世界更好相处。

持之以恒地天天阅读,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才能跨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终身受益。

阅读补养精神,能让人练达性灵,陶冶情操,使人不再媚俗浮躁,使人变得宁静、品德高尚。

(答对四点即可,每点1分,其他答案只要不重复,酌情给分。

5.下笔就切入论题,并用"吃饭"与"读书"类比,直接提出中心论点:

读书之味乃甜酸苦辣是也(2分)。

接着按甜酸苦辣的顺序逐一展开论证,将这四种读书之味阐述得清楚明白,具体可感(2分)。

整体看是总分结构,而四种读书之味又是并列结构(2分)。

6.B(B项"悔恨自己失去了现代都市生活,怕老人们瞧不起他"不合文意,从"他空空的裤管里,掩藏着他的忧伤"可以看出,山娃不歌唱的主要原因是那时他刚残疾,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内心充满忧伤。

7.C(小说的景物描写,既有美的一面,也有"吃人"的一面;"细致入微"也不对,基本为概写或大笔勾勒;并且写景美也是为了反衬贫穷,并突出这里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8.勤勤恳恳,热爱劳动。

他孤苦伶仃,八十多岁了仍然依靠自己的劳动生活;聪明灵活,技艺高超。

他不仅编筐又快又好,而且歌也唱得好,还能自编自创歌曲;积极生活,开朗乐观。

面对贫穷,他没有抱怨,一边劳动一边唱歌,成了边框人的领袖;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山娃的成长与他的关心和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