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019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

第五单元

版块名称

人教版五下第五单元

教材解析

本单元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等教学内容。

这四篇课文中有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将相和》;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有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景阳冈》;还有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

“口语交际·习作”旨在通过课本剧的演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历史人物的风采。

“回顾·拓展”则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会认36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等词语。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培养阅读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梳理课文的叙述顺序。

2.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获得读书和学习方法,并增加语言储备,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指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美好的品质。

2.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读书的热爱之情和对求知的渴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2.指导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课时分配

《将相和》——2课时《草船借箭》——2课时

《景阳冈》——1课时《猴王出世》——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五》——2课时《回顾·拓展五》——1课时

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注重朗读。

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3.品读感悟。

引导学生潜心研读,感受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读、悟来理解课文内容。

18.将相和

备教材

备课资料

1.走近作者——司马迁

人生标签: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作者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生平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文学成就: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作者作品:

《史记》。

2.片段赏析

大屏幕出示: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功劳。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师:

同学们,读读这段话,想想廉颇说这句话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

嫉妒。

生:

很不服气,心里窝火。

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我从“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师:

“爬到我头上去了”指的是——

生:

由上大夫升为卿。

廉颇认为自己得到重用,靠的是自己立下的赫赫战功,蔺相如是靠嘴皮子得到赵王宠爱而升官的,所以廉颇不服气,闹情绪。

生:

我从这个“爬”字还可以看出,廉颇觉得赵王轻视他而偏爱蔺相如,他对赵王和蔺相如都很不满。

师:

你能把廉颇那章不服气,一肚子的不满读出来吗?

试一试。

……

备课堂

名师导学案

【课文分析】

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本文故事性强,他们比较感兴趣,但是因为年代久远,内在关系复杂,学生学习时还是有一些疑问,所以在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由于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课后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指导学生精读每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相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并适度总结与拓展。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允诺”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2.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资料;参照《自主预习卡》做好预习。

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

一、揭题质疑。

(约5分钟)

1.出示课题。

引导学生理解:

“和”,就是和好。

2.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和“相”是谁?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他们为什么和好?

 

1.齐读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畅所欲言。

谈话导入,质疑激趣,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感知。

(约10分钟)

1.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教师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引导学生想一想:

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

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1.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

3.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

让学生自读课文,读通课文,概括文章大意,对课文主要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三、理清层次。

(约10分钟)

1.指导学生思考:

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

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

1.学生思考:

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

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的主要内容。

2.学生展开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集体交流,理清课文的层次,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四、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约15分钟)

1.指导学生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并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提出的问题。

3.出示句子: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引导学生谈一谈: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4.指导学生说一说:

对“理直气壮”的理解,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5.启发学生谈一谈: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柱子上”吗?

6.引导学生自由畅谈: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

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那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

7.指导学生说一说:

你从“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中读懂了什么?

8.引导学生思考:

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9.指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1.学生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并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提出的问题。

3.学生谈一谈: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4.学生说一说:

对“理直气壮”的理解,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5.学生谈一谈: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柱子上”吗?

6.学生自由畅谈: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

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那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

7.学生说一说从“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中读懂了什么。

8.学生思考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9.再次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抓关键句、交流讨论,感知当时的情景,把握“完璧归赵”的故事内容,感受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在品读中悟情悟理。

教学过程第2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

一、谈话导入。

(约5分钟)

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认真听教师的导入内容。

通过谈话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期待。

二、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

(约20分钟)

1.指导学生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11~14自然段,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

(2)引导学生说一说:

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3)指导学生思考:

在这场斗争中,赵国和秦国是打了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

(4)引导学生说一说:

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1~14自然段。

2.指导学生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教师指名读课文第15~18自然段。

(2)引导学生交流:

说廉颇负荆请罪,你认为廉颇有罪吗?

(3)启发学生谈一谈:

从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4)引导学生自由畅谈:

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了哪些认识?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1.学生默读课文第11~14自然段,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

2.学生说一说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3.学生思考:

在这场斗争中,赵国和秦国是打了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

4.说一说能用哪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1~14自然段。

6.读课文第15~18自然段。

7.学生交流:

说廉颇负荆请罪,你认为廉颇有罪吗?

8.谈一谈:

从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9.自由畅谈:

通过这个故事,对蔺相如又有了哪些认识。

10.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5~18自然段。

 

在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时,可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理解,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老师再给予指导,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约10分钟)

1.引导学生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指导学生谈一谈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引导学生自由畅谈:

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谈一谈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自由畅谈:

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让学生再次回归全文,畅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布置作业。

(约5分钟)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五、课堂板书。

蔺相如机智勇敢心胸开阔

将相和

廉颇用于改过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再针对一些重点句子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把握作者刻画人物的特点,体会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质。

名师课堂实录

《将相和》课堂精彩片段

师:

对廉颇的这种说法、这种情感、这种态度,你有什么看法呢?

生:

因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立了功,在渑池之会中又立了功,靠他的嘴巴赢得了比廉颇还高的职位,这一点廉颇不服。

而廉颇认为自己久经沙场,舍生忘死、流血流汗立下的赫赫战功,是蔺相如不可比的。

他的想法我也很理解。

师:

走进廉颇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你是用一种辩证的方法在分析人物,老师很欣赏你。

生:

其实在渑池之会中也有廉颇的功劳。

师:

你怎么知道廉颇有功劳?

(引导学生看课文)

生:

课文中说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可以说明。

师:

你很会读书。

课文中的这句话不是无关紧要的,是作者有意埋下的伏笔。

你们讨论得很好,读书就要这样前后联系起来想,认识才会更深刻。

不可否认,渑池之会,廉颇大将军也立下了功劳。

生:

但是廉颇只看到自己的显赫战功,而没看到蔺相如舍生忘死为维护赵国尊严而立下的汗马功劳。

所以我认为廉颇的观点是错误的。

生:

廉颇为保卫赵国确实功不可没。

但是,蔺相如并不是廉颇说的那样没有“能耐”,他是在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出使秦国的,蔺相如不畏强暴,并且凭着他的机智勇敢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

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师:

是啊,蔺相如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他是以自己的性命来逼迫秦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巧妙地要回和氏璧,做到了完璧归赵。

蔺相如也堪称猛将。

 

19.草船借箭

备教材

备课资料

1.走近作者——罗贯中

人生标签:

元末明初文学家,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生平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

文学成就:

其著作《三国演义》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从话本阶段向长篇章回体过渡的完成,揭开了我国小说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作者作品:

杂剧《风云会》;小说《三国演义》等。

2.片段赏析

师:

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

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

诸葛亮是笑着说的。

我觉得这里挺有意思。

前面都是“诸葛亮说”,只有这个地方在诸葛亮说的前面加了一个“笑”字,诸葛亮“笑着说——”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

有意思,值得玩味。

你们研究研究看,诸葛亮他在笑谁,笑什么?

小声读书,好好揣摩揣摩。

生:

我觉得诸葛亮这时可能是在笑曹操,因为雾那么大,曹操不敢出来迎战,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反而害了自己。

师:

诸葛亮是在笑曹操,因为他太了解曹操了。

这时讽刺的笑、轻蔑的笑。

生:

这是一种嘲笑。

师:

对,是嘲笑。

你读!

(学生读)

师:

不错!

是在嘲笑曹操。

生:

我觉得诸葛亮是在暗自高兴。

他心里想:

这次算对了天,算对了人,让周瑜的小算盘又失算了。

师:

你的理解挺有意思。

他对草船借箭充满了信心。

所以这也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

 

备课堂

名师导学案

【课文分析】

本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和才智超群。

【学情分析】

虽然本篇课文的篇幅较长,但学生对故事情节比较感兴趣,不过对人物形象的感悟比较笼统。

在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想象,将课文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从而达到长文短教,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

【教学策略】

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三种方法学习课文:

以课题的“借”字为线索:

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等词语。

2.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借鉴成功的主要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3.指导学生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引导学生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参照《自主预习卡》做好预习。

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约5分钟)

1.谈话导入:

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

(出示课题:

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相互交流。

 

1.齐读课题,介绍一下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相互交流。

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文本产生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约10分钟)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确、通顺。

2.指导学生说一说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

课文围绕“借箭”写了哪些内容,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3.引导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顺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确、通顺。

2.学生说一说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

课文围绕“借箭”写了哪些内容,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3.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顺序。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让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为走进文本奠定基础。

三、再读课文,强化感知。

(约20分钟)

1.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交流:

课文中哪些地方写诸葛亮写得精彩?

2.引导学生说一说:

如何理解周瑜的“妒忌”?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心怀鬼胎,他想到了什么?

3.指导学生思考:

诸葛亮怀着怎样的心情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这句话的?

4.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第1、2自然段,思考:

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是,心里是怎么想的?

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交流:

课文中哪些地方写诸葛亮写得精彩。

2.学生说一说:

如何理解周瑜的“妒忌”?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心怀鬼胎,他想到了什么?

3.学生说一说:

诸葛亮怀着怎样的心情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这句话的。

 

把读书、探究的权利完全放给学生,以提高学生自主研究的乐趣,尝试自我研究的过程,为以后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课堂小结。

(约5分钟)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阅读课文剩余的部分。

教学过程第2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

一、谈话导入,发问“三天”。

(约5分钟)

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草船借箭》的1至5自然段,大家还记得草船借箭的起因吗?

同学们,接下来,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草船借箭的起因,说一说接下来最想知道的事情。

通过复习巩固,再次明确课文的脉络,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自由读书,自悟“三天”。

(约10分钟)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在第三天,哪些地方是诸葛亮预测的?

哪些地方是说明他预测得准确的?

把这种有前后联系的句子找出来。

2.指导学生交流讨论。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在第三天,哪些地方是诸葛亮预测的?

哪些地方是说明他预测得准确的?

把这种有前后联系的句子找出来。

2.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在自己研读、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初步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品读课文,聚焦“三天”。

(约15分钟)

1.出示句子: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面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引导学生把两个句子联系起来读,思考:

你读懂了什么?

(2)指导学生抓住“四更时候”“这时候”展开联想,思考:

诸葛亮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去借箭?

这个时间选择得好不好?

(3)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的沉着冷静。

2.文中写到: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

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

”指导学生说一说:

“这时候”是什么时候?

诸葛亮还预测到了什么?

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读,体会诸葛亮对曹操的了解。

4.通过范读、引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笑”的意思,体会诸葛亮对鲁肃、曹操、周瑜性格的了解。

5.引导学生思考:

诸葛亮对地理的推算及排兵布阵还有什么特别“妙”的地方?

6.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1.把教师出示的两个句子联系起来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2.抓住“四更时候”“这时候”展开联想,思考:

诸葛亮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去借箭?

这个时间选择得好不好?

3.体会诸葛亮的沉着冷静。

4.学生说一说:

“这时候”是什么时候?

诸葛亮还预测到了什么?

5.抓住重点词语读,体会诸葛亮对曹操的了解。

6.体会诸葛亮“笑”的意思,体会诸葛亮对鲁肃、曹操、周瑜性格的了解。

7.思考:

诸葛亮对地理的推算及排兵布阵还有什么特别“妙”的地方?

8.学习课文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通过想象与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含义表达出来,积极发表独特的见解,加深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感受与理解。

四、回归课题,反思“三天”。

(约10分钟)

1.引导学生交流:

诸葛亮到底什么地方比周瑜厉害呢?

2.指导学生了解诸葛亮和周瑜不同的思维方法,再一次感悟神机妙算的意思。

1.学生交流:

诸葛亮到底什么地方比周瑜厉害呢?

2.了解诸葛亮和周瑜不同的思维方法,再一次感悟神机妙算的意思。

这一环节让学生对课文的反思“三天”,深化对文章的理解与体悟。

五、课堂板书。

草船借箭

知天文

识人心

诸葛亮晓地理神机妙算

巧谋划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以文为本,读中思考,读中领悟,在文中读出想象来。

教师不能讲得太多,很多词语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去理解。

因此,教学时先让学生自读自悟,从中读出想象来,同时,引导学生结合重点句段体会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名师课堂实录

《晏子使楚》课堂精彩片段

师: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什么感觉?

什么心情?

你别说,通过你的读告诉大家,自己读。

生:

(自由练读)

师:

来,诸葛亮,来,请你。

生:

(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

诸葛亮,来,请你读。

生: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

真好,来,到上面来,你们看她的表情,那才叫诸葛亮。

生:

(上台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

你们体会到诸葛亮这时怎样的心情?

生:

体会到诸葛亮当时心情非常高兴。

师:

你说呢。

生:

他十分的自信。

师:

你说呢。

生:

他如愿以偿。

师:

是啊,如愿以偿,这场大雾啊,哈哈,我在三天之前早就算定了,是吧?

但是,我觉得你光抓住这句话,还不能够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为什么?

因为光凭这句话,还不知道究竟是碰巧遇上了大雾呢还是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算准了大雾呢。

所以,你还得往前面找,你得往前面找,前面有一句话,能够说明其实这场大雾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

往前面找,把它找出来,读这句话,放开声音把它读出来。

谁找出来了?

生:

我。

师:

谁找出来了?

还有谁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