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活动 大德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04743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活动 大德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活动 大德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活动 大德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活动 大德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活动 大德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小活动 大德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小活动 大德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小活动 大德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小活动 大德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小活动 大德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小活动 大德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小活动 大德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小活动 大德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活动 大德育.docx

《小活动 大德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活动 大德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活动 大德育.docx

小活动大德育

小活动大德育

小活动大德育

2014-05-2216:

09:

01,作者:

贾高见,来自:

广东佛山市南海区九江中学

  我们通常有这样一种感觉:

我们想告诉学生的道理,其实他们都懂,可他们就是不做,知行脱节的情况十分严重。

为什么我们讲的道理他们不接受?

长期的思考让我意识到:

“告诉式”德育只是浅层的信息“流经”,学生的品德形成只停留在知识性的构建,缺乏情感体验和认知感悟,因而妨碍了从道德知识到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的构建。

  品德形成过程是道德主体的自我建构过程,要真正改变学生,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成长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参与体验以及体验基础上的感悟交流、认知升华、确认内化、体悟践行。

在此思考的基础上,我进行了“小活动大德育——活动体验型德育”的探索。

  这类体验式活动,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有意识地创设活动情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体验、感悟、交流,进而促进学生成长。

与一般的户外拓展活动不同,课堂上的体验式活动由于受到时间(40分钟一个单位)、空间(教室、操场、校园等有限的空间)、设备设施、教育目标等条件的限制,通常要具有短小精悍、容易操作、富有教育性等特点,所以又称其为小活动。

  体验式活动应该如何设计与实施?

下面我从活动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活动效果的延伸与落实两个方面,谈谈自己对体验式活动的探索和思考。

  一、活动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很多老师都曾尝试开展体验式活动,但是这些尝试往往不够系统和深入,究其原因,除了受个人教育理念和对活动功能的理解差异等因素影响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适用于班级和学校的体验式活动非常有限,无法满足老师们的需要。

因此,活动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就显得非常重要。

工作中我们可以根据教育目的的需要,从以下四个途径来整合开发活动资源:

  

(一)借用——借用各类活动

  很多培训机构经常采用体验式活动为公司和单位做团队建设的户外拓展,这些活动有的需要借助大量设施设备,不适用于校园环境;有些容易操作且不需要特殊设备,可以直接拿来为我们所用。

介绍户外拓展活动的书籍比较多,如《经理人管理培训游戏全案》《历奇教育》等,不足的是这些书中的活动多以“破冰类”“团队建设类”“趣味类”活动为主,教育意义有限,我们在借用时需加以鉴定和选择。

  

(二)转化——活动、视频、故事等资源转化为新活动

  1.将活动创新,转化为新活动

  教师本身就是一门课程,不同教师对活动的选择、转化、组织、引导等方面的能力会对活动效果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创造性地选择和使用活动,必要时可以对原有活动进行转化创新,从而创造出符合需要的新活动。

  活动案例1:

  “叉手”(原形)

  

(1)全体注意,请大家半举双手,放于胸前。

  

(2)请全班同学跟随老师口令将双手自然地交叉握在一起,连续做6次,最后一次,保持交叉状态(教师发出口令,同时高举双手做示范)。

  (3)请同学们注意自己的手指是怎样交叉的,是左手大拇指在上还是右手大拇指在上?

你每次手指交叉姿势一样吗?

为什么?

  (4)感悟分享:

每次手指交叉的姿势都是一样的,因为习惯了,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习惯无处不在,也许就在你不经意之间,习惯就在影响乃至改变着你的决定。

  可见,“叉手1”的活动让我们直接感受到了习惯的巨大力量。

如果我们多思考一步,进行“逆向”思考或“迁移性”思考,不难把“叉手1”的活动转化为“叉手2”,从而将习惯的培养与改变引向更高一层的探索:

  “叉手”(变形)

  

(1)请大家恢复刚才的叉手状态(即按照习惯叉手的状态)。

  

(2)现在请大家把手指交叉的顺序颠倒过来(例如本来左手拇指在上的改为右手拇指在上),重新叉手,连续做5次。

  (3)当姿势和刚才的姿势有所改变时,你有什么感受?

有什么感想?

  (4)感悟分享:

感觉很不习惯,很不舒服。

这说明当我们想要改变自己长期养成的习惯时,会面临不舒服、不适应。

所以,改变不良习惯,我们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并努力寻找到合适的方法。

  “猜猜30秒”是源于日本小学生的一个小游戏,因为小学生自我控制力差,随便冲红绿灯会造成危险,为了让学生学会等待,创造了猜猜30秒的小游戏。

而我面对的是高中生,对他们而言30秒实在太短,于是我创造出了“猜猜90秒”的两个活动,两个活动变式不同,学生感受也有所不同:

  活动案例2:

  “猜猜90秒”

  “变式1:

猜猜90秒”

  

(1)所有学生闭上眼睛,趴在桌面上,保持安静。

  

(2)老师发出“开始”的指令,学生开始在心里默默计时,当学生感觉时间够90秒的时候站起来并睁开眼睛。

90秒时,教师宣布时间到。

  实际情况是:

很多人在65秒的时候就起来了,很少人真正坚持到90秒。

  (3)感悟分享:

第一次感受到90秒钟的时间是如此漫长。

  “变式2:

竞赛90秒”

  

(1)知识竞赛,各小组抢答教师给出的问题,先举手者有优先答题权。

  

(2)知识竞赛进行90秒后,告诉学生90秒时间到,竞赛结束,学生一片惊讶。

  (3)感悟分享:

感觉时间过得实在是太快了。

  对比感悟:

同样是90秒,做不同的事情,感觉时间走过的速度完全不同。

这告诉我们,不仅要珍惜时间,更要学会合理利用时间。

  一个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游戏经过简单变式,变成适应中学生的时间管理教育。

可见,根据教师需要,创新游戏能够帮助我们创造更多的教育智慧和教育精彩。

  通过以上案例你会发现,将活动创新转化为新活动其实并不难做,有时候只是一个简单的“逆向”思维转化或“迁移性”思维转化,即可带给学生不同的体验和感悟。

类似的转化还有很多,如“剪纸”活动,原形是先在同一指示下,大家剪出来的图形却是各式各样,然后有疑问可以询问交流,最终大部分学生甚至全体学生剪出的图形是一样的,从而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双向沟通”的重要性,因为双向沟通才能相互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想法,才更容易得到统一的结果;逆向思维转化,创新为“剪纸2”,把原形的步骤倒过来,则使学生认识到所受到的指示和限制越多,创造性思维就越少,所以要打破限制和束缚,突破惯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将故事转化为活动

  有些故事的过程或结果有多种可能,我们可以把这些“可能”转化为学生积极参与的体验式活动,效果往往比讲故事更好,比如:

  活动案例3:

  师:

同学们,今天我来做一个关于“爱有多深”的问卷调查,请同学们选出你们心中真实的答案。

PPT投影显示问题:

  第一题:

他很爱她。

她细细的瓜子脸,弯弯的蛾眉,面色白皙,美丽动人。

可是有一天,她不幸遇上了车祸,痊愈后,脸上留下几道大大的丑陋疤痕。

你觉得,他会一如既往地爱她吗?

  A.他一定会

  B.他一定不会

  C.他可能会

  调查结果:

选A的同学占20%,选B的同学占30%,选C的同学占50%。

  第二题:

她很爱他。

他是商界的精英,儒雅

事变成体验式活动时,学生的兴趣度、参与性都大大提高,他们不仅积极参与,而且能够认真思考并慎重地做出选择,极大了提升了教育的实效,这让我看到了把故事转化为体验式活动的可能性和价值所在。

  把故事转化为活动的优势还在于:

第一,有大量的故事资源可以使用,如《小故事,大道理》《心灵鸡汤》《哈佛家训》《剑桥家训》《牛津家训》等书中都有大量精彩的故事;第二,转化过程比较简单,不需要复杂的设计,只需要把故事中的多种可能性变成“选项”或“留白”,交由学生来选择和思考即可,这样容易操作,可以成为不太善于创造活动的教师初期尝试的重心。

  3.将视频转化为活动

  很多教育类节目中有参与性较强的活动,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把视频中的活动转化为班级中的体验式活动。

如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2010年主题“我的梦,中国梦”中“梦想长城”的活动,其本意是让学生认识到“信任”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可以把它转化为班级团队建设的活动,突出统一目标和共同努力坚持的重要性:

  活动案例4:

  

(1)将8张椅子围圈放(请相关学生完成场地布置)。

  

(2)每个小组选出两名代表,男生一组、女生一组,8位队友脚朝顺时针方向围圈坐在凳子上,仅将自己的头部靠在后面一个队友的腿上,同时用自己的腿支撑起前一位队友的头。

  (3)8名工作人员按指挥撤走凳子时计时。

看看每组能坚持多久。

  活动中,虽然8名学生的腿和头都在发颤,但是他们仍旧紧握双手、闭着眼睛坚持着,直到坚持到60秒才放弃,无论是否赢得挑战,每组都赢来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和感叹声。

  感悟分享:

整个团队的挑战不能因为我一个人的放弃而失败,所以我一定要努力坚持。

团队每一个人都要朝着统一的目标努力,才能成功。

  以上案例让我们看到,活动转化并不困难,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都可能发现精彩的活动、故事、视频,可以转化成为我所用的体验式活动。

  (三)开发——自主设计活动

  有时候我们想要达到特定的目的,却很难找到合适的活动来承载,此时,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自主设计新活动。

设计新活动的关键有两点:

第一,明确问题的“症结”所在,解开症结才能解决问题;第二,找到合适的承载形式或承载工具作为突破口。

  开学第一周,学生们很努力地参与军训会操比赛,却没有在比赛中胜出,沮丧、郁闷、不公平感笼罩全班。

如何帮助学生认清现实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动力?

  我难以找到现成的活动,语言的劝慰又显得苍白。

于是,整个周末我都在思考,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思考中,两个关键点一直在头脑中闪烁:

“没获胜”“不公平”。

因为我们在评选中“没获胜”,于是抱怨评委“不公平”。

于是问题的“症结”是对“获胜”和“公平”的看法。

那么,如果我们自己做评委就一定能选出最好的吗?

就一定能做到公平公正吗?

根据这两个关键词,我设计了“评选最美绿豆”的活动:

  活动案例5:

  “评选最美绿豆”

  

(1)准备一小碗绿豆。

  

(2)找到几个好朋友,让他们取出自己认为“最美的绿豆”,放到一起做比较,再看谁选的绿豆最漂亮。

  结果:

纷纷反映没法比较,因为无法判断哪个绿豆更漂亮,哪个绿豆不漂亮,感觉游戏很没意思。

  可见,这个活动设计并不成功,虽然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但是却没有找到合适的承载工具(绿豆的漂亮程度不具有可对比性)。

于是,第二个思考就出现了:

什么样的承载工具才能承载“优秀”这一比较性的意象?

既然涉及比较,可以是比大小、比多少、比长短、比粗细等。

这样一来,另外一个灵感就冒了出来:

比较线段的长短,既客观,又容易操作。

根据这一灵感,我设计了“请你做评委”的活动:

  活动案例6:

  “请你做评委”

  

(1)请从以下六条绝对不等长的线段中选出你认为最长的一条线段: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学生利用多种方式,终于艰难地做出了选择,可六个答案全部都有人选。

然后,我通过线段移动的方式让他们看到C是最长的,只是C只比别的线段长1毫米左右。

  

(2)请从以下六条线段中请选出你认为最长的一条线段:

  A________B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所有人都毫不犹豫地选了C。

  (3)思考:

为什么两次都是C最长,第一次我们很难选出C,第二次却可以轻而易举地选出C?

  感悟分享:

有时候我们没有胜出,不是因为我们不优秀,而是因为我们不足够优秀。

军训中我们之所以没有胜出,不是评委偏心,而是因为我们还不足够优秀。

所以,我们要努力,成为年级最优秀的班级!

  就这样,经过两次设计,一个“请你做评委”的活动成功地出现在了学生们面前,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不仅把军训比赛失利的阴霾一扫而空,而且激发了学生们争创优秀班级的斗志。

这个活动的设计让我明白,紧扣问题的“症结”,找到合适的承载形式或承载工具是设计活动的两个关键点。

  学生小Y是一名音乐生,有一次她唱歌走调,音乐老师和她开了个玩笑,引得全班哄堂大笑。

这次无心的玩笑伤害了小Y敏感的自尊心,从此以后,她再也不肯在大家面前开口唱歌了。

老师给小Y讲了很多道理,做过很多工作,但是小Y总是无法走出被嘲笑的阴影。

  怎么办?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老师的玩笑和同学们的哄堂大笑都是无意的,但是小Y自己却认为是大家在嘲笑她,她在心里给自己设置了一个“不能在公众面前唱歌,以免被嘲笑”的障碍。

怎么才能让小Y意识到过去的经历在她心中留有障碍?

什么形式才能承载“障碍”这一意象呢?

  我首先想到了火,因为当我们被火烧到后,再见到火会特别小心,火的烧灼可能构成我们内心的障碍。

但是,考虑到安全因素,这个想法很快被否定了。

  然后,我想到用真实的路障作为承载:

如果一个路障刚开始存在,后来不存在了,那在我们心中这个障碍还存不存在呢?

现实的障碍存不存在,取决于我们看到的结果;心中的障碍存不存在,则取决于我们内心的感受。

既然是内心的感受,就不能用眼睛看到,所以活动中应该把眼睛蒙上。

这一系列思考之后,我设计了“蒙眼跨障”的活动:

  活动案例7:

  “蒙眼跨障”

  

(1)摆好障碍物,选择一名志愿者,给予一分钟左右的时间记忆眼前的障碍物,可以试行跨越2~3次,直到学生有信心跨过。

  

(2)让学生站在起点位置,用眼罩蒙上眼睛,等候“开始跨越”的指示。

  (3)教师迅速移走三个障碍物中的1个或2个,移走障碍时要做到安静、快捷(不能让学生听到,时间不能太久以免引起学生怀疑)。

  (4)教师发出开始跨障的指示,学生开始跨越障碍。

  (5)走到终点,在蒙上眼罩的情况下问学生是否跨越了障碍?

然后打开眼罩。

  (6)采访:

既然有些障碍物已经不存在了,那么你刚才跨越的障碍物来自哪里?

  感悟分享:

他跨越的障碍物存在吗?

不存在。

既然不存在,那他跨越的障碍来自哪里?

来自心里,因为心里还有以前看到的障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心自己给自己设定的障碍。

我们前进的路上难免会有很多的障碍,有些障碍是客观存在的,有些障碍则是我们在心理上自己给自己设定的。

只有发现并突破这些心理障碍,才更有利于我们继续前进,做更优秀的自己。

  这个活动设计很成功,实际效果也很明显,小Y逐渐地从“被嘲笑”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以上案例告诉我们,自主设计活动的关键是明晰问题的“症结”所在,遵循科学性、教育性、趣味性、可操作性等原则,紧紧围绕“症结”寻找承载工具,借助合适的承载工具解开“症结”即可。

  (四)挖掘——单个活动,多方挖掘利用

  “小活动,大德育”,开展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来获得有益的生命体验,形成关于生活与生命的积极的态度和情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活动的出发点是“参与体验”,落脚点则重在“促进发展”,因此,我们应注意对活动中蕴含的教育元素的挖掘。

事实上,活动中确实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内涵,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对同一个活动做深入挖掘。

在此,我们以“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为例,来说明如何对同一个活动做多方挖掘:

  参考问题与挖掘方向:

  

(1)感恩意识的培养——为什么母鸡会不顾生命危险来保护小鸡?

她不怕死吗?

(母亲爱孩子,胜过自己的生命)母鸡跑来跑去地保护小鸡很伟大也很辛苦,小鸡应该怎么对待辛苦保护他们的母亲呢?

  

(2)独立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培养——虽然有妈妈的保护,但是还是有些小鸡被老鹰抓走了,被吃掉的小鸡一定很后悔。

那么为什么有的小鸡会被老鹰抓走?

(因为自己跑得不够快)这告诉我们什么呢?

(要想生存,不能只靠妈妈的保护,更要提高自己的能力)

  (3)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看到有的小鸡被老鹰抓走,你觉得这些小鸡可怜吗?

我们平时应该怎么样呢?

(珍爱生命,好好活着)

  (4)善恶意识的培养——你喜欢游戏中的什么角色,最讨厌游戏中的什么角色?

为什么?

(如喜欢母鸡,因为母鸡很伟大;讨厌老鹰,因为老鹰是坏蛋,给别人带来了危险和伤害)这告诉我们什么?

(如果我们要想获得别人的喜欢,就要去爱别人,去帮助、保护别人,而不是像老鹰一样去伤害别人)

  ……

  平时司空见惯的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竟然蕴涵了如此多的教育元素(当然其中还有很多是尚未提及的),如果不挖掘,游戏就仅仅是游戏;如果懂得挖掘,游戏就是有着丰富教育内涵的教育资源。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育需要,对同一活动做不同方向、不同主题的挖掘。

  二、活动的延伸与落实

  一次成功的体验式活动会带给学生比较深刻的感悟,甚至能使学生斗志昂扬、热情高涨。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激情是不可靠的,甚至在辨析中达到的比较深刻的理性认知也是不可靠的,因为生长中的个体具有相当强的原始享乐本能和自我中心本能。

作为教育者,我们既要重视体验式活动的效果,又不能迷信其效果。

为了确保活动效果的延伸和落实,我们应该在活动后开展一些配套性的后续活动。

我通常采用的后续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增加体验,将活动延续

  增加体验将活动延续,是指在一次活动后继续开展后续体验式活动,借助同质性较强的活动进一步推动学生成长。

所以,在选择后续配套活动时应选择功能类型相近的活动。

如为了培养班级正能量,引导同学们积极传递温暖和幸福,我首先组织了“甜心运动”的活动:

  活动案例8:

  “甜心运动”

  

(1)每人将分到3粒糖,把糖送给你想要感谢的人,要求在送糖时说出你感谢他/她的原因,表达要真诚,感谢要真心。

  

(2)糖可以送给组内同学,也可以送给组外同学;要求运动结束后手中的所有糖果必须都来自于别人的赠予。

  (3)分糖,甜心运动开始……

  (4)感悟分享:

  “平时我只是习惯性地帮助人,但我没想到自己的举手之劳竟带给大家如此多的幸福和感动,你们的感谢让我感到帮助别人的幸福,谢谢你们。

  “今天我才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有如此多的好人好事,生活在这个班级真幸福,以后我也要努力,在做好自己的基础上多去关心、帮助别人。

  “甜心运动”可以让同学们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可以激发同学们帮助他人的想法。

但是如果没有后续活动,可能学生只是心动而难以行动。

为了切实将教育效果落到实处,我们可以接着组织“国王与天使”的活动,鼓励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怀他人,共同营造幸福班级:

  活动案例9:

  “国王与天使”

  

(1)发给每人一张“国王天使卡”,每人在国王旁边空白处填上自己的名字,交回教师。

  

(2)把所有人的“国王天使卡”放在神袋里(或箱子里),每一位天使(即同学)轮流从神袋里抽出一个名字,这个名字所对应的人就是你的国王。

在卡片上“天使”后面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名字交回给教师,如果抽到自己重新抽取。

  (3)天使要在后面的时间里默默地为国王服务,不能让国王发现自己是谁,服务要尽量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比如:

一杯茶、一个小礼物、共同学习、真诚陪伴等。

  (4)一个星期后(时间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而定),再次组织班级活动,全班分享做“国王”和“天使”的体会。

  这个活动不仅让学生明确了自己要服务的对象(国王),而且对服务标准提出了相对具体的指导和期待(服务要尽量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比如:

一杯茶、一个小礼物、共同学习、真诚陪伴等),并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和后续感悟分享的配套活动,学生行动起来自然动力十足。

于是接下来班里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而且逐渐超越了国王和天使的一对一关系,形成了班级关怀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班风,切切实实地将教育延伸到了日常生活当中。

  如果教师想继续打造幸福班级,可以继续采用活动将教育延续,如可以在学期末的时候组织“一家团聚话心声”的活动:

  活动案例10:

  “一家团聚话心声”

  

(1)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纸、一支笔。

  

(2)让学生把纸划分成3栏。

第一栏写出5~10项过去一年(半年)中令自己感到温暖和幸福的好人好事;第二栏写出5~10项令自己鼓舞的新经验和对自己的新发现、新认识;第三栏写下5~10项新学期的新愿望。

  (3)让学生讨论分享每个人最大的幸福、最美好的发现和最希望完成的愿望,同学之间互相鼓励、祝福。

  这个活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们回顾半年来感人故事和班级的发展,对半年来的互助教育和班级幸福做一个回顾和小结,而且可以让学生们发现自己的成长和价值,并对新学期充满期待。

  

(二)行动内化,将体悟践行

  为了确保活动效果的延伸和落实,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规划与检测活动,借助“计划”这一工具,引导学生将体悟践行。

如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通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来提高学习效率,我和学生先做了“鼓掌”的活动:

  活动案例11:

  “鼓掌”

  

(1)请全体同学鼓掌20秒。

(学生鼓掌时,老师统计,20秒基本能完成40次鼓掌)

  

(2)请全体同学鼓掌40次。

(学生鼓掌时,老师计时,40次基本需要20秒时间)

  (3)请全体同学在20秒内鼓掌60次。

  (4)思考:

三次鼓掌,哪一次你的速度最快、状态最投入?

为什么?

  感悟分享:

第三次鼓掌速度最快、状态最投入,因为第三次鼓掌不仅有明确的目标(60次),而且有明确的时间限制(20秒),这在无形中增强了我们的紧迫感。

这就告诉我们,要学会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学习计划应该包括两部分内容:

第一,明确的内容;第二,明确的时间限制,这样会有助于我们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仅仅知道道理是不够的,为了引导学生把道理付诸行动,这一活动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惜时行动——我的每日学习计划”活动,学生在前一天晚上把第二天的时间做好统筹规划(一定的可使用时间对应一定的学习任务),第二天行动时逐项检测完成情况,这一做法极大地减少了学生浪费时间的现象,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自我反省,与理性同行

  我们不仅要重视活动组织和学生的活动体悟,更要想办法将活动体悟转化为学生自主成长的新起点,在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自我激励和自我反省的能力,引导学生在理性中成长。

  “周记”是我与学生开展心灵对话,引导学生为心灵注入动力的一大措施。

周记中,学生对自己上周的表现、想法进行自我反观和总结,并对本周提出期待。

而我也会认真批阅学生周记,针对学生反馈的问题进行或书面(评语)或私下的交流。

学生的反观和总结实质上是一个自我反省、自我驱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过程则是一个有针对性地引导、陪伴和激励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的结合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为学生的成长注入前进的动力。

  “自我检测表”是我引导学生反观自我,培养学生理性认识、分析、评价自我的又一措施。

自我检测表的功能和周记相似,不同的是自我检测表条目更加清晰、标准更加明确客观,学生的自我反观也会更有针对性。

如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我和学生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全班共同制定出检测表(见下页)。

  有了这一检测表,学生可根据“学习习惯培养项目”逐项检测自己的学习习惯,明白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可以坚持,哪些方面还需要做出改进,这样可以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一个更加明晰、理性的认识。

  以上做法不仅可以将活动效果落到实处,在提升学生精神生命质量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行动力,而且可以将班级活动转化为学生自主成长、班级自主发展的新起点,真正将班级构建成学生体验中成长、自主成长、理性成长的平台。

  

  “小活动”班会课型的研发,其目的是借助班会课这一平台,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在感悟中成熟。

不可否认,一节班会课在班级整体发展中的作用是有限的。

但是,当我们从提升学生生命质量这一大德育视角去看待“小活动”时,就会思考如何将其体系化,课程化,最终形成以“小活动”为载体的“班本德育课程”。

这种课程与常规行政课程的本质区别在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常规学习和班级生活中无法获得的成长体验。

  作为班主任,当我们充分认识到“小活动”的重要意义之后,便可以将其视为学生自主成长、班级自主发展的起点,进而根据顶层设计思路进行班级发展的系统规划。

换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