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行业研究报告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510364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米行业研究报告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大米行业研究报告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大米行业研究报告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大米行业研究报告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大米行业研究报告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大米行业研究报告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大米行业研究报告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大米行业研究报告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大米行业研究报告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大米行业研究报告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大米行业研究报告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大米行业研究报告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大米行业研究报告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大米行业研究报告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米行业研究报告doc.docx

《大米行业研究报告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米行业研究报告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米行业研究报告doc.docx

大米行业研究报告doc

大米行业研究报告

一、世界稻谷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1、世界稻谷生产与分布

稻谷是人类粮食的重要作物,是世界上三十亿人口赖以生存的基本食物。

稻谷种植面积亚洲以总面积的90%占据首位,其次是非洲、美洲,最多的国家是印度、中国;总产量最多的也是亚洲,占世界稻谷产量的90%左右,最高的国家有中国、印度。

中国、南亚和东南亚是亚洲水稻三个主要产区,中国稻谷产量占亚洲的38%,南亚占29%,东南亚占25%,其他地区占8%。

我国是世界上100多个水稻生产国中的“稻米王国”,占世界稻谷年总产量的31%左右,居世界首位。

2010年全球大米总产量前10国

排名

国家

产量(万吨)

占比(%)

世界

45020

100

1

中国

13700

30.43%

2

印度

9450

20.99%

3

印尼

3690

8.2%

4

孟加拉国

3290

7.31%

5

越南

2580

5.73%

6

泰国

2026

4.50%

7

缅甸

1075

2.39%

8

菲律宾

1055

2.34%

9

巴西

935

2.08%

10

日本

772

1.71%

从以上可以看出,世界水稻生产集中度较高,主产区集中在亚洲,产量前10位的国家有9个分布在亚洲。

2、世界大米市场与贸易格局

2010年世界前10名大米进、出口国

大米出口

大米进口

排序

国别

数量(万吨)

占世界(%)

国别

数量(万吨)

占世界(%)

世界

3166

100%

世界

2953

100%

1

泰国

1000

31.6%

尼日利亚

190

6.43%

2

越南

670

21.2%

印尼

175

5.93%

3

印度

380

12%

孟加拉国

145

4.91%

4

美国

330

10.4%

伊朗

130

4.4%

5

巴基斯坦

280

8.9%

菲律宾

120

4.06%

6

柬埔寨

120

3.8%

伊拉克

115

3.89%

7

乌拉圭

100

3.2%

沙特

110

3.72%

8

缅甸

70

2.2%

欧盟

107

3.62%

9

巴西

65

2.1%

马来西亚

104

3.52%

10

阿根廷

62.5

1.97

科特迪瓦

90

3.05%

从理论上来说,世界大米的总出口量和总进口量应该相等,但由于运输上的损耗和统计口径上的差异出现了两者不等的情况。

2010年世界大米进出口贸易总量为6119万吨,约占世界大米总量的13.6%。

其中,泰国、越南、印度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大米出口国家,这些国家将稻米品质放在首位,其稻米生产全过程均实行严格的品质质量控制,在全球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和品牌。

根据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前5位出口国出口量占世界大米出口量的84.1%,而同期前5位进口国进口量仅占世界大米进口量的25.73%,世界大米贸易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出口国较为集中,而进口国较为分散。

二、中国稻谷产业发展现状

1、稻谷生产与分布状况

稻谷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总产最多,在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历来处于主导地位。

在过去30年中,稻谷种植面积占我国粮食总面积的30%左右,稻谷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

全国有约65%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水稻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稻谷按其对土壤、水分的适应性大小,可分为旱稻和水稻两类,我国主要是水稻,旱稻种植极少。

水稻按其品种不同,可分为籼稻、粳稻和糯稻;按其成熟期可分为早稻、中稻和晚稻。

水稻在我国分布很广,除了个别高寒或干旱地区以外,从北纬18.5°的海南岛到北纬52°的黑龙江呼玛县,从东部的台湾到西部的新疆都有分布。

水稻的分布广而不均,南方多而集中,北方少而分散。

大致分为两大产区:

(1)南方稻谷集中产区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水稻面积占全国的95%左右。

按地区差异,又可分为三个区。

①华南双季籼稻区。

包括南岭以南的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台湾等五省区。

该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区,水、热资源丰富,生长期长,复种指数大,是我国以籼稻为主的双季稻产区。

海南等低纬度地区有三季稻的栽培。

②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

包括南岭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上海等省市和豫南、陕南等地区。

该区地处亚热带,热量比较丰富,土壤肥沃,降水丰沛,河网湖泊密布,灌溉方便,历年来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2/3左右,是我国最大的水稻产区。

该区以长江三角洲、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赣中丘陵、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江汉平原以及成都平原等最为集中。

长江以南地区大多种植双季稻,长江以北地区大多实行单季稻与其他农作物轮作。

籼稻和粳稻均有分布。

③云贵高原水稻区。

本区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水稻品种也有垂直分布的特点,海拔2000米左右地区多种植籼稻,1500米左右地区是粳、籼稻交错区,1200米以下种植籼稻。

本区以单季为主。

(2)北方稻谷分散区

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属单季粳稻分散区。

稻谷播种面积占全国稻谷总播种面积的5%左右。

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水源较充足的地区:

东北地区水稻主要集中在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辽河沿岸;华北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及安徽北部的河流两岸及低洼地区;西北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和河西走廊、新疆的一些绿洲地区。

北方分散产区的水稻以一季粳稻为主,稻米质量较好。

2、稻谷市场种植和供给分析

(1)稻谷产量先减后增,总体供应有保证

自上世纪改革开放后,我国稻米的生产和流通得到了很大发展,稻谷产量在1997年达到创纪录的20074万吨,但随后几年受供求关系和价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000-2003年我国稻谷种植面积持续减少,产量下降,特别是2000年早稻退出保护价后,南方早籼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减少,东北粳稻由于产大于销,库存积压严重,种植面积和产量也从2002年开始下降;2003年,全国稻谷播种面积降到2003年的26507千公顷,下降了16%,为43年(即1961年)以来水稻播种面积的最低点;产量降至16065万吨,为1985年以来最低水平;单产402.5公斤/亩,也降至1996年以来最低水平。

自2004年以后,在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拉动下和较好气候条件配合下,稻谷生产摆脱了连续6年下滑的趋势,全国稻谷播种面积呈增加态势,稻谷产量呈恢复性增长趋势。

据有关统计显示,2011年全国稻谷播种面积为304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9万公顷。

全国稻谷总产量首次突破2亿吨大光,达到为20325万吨(折合大米14228万吨,按大米产量等于70%稻谷产量折算),比上年增加750万吨,已连续八年实现增产。

八年来我国稻谷种植面积增加了204万公顷,增幅为7.2%,而同期产量增长了2417万吨,增幅达到13.5%,产量的增长幅度远高于种植面积的增幅,单产增长在产量增长中占到很大比例。

(2)稻谷生产供应结构

在我国稻谷生产的恢复性增长中,不同品种的需求程度引起种植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优质稻谷的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品质较好的杂交籼稻和粳稻产量不断上升。

2001年籼稻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稻谷播种面积和产量的59.9%和59.6%,粳稻分别占25.5%和28.6%,而糯稻只分别占14.6%和11.8%。

2011年籼稻种植面积约为2198万公顷,占稻谷播种面积的72.3%;产量约为13851万吨,占稻谷总产的68.2%;粳稻分别占27.7%和31.8%。

3、稻谷消费需求情况

从需求情况看,自1993/1994年以来,国内稻谷的总消费量逐年递增,最高在2001年曾达到1.95亿吨的规模。

随后尽管2004年后稻谷生产恢复,粮食生产连续大丰收,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善,人均口粮消费量呈现下降趋势,稻谷消费总量虽略有增长,但增速趋于温和稳定,近年稳定在1.8亿-1.9亿吨的水平。

由于连续数年增产,大米供求形势已逐渐有平衡偏紧转变为供略大于求。

稻谷的主要用途包括口粮、糠麸消费、饲料消费、工业消费、种子用粮等。

我国大米消费以食用消费为主,还有少量的饲料、工业消费以及种子和损耗。

全国稻谷消费结构如下:

(1)口粮消费

受人口刚性增长带动,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大米消费量经历了快速增长,从初期的8500万吨增加至1996年的1.04亿吨,1997小幅回落,进入21世纪以来,大米在粮食消费总量中的比例有所回落,但总体保持平稳,近年来维持在1.04亿吨左右的水平,折合稻谷约1.6亿吨。

近年来,国内稻谷消费量的逐步下滑,主要源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有所改善,肉禽类及蔬菜品种逐渐丰富,部分稻谷的直接消费被小麦等粮食加工制品代替,粮食的直接消费量有所下降。

(2)饲料、糠麸消费

稻谷的饲用价值较高,其中又以早籼稻为主。

在2001-2003年国家接连遭遇自然灾害,粮食连续减产背景下,稻谷价格大幅上涨,稻谷用于饲料的消费量逐渐降低。

近年来跌势趋缓,维持在占总量的35%水平。

(3)工业消费

稻谷用于工业消费的范围较广,其中也主要是早籼稻,因其淀粉含量很高,是理想的制粉原料。

一般制粉企业喜欢用陈稻,因其水分低、出粉率高,而酿酒企业追求较低的成本,喜欢用碎米。

在目前稻谷的工业消费总量中,早籼稻使用率占到92%的份额。

4、国内大米贸易格局

由于我国水稻主产区较为集中,而消费区域相对分散,所以各省市稻米的生产和消费呈现不平衡。

从国内贸易格局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由水稻主产区开始转变为主销区,随着全国各地稻米消费区域的增加,东中部地区向西北、华北等地流通的稻米也不断增加,大中城市由于流动人口增多,稻米的输入数量逐步扩大。

从消费习惯的变化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北方居民人均消费稻米数量在逐渐增加,长江中下游地区从以籼米为主食逐步向以粳米为主食转变。

水稻的种植结构调整与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使得中国稻米的产销流通格局非常复杂,总体呈“北粳南运、中籼东输、中籼南下、南籼北运”的交错格局。

从贸易形态看,中国由稻米流通为主转向以大米流通为主。

稻米加工从销区向产区发展,销区以精米深加工为主。

(1)籼米国内贸易格局

中国国内贸易籼米调入区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一是大都市,如上海,籼米供给依赖外地区调入;二是沿海开放地区,包括浙江、福建、广东、海南4省;三是耕地资源不足的地区,包括广西、贵州、云南、重庆等4省市。

江西、湖南、湖北的籼米生产都大于消费,是籼米的主要调出省。

安徽南部也是籼稻的主要输出区域。

而广西、安徽、江苏和四川省的籼米生产与消费基本平衡。

广东作为中国籼米的主要消费地,居民对籼米有着特殊的消费偏好,其籼米供给来自许多地区,江西省是华东地区向广东输出籼米的最主要省份,华中地区的湖南省是广东籼米的另一个主要供给省份。

上海城市籼米消费量远高于其产量,调入上海的籼米主要来自安徽和湖北。

安徽也是向福建输出籼米的主要省份。

从调出角度看,湖南、湖北生产的籼米主要销往广东、广西、福建、贵州、云南、海南等地。

江西生产籼米主要销往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地。

江苏和安徽生产籼米主要销往广东、上海、福建、陕西、新疆等地。

(2)粳米国内贸易格局

中国北方地区是粳米的主要消费区,但相对于南方地区而言,稻米的消费量较小。

除了东北三省作为主要的粳米消费区外,北京、天津及周边城市地区是中国粳米的主要消费地,其粳米的供给来自许多地区,有附件的一些省份、华中部分省份和东北三省,其中东北三省是北方粳米的主要调出区。

在南方地区中,上海城市地区的粳米消费量远高于其产量,是主要的粳米调入区,调入上海的粳米主要来自江苏、安徽和东北。

江苏和安徽是南方粳米的主要调出区。

三、中国大米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1、产业政策与管理体制

(1)购销体制和价格改革

大米在1985以前,由国家统购统销。

1985年国家开始取消大米统购统销,迈出市场化的第一步。

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粮食行业开始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除国家掌握的中央储备粮源和地方政府掌握的地方储备粮源外,定购粮食逐步放开,2004年,全国全面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

但经营大米的主要渠道还是以前的国有的粮食部门,尽管这些部门的经营形式已有所改变,有的已改为私人承包,或个人挂靠粮食部门来经营。

大米销售渠道多样化,粮店、商场、超市、食杂店等到处都有卖大米,从整体上看,大米的销售主渠道是在批发渠道上,在批发这条渠道上,也还是国有的粮食部门为主体。

(2)粮食储备和托市收购

粮食储备是为保证非农业人口的粮食消费需求,调节省内粮食供求平衡、稳定粮食市场价格、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而建立的一项物资储备制度。

目前我国建立起中央、省和市县各级储备体系。

所有的储备粮权全部属于中储粮总公司。

省市县三级地方粮食储备实行省长负责制。

为稳定市场粮价、促进农民增收、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农民利益,国家已建立托市收购制度。

如刚公布的2012年稻谷最低收购执行方案要求,今年生产的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120元、125元和140元。

最低收购价政策不同于过去的保护价收购政策。

2、贸易政策

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由国家指定的国有粮食进出口公司垄断经营,粮食进出口数量由国家计划严格控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种计划管理具体通过“许可证”办法来进行。

90年代后又改为限量登记、配额管理办法。

加入WTO后,我国对小麦、玉米、大米、棉花、豆油实行关税配额管理,承诺各项配额产品进口量为消费量的4%-8.8%,配额内关税为1%-10%,配额外关税为10%-80%。

在《中国粮食问题白皮书》中规划把粮食进口量控制在国内生产总量5%左右。

对于原油、粮食等8种大宗产品出口由政府制定少数公司专营。

国家对大米的出口实施严格的出口计划和配额管理。

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据是当年水稻的生产情况和供求关系,以及当年气候对水稻的影响程度。

每年由国家发改委根据当年的国内粮食供求状况确定大米出口数量并上报国务院批准。

大米出口的政策性较强,出口的计划数量完全由国家来确定,在年景不好时,政府为保证国内粮食的供应,通常会采取限制出口的政策,造成出口业务波动性较大。

通常情况下只有中国粮食食品进出口集团公司和吉林粮油贸易集团公司可获得出口大米配额。

四、中国大米进出口状况分析

 1、进出口方式以精米为主

在稻谷的国际贸易中,以稻米贸易为主,稻谷形式的贸易很少。

1998年以来,我国精米出口占稻米出口的比重每年都在93%以上,精米进口占稻米进口的比重在95%以上。

2、我国大米以出口为主,进口量较少

1990-2011年,我国累计净出口稻米2178.5万吨。

其间,我国稻米出口呈现先增后减、再增再减的趋势,1998年是出口稻米最多的一年,达374.4万吨,占世界大米总出口量19%,随后净出口数量开始下降;2004年我国大米出口量大幅下降,较上年减少175万吨,减幅达67.2%;2005年出口量继续下降,为67.2万吨;2006年后大米出口略有回升,上升到124万吨,同比增长84.1%;2007年大米累计出口132.6万吨;2008年大米累计出口135万吨,08年全球粮价危机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受国内高企通胀形势影响,为稳定市场供应,纺织价格进一步上涨,我国逐步减少粮食对外出口优先保证国内,2010年大米累计出口减少到75万吨,2011年更是降至近十年来的新低至50万吨。

与出口相比,我国大米进口量微乎其微,处于次要和从属地位,不足世界大米贸易量1%,主要是品种调剂。

2004年因国内连续减产,国内稻米市场价格大幅上扬,当年我国稻米进口量突破76万吨,是1997年以来进口量最多的一年;2005年稻米进口量略有下降,为51.4万吨;2006年进口72万吨,同比增长40.0%;自2007年以来大米年均进口量维持在55万吨水平。

我国稻米进口品种主要是泰国茉莉香米,进口消费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程度较高的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广东是进口稻米量最多的省份。

此外,北京、福建、浙江和天津进口量也较大。

从出口来看,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东中部主产区。

东北三省是我国稻米主要出口地区,出口稻米为粳米,江西和安徽是主要的籼米出口地区。

3、进出口国家和地区

我国稻米的出口目标国主要是非洲和不发达国家,出口稻米更多属于援助性质。

与泰国、美国、越南等世界上主要的稻米出口国相比,我国稻米出口乏力,其原因有国内市场稻米价格偏高、品质较差的因素,也有稻米出口贸易体制不够灵活等因素。

近年来,我国东北稻米向日本、韩国的出口有扩大的趋势,而出口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稻米数量大幅度下降。

我国稻米进口来源国家和地区相对集中,主要是泰国。

近几年从泰国进口的稻米占我国稻米总进口的比重一直在99%以上,主要是进口香米等高质量稻米,以满足国内高收入阶层的需要。

近几年,越南和缅甸稻米的进口量也有较大幅度增长。

4、进出口品种

从国际贸易来看,中国籼米缺乏价格优势,而粳米较具竞争力,所以中国进口以籼米为主,出口以粳米为主,进口以南方为主,出口以东北为主。

中国稻米出口市场较为分散,而进口来源较为集中。

进口籼米(主要是泰国香米)是为了满足一部分东南沿海和中大城市高收入居民改善品质的需求,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购买力的增强,预计中国对进口优质籼米的需要还将进一步增加,进而带动进口量的增长。

五、世界及中国大米市场发展趋势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大米作为人类最主要的口粮,关系到众多人口吃饭问题,大米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及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尤其是07、08年粮价大幅上涨引发的全球粮食危机,让世界各国开始重新审视粮食的重要性,把粮食安全上升到新的高度,加大对粮食的干预与调控力度。

1、世界大米市场发展趋势

(1)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随着人类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米的消费水平和结构(品种和质量)也正在发生着变化。

中、高收入的国家,大米的人均消费量在减少,而低收入国家的大米人均消费量还在不断增长。

在亚洲,城市化导致小麦替代部分大米的消费,但收入增长在提高大米消费中还将起主导作用。

收入增长在促进大米替代粗粮的同时,优质稻米也将逐步替代劣质稻米。

这种结构性和质量变化因国家和地区不同而有所区别,然而对优质稻米需求的增长是世界各国稻米需求变化的一个共同特征。

(2)大米市场贸易变动趋势

作为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长期占据世界大米出口总量的30%,其国内粮食政策对国际米价有着重要的影响,但近几年东南亚各稻谷主产国纷纷加大优质大米出口力度,尤其越南、印度、柬埔寨等国家出口增速较快,越南的表现尤为抢眼,数据显示越南正在逐步取代泰国成为世界大米中心,仅2010年越南大米出口量就占出口总量的20%,紧紧逼近泰国,对泰国第一出口国的地位形成强劲挑战。

再加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冲击,世界大米贸易格局正在悄然变化,未来全球大米出口格局也必将逐步由现在的相对单一变得多元。

(3)大米市场价格变化趋势

长期以来国际市场以泰国大米价格作为定价中心,其走势对全球大米价格有着重要的风向标作用。

短期看,受全球低迷的经济影响,源自于资金炒作泡沫化需求和过剩流动性推动的过剩工业需求大为缩减,这将使大宗商品价格回归理性水平。

而大米以口粮消费为主,在缺乏大量资金炒作的情况下,需求更趋于平稳。

供求方面,尽管泰国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米减产,但来自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大米主产国的激烈竞争令国际大米价格有回落的余地。

长期看尽管近年来世界大米供应继续增加,但同时全球需求仍在稳定增长,全球稻米整体供给偏紧,国际米价上涨预期强烈,同时随着种植粮食的人工成本增速较快,加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支撑大米价格不断上涨。

除此外,局部的地缘紧张可能对大米市场形成短期冲击,但大米出口市场的多元化、竞争的白热化,将使得这一因素对米价影响大为降低,未来大米价格走势取决于主产国的政策、汇率、油价等因素。

2、中国大米市场发展趋势

(1)自给自足是粮食发展长期的坚定目标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解决好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

一直以来,中国就强调粮食的自给自足,95%以上的粮食消费来自国内生产,尽管也从国外进口粮食,但主要是品种的余缺调剂,依靠自给自足的粮食政策对稳定国内粮价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

前几年中国大豆产业的对外开放,已使得国内大豆产业集体沦陷,80%以上的大豆来自国外,中国为粮食开放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大,也正是大豆行业在国际上缺乏话语权,被动接受国际资本的支配,政府把粮食安全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加之07、08年全球大幅飙涨引起的粮食危机使得各国加大对出口的限制,这也注定我国今后的粮食自给自足的政策不可能改变,大米作为国人的主粮更不可能过于依靠国际市场来保证自身粮食安全。

立足国内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实现立足国内、自给自足和适当利用进出口调剂余缺的有机结合也许是政府未来粮食调控和干预的主导思想。

(2)消费升级促使品质提升

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已得到解决,人们不仅要吃得饱,更重要的是吃得好,吃得健康、安全。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更多地关注口味、健康与营养,消费结构升级将对粮食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对大米的这种品质要求会越来越高,对大米从原料到加工精度各环节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水稻培育水平处于国际领先,过去十分重视对产量的追求,如今粮食生产形势的变化要求国内大米的生产更加注重营养安全、环境安全等因素,今后中国大米产业也将会从追求数量到追求数量、质量并举方向转变,国外一些国家高效农业、低污染农业的经验和优质品种也将会被引进,农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也会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也为品牌大米、高档大米带来了一定的市场空间。

(3)价格保持平稳上涨是市场主旋律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价格偏低,尽管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补贴,但我国种粮比较收益依然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在拉大,而与我国一样保持小农经济的韩国和日本,其稻米价格分别是我国的10-20倍和5-15倍,同时随着种粮成本的上升,将会长期支撑粮价上涨。

国家为保障粮食生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包括稳定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也为粮价坚挺支撑因素,当然,大米作为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物质,其价格的波动必然受到国家的调节与控制,国家会在“稳物价”与“惠农支农”之间寻求平衡点。

相比国内市场,自给自足的粮食政策使得大米的进口配额仅占我国大米总产量的3-4%,加上进口大米价格一般远高于国内大米价格,这将会削弱国际米价对国内的传导作用,不会对国内大米市场产生太大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