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同名4573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37051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6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同名4573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同名4573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同名4573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同名4573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同名4573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同名4573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同名45731.docx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同名4573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同名45731.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同名45731.docx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同名45731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同名45731)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摘要]“有效教学”就是指: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

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上达成有效教学应做到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合理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关键词]有效教学策略新课程

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

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

一节课的教学有没有效益,就是看学生有无进步或是否发展。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

的生活环境来感受数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潜能。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创设问题情景模式,有效激发学习潜能,是促成数学课堂教学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转化的必要前提。

例如,在“圆的认识”第二节课中,为了掌握“同圆或等圆的半径长度都相等”的知识点,我们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用课件出示一组各种车辆的画面,并提出问题:

为什么自行车、三轮车、汽车、火车等车辆的轮子都是圆形的?

而不做成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呢?

设计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很快把学生的思想调整到学习状态,使其思维活跃起来。

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演示课件来验证学生的猜想,通过演示和设问,将圆与正方形、长方形、椭圆进行对比学习,一系列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数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2.创设知识经验的迁移途径,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潜能

恰当的“情境创设”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顺势给学生创设一个知识经验的迁移途径,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经验来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点;即让学生用自己的的体验,自己的思维方式再创造相关的新的数学知识。

例如,“圆柱体的体积”是这样处理的:

首先演示课件,让学生回顾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接着回顾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演示课件,然后提问:

“请同学们猜一猜,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呢?

”在学生猜测到”底面积乘高”时,教师创设了一组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

圆柱体能否转化成长方体呢?

如果能,那么转化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以及高与圆柱体的哪些条件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这一系列的问题,促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式学习。

他们从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中受到启发,采用切分、插拼成近似长方体的方法,很快得出结论。

整个推导过程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解,仅仅作为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创设了两组知识迁移的情境,通过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能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长久以来,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只有照做的份,“老师说了,要这样做”、“老师不让这样做”……这些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他们的思想遭到限制,严重阻碍了思维的发展。

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教学中,教育者都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允许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如有一道判断题250×4的结果至少有两个零,有的同学认为是正确的,因为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一个零,根据因数末尾有零乘法的简便计算法则,一眼就能看出有两个零,而有的同学则认为是错误的,他们认为至少有三个零才对,因为除了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两个零,还有25×4结果还有一个零,也能一眼看出来。

两种观点都有他们的道理,如果老师搞一刀切,否认其中的一种说法,那将会导致学生失去信心,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只能依赖老师或其他人,久而久之,就会严重阻碍思维的发展。

反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就能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此外,老师还要能虚心的听取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师生之间产生相互信任的氛围,学生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也会逐步提高。

此外,还要允许学生说错,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让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发言,就是说错了也不要紧,解决了学生后顾之忧,这样学生就会大胆想象,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观点,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

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课堂教学。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达尔认为:

“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

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与方法。

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和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2.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通过动手、动眼、动口,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合理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

因此,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

1.尊重学生的生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磨灭,这样培养学生显然不是很有效。

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无法在课堂上研究和展开的,则要留到课余或条件成熟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地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

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下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

因而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地捕捉和利用起来,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

无论是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们提出来的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们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进一步进行研究。

时间一久,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培养出来。

2.弹性预设,为动态生成提供时空。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

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

因为教学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

课堂上一旦出现有效的生成,教师就应该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

善于抓住和利用好学生生成的资源,这也是一堂精彩有效的课的重要决定因素。

其实,我们广大教师应用有效教学策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也是我们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好的过程。

在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指导下,把研究教材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积累和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参与-发展”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胡明忠主编,2004年4月第1版。

2.《教学策略》,周军著,2003年12月第1版。

3.《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张定强主编,2005年9月第1版。

4.《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M.希尔伯曼著,陆怡如译,2005年10月第1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