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涂装通用技术检测标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02900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5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涂装通用技术检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汽车涂装通用技术检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汽车涂装通用技术检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汽车涂装通用技术检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汽车涂装通用技术检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汽车涂装通用技术检测标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汽车涂装通用技术检测标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汽车涂装通用技术检测标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汽车涂装通用技术检测标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汽车涂装通用技术检测标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汽车涂装通用技术检测标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汽车涂装通用技术检测标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汽车涂装通用技术检测标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汽车涂装通用技术检测标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汽车涂装通用技术检测标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汽车涂装通用技术检测标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汽车涂装通用技术检测标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汽车涂装通用技术检测标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汽车涂装通用技术检测标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汽车涂装通用技术检测标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汽车涂装通用技术检测标准.docx

《汽车涂装通用技术检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涂装通用技术检测标准.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汽车涂装通用技术检测标准.docx

汽车涂装通用技术检测标准

******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涂装通用标准(试行)

 

2015--发布2015--试行

汽车研究院工艺院

 

签署页

 

编制:

审核:

会签:

标准:

审定:

批准:

 

****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前言…………………………………………………………………………………………………………………………4

1范围………………………………………………………………………………………………………………………5

2引用标准…………………………………………………………………………………………………………………5

3术语和定义………………………………………………………………………………………………………………6

4检验条件…………………………………………………………………………………………………………………6

5区域等级划分……………………………………………………………………………………………………………7

6主要质量指标……………………………………………………………………………………………………………8

6.1涂层厚度………………………………………………………………………………………………………8

6.2性能指标……………………………………………………………………………………………………………9

6.3面漆外观质量指标…………………………………………………………………………………………………10

6.4密封胶外观质量指标………………………………………………………………………………………………13

6.5车底PVC外观质量指标……………………………………………………………………………………………14

7检验程序及方法…………………………………………………………………………………………………………14

8检测要求及记录…………………………………………………………………………………………………………17

 

 

前言

为了规范本公司涂装质量的技术要求、检验内容、检验方法以及检验记录,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所使用涂料和涂装产品相关的采购、设计和工艺开发人员,也适用于生产现场的工艺、质量检查等人员。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乘用车系列产品的涂装涂层。

本标准是在Q/CQ31009-2005《汽车涂料涂层》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涂装的有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补充、完善而制定为本公司标准。

本标准由汽车研究院工艺院负责起草并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本公司乘用车系列产品涂层、涂料的技术要求、检验内容、检验方法及检验记录。

本标准是设计产品、制定工艺文件、选定涂装材料及检验涂料涂层质量的技术依据。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

由于所有标准均存在被修订的可能性,所以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最新版本标准的可能性。

GB/T1730-2007漆膜硬度测定法摆杆阻尼试验

GB/T1731-93漆膜柔韧性测定法

GB/T1732-93漆膜耐冲击测定法

GB1735-79漆膜耐热性测定法

GB1743-89漆膜光泽测定法

GB/T13452.2漆膜厚度测定法

GB/T1766-1995色漆和清漆涂层老化的评级方法

GB1865-97漆膜老化(人工加速)测定法

GB5206.4-89色漆和清漆词汇第四部分涂料及涂膜物化性能术语

GB5206.5-91色漆和清漆词汇第五部分涂料及涂膜缺陷术语

GB6739-96漆膜硬度铅笔测定法

GB9271-88色漆和清漆标准色板

GB9274-88色漆和清漆耐液体介质的测定法

GB9278-88涂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温湿度

GB9286-98色漆和清漆漆膜的划格试验

GB9753-88色漆和清漆杯突试验

GB9761-88色漆和清漆色漆的目视比色法

GB/T13492-92各色汽车用面漆

GB24409-2009汽车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

QC/T484-1999汽车涂装涂层

 

3、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3.1.涂装:

将涂料涂覆于被涂物表面,形成具有防护、装饰或特定功能涂层的过程。

3.2.涂层:

经一次施涂所得到的连续的膜。

3.3.外观:

肉眼可见的涂层表面状态。

3.4.漆膜:

涂覆一道或多道涂层所形成的连续膜层。

3.5.硬度:

涂膜抗机械作用的能力。

3.6.附着力:

漆膜与被涂面之间结合的坚牢程度及抗剥离的性质。

3.7.遮盖力:

涂膜覆盖遮隐底层颜色或消除底层色差的能力。

3.8.光泽:

涂膜表面以反射光线的能力为特征的一种光学性质。

3.9.抗石击性:

当小石子和砂子冲击涂膜,涂膜抗损伤、吸收冲击力、抵抗呈小片涂膜被涂面脱离的性质。

3.10.耐腐蚀:

涂膜抗腐蚀介质破坏的能力。

3.11.耐磨性:

涂膜抗磨损作用的能力。

3.12.耐候性:

涂膜抗大气环境作用的能力。

3.13.耐冲击性:

涂膜抗冲击作用的能力。

3.14.耐湿热性:

涂膜加热到使用温度或超过适用温度一定范围内不易产生变化的性质。

耐热实验时,将试板保持在规定温度和规定时间后,观察漆膜有无起泡、膨胀、开裂、剥落、失光、变色等及其程度。

3.15.耐药品性:

涂膜浸在一定浓度的酸、碱、盐溶液中不易产生变化的性质。

在耐药品试验时,将试板浸在规定的溶液中,观察漆膜有无起皱、膨胀、开裂、剥落、失光、变色、软化、溶出等及其程度。

3.16.耐油性:

涂膜浸在油类中不易产生变化的性质。

在耐油实验时,将试板浸在规定的油品中,观察漆膜有无起皱、膨胀、开裂、剥落、失光、变色、软化、溶出等及其程度。

同时观察实验油有无着色、浑浊现象。

3.17.抛光:

将涂膜推擦光亮化的过程。

3.18.其它有关定义和术语参见本公司制定《涂装术语》、及按GB/T5206.4、GB/T8264的规定。

4、检验条件

4.1检验环境

4.1.1环境整洁,空气清新。

不应有明显影响检验作业的热气、湿气、烟尘等,噪声不得高于70dB。

4.1.2采用带反射板自然纯正色日光灯照明,照度(1000~2000)lx;或标准光源箱(爱色丽spectralight)。

4.2检验人员

辨色力正常、视力在0.8以上(含矫正后)。

有丰富涂装检验知识和实践经验,了解涂装工艺规程及技术要求。

检验时,检验者着中性颜色工装(服装)。

4.3检验仪器及量器具

4.3.1检验仪器:

测厚仪、光泽度仪、色差仪、桔皮衣、划格器等。

4.3.2量器具:

钢板尺、中华牌高级绘图铅笔(H、HB、B三种规格)、单面刀片等。

4.3.3所用仪器及量具应符合计量检定要求,并在有效检定周期内。

5、区域等级划分

涂层表面检验区域的外观等级划分用于评价外表及成膜,其目的是能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对整车外观质量进行确认,满足用户的要求。

具体规定如下:

表1区域等级划分

等级

规范以及适用表面

备注

A

影响外观非常明显的部位

1.车身外侧表面(含车门)底边以上300mm向上至流水槽下沿区域内。

2.前外表面保险杠以上至前风窗上框沿区域内。

3.前翼子板各外表面。

包括引擎盖、车顶(距离车顶边缘200mm的区域)、侧围、前翼子板、前后门和尾门。

车牌安装面和其它被遮盖的面除外。

可见度非常高

B

影响外观较明显的部位

B-S

车顶(距离车顶边缘≥200mm的区域)、保险杠顶部水平延伸一条虚线以下的所有可见外表面(车身外表面除A区、牌照安装面及其他遮盖面外)

可见度高

B-I

车身打开车门后的前中门框内外高于腰线的裸露表面以及前门和中门内板裸露面。

C

人站立看不见的间接表面

车身打开车门后的前中门框内外低于腰线的裸露表面、加油口盖内、背门门框尾灯安装面以上以及背门内板和框。

(说明:

包括其它没有被划分的可见区域。

一般可见度

D

不易见或装饰要求不高部位

车身除A、B、C区外,被遮挡的低可见部分,包括顶盖内板,发动机舱,前水箱支架(上横梁),B柱铰链区域,A柱上腰线和门槛之间的门框,局部没内饰的地板等位置。

低可见度

备注:

车身外表贴附防擦条、安装拍照和安装徽标的区域等,被遮挡的车身表面定义为C区域。

车身外的塑料件的外观等级,参照车身对应部位的外观标准执行。

区域界定的示意图如下(图示中黄色未标注部分为B-I区域):

6主要质量指标

6.1涂层厚度

6.1.1各漆层厚度

表2各漆层厚度表

涂层

A、B-S区(μm)

B-I、C区(μm)

备注

电泳漆

15~25

12~20

其它区域电泳膜厚原则上大于8μm

中涂漆

30~40

素色漆

35~45

非罩光工艺膜厚;罩光工艺同金属底漆指标

金属底漆

15~20

若色漆的遮盖力大于15μm,则其遮盖力的膜厚为色漆膜厚的下限

清漆

30~40

车底PVC

400~800

6.1.2漆膜总厚度

表3漆膜总厚度

项目

A区

B区

C区

D区

检测方法

中涂面涂后干膜厚(um)

素色漆

90~110

90~100

80~90

遮盖电泳底漆

厚度仪

金属漆

110~140

100~120

90~110

遮盖电泳底漆

电泳后干膜厚(um)

15~25

≥8

备注:

a该膜厚适用于3C2B工艺;

b当所测得的涂层总厚度值偏离标准8um以内时,同时其他项合格,可以让步放行,但现场要作好记录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6.2性能指标

表4性能指标

名称

项目

质量指标

检测方法

电泳漆(含磷化膜)

防腐性能

盐雾性能试验

≥1000h,单侧腐蚀宽及气泡情况不大于2mm

见7.2.1.1

耐溶剂性能

耐酸试验

浸泡24h,不起泡、不发糊,允许轻微变色

见7.2.1.2

耐碱试验

浸泡24h,不起泡、不发糊,允许轻微变色

见7.2.1.3

耐水试验(40℃,500h)

漆膜无变化

见7.2.1.4

机械性能

硬度

≥H

见7.2.1.5

附着力(1mm划格)

0级

见7.2.1.6

冲击强度

≥50㎏·cm

见7.2.1.7

面漆(复合涂层)

耐候性能

人工加速老化试验

金属漆系列:

2000h,颜色轻微变化,色差△E≤2.5,失光率≤15%

本色漆系列:

1000h,颜色轻微变化,色差△E≤3,失光率≤15%

附着力(1mm):

0~1级的

见7.2.2.1

自然暴晒试验

海南暴晒2年或在广州、海南地区使用四年,涂层仍完好,即不起泡,不粉化、无锈点、不开裂、剥落、锈蚀、气孔,极轻微变色、失光,△E≤3,失光率≤30%

见7.2.2.2

耐溶剂性能

耐酸试验

浸泡24h,不起泡、无锈点,允许轻微变色,附着力0~1级

见7.2.2.3

耐碱试验

浸泡24h,不起泡、无锈点,允许轻微变色,附着力0~1级

见7.2.2.4

耐水试验

10个循环周期(240h)不起泡,允许轻微色相变化,附着力0~1级

见7.2.2.5

耐汽油试验

(93号汽油,24h)

不起泡、无锈点,允许轻微变色,附着力0~1级

见7.2.2.6

机械性能

耐温变试验

高温存放(90±1)°C/24h后室温存放1小时,涂层无起泡、颜色变化,再测附着力0-1级;

高温处理后,再低温存放(-40±1)°C/24h后室温存放1小时,涂层无起泡、颜色变化,再测附着力0-1级;

 

见7.2.2.7

硬度(中华铅笔)

≥H

见7.2.2.8

附着力(2mm)

0-1级

见7.2.2.9

冲击强度

≥30㎏·cm

见7.2.2.10

杯突试验

≥4mm

见7.2.2.11

密封胶

硬度

56Hs~80Hs

见7.2.3.1

粘结强度

≥7㎏/cm²

见7.2.3.2

哑铃测试

拉伸强度≥8㎏/cm²

见7.2.3.3

伸长率≥40%

车底胶

耐腐蚀试验

不起坑,无锈蚀

见7.2.4.2

耐溶剂性能

耐碱试验

浸泡24h,无明显褪色

见7.2.4.3

耐酸试验

浸泡24h,无明显褪色

见7.2.4.4

耐水试验

无肿块,无剥落,无过度软化

见7.2.4.5

耐沸水试验

无过度软化、起泡和剥落

见7.2.4.6

机械性能

硬度

≥70Hs

见7.2.4.7

耐磨损

无击穿,无露底

见7.2.4.8

粘结强度

≥7㎏/cm²

见7.2.4.9

6.3面漆外观质量指标(要求检测的目视距离为50cm)

表5面漆外观质量指标

项目

A区

B-S区

B-I区

C区

D区

外观

漆膜平整光滑,色泽一致,干透,不粘手

干透,不粘手

光泽20°

单色漆

≥75

金属漆

≥88

色差

单色漆

目视难以辨别色差,与色板△E≤1,相邻面板△E≤0.8

目视观察无明显轻微色差

金属漆

目视难以辨别色差,与色板△E≤2.5,相邻面板△E≤1

目视观察无明显轻微色差

硬度

H铅笔无划痕

附着力(2mm)

≤1级

桔皮(>100mm)

浅色漆:

水平面长波≤10,短波≤20;垂直面长波≤15,短波≤25

深色漆:

水平面长波≤15,短波≤25;垂直面长波≤20,短波≤30

针孔

Ф≤1mm

不允许

每200mm×300mm

允许≤2个

每200mm×300mm

允许≤5个(发动机舱内不作要求)

Ф>1mm

不允许

每200mm×300mm

允许≤2个(发动机舱不得出现露底)

缩孔

Ф≤2mm不露电泳

不允许

每块板允许≤2个

每块板允许≤2个

每块板允许≤3个(发动机舱内不作要求)

Ф>2mm不露电泳

不允许

每块板允许≤2个

露电泳,任何尺寸

不允许

发花

不允许

允许轻微

-

(色)漆薄

不允许

湿印/损伤

≤2mm

不允许

轻微允许

-

>2mm

不允许

轻微允许

-

痱子

不允许

允许轻微

油漆划伤

长度≤1mm,50cm内观察不可见

接受

长度≤1mm,50cm内观察可见

不允许

长度>1mm

不允许

露电泳底漆

不允许

-

-

油漆修补差/漩涡印/打磨印/砂纸痕(任何尺寸、数量)

油漆修补差/漩涡印/打磨印/

稍微允许

稍微允许

允许轻微

-

砂纸痕,未抛光

不允许

不允许

允许轻微

-

腐蚀/表面生锈

不允许

颗粒

Ф<1mm(不同色)

不允许砂纸状的颗粒群

Ф<1mm(同色)

允许≤2个/(200mm×300mm),颗粒间距>15cm

允许≤3个/(200mm×300mm),颗粒间距>15cm

不允许砂纸状的颗粒群

1mm≤Ф<2mm同色

允许1个/(200mm×300mm)

允许≤2个/(200mm×300mm),颗粒间距>15cm

允许≤2个/(200mm×300mm),颗粒间距>15cm

允许≤3个/(200mm×300mm),颗粒间距>15cm(发动机舱内不作要求)

1mm≤Ф<2mm

(不同色)

不允许

Ф≥2mm

不允许

絮状丝

L<2mm(同色)

允许≤3个/(200mm×300mm),相邻两絮状丝间距>15cm

允许≤4个/(200mm×300mm),相邻两絮状丝间距>15cm

允许≤5个/(200mm×300mm),相邻两絮状丝间距>15cm

2mm≤L<3mm

(同色)

允许≤1个/(200mm×300mm)

允许≤2个/(200mm×300mm),相邻两絮状丝间距>15cm

允许≤3个/(200mm×300mm),相邻两絮状丝间距>15cm

允许≤4个/(200mm×300mm),相邻两絮状丝间距>15cm(发动机舱内不作要求)

3mm≤L<5mm

(同色)

不允许

允许≤2个/(200mm×300mm),相邻两絮状丝间距>15cm(发动机舱内不作要求)

L≥5mm

不允许

备注:

絮状丝夹杂着涂料形成凸状的漆渣,则视为漆面颗粒,按颗粒标准进行检验。

气泡

≤2mm

不允许

允许≤2个/(200mm×300mm),相邻两气泡距离>15cm(发动机舱内不作要求)

>2mm

不允许

-

裂纹

不允许

漂洗水印/水滴印

轻微允许

-

钣金/零件基材露底

不允许

漆滴

Ф≤1mm(同色)

接受

1mm<Ф≤2mm

(同色)

允许≤1个/(200mm×300mm)

允许≤2个/(200mm×300mm)相邻两漆滴间距>15cm

允许≤2个/(200mm×300mm),相邻两漆滴间距>15cm

接受

>2mm(同色)

不允许

不允许

不允许

Ф≤0.5mm

(不同色)

允许≤2个/(200mm×300mm),相邻两漆滴间距>15cm

允许≤2个/(200mm×300mm),相邻两漆滴间距>15cm

允许≤3个/(200mm×300mm),相邻两漆滴间距>15cm

0.5mm<Ф≤1mm(不同色)

不允许

允许≤2个/(200mm×300mm),相邻两漆滴间距>15cm

1mm<Ф≤2mm

(不同色)

不允许

允许≤1个/(200mm×300mm)

>2mm(不同色)

不允许

流挂

≤1mm

面板边界允许≤1支/(200mm×300mm)

允许≤2支/(200mm×300mm),相邻两流挂间距>15cm

允许≤3支/(200mm×300mm),相邻两流挂间距>15cm

宽×长≤2mm×2mm

不允许

边缘300mm的长度内允许≤1支

边缘300mm的长度内允许≤2支,相邻两流挂距离>15cm

宽×长≤15mm×2mm

不允许

允许≤1支

6.4密封胶外观质量指标

表6密封胶外观质量指标

区域

描述

备注

高可见A、B

低可见

C

不可见

D

NG

NG

NG

漏涂、间断

NG

NG

NG

偏离焊缝

NG

NG

NG

有气泡/缩孔

NG

OK

OK

流挂

低可见度区域、不可见区域仅允许轻微流挂

NG

OK

OK

起伏不平、弯折

低可见度区域、不可见区域仅允许轻微的起伏不平、弯折

NG

NG

NG

密封胶误涂在出水孔、螺栓孔、工艺孔上

NG

NG

OK

密封胶堆积

不可见区域仅允许轻微的密封胶堆积,但不应影响装配

NG

NG

OK

残胶

不可见区域仅允许轻微的残胶,但不应影响装配

NG

NG

NG

粘附杂物

NG

OK

OK

手指印

低可见度区域仅允许轻微手指印

6.5车底PVC外观质量指标

涂膜外观均匀,无流挂、无堆积、无漏喷、无脱落等弊病。

7检验程序及方法

7.1漆膜厚度的检测

7.1.1电泳漆漆膜厚度的检测

a)每班前3台、过程中抽取1~2台电泳车身进行膜厚测量。

b)A区与B-S区测量点数之和≥30点,B-I区和C区测量点数之和≥12点,测量点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和均布性,每个检验区域所测量数据的平均值即为该区域的涂层厚度值,用以判定涂层厚度是否合格。

c)测量记录表上应包含以下要素:

测量点所在的检验区域,每个测量点的涂层厚度值,该检验区域的涂层厚度平均值,涂料所属供应商,检查人,检查时间。

d)涂层厚度检测仪器:

8500BYK涂层测厚仪,在每次测量以前需进行校核。

7.1.2车身内腔电泳情况检测

各种车型在投产初期应拆解一台电泳车身,正常生产后采用内腔插钢条法检查车身内腔的电泳情况。

7.1.3中涂、面漆漆膜厚度的检测

a)每班前3台和更换颜色后的第1台车必须进行测量。

b)A区≥7点,B-S区≥5点,B-I区≥5点,C区≥10点,测量点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和均布性,每个检验区域所测量数据的平均值即为该区域的涂层厚度值,用以判定涂层厚度是否合格。

c)测量记录表上应包含以下要素:

测量点所在的检验区域,每个测量点的涂层厚度值,该检验区域的涂层厚度平均值,涂料颜色(或涂层名称),涂料所属供应商,检查人,检查时间。

d)涂层厚度检测仪器:

8500BYK(仅测试复合涂层膜厚)涂层测厚仪,在每次测量以前需进行校核。

7.2性能检测

7.2.1电泳漆漆膜性能检测

7.2.1.1盐雾性能试验:

在盐雾试验箱内进行,样板要求采用透明胶带或精制蜡封边,中心部位用锐利的刀片,按60°夹角划两条交叉透底的切割线,并与垂直线30°角放置在盐雾箱中,要求样板之间不能互相遮挡和接触。

控制箱内温度在35±0.2(℃)内连续喷雾,盐水浓度为(5±1)%的NaCl溶液,pH为6.5~7.2盐雾箱内。

盐雾沉降量为80cm²面积内每小时1ml~2ml(按至少24h的平均数)连续试验48h检查一次,两次检查以后,每隔72h检查一次,每次检查后样板应变换位置。

当试验时间结束后,观察沿切割线漆膜下面锈蚀蔓延的情况。

7.2.1.2耐酸试验:

按照GB/T9274浸泡在25℃、0.1NH2SO4的单相液体中进行试验,达到规定的时间后,观察漆膜表面变化情况。

7.2.1.3耐碱试验:

按照GB/T9274浸泡在25℃,0.1NNaOH的单相液体中进行试验,达到规定的时间后,观察漆膜表面变化情况。

7.2.1.4耐水试验:

将试板封边完成后,将其3/4的区域浸泡在50±1(℃)的恒温水浴(试板投试前水质无色、清澈且电导小于2μs/cm,试验过程中水质电导不应超过2μs/cm)中保持8h,然后停止加热,在保温的设备中自然冷却16h为一个周期。

当试验达到规定的周期后观察试板漆膜变化情况。

7.2.1.5硬度:

按照GB/T6739的方法利用中华高级铅笔进行测定。

7.2.1.6附着力:

按照GB/T9286的方法利用间隔为1mm的切割刀具进行测定。

7.2.1.7冲击强度:

按照GB/T1732进行测定。

7.2.2面漆复合漆膜性能检测

7.2.2.1人工加速老化试验:

按照GB/T1865进行测定,中间各次检查不清洗,最终检查应清洗漆膜表面的污垢再进行判定。

7.2.2.2自然暴晒试验:

按照GB/T9276测定,曝晒点为海南岛。

7.2.2.3耐酸试验:

按照7.2.1.2进行测定。

7.2.2.4耐碱试验:

按照7.2.1.3进行测定。

7.2.2.5耐水试验:

按照7.2.1.4进行测定。

7.2.2.6耐汽油试验:

按照GB/T9274浸泡在93号无铅汽油的单相液体中进行试验,达到规定的时间后,观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