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互动课堂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320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互动课堂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互动课堂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互动课堂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互动课堂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互动课堂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互动课堂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互动课堂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互动课堂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互动课堂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互动课堂文档格式.docx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互动课堂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互动课堂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互动课堂文档格式.docx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过渡时期,即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时期。

(2背景:

到1952年底,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的力量日益发展壮大,实际上成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力量;

工人阶级在整个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控制能力,得到很大加强;

土地改革后,各级政府积极帮助农民组织起来,倡导互助合作运动,实际上成为引导个体农业向社会主义集体化逐步过渡的开端。

(3内容:

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4特点:

过渡时期总路线被比喻为“一体两翼”,“一体”指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两翼”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体”与“两翼”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体现了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并举。

3.三大改造

①内容:

包括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②性质:

社会主义

③具体步骤:

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常年互助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

在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通过手工业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这三种由低到高的合作形式,引导其逐步走上合作化道路。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采取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④结果:

1956年底基本完成。

⑤评价: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但在改造后期,工作过于急躁和粗糙,也给社会发展遗留下许多问题。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

1.成功的探索

①1956年,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实际上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

②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年5月,在中共八届二次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倡仪,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发展生产力,迅速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

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属于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属于生产关系方面,“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盲目无限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二者使“左”倾错误迅速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折。

3.恢复与调整

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了

定的恢复和发展。

4.评价

从1956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间,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概况

①1967年和1968年的“全面夺权”与“全面内战”,造成了中国经济建设上的大混乱。

②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周恩来大力整顿工业企业和纠正农村“左”的政策。

③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

④邓小平对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国民经济开始复苏和发展。

2.评价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主要生产部门比例关系长期失调,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人民生活水平甚至有所下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

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3.1956~1976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发展经济不能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2不能机械地照搬外国经验,必须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建设方针。

(3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加以坚持,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

活学巧用

1.过渡时期总路线就其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而言,实质上属于(

A.变革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

B.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的有机统一

C.经济建设与法制建设的有机统一

D.发展科技教育与独立外交的统一

解析:

过渡时期总路线主要是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进行三大改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既是发展生产力又是变革生产关系。

解答此类关于实质问题的选择题,应主要依据主体事件的内容,运用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来解答,切忌脱离具体事件而盲目概括其实质。

答案:

B

2.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主要内容不包括(

①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②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③优先发展重工业④处理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考查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的掌握,③④项是“一五”计划

的主要内容。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

A.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确立

三大改造完成后,生产资料公有制已经基本取代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标志着社会

主义制度的确立。

C

4.(天津解放后有一次座谈,一位资本家问道:

“我现在开工厂,有剥削,是有罪的。

我还准备多开几家,那不是罪更大了吗?

……”刘少奇回答:

“你开的厂是有剥削,你用剥削来的资本再开几家厂,将来,交给国家……这样的剥削是有功的。

……”这一段话后来被概括为“剥削有功论”,受到极大歪曲和非议。

——王光美《与君同舟风雨无悔》

问题:

(1这位资本家提出的问题在当时有一定的普遍性,为什么?

(2刘少奇的回答体现了当时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什么政策?

(3采用这项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4在什么背景下“这一段话……受到极大歪曲和非议”?

第(1问应结合共产党对剥削阶级的基本主张,即消灭剥削,和当时全国刚刚解放,

资本家对共产党的政策还没有正确的认识等史实来回答。

回答第(2问时,应从材料所述刘少奇的话中看出当时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是鼓励其发展,而且资本家开办的工厂“将来交给国家”,说明此时的党实行的是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然后结合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形势回答第(3问。

第(4问显然说明当时党犯了“左”倾错误并开展对刘少奇的批判,因对刘少奇的批判是“文革”爆发后的事情,从而判定“背景”为“文化大革命”。

参考答案:

(1全国刚解放或共产党主张消灭剥削,时人对共产党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了解不多。

(2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3百废待兴,过渡时期或为了建立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4“文化大革命”。

5.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图1土高炉炼钢图2全国各地竞相以虚假的纪录夸耀

图3夸张的宣传画图4大庆油田

请回答:

(1前三幅图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什么运动?

根据图片所包含的信息概括这一运动的特点。

(2图4中的油田建成于什么时间?

这一事件与上述运动之间有无必然联系?

为什么?

(3请结合上述四图对该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况作一简要评价。

根据图片判断是什么运动,根据运动名称和所学历史知识概括特点。

对社会主义情况的评价要一分为二地进行。

(1“大跃进”运动。

特点:

以钢为钢,全面发展;

盲目追求经济建设不切实际的高速度,大搞“高指标”“浮夸风”;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220世纪60年代初。

无必然联系。

因为大庆油田建设时,“大跃进”运动已基本停止,它的建成主要是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3该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处于探索时期,虽然出现了像“大跃进”这样的严重失误,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但应该看到一方面在探索中出现失误是在所难免的,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总体上还是前进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

但成就不是失误的结果,恰恰相反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克服失误取得的,如果没有这些失误,成就将会更加巨大。

6.对“十年动乱”中经济建设认识错误的是(

A.中国的经济建设遭到最严重的挫折与损失

B.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C.人民生活水平有所下降

D.未取得任何建设成果

我们要彻底否定“文革”,但并不是要彻底否定这十年的历史,在广大干部群众的斗争下,经济建设也取得一定成果,课本插图“宝成铁路”即是例证。

D

7.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首先对哪些行业进行了整顿(

①农业②工业③交通运输④文化管理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邓小平主持工作后,首先对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取得了良好成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