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翻译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4989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与翻译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文化与翻译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文化与翻译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文化与翻译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文化与翻译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文化与翻译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文化与翻译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文化与翻译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文化与翻译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文化与翻译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文化与翻译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文化与翻译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文化与翻译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文化与翻译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文化与翻译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文化与翻译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文化与翻译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文化与翻译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文化与翻译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文化与翻译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与翻译Word格式.docx

《文化与翻译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与翻译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化与翻译Word格式.docx

文化学者则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艺术、政治、经济、教育、修养、文学、语言、思维的总和”;

跨文化交际学者认为文化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人际交流。

不过目前对“文化”一词最具有权威性的解释还是英国19世纪人类学家泰勒(EdwardTyler)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PrimitiveCulture)一书中所提出的定义:

“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后来有学者认为这一定义强调了精神方面的文化,忽略了物质文化。

为此,对泰勒的定义进行了修订,补充了“实物”的文化现象。

这样文化的定义修正为:

“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包惠南2001:

2)。

我国出版的《辞海》对文化的解释是: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时间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这一解释覆盖了精神和物质文化两个方面。

由此可见,文化概念的范围极为广泛,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

大则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则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一切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总之,人类社会进步文明的一切成果均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也包括语言。

5.1.2文化和语言的关系

语言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记录了民族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

它是一个民族历代智慧的积累,是文化的结晶。

语言中储存了人类的劳动成果和生活经验。

人们既通过学习语言掌握和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文明成果,又通过使用语言将这些文明成果加以延续、发扬和改进,人类社会也因此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与此同时,语言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因此,语言同生存环境、生活习惯、社会风俗、宗教修养、历史背景等等文化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英国是一个岛国,渔业和航海业在历史上和经济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航海和海产的习语。

这些习语对于世世代代在大陆生活繁衍的汉民族而言无疑是陌生的,如果将这些习语翻译成汉语,我们很难找到完全相同的对应表达方式,如:

restonone’soars(暂时歇一歇)

keepone’sheadabovewater(奋力图存)

allatsea(不知所措)

haveotherfishtofry(另有其他要紧事需要办)

drinklikefish(狂喝,牛饮)

Allisfishthatcomestoone’snet.(捕到网里都是鱼)

Neveroffertoteachfishtoswim.(千万别班门弄斧)

又比如,汉语具有悠久的历史,不少地名、人名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逐渐被赋予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

例如,外国人很可能知道泰山是中国的名山,但是对于泰山在汉语中的深刻喻义恐怕就很少真正地了解。

泰山为五岳之尊,群山之长。

古人常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比喻令人敬仰的人物和极为重要的事物。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历史渊源,汉语中才会有诸如“重如泰山”、“泰山压顶”、“有眼不识泰山”等习语。

同样,英语中也有许多具有特定历史国情意义的人名和地名,这些词常常被用来代替普通词汇,起到特殊的修辞借代作用,如,UncleSam(山姆大叔)指美国政府或美国人,UncleTom(美国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人物),指逆来顺受的美国黑人,Romeo(罗密欧)指情郎,Shylock(夏洛克,莎士比亚《威尼斯的商人》中的人物)指冷酷的放高利贷者。

英语中还有一些谚语也时常会出现极具民族性和地方色彩的词语,如,carrycoaltoNewcastle(运煤去纽卡索),carryowlstoAthens(运猫头鹰去雅典)。

这两个谚语中的地名都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内涵。

纽卡索是英国著名的产煤区;

雅典是希腊首都,多猫头鹰,希腊神话中雅典守护神的标志就是猫头鹰。

如果知道这些地名的特殊含义的话,我们就不难理解这几个谚语所要表达的意义其实是一样的,相当于汉语中的“多此一举”(冯庆华等2002:

420—421)。

正是由于文化和语言之间有着如此紧密的关系,我们通常将语言称为文化的载体或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

5.1.3文化和翻译的关系

除了记载和反映文化之外,语言还是文化交流的工具。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需要由语言来充当沟通的桥梁。

当代英国翻译学理论家苏姗·

巴斯内特(SusanBassnett)曾经将语言比喻为文化有机体中的心脏,她说:

“如同做心脏手术时不能忽略心脏以外的身体部分一样,我们在翻译时也不能冒险将翻译的言语内容和文化分开处理”(Bassnett1994)。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佐良先生也曾经说过:

“他(翻译工作者)处理的是个别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王佐良1989:

34)。

翻译理论学者斯内尔霍恩比(MarySnell-Hornby)则明确指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Snell-Hornby1988)。

由此可见,语际间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及其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翻译实际上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文化的交流。

文化、语言及翻译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关系。

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趋同首先反映在语言的融合上,这种语言的融合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其中以词汇层的融合最为突出。

通过译介新词术语,介绍和传播其他民族的文化。

这些新词术语又经过长期而广泛的流行和使用,逐渐融人本族语言的词汇中,从而成为本族主流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我国的翻译历史来看,我们可以注意到,每一次的翻译高潮都为汉语输入了很多新的词汇和用法。

早在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过程中,宗教术语,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化的词语,通过异化移植的方法被大量引进汉语中,如“佛陀”(Buddha,指修行达到三觉具备者),“菩萨”(Bodhisattva,指修行到达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陀的人),“阿弥陀佛’(Amitabha,指大乘佛教三世佛之一,西方极乐世界教主;

通常在前面加的“南无”则译自Namo一词,表示信仰、皈依),“弥勒佛”(Maitreya,指未来佛),“菩提”(Bodhi,指彻悟的智慧和达到彻悟的途径)等等。

这些外来的佛教术语,历经千载,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佛教文化也渐渐融人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中。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西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通过翻译文学作品和社会科学著作,大量反映西方文化的新词术语逐渐进入中华文化之中。

这其中有:

译自西方文学作品的表达法,如鳄鱼的眼泪(crocodiletears)、橄榄枝(olivebranch)、特洛伊木马(Trojanhorse)、酸葡萄(sourgrapes)等;

译自西方社会科学著作的术语,如民主(democracy)、科学(science)、社会主义(socialism)、资本主义(capitalism)、哲学(philosophy)、逻辑(logic)等;

还有译自西方科学技术发明的成果,如电话(telephone)、电灯(electriclamp)、电影(film)、雷达(radar)、收音机(radio)、照相机(camera)、维他命(vitamin)等等。

这些在当时算是洋味十足的词语,如今已成为汉语词汇中的一部分。

这些词汇,不仅丰富了汉语语言的内容,提高了汉语的表达力,还直接影响了人们观念的更新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并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西文化的接触和交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进行。

反映当代西方文化的新词术语更是大量地涌入汉语和中华文化中,如:

超市(supermarket)、便利店(conveniencestore)、快餐(fastfood)、麦当劳(McDonald)、汉堡包(hamburger)、销品茂(shoppingmall)、绿色食品(greenfood)、转基因食品(genemodifiedfood,简称GMF)、克隆(clone)、因特网(internet)、鼠标(mouse)、电子邮件(e-mail)、电子商务(e-commerce)、托福(testof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简称TOEFL)、首席执行官(chiefexecutiveofficer,简称CEO)、脱口秀(talkshow)、情景喜剧(situationcomedy,简称sit-com)等等。

另外,在当今的语言中,一种“汉外合语”的现象越来越多。

所谓的“汉外合语”,就是在汉语的表达中加入外语的词汇。

当年钱钟书先生曾戏称这种现象为“牙缝中夹菜叶子”,让人感到不雅不洁。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汉外合语”似乎并不让人感到尴尬。

相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和听到这样的词语或表达,如:

卡拉OK、KTV包房、MD盘、CD片、DVD机、MP3机、flash动画制作、3D效果图、DV作品、MTV录像、X光片、CT扫描、APEC会议、MBA课程、GRE考试、GMAT试题、加入WTO、GDP增长速度等等。

这类词汇的出现和使用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当代文化交流的趋势,即人类共性的认识逐步扩大,各民族之间特殊性的差异相对减少,语际间的可译性限度也日趋缩小。

上面所提及的汉语中吸收的新词术语,反映了文化交流中语言融合的现象。

这类新词语可以扩大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核成分,提高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可译度,进而又促进文化的融合与趋同。

然而,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不同的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冲突和矛盾,给语言的翻译带来种种难以逾越的鸿沟和难以克服的困难,从而增加语际翻译的不可译度。

这正如王佐良所说过的:

“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

奈达也曾指出: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起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因此,尽管语言、文化及翻译三者之间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文化的差异性仍然会给语际翻译带来种种棘手的难题。

这也是我们下一节将要谈论的话题。

5.2英汉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表现

5.2.1语

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同的民族表现出不同的习惯和风俗。

例如,在打招呼、称谓、道谢、寒暄、恭维、致歉、告别等方面,汉民族的习俗就与英美等西方民族的习惯不同。

称谓(address)是习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1984),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性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支书等”。

称谓词语(termofaddress)作为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亲疏关系以及情感好恶等。

称谓词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

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民族的称谓词语的数量和指称范围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的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形成比较明显的反差。

这种反差有时成为翻译中的难题。

就亲属称谓而言,汉民族文化根据亲族、辈分、长幼、尊卑标准,对家族中的人际关系作了十分详细和严格的划分。

例如,有行辈之别(祖、孙、子等)、同辈长幼之别(伯、叔等)、父系母系之别(姑、姨等)、血亲姻亲之别(哥哥、姐夫等)、直系旁系之别(侄子、外甥等)。

然而,在英语文化中就没有如此细微的区分。

因此,在翻译时会出现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的现象,例如:

(包慧南2001:

105—106)

(1)Mygrandfatherishiscousin,sohe’skithandkintomesomehow,ifyoucanmakethatout,Ican’t.(CharlesDickems,MartinChuzzlewit,ChapterV.)

我的祖父跟他是堂兄弟或表兄弟,因此他和我有亲戚关系,也许你能够把这个关系弄清楚,我可没有办法弄清这个关系。

(2)ThreecousinsoftheFrenchPresidentwerealsotoreceivediamonds.

法国总统的三位远亲后来也接受了一些金刚石。

对应于英语cousin一词的汉语称谓词有八个之多。

(1)中有一处上下文提示(grandfather),可以帮助译者确定原文中的cousin指男性。

但是,到底是长还是幼、是父系还是母系,却无从得知,所以,译者只有将其译为“堂兄弟或表兄弟”。

至于例

(2)中的cousin,无任何上下文线索提示,无法明确原文中人物的身份,译文中也不可能将汉语中的八个称谓一一罗列出来,所以,译者选择了含糊的“远亲”一词来表达其中无法明确的称谓词语。

此外,汉语称谓中常用数字表示排行或长幼,如“大

(一)哥”、“二弟”、“三姑”、“四姨”等。

但是英语中却没有这种习惯,这也是汉英翻译中的一个难题。

现在通常的办法是将汉语的“排行+亲属称谓词”译为英语的“序数词+亲属称谓词”。

这样的翻译方法,达到了词汇字面上的对应,但是,汉语排行称谓所反映的特殊民情风俗,译语读者却难以感受到。

为此,有时译者不得不做相应的调整。

例如:

(3)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

“这是你大舅母;

这是你二舅母;

……。

”(《红楼梦》第三回)“This,”shesaid,“isyourelderuncle’swife.Thisisyourseconduncle’swife.…”(杨宪益,戴乃迭译)

(4)忽见素云进来说:

“我们奶奶请二位姑娘商议要紧事呢。

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史姑娘、宝二爷,都等着呢。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

JustthenSu-yuncameintoannounce,“Ourmistresswantsyoubothtogoanddiscussimportantbusiness.AlltheotheryoungladiesaretherewithMasterPao.”(同上)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注意到,例(3)中的“大舅母”,译者选用了elder一词,“二舅母”选用了序数词second,这种译法应该是比较恰当的。

但是,英语elder所传达的语义同汉语排行“老大”一词的含义毕竟还是有一些差距。

另外,这个例子中的“舅母”,译者没有用aunt一词,转而选用uncle’swife,可以说是经过斟酌后做出的适当的选择。

英文中的aunt既可以指“舅母”,也可以指“姨妈”,原文中已明确表明是“舅母”,如果译文中简单地选用aunt一词,则损失了原文中称谓的明确性。

例(4)中的“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史姑娘”都是陪衬性人物,与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无直接的关系,排行也没有太多的意义,只是表明人多而已。

因此,译者大胆地省略掉这些称谓词语的翻译,改用alltheotheryoungladies来翻译原文中所提到的人物。

这种方法既避免了罗嗦,又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得恰到好处。

总体而言,汉语亲属称谓词数量较多、名目繁杂、指称具体,习惯于“排行称谓”;

英语称谓词数量较少,分类简单,指称含糊,习惯于“姓名称谓”,彼此之间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因此,翻译时应该根据具体的语境,对原文中的称谓进行推算,变通为译人语中对应或相近的称谓词语,然后以符合译入语称谓习惯的方式来表达。

(5)她从贫穷的姑家,又转到更贫穷的姨家。

(萧红,《王阿嫂的死》)

Shehadlivedforawhilewithsomeimpoverishedpaternalrelatives,thenhadbeenbundledofftosomematernalrelativeswhowere,ifanything,evenworseoff.(HowardGoldblatt译)

(6)——“四妹,时间不早了,要逛动物园就得赶快走。

”四小姐蕙芳正靠在一棵杨柳树上用手帕揉眼睛。

——“九哥,他是不是想跳水呢?

神气是很像的。

(矛盾,《子夜》)

——“Huei-fang!

”hecalled.“It'

slikegettinglate.We’llhavetogetamoveonifyouwanttoseethezoo.”Huei-fangwasleaningagainstawillow,dabbinghereyeswithahandkerchief.

——“Chin-Shen,washegoingtothrowhimselfintothepond?

Helookedasifhewas”

(杨宪益,戴乃迭译)

除了上述亲属称谓之外,另一类常用的称谓语是社交称谓。

社交称谓是社会礼制的表现,受一定社会制度与伦理习俗的制约。

中国和英语国家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和伦理体系造就了各自不同的社交称呼和表达方式。

同亲属称谓类似,中国的社交称谓比较复杂,等级性强;

英语国家的社交称谓相对简单,等级性较弱。

汉语的社交称谓有一种相沿已久的习俗:

广泛使用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来相互称呼。

例如,“伯、叔、妈、娘、母、婶、姨”等用来称呼与自己父母年龄相近的长辈;

用“兄、哥、弟、姐、妹’’等称呼同辈人。

因此,当类似“李叔”、“张姐”翻译为UncleLi和SisterZhang时,英语读者很难区分交际双方的关系到底是亲戚关系还是朋友或同事关系。

另外,受儒家尊卑有序礼制的影响,汉语中表示尊敬和谦恭的敬称和歉称比较丰富。

这些称谓常见于各种典籍中,现代的某些场合和文体中仍然在使用。

表示尊敬的:

令尊(yourfather)、令堂(yourmother)、贤阁(yourwife)、贤兄(cousin)、大作(yourbook)、府上(yourhouse)、高见(youropinion)等

表示谦恭的:

家父(myfather)、家母(mymother)、内人(mywife)、拙著(mybook)、舍下(myhouse)、愚见(myopinion)等

尽管译为英语后,用第二人称和第一人称来区别敬称和歉称,但是汉语中原有的褒扬和贬抑语义几乎完全消失。

汉语中也常常用职务称呼某人,如张校长(PresidentZhang)、王局长(DirectorWang)、李主任(DirectorLi)、赵处长(SectionChiefZhao)、陈总经理(ManagerChen)等等。

这种称谓在一些小团体和圈子中十分盛行,英语国家则没有这种习惯。

同汉语称呼中复杂的敬称相比,英语敬称的方式比较简单,主要有这样几类:

●王公贵族的尊称,如:

YourMajesty,HisorHerMajesty(陛下),称呼国王/皇后

YourHighness,HisorHerHighness(殿下),称呼王子/公主

Lord(阁下),称呼侯、伯、子、男爵等贵族或高级官员

●社会职务尊称,如:

Doctor(医生),Professor(教授),Governor(州长/省长/总督等地方长官)

●教会神职人员的尊称,如:

Pope(教皇),Father(神父),Mother(女修道院院长),Sister(修女)

●平级关系的尊称,如,

Mister(Mr.先生),Mistress(Mrs.夫人),Miss/Ms.(小姐/女士),Lady(女士)

称谓语除了具有浓厚的文化民族性之外,还能够体现一系列语用特征,如交际者的身份、交际场合的特点、交际者所传达的语气情感等等。

例如以下两个例句:

124,126)

(7)“Aye,aye,sir,Iknowyourworshiplovesnoholidayspeeches.”(W.Scott,RedGauntlet,ChapterIII)

“是,是,老爷,我知道老爷不喜欢听冠冕堂皇的话。

(8)“ThecannonadinghasgotthewindupinyoungRaleigh,sir,”saidthesergeant.CaptainMittylookedupathimthroughtousledhair.

“炮弹把小拉莱轰昏了,长官,”中士说。

密蒂上尉透过乱蓬蓬的头发抬头望着他。

这两个例句都使用了“sir”一词,但是都没有译为社交场合常用的“先生”。

例(7)译“老爷”表明了人物之间的主仆关系,同时也刻画出仆人对主人必恭必敬、阿谀奉承的神态和语气。

例(8)译“长官”则突出了炮火连天的战场。

总之,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交际场合以及不同的语体中,称谓语会有不同的表现特征。

在翻译中,我们应该注意这些方面的差异所在,并根据具体的语篇特点,进行灵活的处理。

5.2.2颜色词

色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领域。

色彩不仅具有物理属性,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延伸意义,因此是语言、文化及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世界各民族语言表达颜色的词语多寡不一,分类各异。

英语和汉语对基本颜色词的分类差别不大。

汉语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英语中有red(红)、white(白)、black(黑)、green(绿)、yellow(黄)、blue(蓝)、purple(紫)、gray(灰)、brown(棕)。

这些基本颜色之间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

另外,受地理环境、民情风俗、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各种颜色对于不同民族的人而言,在视觉和心理上所引发的联想和象征意义也不尽相同,翻译时应该特别注意其中的差异。

下面我们简要列举几个主要颜色词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对比。

5.2.2.1红色

在英语和汉语中,红色(red)有时可以完全对应,有时却大相径庭:

红旗redflag

红糖brownsugar

红茶blacktea

红榜honorroll

红豆lovepea

红运goodluck

红利divid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