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优秀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05806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优秀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优秀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优秀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优秀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优秀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优秀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优秀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优秀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优秀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优秀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优秀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优秀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优秀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优秀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优秀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优秀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优秀版.docx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优秀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优秀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优秀版.docx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优秀版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学习作者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抒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4.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抒情。

3.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观察图片

2.走近作者: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主要作品:

《青玉案·元夕》《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重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重点)

3.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

三、初读感知

1.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

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

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茅:

矛字上边横撇要扁小、末端有一点,下边的横要长,竖钩的竖稍有弧度。

檐:

左窄右宽,詹字要紧凑,厂字竖撇要长、下边的八字要小,言字上横最长。

翁:

公字要扁、撇和捺分开,羽字稍宽、右边习字的折竖稍长、行笔有力。

赖:

束字要窄、口字要扁、居中、下边撇长点要小,贝字的撇行笔要轻点有力。

剥:

扁框上边两横要短、下横要长,下边与水字不同、竖钩左右四笔要紧凑。

四、品读释疑

1.清平乐·村居

【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诗意: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2.你如何理解这首词的题目?

这是一首宋词,“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是词牌名,“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

3.前两句诗词描绘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

诗人开篇用白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特定的背景。

接着讲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吴音,愈加显得温柔、有趣,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

从“媚好”看出他们生活的愉快。

4.后两句刻画了哪些人物?

重点刻画了谁?

“喜”和“卧”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刻画了锄豆的大儿子,编鸡笼的二儿子,剥莲蓬的小儿子。

重点刻画了小儿子。

“喜”字不单解,作“喜欢”,它可以说是词的点睛之笔。

小儿的顽皮和淘气,为这幅乡村图增添了更为样和更为温馨的气氛,使它霎时有了生机,有了光彩。

“卧”字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劲和盘托出,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5.拓展提升

以《宿新市徐公店》和《清平乐·村居》为例,说一说诗和词的区别。

一、时间上: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诗从《诗经》开始就有。

二、题目方面:

诗是自由取题目的,词必须有词牌名。

三、词最主要的特性是音乐性。

四、形式方面:

诗句式整齐划一,而词又叫长短句,五、风格意境方面:

诗比较庄重,而词比较妩媚。

6.这三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热爱、羡慕与向往。

五、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清平乐·村居》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达出作者对农村宁静安逸生活的向往。

3.课堂小结

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古诗,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并结合注释、搜集的资料理解了诗意,感受到诗人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热爱、羡慕与向往。

六、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

(一)》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清平乐.村居》。

接下来我将从七大板块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第三篇诗词。

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和向往之情。

本组课文围绕淳朴的乡村风景展开,意在引领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学会表达内心情感。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虽然通过之前的学习,对于词这种体裁能够基本把握上片与下片之间的联系,但是在展开想象,理解意境,感悟情感等方法上较为欠缺,因此,需要教师架桥铺路,通过创设情境体验等方式启发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正确读写“剥、莲蓬”等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与体会,感受词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受到美的熏陶。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教学难点确定为:

深入体会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我会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通过朗读法、对话法、多媒体教学法,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以教法引路,用学法践行。

在学法上,我始终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用“小组合作、自主质疑”的方法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接下来,我将从五个环节具体展示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

分享诗词,导入

美于漪老师说过: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因此,上课伊始,我会结合学生脑海中对古诗词的印象,伴随着教师的导入:

“同学们,诗词如同跳动的音符婉转于心弦,又犹如那初升的太阳洒下光辉。

上节课我们就一同遨游在诗歌的海洋,哪位同学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喜欢的诗句呢?

”顺势引入今天的课题《清平乐•村居》。

这样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以学生原有的知识框架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环节二:

初读词文,感受美

古诗词讲究韵律美,这一环节将以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走入诗境。

首先,从课题入手。

请学生结合课前的预习以及相关的注释,明确“清平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即:

居住在乡村。

接着,我会为学生范读,并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标记不认识的生字词,并注意朗读节奏。

示范完毕,我会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大声自由地朗读这首词,先做到生字词读准、读到位,并逐渐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读毕,学生尝试挑战初读全词,我会适时对学生易读错的字词进行重点强调。

如“莲蓬”的轻声读音和“剥”的多音。

紧接着通过指名读,全班齐读,男女合作,小组赛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初步感受画面。

环节三:

研读赏析,品悟美

在学生攻克了字词、节奏关后,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诗词鉴赏能力,我会再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组织他们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交流讨论:

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乡村画面?

我预设学生会找到如下画面:

画面一:

田园风景。

淋漓尽致地再现田园风景具体表现在上阕“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中。

针对这一部分,首先,我会引导学生结合书本上的插图、注释进行学习,提问学生:

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到哪些景物?

学生很容易找到“茅檐,溪流,青青草等”。

基于此,我会适时的播放溪水潺潺流声,请学生闭眼想象、感悟这一优美画面,适当范读,给学生一片自由想象的天地。

接着,在学生初步进入美的享受,并有了各自眼前的画面体验时,此时再抛出问题:

“低小,青青有何作用?

又矮又小的茅房为何会给你们美的享受?

”相信学生在与同桌分享、在与全班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时,不难得出这样更加淋漓尽致的刻画茅檐的低小可爱小草的粉嫩可人,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情画意的田园乡村便跃然纸上。

随后,鼓励学生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一句的画面,并结合插图以及刚才的想象谈一谈此时此刻内心的感受。

最后,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田园风光的清新自然,边读边进一步想象画面,继续在读中发散思维。

画面二:

乡村生活。

描写乡村农家主要体现在“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在这一画面里,首先,我会提示学生总结学习诗词的方法,例如:

结合注释、工具书,边读边想象,反复朗读等,试着用自己的话去描述这一画面。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醉”,让学生思考: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

学生可以通过联系下阙对三个孩子的描写,进而明确是如此温馨、美好、幸福的生活,令人陶醉!

接着,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并发挥想象,将三个儿子的画面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样让学生在充分表达的基础上,更好地拓宽自己的思维。

同时,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儿子呢?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最后,全班齐读,读中感受情趣,进一步在读中陶冶情操。

环节四:

品读感悟,融入美

此时此刻,为了帮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进一步的共鸣,我会请学生配乐朗诵,其他同学可闭眼听读,想象画面。

环节五:

小结回顾,总结美

课的尾声,学生汇报收获,再次要求学生明确诗歌的学习方法,我适时地予以补充。

并布置这样一份作业:

根据这首词的描写,结合你的想象,用绘画将其表现出来。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一部微型教案,我的板书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一古诗词三首

——《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认识锄、剥等生字,会写茅、檐、翁、赖、剥等生字,学习多音字剥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想画面,能说出诗中所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点、难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课文(重点)

想想画面,能说出诗中所描绘的场景(难点)

【谈话导入】

诗中的乡村风景让人沉醉,词中也有美丽的乡村风景,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作者简介】

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词作艺术凤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

【解读“词”】

这首词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阙,后一部分,词中叫下阙,朗读时两阙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同,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朗读课文扫清障碍】

会认字:

锄、剥

多音字:

会写字:

茅、檐、翁、赖、剥

【词语解释】

清平乐:

词牌名,“乐”,这里读yuè。

村居:

词题。

吴音: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闲居带湖(今属江西)时写的。

此地古代属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翁媪:

老翁和老妇。

亡赖:

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亡,这里读wú。

【互动课堂】

1、自由朗读这首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停顿。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上阙中“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这句话描绘了哪些景物?

有什么特点?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诗意: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4、读上阕的三四句,思考:

“白发翁媪”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5、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诗意: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6、读一读词的下阙,说说下阙写了哪些人的活动?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7、读完下阙后,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

勤劳的大儿子正在小溪东面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院子里用灵巧的双手编织鸡笼;可爱的小儿子,正卧在溪边,开心地哼着歌儿剥莲蓬。

【主题概括】

《清平乐·村居》这首小令描绘了一个农村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词人把这家老小的不同的面貌和情态描写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词人对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的喜爱。

【拓展延伸】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在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高鼎的诗《村居》,(出示《村居》)齐读这首诗作。

说说这首诗描写的什么景象。

(农村孩子放学后放风筝的情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描写乡村生活的作品,但不是诗,而是一首词。

你对词有那些了解?

(对比观察)

板书:

清年乐·村居

清平乐--词牌名(每首词都有词牌名、词可以配着音乐歌唱、它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规定了这首词的格式音韵)

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告诉我们词所写的内容。

你脑海中的农村生活是怎样动画面?

(生回答)

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是怎样的?

我们一起走进《清平乐·村居》

二、图文结合,读中感悟

(一)、初读、读通读顺。

1、指名读、正音、

注意读音:

乐、亡、剥、蓬、

“亡”是古汉语中的读法、同今“无”

比较认读:

快乐--清平乐、

剥削--剥莲蓬、

亡羊补牢--亡赖

2、提醒写字:

醉、媚、

(学生观察字形,说说写每个字应注意什么,练习写字。

3、齐读、

(二)、读出诗的节奏

师:

词在古时候是用来唱的,就更讲究音乐感、美感。

我们要读出词的节奏感,可以试着打拍子。

(生打节拍读词。

可拍掌、跺脚等)

过渡:

这样打着拍子读,就读出了词的节奏、古人读词更讲究词的韵味,而要读出对的韵味,就得明白词的内容。

(三)理解诗意、读出韵味(图文结合,理解词义)学习上片:

1、读词上片、

2、说说词中有些什么?

(茅屋、小溪、草、翁)

3、他们都是怎样的?

茅屋什么特点一低小。

说明什么--生活条件不好

草(青草--青青草?

)--图文结合,描述美景

翁媪在干什么(吴音、相媚好、醉、)

他们是怎样的状态,可能会说什么?

(理解“相媚好”)

“醉”仅仅是因为喝了点酒?

二老被什么陶醉?

4、再读词、说你眼前看到了什么画面?

过渡:

在这美景中除有对恩爱的翁温还有谁?

学习下片:

1、读词下片,汇报。

2、大儿锄豆时可能会想些什么?

a:

父母年纪大了,我是家里的长子,应该多干活,让他们休息休息。

b:

努干活,今年肯定会有好收成。

……

3、二儿子在干什么?

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他吗?

4、小儿子在哪?

干什么?

(剥莲蓬)他是怎样剥莲蓬的?

“卧”什么意思?

(躺爬)--试带进去读读。

你觉得小儿是怎样“卧”的?

(生讨论回答)

他剥莲蓬的神情可能是怎样的?

5齐读下片

三、感受意境

1、想想:

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三个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样?

能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吗?

(“醉”)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一家的生活,心里又想些什么?

(结合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其中.你呢?

(生回答)

4、配乐读出你的感受

四、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

作业:

1、背诵《清平乐·村居》。

2、将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