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中国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14463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中国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中国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中国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中国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中国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中国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中国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中国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中国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中国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中国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中国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中国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中国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中国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中国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中国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中国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中国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

《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中国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中国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中国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

  西周的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

  ①分封: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②宗法:

其显著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公元前841年即“共和元年”起,中国历史有了确切的纪年。

  

(2)文化

  ①敬天保民,周天子代表上天的意志。

  ②《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

  历史上第一次有准确年月日的日食记录——公元前776年9月6日。

 4.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

  

(1)春秋(大变动、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①政治

  春秋五霸:

齐、晋、楚、吴、越,其诸侯王分别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②经济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这是我国最早开始征收的农业税,至此废除了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③文化

  孔子的思想:

“礼”、“仁”(克己复礼;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之道”,孔子创立儒学,整理编写了《诗》、《书》、《礼》、《易》、《乐》、《春秋》。

  “四书五经”:

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开创编年体的先例,相传由孔子整理成书。

  老子的思想:

  a.“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即是“无”。

  b.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

“无为”可以使“民自化”,“无事”可以使“民自富”,“无欲”可以使“民自朴”,“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

提倡愚民政策,主张“绝圣弃智,绝巧弃利”,使民“无知无欲,则无不治”。

  c.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春秋时期有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比欧洲的记载早670多年。

(2)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

  魏国李悝改革:

《法经》是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地主阶级法典。

  秦国商鞅变法:

编制户籍,连坐;

奖励军功;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推行郡县制;

统一度量衡。

  秦朝时期在四川修筑都江堰、在关中修筑郑国渠;

吴国邗沟——我国最早的一条人工运河。

  金属货币流行,春秋后期,已经有铸造的铜币出现。

③文化

  战国时期主要有儒、墨、道、法四大家。

  儒家和孟子、荀子:

  孟子的思想:

  其一,性善论,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后发展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

人不善,是外界引诱的结果。

  其二,孟子的“仁政”思想、“性善论”,是他的“仁政”学说的基础,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其三,宣扬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永远存在的合理性。

孟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通义也”。

  荀子是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无神论者。

他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其一,批判天命观,宣传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

  其二,荀子主张“性恶论”,这和孟子的“性善论”是对立的。

  其三,是隆礼重法。

 墨家和墨子:

  其一,兼爱、非攻。

他设想,诸侯相爱就不会发生战争;

大夫相爱,就不会互相篡夺;

人与人相爱,就不会彼此伤害;

天下人皆相爱,则“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辱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其二,尚贤、尚同,即任人唯贤,绝对服从。

  其三,节用、节葬、非乐。

其四,天志、明鬼、非命。

  道家和庄子:

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为消极,主张相对主义和绝对的精神自由。

  法家和韩非:

  其一,进化的历史观。

  其二,主张“法”、“术”、“势”兼用的法治。

  其三,他提出加强中央集权、富国强兵的一系列政策。

  其他文化成果:

  战国时期屈原的《楚辞》、《离骚》、《九歌》、《天问》。

  战国时期甘德、石申二人测定的恒星记录《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黄帝内经》,记载了我国最早的人体解剖知识。

  战国时期发明“司南”,是世界最早的指南工具。

中国近现代史

 

(一)晚清时期

  1.鸦片战争

  英国资产阶级以鸦片作为侵略中国的手段,道光帝派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6月,“虎门硝烟”标志着禁烟运动的胜利。

英政府以保护通商为借口,于1840年6月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8月签订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割让香港岛、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等条款,自此中国封建经济遭到破坏,中国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鸦片战争是近代史的开端。

  2.列强侵华史和不平等条约

  

(1)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英法两国在俄美的支持下,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吞并中国14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2)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8月,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①起因:

日本企业征服朝鲜,侵略中国,实现对外扩张。

  ②经过:

1894年,日本占领朝鲜,侵略中国。

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英勇抗敌,以身殉国。

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同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战争结束。

  ③《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a.割地——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b.赔款——2亿两白银;

  c.开放通商口岸;

  d.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

  ④影响: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6月,八国联军(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发动侵华战争。

从1898年起,义和团掀起了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威胁到列强的在华利益。

1900年由西摩尔率八国联军入侵,攻占天津,随后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③《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经济——赔款白银4.5亿两;

政治——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外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军事——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列强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太平天国运动

  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秘密进行反清活动。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于1853年3月攻克南京,宣布南京为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农民政权。

颁布了以土地分配制度为核心的纲领性文献《天朝田亩制度》,后来太平天国运动由于起义领袖内部分裂,为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揭开了民主革命的序幕。

  4.洋务运动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中国资本主义最早出现在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企业中,洋务运动是以奕、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为代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以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军事装备和科学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有两个阶段。

19世纪60年代为“自强”阶段,重点兴办军用工业;

19世纪70—90年代为“求富”阶段,重点兴办民用工业。

洋务运动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垄断性、买办性,但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经济侵略的扩大以及洋务运动的刺激,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投资于近代工业,由此产生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但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痕迹。

 5.维新运动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此时民族资本主义已有初步发展,维新思想迅速传播,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发动了一场旨在挽救民族危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变法维新运动,1895年5月2日,康有为联络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皇帝,史称“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成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政治运动的起点。

  在维新派的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诏变法,开始实行“新政”,全国建立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国家,即“百日维新”。

同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戊戌政变,维新变法失败。

维新运动是以康有为等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变法图存、富国求强的社会变革运动,是一次挽救民族危亡,维护独立主权的爱国政治运动,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6.向西方学习的高潮

  林则徐组织编译《四洲志》,是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著书《海国图志》、《瀛环志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洋务思潮和洋务运动的先驱。

  太平天国领导人洪仁玕提出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著有《资政新篇》一书。

  19世纪70年代,早期改良思想家王韬、郑观应、薛福成等提出学习西方,实行政治经济改革,谋求国家独立富强,为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中华民国时期

  1.辛亥革命

  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894年11月他率先组织了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

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机关,在入会誓词上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1905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确立同盟会的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从此进入高潮。

不久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这个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这既是孙中山革命思想的集中概括,也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政治纲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清政府随之瓦解,史称“辛亥革命”。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最高峰。

  1912年,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孙中山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失败。

  辛亥革命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跨出了重大一步,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在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2.袁世凯称帝

  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指使特务暗杀热衷于议会民主的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孙中山从日本回到上海,认清袁世凯的反动面目,极力主张讨袁,发动二次革命。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在故宫太和殿举行大总统就职典礼。

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不到一个月,就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他又下令解散国会,颁布独裁专制的《中华民国约法》,同时废除《临时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

紧接着袁世凯修改了《大总统选举法》,把自己置身于终身总统的地位,1915年底,袁世凯当上“中华帝国”的皇帝,宣布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准备元旦登基。

  1915年,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人在云南起义,通电讨袁,云南宣布独立,他们组织了护国军,向川黔、两广进发。

各省纷纷独立,袁世凯众叛亲离,被迫于1916年春取消帝制。

接着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民将反袁斗争进行到底。

  3.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专院校的学生3000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并举行游行示威,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一致要求惩办曹汝霖、张宗祥、陆宗舆三个亲日派卖国贼,并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学生的爱国运动遭到了北洋政府的镇压,却迅速得到全国各界的支持,五四运动取得了胜利。

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刊出一期由他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并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做了全面系统地介绍。

同年3月和5月,北京和上海分别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4.新文化运动

  为反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尊孔复古潮流,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一批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掀起了一个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1)领导阶级:

激进民主主义者。

  

(2)学习对象:

西方先进思想、文化。

  (3)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4)性质:

思想解放运动。

  (5)旗帜:

“民主”和“科学”。

  (6)宣传阵地:

《新青年》。

  (7)主要内容:

前期——“四提倡”、“四反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颂扬十月革命,同年底,李大钊又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8)意义:

①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9)局限性:

对东西方文化有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5.中国共产党建立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宣告党的成立。

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6.南京国民政府

  1927年4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成立,几经周折,宁汉沪粤四方合流,于1928年成立了统一的南京国民政府。

同年10月,根据《国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政府由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组成。

  1946年1月,政协会议在重庆召开。

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坚持下,国民党被迫同意政协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但坚持其人选必须占一半。

同年11月,国民党无视政协会议,通过伪宪法,为独裁统治披上合法外衣,次年4月,蒋介石改组国民政府,重要职位均由国民党人把持。

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7.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抗战的胜利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陷,全国范围的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

1937年7月,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揭开全面抗战的序幕。

1945年9月9日,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8.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同年12月,瓦窑堡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国共两党密切合作,共同抵御日本的侵略。

国民政府在“七七事变”后发表声明,表示抗战。

1937年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和新四军,国民党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坚实保证。

  9.人民解放战争

  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中国共产党于1945年8月至1949年10月间,进行了人民解放战争。

中国共产党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到1948年8月,进入战略进攻阶段。

在党的领导下,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_中国当代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

  1.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与《共同纲领》

  1949年9月,人民政协一届全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行使了部分人大职能,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准备。

《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和施政方针,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大会确定五星红旗为新中国的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把北平改名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新中国采用公元纪年。

  2.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建国初期,由于战争的破坏,加上国民党的大肆掠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市场不稳定和通货膨胀。

党和政府相继组织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1950年3月,政务院发布决定对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即统一财政收支、贸易和物资调动、现金管理,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初步好转。

1950年6月,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做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创造三个条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俭。

  3.抗美援朝

  1950年6月朝鲜爆发内战,美国公然武装干涉朝鲜内政。

美国在朝鲜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

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月19日隐蔽入朝,连续发动五次战役,迫使美韩于1953年7月,在板门店与中朝签订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

抗美援朝的胜利,振奋了民族精神,粉碎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计划,保卫了中国的安全,捍卫了世界和平。

  4.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

  过渡时期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时间:

1953年提出。

  内容:

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一五计划:

时间:

1953年到1957年。

  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5.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董必武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鼎丞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根据毛泽东的提名,决定周恩来任国务院总理。

  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它明确规定了我国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以及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公民的权利义务、民族区域自治和外交原则,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一届人大的召开和《宪法》的通过,结束了政协代行人大职能、《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局面,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

  6.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要求工农业生产高速发展。

会议通过在农村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的决议,认为这是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人民公社化运动席卷整个农村。

  人民公社的特点是:

“一大二公”。

“大”是指公社规模大;

“公”是指实行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

这种做法远远脱离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状况和农民思想觉悟水平,加上共产风的盛行,严重破坏了农村的社会生产力。

  7.调整国民经济

  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斗争的错误,加上连续的自然灾害,从1959年起,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1960年冬,党中央和毛泽东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一系列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

主要是加强农业生产,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在城市减少城镇人口,精简职工,减少开支。

到1964年底,我国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基本完成,1965年我国取得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为我国实现第三个五年计划创造了条件。

  8.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以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五一六通知》和同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十六条》为开始标志,到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

  9.新中国外交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同苏联等国家建交。

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巩固中苏两国人民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周恩来在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背景: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它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

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这是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2月,中美签订《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签订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1973年中日正式建交。

1978年中日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0世纪七十年代前期,毛泽东提出著名的三个世界理论,对外交工作及以后的对外开放政策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10.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成就

  

(1)火箭

  1960年2月,中国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1963年12月,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