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调研报告3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4398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象调研报告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气象调研报告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气象调研报告3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气象调研报告3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气象调研报告3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气象调研报告3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气象调研报告3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气象调研报告3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气象调研报告3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气象调研报告3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气象调研报告3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气象调研报告3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气象调研报告3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气象调研报告3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气象调研报告3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气象调研报告3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气象调研报告3篇.docx

《气象调研报告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象调研报告3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气象调研报告3篇.docx

气象调研报告3篇

气象调研报告3篇

为贯彻落实省局新一届党组明确的围绕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着力打造山东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果品蔬菜气象服务、海洋气象服务和专项气象服务品牌,突出抓好山东特色的公共气象服务等重点工作部署,结合省局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活动安排,XX年11月28日至30日,省局沈建国副局长带领监网处、减灾处和计财处主要负责人赴**市进行了学习调研。

调研组利

用三天的时间通过走访**市海洋渔业局和胜利油田采油厂环境预报站,对**市海洋气象服务的现状、服务需求以及发展方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考察**市气象局及其下辖的河口、广饶、垦利、利津4个县区气象局,对**市气象部门的气象服务、台站建设、观测环境保护、人工影响天气、人才培养和规范化管理等工作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针对**市海洋气象服务情况报告如下。

一、**市海洋地理特征、渔业生产、交通运输、石油生产和海上事故等基本情况

(一)地理特征。

**市海洋与渔业经济条件得天独厚,全市海岸线长413公里,滩涂面积180万亩,500多万亩土地后备资源也主要分布沿海地区,负15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4800平方公里,辖区渔业港口有6个。

(二)渔业生产。

**市海域营养丰富,适合鱼、虾、蟹、贝类生长繁殖。

近海的渔业资源种类约有130余种,其中重要的经济鱼类和无脊椎动物50余种。

近海滩涂尤其适合多种贝类生长栖息,分布于滩涂的贝类资源近40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贝类有10余种,蛤中上品----文蛤资源量1万多吨,是全国著名的贝类生产区。

**市辖区内共有海船1500余艘,生产季节境内有6000多艘,各类渔业养殖基地面积达到55万亩,海参养殖面积达到3000亩,同时,**区还有丰富的其他海洋资源,宜盐面积和地下卤水分布广,为我国重要的海盐和盐化工生产基地。

XX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48.16万吨,实现渔业总产值48.68亿元。

(三)通航水域交通流情况。

**港位于黄河入海口附近,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该海域的主要的特点是风急、浅滩、避风条件差,受季风影响厉害。

由于黄河常年冲刷的原因,辖区岸线水深变化很大。

港口主要围绕胜利油田海洋石油生产服务,常年在**港固定作业的船舶有50余艘,主要以1000吨以下的小型船舶为主;船舶种类主要是拖轮、交通艇和货船;围绕油田海洋生产服务的船舶进出港频繁,航程短,一般不超过20海里。

自XX年以来,辖区船舶进出港艘次为88188艘次,进出港货物吞吐量为350万吨。

(四)石油平台、海底管道、海底电缆等情况。

**辖区内有大型海洋石油生产企业胜利油田,因此,石油平台、海底管道、海底电缆在**市及附近海域星罗棋布。

如胜利油田海洋安全作业区内(a、38°15′20″,118°45′15″;b、38°14′43″,118°52′42″;c、38°06′03″,118°58′28″;d、38°08′09″,118°53′20″;e、38°08′42″,118°50′13″;f、38°08′20″,118°45′15″),分布各类平台98座(见附图),其中综合固定平台2座、移动平台3座、其余为固定采油平台。

固定平台之间通过输油管线和海底电缆相连接,分布密度大,成树枝状分布。

所有单井平台所生产的原油大部分通过海底输油管线汇集到综合平台,经初步油气处理,再通过管线汇总到岸上集输站。

部分单井没有铺设海管的,主要依靠原油运输船舶运送至**港原油码头。

(五)通航水域发生交通事故情况。

自XX年以来,**辖区内共发生各类事故38起,其中:

碰撞6起,占事故总起数的16%;搁浅7起,占事故总起数的18%;触礁2起,占事故总起数的5%;触损1起,占事故总起数的3%;火灾2起,占事故总起数的5%;风灾18起,占事故总起数的47%;自沉2起,占事故总起数的5%。

二、**市海洋气象服务的基本情况

(一)初步形成了公共气象服务的新体制。

目前**市海洋气象服务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和社会参与的新体制,市气象台与各县区气象局将灾害性天气预报通过电话、手机短信、传真、政府办公网等手段传到各级政府、海洋渔业局、海事处等决策职能部门,各决策职能部门依据各自管理职能将灾害性天气信息通过各自的发布系统逐级传给渔民、海洋作业人员及沿海周围的作业人员,收到灾害信息的人员按要求预先采取防范措施,尽量减低灾害损失和确保生命财产安全。

(二)部门内建立了海洋气象服务产品的制作和发布流程。

针对目前海水养殖与捕捞、石油开采、石油运输、海洋货运和客运、沿海旅游等生产活动日益加剧,海洋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对其影响越来越明显的实际,为了保障海洋生产安全,**市各级气象部门基本建立了海洋气象服务产品的制作和发布流程,每天发布海洋天气预报,遇灾害性天气时,及时发布海洋灾害性天气预报(大风警报、风暴潮预报、大雾预报、台风预报等)和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等预报产品。

这些预报产品通过不同服务方式(传真、电话、网络、手机短信、电话“12121”等)进行发布。

(三)气象服务产品通过不同渠道得到及时传播。

第一种:

逐级下发的方式。

将气象信息向下级单位逐级下发。

如:

市海洋部门—县区海洋部门—海防站(船监站等)--渔村—渔船队—渔民。

第二种:

短信群发方式。

通过短信群发软件发到各条渔船。

第三种:

电话方式。

渔业局收到气象部门灾害性天气信息时,通过手机联系的方式,及时将天气信息传达到到各个滩涂承包大户。

第四种:

大喇叭广播方式。

在各个港口通过大喇叭向港口停靠般只进行广播。

第五种:

对讲机方式(甚高频电话)。

每个渔般队,都能够通过对讲机的方式互通气象信息。

第六种:

定位手机方式。

**市海洋渔业部门按照省海洋渔业局的要求,在各级船监站均建立了“海洋与渔业救援系统”。

各渔船用户配备了具有“sos”求救功能和卫星定位功能的cdma手机(目前辖区内1200多艘渔船,已有1178艘渔船配备,价格800-3000元不等),能够通过“海洋与渔业救援系统”及时得到天气信息,同时遇到危险和紧急情况时可通过“sos”求救功能报警。

各级部门的“海洋与渔业救援系统”能够准确的实现各渔船的卫星定位,以确定其是否按照要求返航或采取避险行动,为实施海洋救援提供了准确的资料。

三、目前**市海洋气象服务存在的不足

(一)部门联动需要进一步落到实处。

虽然目前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和社会参与的新体制,部门间也相互签订了合作协议,但确实落到实处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信息资料的实时共享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目前胜利油田采油厂环境预报站的4个验潮站和7个自动气象站的资料未与我部门实时共享,海洋渔业部门对渔船的实时监控数据和滩涂养殖的相关资料也未与我部门共享等。

(二)灾害性预警信息的海上传播仍然存在瓶颈问题。

虽然网络传输技术和无线传输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需要铺设线缆和架设传输基站,在海洋铺设线缆和架设传输基站成本高、难度大,因此灾害性预警信息的海上传播仍然存在瓶颈,目前**市灾害性预警信息的海上传播有效距离仅在50公里以内,即使通过船用对讲机相互转播也在100公里左右。

目前海事卫星电话可解决瓶颈问题,但成本过大且不易普及。

(三)海洋气象观测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气象部门在**市沿海仅建设了8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1个风能观测塔,加上胜利油田采油厂环境预报站的4个验潮站和7个自动气象站,相对于满足**15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4800平方公里的海洋气象观测就显得捉襟见肘,既不能完全得到**市海洋实况气象资料。

也不能准确描述**市海洋区域内天气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更不能对海洋天气预报进行订正检验。

(四)海洋天气预报的针对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部门所做的海洋天气预报,海洋灾害性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等针对性不强,未能针对海上运输、海上捕捞、石油生产和滩涂养殖等特殊需求制作个性预报,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改进。

四、打造山东特色海洋气象服务品牌的建议

我省海岸线长达3121公里,滩涂面积322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7万平方公里,海岛299个,多种海洋空间资源、产量在全国首屈一指。

丰富的海洋资源带动了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台风、风暴潮等海洋气象灾害对沿海地区每年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了解山东海洋经济发展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需求,根据需求建设山东海洋立体气象观测体系,及时、有效的提供针对性的海洋天气预警预报服务,减少海洋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着力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海洋气象服务品牌。

(一)进一步了解山东海洋经济发展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需求。

通过本次调研发现,不同部门对海洋气象服务的要求不尽相同,如**海洋区域内的近海海上运输和海上捕捞,对海上短期临近的大风预报非常关心、也非常重视,但对温度、湿度的预报和中长期预报却要求较低;而海上石油生产却非常重视短时临近预报(近海油运)和3-5天的中期预报(安排调度生产,特别是海底电缆铺设),关注的预报要素是大风及其产生的涌浪,原先我们认为其肯定关注海雾情况,但因其船舶均有导航设备,有无海雾对其生产影响不大,所以必须认真细致的了解山东海洋经济发展各项工作对我们提出的新需求,以需求为牵引,带动和促进海洋气象服务的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立体海洋气象探测体系。

根据山东海洋经济发展需求和制作精细化海洋气象服务的要求,以中国气象局下达的环渤海及其临近海域海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项目和省政府安排的烟大航线自动气象观测建设项目为基础,科学规划地面近海岸和海岛自动气象站、气象浮标站、验潮站、地波雷达、风廓线雷达、移动气象观测站等观测项目的建设,构成立体海洋气象探测体系。

同时建立安全、快捷的观测信息采集、处理及传输系统。

为做好海洋气象服务工作奠定基础。

(三)提高海洋气象预报的精细化水平,建立海洋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平台。

充分发挥已建海洋气象台的科技带头作用,通过发展海洋天气数值预报模式,完善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式、海雾中尺度模式,利用立体海洋气象探测体系获取的观测事实,探索近海陆地-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机制和天气系统演变的精细化过程,提高海洋气象预报的精细化水平,建立适合发展要求的海洋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平台。

(四)提升海洋气象预报预警的发布能力,建立海洋灾害性天气预报发布和救援服务平台。

通过本次调研发现**市各海洋管理部门的海上通讯能力较弱,远远满足不了海洋经济发展的需求,我们应加强与山东海事局的合作,全面推广应用石岛海洋天气警报系统,提升海洋气象预报预警的发布能力,共同搭建海洋灾害性天气预报发布和救援服务平台,为海上航运、渔业生产安全提供优质、便捷的气象服务。

(五)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和社会参与的新体制,举全社会之力,共同做好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气象服务工作。

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和社会参与的新体制是做好气象服务工作的根本,我们必须将此项工作抓好、抓实,做到有制度、有落实、有成效,充分发挥好政府的决策职能和部门的管理职能,动员全社会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手段及时快速的传播海洋气象预报预警产品,最大限度地利用气象资源、减少和降低灾害损失,促进我是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市气象局工作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市气象局的各项工作成绩比较突出,尤其是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一直位居全省前三名(其中7年列第一名)和业务知识竞赛连续5年获得团体第一名十分不易,在本次调研中除全省共性的做法外,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一)在探测环境保护方面,做到了探测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建设的和谐统一。

(二)一流台站建设起步早、标准高,目前全部基本达到一流台站标准,且无任何欠账。

(三)学习型部门建设成效突出,带动了人员队伍素质提高、基础业务的稳定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四)初步建立了装备保障制度,特别是广饶县气象局每月两次对区域自动站实施定期维护、措施落实到位,保障了仪器设备的可靠运行。

公共气象服务是指气象部门使用各种公共资源或公共权力,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的过程。

一、前言

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是中国气象局党组贯彻落实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3号文件和国办49号文件精神,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气象事业发展改革的经验而提出的战略任务,是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和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气象部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职能的有效途径,是增强气象服务在整个气象业务中主导地位、实现气象综合实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

大力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不仅是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广大气象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也是我们气象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我们作为发展公共气象服务的促进者和实践者,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目标,切实转变作风,不断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调研方法

1、时间:

4月21日—5月5日

2、地点:

市气象台、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怀宁县气象局、岳西县气象局

3、调查对象:

在职职工及外聘人员

4、调研方法:

座谈会与发放调查问卷

5、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调研发现我市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着不少突出的问题。

一是气象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与防灾减灾的需求不相适应,灾害性预报的准确率不高,特殊天气预报能力很弱,气象服务产品单一,专业服务产品精细化严重不足,服务缺乏针对性;二是气象现代化体系中业务、创新、人才三者不平衡,科研与业务服务不结合、人才结构与工作实际不适应,各个方面优秀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弱,气象科研实际应用不够;三是受区域经济、业务量、人员现状和历史原因影响,职工待遇与工作不一致,重点项目在争取地方支持力度不够,地方政府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县局多年地方支持没有变化,县局气象事业发展不平衡。

(二)建议

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服务需求为牵引,大力推进三个体系建设,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和预报服务能力,不断拓展业务和服务领域。

1、抓好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突出雷达工程

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是提升服务水平、业务能力的正确方式和有效途径。

要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以气象预测预报为核心,以综合气象业务为基础,加快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步伐。

要完善决策气象服务和公共气象服务流程、服务规范,质量考核和效益评估,提高公众气象服务的精细化水平。

深入开展政策性农业气象保险气象服务,逐步建立城乡规划、重大工程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和制度,加强交通、旅游、电力专业气象服务能力。

要改进和完善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技术方法,提高降水预报水平,预报成绩要达全省较前水平;加强短时临近预报,完善业务值班、预警发布等制度,加强重要天气过程预报技术总结分析;加强规范化建设,编制业务手册,服务手册,技术要规范,使每个业务人员都能很好地掌握地方天气特点进行针对性服务。

坚持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不动摇,提高气象的装备水平。

要全力以赴抓好全国布点的xx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雷达楼要确保XX年底前达到基本运行,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气象新区建设要同步进行。

进一步加强专业气象观测站点建设,进一步做好望江、宿松风能观测及资料整理分析,争取省局在我市高速干线,布设包括能见度自动探测项目的多要素自动气象站。

全面升级建设县级dvb-s数据接收系统,进一步发挥业务监控系统的作用。

落实装备保障“三级管理、二级维修”业务工作体制改革,市保障中心要实质性开展工作,建立健全自动气象站、区域气象站的巡查、巡检、校标、维修等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

积极探索和建立气象观测业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气象站历史沿革、观测环境等进行信息化管理。

要继续抓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和改善,年内专项规划要全面完成,对环境无法改善的县局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进行站址迁移。

2、继续提高业务管理水平,突出保证基础业务质量稳定

继续加强规范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继续加强规章制度执行,提高服务意识,强化责任感;继续加强学习和岗位练兵,练好基本功。

抓好日常仪器巡视维护、观测发报、报表审核、网络维护等关键环节,继续完善基础业务流程,搞好质量控制;建立业务管理员台站联系制度。

每个业务管理员联系1-3个台站,负责所联系台站的业务指导和运行监控;建立全市业务质量分析会制度,监网科每月召开一次有分管领导参加的全市业务质量分析会,对前期业务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对下一步业务工作进行部署。

切实保证地面测报、高空探测、农业气象业务质量的稳定,保证区域自动站、特种观测、网络传输等考核达到目标要求。

弘扬我市基础业务工作优良传统,提高管理水平。

组织制定和完善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急需的规范标准,积极研究开发市县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平台。

继续完善台站监测网络业务应急预案。

加强探测业务及保障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

进一步规范预警信息发布,灾情直报流程及制度。

健全应急响应机制,落实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加强预案演练,全面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制定相关应急预案,适时开展应急演练。

进一步做好区域站的评估和优化工作,完善区域站网布局。

加强区域站的巡视、维护和维修,提高区域站资料的可靠性。

3、继续抓好气象服务,突出气象防灾减灾

做好气象防灾减灾是党和国家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xx市政府对气象工作的需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全力以赴做好气象服务工作。

以“一年四季不放松,一个过程不放过”为宗旨,努力实现气象服务“无所不在,无微不至”,做到服务准确、及时、优质、高效,切实当好决策气象参谋。

要始终坚持以需求为牵引,全面做好各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始终坚持把气象服务放在气象工作的首位,秉承气象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服务的根本宗旨。

毫不放松地抓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始终把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切实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准确率作为提升气象服务水平的首要任务。

重点加强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工作。

切实加强汛期气象服务,全力做好重大社会活动气象保障,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预警时效性和主动性。

发挥气象灾害的监测系统效益,拓展预警时空。

提高科研与业务结合能力,促进内在质量的稳定提高。

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灾害调查,逐步建立多部门联动防灾减灾协调机制。

加强雷电防护气象服务,积极做好国家农村中小学雷电防护项目;加快人影作业装备升级,抓住中央财政投资机遇,各县(市)局积极争取地方配套资金,完成火箭人工增雨配备。

4、加强为“三农”服务,突出特色服务

把服务“三农”作为气象落实三中全会精神重要举措,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水平,着力增强农村气象灾害预警接收能力。

提升气象信息和农村综合经济信息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气象协理员队伍,强化农村气象服务公益化。

推进和实施安徽省《粮食增产气象服务工程》,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

加强农业气象业务能力建设,促进农业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发展。

加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丰富我市为农服务手段,同时积极参加全省农业气象科研交流。

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预警和病虫害气象服务。

加强森林火险等级气象预报服务。

以农网、先锋网或政务网为依托,全面实施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加强农村气象信息员(协理员)队伍的建设、管理和培训,使气象信息员成为气象信息通讯员、气象灾害预报与警报接收传播员、气象灾情收集报告员,

乡镇自动站日常巡视和维护管理员。

继续加强对农村小学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教育,探索对不发达地区信息传输途径。

5、加强科技服务,突出部门合作和社会管理

突出强化部门合作,重点做好气候可行性论证和影视服务的拓展工作。

要不断拓展气象影视服务资源,在县级力争不少于2个频(次),探索开展网络气象影视和手机气象影视服务项目。

逐步完成市带县制作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业务,推动建立市县广告集约经营机制。

要积极培育气候可行性论证依托气象业务和科技优势的新项目。

按照《气象法》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第18号令)的规定和要求,加大投入,提高气候可行性论证的科技含量;加强市县配合,勇于承担重大论证项目;与发展改革、建设、规划等部门建立合作机制,推动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内容。

加强与环保等部门的合作,加大大气环境评价工作的力度,推进环境气象服务,包括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和绿色能源应用服务,积极培育新的科技服务增长点。

突出强化社会管理职能,要继续加强地方气象规章建设,依法履行气象信息发布、防雷安全、气球施放安全、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防灾减灾等社会管理职能。

重点要发展防雷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工作。

加强与职能部门合作,依法加强防雷社会管理,进一步规范防雷安全检测、雷击风险评估、防雷图审、跟踪检测、防雷工程管理、竣工验收等防雷各项管理、业务、检测和工程服务,加强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学校、社区、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防雷减灾宣传教育,推进城市社区和乡村的防雷技术性服务。

推动雷击风险评估和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工作,体现气象高科技含量,不断拓展防雷技术服务新领域。

6、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突出优秀人才的培养

继续重视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的建设,发挥人才对支撑气象业务科技发展的主导性作用,不断增强气象事业发展后劲。

努力为专业技术人员创造成长、成才条件,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省内外学术交流,在科研业务实践中不断提高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自主创新能力。

认真做好科技带头人、中青年科技骨干、青年科技新秀的选拔推荐工作;加强首次设岗聘用后的管理考核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岗位考核办法,建立岗位考核档案;不断完善对中青年科技骨干、青年科技新秀、高级职称岗位的业绩评价。

通过录用和选调的途径,进一步充实业务队伍,加大业务岗位培训力度,健全完善新进人员岗前考核、上岗资格审核以及培养工作。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领导能力。

继续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快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

更加关注年轻干部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技素养的提高,注意在最需要的岗位上磨练、培养和选拔后备干部。

要通过调整,使科级领导班子结构有改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有明显提高,形成一支知识层次较高,年龄、专业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科级干部队伍。

继续合理控制队伍总量,提高气象职工队伍整体素质。

编制内外气象职工总量都要合理控制,聘用人员素质能力要符合岗位要求,聘用程序要符合有关法规。

市县级业务单位新进人员必须具备大气科学及相关专业背景的本科以上人员,外聘人员必须符合外聘人员管理办法规定身份。

积极探索充满活力的人员流动机制,加大市局专业技术空缺岗位从县(市)气象部门择优选拔聘用力度;市局机关要进一步补充有业务工作经历素质优秀的管理人员,注重从气象事业单位发现、培养、选拔优秀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依照公务员法以及公务员调任规定,通过调任的方式补充到市局机关担任科级领导职务。

要继续加强编制外用人管理,充分发挥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7、加强基层台站建设,突出市县一体发展

全面落实《安徽省气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台站工作实施意见暨XX年行动计划》,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进“一流台站”建设。

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实现一体化、网络化综合管理和远程监控,进一步完善市县一体综合管理,全面规范科技服务管理,实行合同、申报网络远程控制,加强综合预算,解决“县财市管”的问题,理顺资金收支关系。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桐城业务楼装饰和整体改造年内必须完工;切实推进枞阳新址建设,年内要达到基本完工要求;潜山观测场搬迁要有整体改善规划,年内要完成土地办证及项目可行性论证,随时做好项目申报;宿松、太湖完成综合改善扫尾工作。

二是按照省局XX年加强县局十件实事,根据本单位实际切实做好落实,特别对要争取省局支持的有关单位和县局要做好对接。

三是县财市管要严格按照市局财务部门要求,加强综合预算和分类核算,建立相应帐户和账套,在实践中完善中央帐套、地方帐套、科产事业帐套、科产企业帐套核算,坚决杜绝一个户头一本帐,完善和全力推进“县账市管”具体操作方法。

四是充分发挥科技服务平台的作用,实行科技服务管理网络化管理,《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