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学情检测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33093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学情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学情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学情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学情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学情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学情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学情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学情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学情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学情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学情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学情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学情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学情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学情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学情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学情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学情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学情检测历史试题.docx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学情检测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学情检测历史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学情检测历史试题.docx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学情检测历史试题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学情检测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话说运河》中有句解说词:

“阳刚的一撇是万里长城,阴柔的一捺是京杭运河,这才是一个顶天立地、有血气、有温情的中国人。

”如下图,对于这“一捺”的工程描述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

()

A.该运河的开通是就是为了便于帝王南巡游玩

B.图中主要城市A是涿郡、B是洛阳

C.该运河的开凿者是隋文帝

D.A——B处沟通了海河和长江,C——D处沟通了淮水和黄河

2.《资治通鉴》载唐太宗“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

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秉持这一用人理念,唐太宗大胆任用

A.魏征

B.姚崇

C.宋璟

D.杨国忠

3.我国历史上被称作有"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者是()

A.隋文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

4.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探究“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①都出现在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时

②都重视发展生产

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

④都重视任用贤才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的诗句与下列哪历史事件有关?

(  )

A.宦官专权B.藩镇割据C.安史之乱D.黄巢起义

6.“大运河”“唐三彩”“遣唐使”“玄奘西行”共同说明了隋唐时期鲜明的时代特点是

A.经济繁荣,政治稳定

B.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

C.繁荣与开放

D.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7.“黄袍加身”的典故与哪一位皇帝有关

A.隋文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成祖

8.下列各项搭配没有联系的是()

A.女真族一完颜阿骨打B.蒙古族一松赞干布

C.契丹族一耶律阿保机D.党项族-元昊

9.据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说,当时(北宋)中国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500万至1800万盎司黄金,折合成现在的价值,约合60亿至70亿美元。

在这种情况下,金属货币已难以适应商品的巨额流通。

这说明纸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B.金属货币的短缺

C.活字印刷术的发明D.政府的强制发行

10.某班诗词比赛有这样一道题目:

“特点:

豪放风格;成就:

文学家,书法家;经典名句:

大江东去,浪淘尽”。

符合题目要求的词人是

A.苏轼

B.李清照

C.辛弃疾

D.岳飞

11.如下图是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搜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A.蒙恬北击匈奴

B.张骞出使西域

C.岳飞抗金

D.文天祥抗元

1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中庆祝的节日就是今天的

A.清明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春节

13.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置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A.市舶司B.宣政院

C.台湾府D.广州十三行

14.有学者认为:

“北宋时期,中国仿佛进入现代,物质文化蓬勃发展。

”下列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交子的出现

B.热闹的瓦子

C.景德镇的兴起

D.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后完成

15.以学习主题统揽各阶段历史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很好方法。

学习主题“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统揽的是(   )

A.秦汉时期的历史B.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C.宋元时期的历史D.明清时期的历史

16.元朝时,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与汉族蒙古族等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民族是()

A.维吾尔族B.回族C.契丹族D.满族

17.回顾当年清军入京时,城门上有人写道:

“八股奉送大明江山一座!

”这是在抨击当时明朝的某项制度,这项制度是

A.君主专制制度

B.内阁制度

C.厂卫制度

D.科举制度

18.明清两朝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B.抵抗外族入侵

C.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D.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19.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B.环境改善C.商业发达D.医学进步

20.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清政府采取了“平定准噶尔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等措施,加强管辖

A.新疆

B.西藏

C.蒙古

D.台湾

21.电视剧《东归英雄传》讲述一个英勇的部族在其首领带领下,历时数月,行程万里,举部东归故土的传奇故事。

该片描绘的应是()

A.辽契丹族的东归

B.清满洲族的东归

C.清蒙古族土尔扈特部的东归

D.清维吾尔族的东归

22.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不包括

A.设置西域都护B.设置台湾府C.设置驻藏大臣D.设置伊犁将军

23.在中国古代史上,有哪两个少数民族建立过统一全国的封建政权?

A.契丹·党项族B.藏族·回族C.蒙古族·满族D.回族·维吾尔族

24.如图是一位初一学生历史课堂笔记片断,从中判断它记载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A.伊犁将军的设置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雅克萨之战

D.戚继光抗倭

25.被称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

D.《梦溪笔谈》

二、综合题

26.学习中国古代史不难发现每个王朝都会经历由盛而衰的一个过程,而下一朝统治者又会吸取他的教训,进一步加强王权。

回顾历史我们不光有兴叹,还要以史为鉴,借古知今。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王朝盛世

材料一:

“文皇南面坐,夷狄干群趋……来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唐•柳宗元

(1)“文皇”指的是谁?

他开创的治世是哪一个?

他之后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这个女皇帝是谁?

她的统治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生产,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唐朝的改革措施。

(2)该次改革后出现了什么治世?

当时在位的皇帝是哪一个?

(3)材料一、二中涉及到的三位帝王在治国上有何共同之处?

(二)穷途末路

材料三:

“隋炀帝承文帝余业,海内殷阜,若能常处关中,岂有倾败?

遂不顾百姓,行幸无期径往江都,不纳董纯、崔象等谏诤,身戮国灭,为天下笑。

——李世民

(4)李世民认为隋炀帝“身戳国灭”的原因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材料四: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闻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明末流传的民谣

(5)“闯王”指的是谁?

他们推翻了哪个王朝?

起义的根源是什么?

(三)鉴古知今

(6)以上材料中朝代的兴亡,给我们当代执政者的警示有哪些?

27.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所示

材料二:

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代史学家赵翼

(1)材料一体现的是我国唐朝的哪一制度?

(2)请指出材料二中的措施制定于哪个朝代?

实施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军机处的作用是什么?

(4)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发展出现了哪一趋势?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完成

(1)~(3)题:

(1)材料一中的“苏湖”指什么地方?

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现象最终出现于何时?

(3)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京杭运河指的是隋朝大运河,是隋炀帝开凿的,C项说法错误,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B项正确,符合题意;开凿的目的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A项说法错误;隋朝大运河由北至南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A——B处沟通了海河和黄河,C——D处沟通了长江和钱塘江,因此D项说法错误,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图片选择题的解题方法,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能够通过分析图片结合排除法解答问题。

2.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李世民所以能开创名垂千古的“贞观之治”,与其“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的择人之道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他尊重人才,兼听广纳,选用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治理国家,魏征等身边要人经常“犯上”而直言相谏,亦体现唐太宗惜才之情,容才之怀,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3.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武则天是中国唯一一位女皇帝,她统治时期,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

使人口明显增长,边境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武则天被称作有"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者,故C符合题意;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解题的关键,武则天的统治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武则天被称作有"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者。

4.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D三个选项,故选择C。

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欲望;还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能,整顿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①②④正确,故C符合题意;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和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时都没有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据此可排除含③ABD,故选择C。

【点睛】

此题使用排除法解决组合型选择题。

5.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霓裳羽衣曲”“宛转蛾眉”跟杨贵妃有关,“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指的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杨贵妃,杨贵妃死在马崽坡前。

所以跟诗句有关的是安史之乱。

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6.C

【解析】

【详解】

唐朝时期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朝代。

“大运河”和“唐三彩”从交通和手工业方面体现出唐朝的繁荣,“遣唐使”“玄奘西行”体现出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C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政治方面的信息,A不符合题意;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不是材料中体现的主旨,B不符合题意;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属于民族关系和政治方面,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主要个体与整体的区别。

“大运河”“唐三彩”“遣唐使”“玄奘西行”分别从经济和对外方面论述。

7.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称皇帝,建立北宋,定都开封,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故C符合题意;隋文帝、唐太宗、明成祖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8.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松赞干布是吐蕃赞普,与蒙古族无关,故B符合题意;完颜阿骨打是女真族首领、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首领、元昊是党项族首领,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9.A

【详解】

依据材料“当时(北宋)中国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500万至1800万盎司黄金,折合成现在的价值,约合60亿至70亿美元。

在这种情况下,金属货币已难以适应商品的巨额流通。

”反映了北宋时期商品价值的巨额流通,金属货币不适用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货币改革。

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得以产生,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出金属货币的短缺问题,B项不合题意;活字印刷术出现在北宋中期,而纸币“交子”出现在北宋初期,C项不合题意;北宋交子最初在四川地区由民间发行,后推广到各地,D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10.A

【解析】

依据题干“大江东去,浪淘尽”的信息,结合课本所学,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苏轼的名句,A项符合题意;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不是豪放派,B项不符合题意;岳飞和辛弃疾虽然是豪放派诗人,但是“大江东去,浪淘尽”不是二者的名句,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南宋时期,岳飞是抗金英雄,他先后收复建康,取得郾城大捷,他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岳家军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金人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语,故C符合题意。

蒙恬北击匈奴是秦朝和匈奴之间的战争,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和西域的友好往来,文天祥抗元表现了文天祥的英勇和气节,故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出自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元日》,这首诗描写新年春节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3.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A项符合题意;B项是管理西藏的机构;C项是管理台湾的机构;D项是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

由此可知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D

【详解】

北宋时期四川成都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城市出现了娱乐场所瓦子,景德镇的瓷器影响越来越大,而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最后完成,与题干“北宋”不符。

所以D不能体现题干观点。

故选D。

15.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两宋时期,是辽、宋、夏、金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并实现了大一统,元朝的大一统使元朝时民族融合得到大发展。

西汉时期经济重心还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将先进技术也带到了江南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

两宋时期,南方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

南宋以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所以宋元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C选项符合题意;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封建的大一统。

A选项不符合题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征政权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B选项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的历史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C。

16.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汗、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到元朝时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故选B。

17.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八股奉送大明江山一座!

”可知,材料抨击的是科举制度。

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只攻读经书,不求实际学问,败坏了人才,严重危害社会的发展。

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制度、内阁制度、厂卫制度的信息,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

熟练掌握八股取士的相关知识。

18.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废丞相和中书省,设六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设立厂卫制度;清朝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这些都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治阶级也就是地主阶级的利益。

故选A。

19.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清朝前期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经济发展,使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激增。

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20.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平定准噶尔叛乱加强对新疆的管理,乾隆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理。

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21.C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土尔扈特部东归的相关史实。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土尔扈特部原本是蒙古族的一支,明朝末年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游牧,后受到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

后在杰出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踏上回归祖国的征途,历时八个月,排除万难,行程万里,回到新疆,受到了清政府的妥善安置。

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22.A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不包括”可知设置西域都护是在西汉时期,而BCD均属于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A正确;BCD排除。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考查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23.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古代史上,有两个少数民族建立过统一全国的封建政权,是蒙古族、满族。

因为第一个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元朝由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于1271年所建,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市),1279年灭南宋,完成统一;第二个是由满族建立的清朝,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族,次年改国号为清,清朝建立,后来统一了全国。

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4.B

【解析】

【分析】

【详解】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1661年,荷兰殖民者”,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伊犁将军的设置是在乾隆帝时,雅克萨之战抗击的是沙俄侵略者,戚继光抗倭发生在明朝,所以答案是B。

25.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产地、种类、种植加工以及手工业生产技术,提供了大量确切数据,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农政全书》涉及的是农学理论技术,是一部集我国古代传统农学之大的著作;选项C《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著作;选项D《梦溪笔谈》是一本笔记体学术著作,广泛地记载了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就;因此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6.

(1)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武则天。

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

(3)重用人才.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体恤百姓.注重教育。

(4)刚愎自用不善于纳谏.昏庸奢靡不体恤民情。

(5)李自成.明朝,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6)执政者要体恤民情,发展经济关心民生.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呼声,执政为民

【详解】

(1)依据材料一“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来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可知材料一“天可汗”可知“文皇”是唐太宗。

结合课本所学,唐太宗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因此唐太宗被北方各族尊称为“天可汗”;唐太宗“二十年间”的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被称为“贞观之治”;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依据课本所学,唐玄宗即位后,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生产,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唐朝的改革措施。

使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依据课本所学,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提出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唐玄宗即位后,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生产,改革税制;注重文教。

由此得出三位帝王在治国上都:

重用人才,重视发喂农业生产,体恤百姓,注重教育。

(4)依据材料三“遂不顾百姓,行幸无期径往江都,不纳董纯、崔象等谏诤,身戮国灭,为天下笑。

”得出李世民认为隋炀帝灭国的原因:

不管百姓利益,不体恤民情;统治昏庸奢靡;不能听取忠言不善于纳谏。

(5)依据课本所学,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灾难深重的农民纷纷发动起义,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军主力,因为李自成英勇善战,被称为“闯王”;1644年李自成的军队攻占北京,明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

(6)依据前面的材料和问题,隋炀帝不体恤民情,不善于纳谏,隋朝灭亡;唐朝三位帝王:

重用人才,重视发喂农业生产,体恤百姓,注重教育。

唐朝进入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明朝统治腐朽,人民生活困苦,导致农民起义,最终被灭。

由此得出:

执政者要体恤民情,发展经济关心民生;要选拔贤才,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呼声,执政为民。

27.

(1)三省六部制。

(2)明朝;为了加强加强君主专制。

(3)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4)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图示可知是三省六部制。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可知废除丞相制度的是明朝;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废除丞相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3)依据材料三“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和所学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4)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发展出现的趋势是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28.

(1)苏州和湖州,水稻。

(2)南宋。

(3)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详解】

(1)问“苏湖熟,天下足。

”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可知,材料一中的“苏湖”指太湖流域。

太湖流域地处长江流域,结合地理知识,可知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

南宋时,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可知,材料二中的现象最终出现于南宋。

(3)结合两则材料内容,说明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