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大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497924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社会心理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社会心理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社会心理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社会心理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社会心理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社会心理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社会心理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社会心理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社会心理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社会心理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社会心理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社会心理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社会心理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社会心理学》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社会心理学》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社会心理学》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社会心理学》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社会心理学》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社会心理学》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大纲.docx

《《社会心理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大纲.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大纲.docx

《社会心理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大纲(上网)

(主讲教师熊匡汉副研究员编)

(如发现本大纲中有错误或有好的意见、建议请电话联系:

第一章绪论

讲授时间:

4学时(导言、第一节2学时;2-4节2学时)

导言

学习社会心理学的目的、要求、时间安排、成绩记载办法等

一、健康

四方面的内容:

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

二、心理健康

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表现出良好个性、良好处世能力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特质结构。

三、心理健康的4个标准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2)适应环境,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8个标准

(1)智力正常;

(2)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3)意志坚强可控;

(4)心理特点符合性别、年龄特征;

(5)人际关系和谐;

(6)适应社会生活;

(7)热爱生活;

(8)有完整和谐的人格结构。

五、心理成熟的10个标准

1、能在日常生活中与同龄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种关系包括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有内。

2、在行为上能够扮演适当的性别角色。

3、接纳自己的身体和容貌。

不过分炫耀自己的优点,也不过分掩饰自己的缺点,发挥最大潜能。

4、情绪表达渐趋成熟独立。

凡事不再依赖父母或其他成人的支持与保护。

5、有经济独立的信心。

6、能够选择适合自己能力和兴趣的职业,而且肯努力奋发,为取得该种职业而准备。

7、认真考虑选择婚姻对象,并开始准备成家过独立的家庭生活。

8、在知识、观念等各方面,都能达到作为一个公民所需要的标准。

9、乐于参与社会活动,也能在社会活动中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10、在个人的行为导向上,能建立起自己的价值道德标准。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学科简史、研究现状

一、定义

社会心理学(socialpsychology)是系统研究人(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学科简史、现状

1、简史

在西方,被公认为首先提出社会心理学问题及主张的是古希腊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

1908年国外同时出版了两本社会心理学书:

一是美国社会学家罗斯撰写的《社会心理学》,(Ross,1908),一是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撰写的《社会心理学导论》(McDougall,1908)。

2、现状

1982年4月成立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会。

无论是西方还是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历史都比较短暂,所以,基础比较薄弱,至今仍然是发展中的学科,但有了系统的成果和较完整的体系。

三、理论、性质

1、理论

自1908年至今,西方同时存在三种社会心理学:

一是社会学家从事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有人称之为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SociologicalSocialPsychology)简称SSP。

一是心理学家从事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有人称之为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PsychologicalSocialPsychology)简称PSP。

最后一个是文化人类学家从事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有人称之为比较文化的社会心理学,(Cross-CultureSocialPsychology)简称CCSP。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家有自己的各种理论,如符号交互作用论(symboliciteractionism)、社会交换论(socialexchangetheory)、参照群体论(referencegrouptheroy)及社会角色论(socialroletheory)等。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家也有他们自己提出的理论,如社会学习论(sociallearningtheory)、参照范型论(theoryofframeofreference)、社会认知论(theoryofsocialcognition)、场论(filedtheory)、事象结构论(event-structuretheory),等等。

比较文化的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他们自己的理论,他们提出的理论最初称为文化决定论,即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特征决定于他们所受的文化影响。

后来他们把文化决定论改为文化相对论,其含义是不同的文化对于人们的行为及其特征所起的影响作用不同。

2、性质:

社会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

我国划分学科门类将教育学门类分为三个一级学科:

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

一级学科心理学1997年6月国家修订博士、硕士培养点将9个合为三个:

(1)基础心理学(原普通、生物2个)

(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原教育、发展2个)

(3)应用心理学(原工业、社会、医学、运动、军事5个)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社会心理学的体系划分为四个层面:

一、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1、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2、研究人的社会动机。

3、研究人的社会认知。

4、研究社会人格,人格障碍等。

5、研究社会态度和态度的改变。

二、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

主要包括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

三、群体心理

社会心理学还要研究大群体心理现象,如民族心理、性别差异心理等。

四、应用社会心理学

如:

环境社会心理学要研究人和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噪音、污染、自然灾害对人的社会心理影响,居住环境的设计和安排应如何适应人的心理需要;

健康社会心理学要研究某些身体疾患和各种心理疾患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应用心理学治疗人的心身疾患;

法律社会心理学要研究犯罪心理的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规律,研究如何应用心理学知识及时侦破案件,研究证人证言的可靠性,研究法庭社会体系中各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作用,研究预测、预防犯罪的有效措施等;

宣传社会心理学要研究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图书等宣传工具对人的态度形成和态度改变的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地应用这类宣传工具使人的态度发生合于社会需要的变化。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

人的一切行为来源于社会,社会的发展是人的心理活动发展的基础。

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中的个体的行为和经验;社会学研究整个社会,研究人类群体的发展、结构和功能。

我们一般这样看待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即两者都研究人类行为,但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分析水平。

社会心理学在个体水平上分析,而社会学则在群体水平上分析。

二、社会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

社会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在研究上有相互重叠的地方,特别在社会人格和社会认知方面。

文化人类学在这方面强调文化与人格的关系,强调文化对人格的塑造。

社会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在研究方法上有明显的不同,前者主要采用通过实验检验假说的方法,而后者则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

三、社会心理学与政治科学

社会心理学与政治科学密切相关。

首先,对政治的研究必定涉及那些参与政治的人的信仰、价值、态度、社会动机和社会人格等方面,而这些方面属社会心理学的范畴。

四、社会心理学与经济学

经济条件是对社会行为起重大影响作用的社会生活条件之一。

个体所处的经济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社会行为和经验。

社会心理学家还发现,消费者的乐观—悲观情绪变动会引起经济状况的变动。

消费者不愿购买或推迟购买的态度是导致经济衰退的重要原因。

五、社会心理学与法律

心理学在法律领域的应用已发展成为一些分支学科,如法律心理学、犯罪心理学以及法律社会心理学等。

六、社会心理学与组织管理

传统的管理主要是对物的管理,现代的管理要体现对人的管理。

“以人为本”。

从著名的霍桑研究开始,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已发展起一门新的应用分支科学,即工业社会心理学或组织心理学。

七、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

心理的生理基础

1、神经系统;2、大脑;3、遗传

第四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一般观察法;2、参与观察法(a.公开参与观察法;b.隐蔽参与观察法)

二、实验法:

1、试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3、现场实验法

三、调查法:

1、访谈法;2、问卷法

四、档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

本章结束语:

心理学之所以被视为是一门科学,主要是心理学家们研究行为问题时,采取了科学上的基本理念与方法。

社会行为尽管比较“虚”,但用科学方法研究可得科学结论。

科研步骤:

第一步发现“事物”的性质(解决what的问题);

第二步分析“事情”的变化(解决how的问题);

第三步探究“原因”(解决why的问题)。

(加上when,为WWWW)

本章内容回放:

心理健康标准、定义、简史、现状、性质、内容、研究方法、

与其他学科关系(界定)

本章重点:

定义;性质

主教材:

《社会心理学》(全国13所高等院校编写组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副教材:

《社会心理学》(章志光主编金盛华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社会心理学》(吴江霖等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问题思考:

如何理解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有何重要意义?

 

第二章、社会化(socialization)

本章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社会化的意义、任务、内容、因素、心理机制;

2、了解角色及社会的要求。

教学要求:

联系社会的要求思考大学生社会化问题

讲授时间:

4学时(1-2节2学时;3-4节2学时)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他的社会性。

一个人若是只有人类的身体结构,那他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只有等他通过一定的社会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获得了适应人类社会生活的社会性,形成了人类的心理结构和行为动力系统,并且获得明确的自我概念,使自己的行为具有明确的自我引导和自我控制,他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必要性)

人之所以能够社会化,是由人类个体自身的学习潜力和人类存在独有的语言决定的。

(可能性)

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

一、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从自然的人发展为社会的人)

社会化有两个任务:

第一、使个体知道社会或群体对他有哪些期待,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

第二,使个体逐步具备实现这些期待的条件,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社会化的种类

(一)基本社会化

指个体在童年期的社会化,主要是让个体学习生活知识、语言,培养其他认识能力,掌握行为规范,建立感情联系,确立道德及价值判断的标准。

(二)预期社会化

指个体在学校里进行的社会化,学习将要承担的社会角色,为进入社会做各种准备。

(三)发展社会化

指个体在成年期以后的社会化,是在个体实现了基本的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将随环境和自身状况的变化,接受新的期待和要求,承担新的责任、义务和角色。

(四)再社会化

是个体在成年期后一种较为特殊的社会化形式。

在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的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的生活习惯、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需要做出重大的调整,进行新的学习。

再社会化的两种基本形式:

主动;强制。

内化(internalization)

心理活动就是社会化了的神经生理活动。

第二节社会化的内容

一、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使个体成为一个政治上有一定观点或主见的成熟的人。

内容包括:

(1)政治制度。

个体对不同的社会制度所持的态度,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2)政治生活。

任何国家都有一定的政治生活,在现代社会,各个国家的政治生活各有不同,主要可以归为两大类:

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生活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生活。

(3)政策。

每个国家都有它所制定的政策,个体对他的国家的某种政策是赞成还是反对。

(4)政治观念。

主要研究个体的政治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即什么时候开始形成,从幼年到成人其政治观念如何发展。

二、道德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是指个体获得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并按这些道德规范去行动的过程。

儿童的道德社会化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每个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1)习俗前水平。

(2)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

三、民族社会化

民族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民族社会化是使自然人成为具有民族意识的人过程。

民族社会化使一个民族的成员热爱自己的民族,忠于自己的民族,使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四、性别角色社会化

按照社会上规定的男女性别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个人学习自己所属文化所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社会角色是指社会群体对处于某一特定地位上的个人所规定的一套行为模式。

(罗森克赖兹等研究)

男性特征

女性特征

(欧伯格等研究)

理想男性的特点是:

理想女性的特点是:

五、职业社会化

职业社会化包括职业选择、职业训练以及从事某种职业后的技术更新。

六、语言社会化(章志光书新观点)

语言是人们理解别人和使自己为别人所理解的工具。

本质上讲,人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

在某种意义上,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一种社会的语言,也就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社会化。

七、语言在全球化中的地位。

第三节社会化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遗传意指父母的生理、心理特征经过受精作用传递给子女的一种生理变化的过程。

遗传对个体的发展决定了以下三件事:

(1)基本特征。

(2)男女性别。

(3)单胎还是复胎。

二、社会环境因素

(一)社会文化

社会心理学所讲的文化一般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精神财富,而且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风俗、习惯、传统及生产力水平等。

(二)家庭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

教养方式(教养态度、教养行为)四种类型:

1、宠爱型。

2、放任型。

3、专制型。

4、民主型。

(三)学校

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向人们传授知识、技能、价值标准、社会规范的专门机构。

(四)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是一个由地位、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

同辈群体特点:

1、同辈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群体,个体可以自由组合和自由选择,并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同伴交往。

2、同辈群体成员之间在兴趣、爱好上相近,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安排活动内容。

3、同辈群体有自己的一套行为规范、价值准则,群体成员有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榜样,甚至在发式、服装上都有一致或相近的要求。

同辈群体的特殊影响。

(五)大众传媒

第四节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一、角色引导机制

角色是指一定社会身份(地位)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相应的内在心理状态。

(社会认可与自我价值感)

二、社会比较机制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自我评价的过程。

(自信心状况与社会比较的积极、消极导向)

三、社会学习机制

外因导致直接强化(外在强化);观察后的替代强化;

自我意识水平提高后的自我强化(自设评估标准进行自我奖、惩)。

四、亚社会认同机制

亚社会也称次社会,通常指相对于宏观意义上的大社会而存在的直接社会环境,有时也指对应于较大社会背景存在的较小社会背景。

大社会与亚社会是一般与个别关系

亚社会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本章思考题:

1、人的社会化有何重要意义?

2、大学生应扮演什么样的社会角色?

作业(占全学期总成绩的10%)

题目:

1、概述第1—3周《社会心理学》教师讲授的主要内容(200—300字)。

2、通过本课程前面内容的学习,你感到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100—200字)

3、对教师讲课的评价(肯定的方面;存在的问题;意见、建议)

 

第三章社会动机(SocialMotive)

本章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什么叫社会动机,动机的积极意义;

2、了解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学说。

教学要求:

重点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讲授时间:

4学时(1-2节2学时;3-4节2学时)

第一节社会动机概述

一、社会动机的涵义

所谓社会动机,就是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对概念的理解:

(1)行为目标是动机构成要素之一。

(2)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3)动机和行为始终是相互联系的。

(4)个体的动机也有无意识成分,属于本能。

(5)动机由多种心理形式所共同构成。

二、社会动机的特性和功能

(一)动机的特性

1、动机的强度。

2、动机的清晰度。

3、动机的更替性。

4、动机的活动性。

5、动机的复杂性。

(二)动机的功能

第一,激发个体活动,对其行为具有推动作用。

第二,维持个体活动,对其行为具有强化作用。

第三,引导个体活动朝向一定的目标,对其行为具有定向作用。

第二节生理性动机

一、饥饿动机(hungermotive)

(一)饥饿的生理因素

(二)肥胖的现象及原因

(三)节食与体重控制(略)

二、性动机

(一)人类性驱力的特征

(二)同性恋

三、母性动机(略)

第三节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

一、成就动机

所谓成就动机就是推动个体去追求、完成自己所认为最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且设法将其达到某种理想地步的一种内在力量。

麦克里兰对成就动机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他获得了两个重要的发现:

第一、家长对儿童的严格的自律训练与儿童的成就动机呈正相关,即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越严格,儿童的成就动机就越强烈。

第二、一个社会的文化环境对促成个体成就动机的气氛具有深刻的影响。

一个国家形成的高成就动机的气氛,将有利于青少年成就动机的提高。

成就动机包括两方面:

一是追求成功的倾向(tendencytoseeksuccess),

二是惧怕失败的倾向(tendencytoavoidfailure)

有四种因素会影响到成就动机的强度:

(1)达到目标所需承担的一定的风险。

(2)目标所具有的魅力。

(3)为达到目标,个体有机会运用自己的技能、本领和见解。

(4)对成功和失败所持的主观概率。

二、权力动机

所谓权力动机,顾名思义就是对权力的欲求。

权力动机分为两种:

一种是个人化的权力动机(personalizedpowermotive),

另一种是社会化权力动机(socializedpowermotive)

个人化权力动机强的人,在行为表现上多显示三种类型:

(1)喜欢参与社会活动,尽量利用机会表现自己。

(2)热衷追求权位,其参政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而不是为民做事。

(3)把物质条件当做最高价值。

社会化权力动机强的人,在行为表现上也显示三种类型:

(1)关心社会,帮助社会。

(2)关心社会也走入社会。

(3)以服务为目的,对社会公益与福利怀有很深的使命感。

三、亲和动机

所谓亲和动机指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的联系的一种内心欲求。

四、稳定动机

稳定的生活条件给人们带来秩序和安全感。

第四节主要的动机理论及其评价

一、麦独孤的本能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强调人的行为的非理性的一面,认为人的本能比任何动物都多。

但动机研究中影响最大的本能论是英国的麦独孤提出的。

二、劳伦兹的习性学

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劳伦兹(K.Z.Lorenz)

实际上,劳伦兹对心理学最大的影响是提出了关键期这一概念。

人类也有这种关键期,这方面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性欲力学说

弗洛伊德的整个理论体系实际上可以分作三大块:

一是人类行为动力说;二是心理变态病因说;三是心理变态治疗说。

其中第一大块就是动机学说,也是他整个理论的基础。

四、新行为主义者赫尔的驱力降低说

五、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本章重点)

思考题:

1、如何激励积极的动机?

2、如何正确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第四章社会人格(SocialPersonality)

本章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什么叫社会人格;

2、了解中西人格的异同。

教学要求:

使学生学会养成健全的人格

讲授时间:

2学时

第一节人格的界定及其形成

一、人格一词在词源学上来自于拉丁文面具(persona)。

人格一词在涵义上有三种解释:

一指人品,与品格同义;二是指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是法律上的一般解释;三是指人的个性,与性格同义,这是心理学上的解释。

二、定义————人格是关于人的行为、思想、情感、态度、信仰、价值、动机的动力组织,其中,社会价值起着核心的调节作用。

三、人格具有一些重要的特征:

四、个人的性格

五、性格与能力

性格影响能力的发挥。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

第二节气质的界说

1、气质的体格类型说

2、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3、托马斯的气质理论

定义——气质是建立在个体体质基础之上的行为的风格,它具有如下几点特征:

(1)比较持久;

(2)具有一贯性;(3)具有独特性。

但气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力结构(dynamicstructure),它可以因个体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第三节人格理论述评

人格领域的研究现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人格理论,人格发展,变态人格,人格测量。

一、人格本质

二、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

(一)精神分析的人格学说

(二)新精神分析的人格学说

1、荣格

2、阿德勒

3、艾里克森

三、人格的特质理论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二)卡特尔的因子(素)分析理论

(三)诺曼(Norman,1963)5种人格因子

(四)吉尔福特(Guilford,1975)

(五)艾森克

(六)其他

西方关于人格的理论有十几种之多。

第四节人格障碍

一、正常的和反常的社会人格

二、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

三、责任扩散

第五节中西方人格结构对照分析

作业题目——按你理解的重要性程度按顺序写出人格结构(不超过5个维度,并对每个维度做简要解释,即说明为什么你认为做人这5个方面最重要)

 

第五章社会认知(Socialcognition)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

本章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什么叫社会认知;

2、学生应重点掌握认知的范围、影响因素、主要的归因理论。

教学要求:

使学生学会社会认知的运用。

讲授时间:

4学时(1-3节2学时;4-5节+讨论2学时)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认知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社会认知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选择性

(二)认知反应的显著性

(三)防御性

(四)认知的完型特征

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

一、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

(一)、仪表的认知

(二)、表情的认知

1、面部表情

2、身段表情

3、眼神

4、言语表情

二、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三、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第三节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一、认知者因素

(一)原有经验

(二)价值观念

(三)情感状态

(四)认知偏见

1、光环作用或晕轮效应(haloeffect);扫帚星效应(forked-taileffect)

2、相似假定作用

3、类化原则

4、积极性偏差(positivitybias)或宽大效应(leniencyeffect)

5、后视偏差(hindsightbias)

6、自我中心偏差(egocentricbias)

7、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二、认知对象因素

a)魅力

b)标签作用

c)知名度

d)自我表露

三、认知情境因素

(一)、空间距离

(二)、背景参考

第四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