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论据.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542401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论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论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论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论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论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论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论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论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论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论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论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论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论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论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论据.docx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论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论据.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论据.docx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论据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论据

(经典版)

 

编制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

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tips:

Thisdocumentiscarefullycompiledbythiseditor.Ihopethatafteryoudownloadit,itcanhelpyousolvepracticalproblems.Thedocumentcanbecustomizedandmodifiedafterdownloading,pleaseadjustanduseitaccordingtoactualneeds,thankyou!

Inaddition,thisshopprovidesyouwithvarioustypesofclassicsampleessays,suchaspreschoollessonplans,elementaryschoollessonplans,middleschoollessonplans,teachingactivities,comments,messages,speechdrafts,workplans,worksummary,experience,andothersampleessays,etc.IwanttoknowPleasepayattentiontothedifferentformatandwritingstylesofsampleessays!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论据

  这是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论据,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论据第1篇

  【教学目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教案设计

  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在自读中质疑提问。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4、感受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做具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1、找到并理解作者的观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探究学习方法。

  2、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远远超过一个美国初中生,而一个中国大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却往往抵不过一个美国初中生。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让我们从丁肇中的文章中寻求一下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学生交流事先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或展示人物图片)

  2、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彷徨袖手旁观一帆风顺

  3、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目标一。

并标注有疑问的语句或内容。

(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意识)

  讨论自学批注的内容,谈谈作者的见解以及自己的看法。

  二、深入阅读

  1、精读课文,分小组讨论解疑。

(分小组讨论解疑时,学生可以利用收集的资料,查询答案)

  2、汇总、概括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在全班讨论。

突出重要问题:

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在进行议论文教学时,围绕议论文文体特点来进行学习,自学点拨时,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课文基本内容外,还要点拨学生了解议论文的一般常识,如:

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事例论证的好处等,教师可指导学生用表格梳理填写本文所举事例和阐述的道理。

  列举事例阐述道理论述角度明朝大理论家王XX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反面事例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正面事例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措的事例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反面事例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做主张出注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正面事例

  3、重点细读,讨论交流:

  利用联习一,让学生联系自己学习实际,展开大讨论或辩论,思考:

  ⑴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⑵联系自己反思自我。

  ⑶怎样改进?

提出建议和方法。

  三、拓展迁移

  1、归纳概括探究主题:

  (教师将各小组解疑时留下的疑难问题汇总为1~4个探究主题,在班级公示。

  ⑴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异。

  ⑵东西方学生素质能力比较。

  ⑶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

  ⑷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发展史上的作用。

  2、传授探究学习方法(教师教给学生探究学习方法及步骤:

确定主题──查询资料──概括结论──交流评价)

  3、划分小组,明确任务(教师可让学生自由选择探究主题,自愿结成探究学习小组,在课下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网等信息资源库,做探究学习,并将各小组自主探究学习成果写成小论文。

利用语文活动时间让学生交流探究学习成果)

  注:

学生做探究学习时,教师指导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协助学生完成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不要单打独做。

  ⑵帮助学生学会广泛查询、下载资料。

  ⑶指导写作小论文。

  ⑷探究题目可能很大,不要求学生作出全面深入的结论,只谈及一方面,掌握探究方法即可。

  四、课堂小结

  学了本文之后,你一定有很大收获,请学生谈一谈。

师总结: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真正有没有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

只有有了这些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们的思维才是开阔的。

江泽民曾经说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于创新。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祖国走进了一个令人振奋自豪的新时代。

主要我们立足于自己的实际,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我们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创造辉煌,我们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布置作业:

把你从本文中得到的收获写下来。

  【设计意图】

  在阅读环节设计中,力求突出以下特点: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借助工具书,让学生完成生字词自学;动笔墨读书,用圈点批注法完成对内容的自学;用讨论交流法,实现对自学内容的反馈与纠正。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创设平等民主的自学氛围,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敢于质疑问难;利用信息资进行探究学习,学会在主探索实践中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3、在学生自学中,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学生知识建构中,教师是学生经验建构的.促进者;在信息资源利用中,是学生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在协作讨论中,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备教资料】

  1、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

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

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

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美国密执安等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

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论据第2篇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以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2、学会区分观点和材料,并辨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3、批判质疑,评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透彻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2、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学习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批判质疑,评读文章,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

  【教学设想】

  本文是对人类科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所写,写作对象明确,意图清晰,针对性强。

实为启迪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科学思想的绝好教材。

因此,充分读懂原文,挖掘文章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意义当为学习之重。

同时,文章论述问题深刻,理论性强,运用批判阅读的方法和质疑、评判的态度对文章进行分析,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文论点突出,论述严密,事理充分,因此学习其写作手法,也能为学生阅读和写作同类文章奠定良好基础。

  【教学媒体】

  PPT

  【教学方法】

  发问与质疑式阅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美国《中学科学活动设计与示范》的作者乔治.C洛比尔曾在该书序言里说:

“科学上的失败只属于不愿再试一试的学生”;又说:

“对于学生来说,科学应该是一种从无知到已知的再发现。

学生不像海绵──他们不会自动吸收知识。

他们是人,他们应该通过第一手的、自己动手操作的经验来学习。

”你认为这段话与科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所倡导的观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找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并引例证明,从而归结引申到科学探索活动中“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从而导入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和把握课文内容

  (研读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问题:

作者谈论的话题是什么?

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用什么方法加以证明的?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明确:

  论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论证:

  1、提出论题:

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第一自然段)。

  2、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2~5自然段)

  3、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6~12自然段)

  4、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极其重要意义。

(第13段)

  论证方法:

讲道理、举事例

  三、精读课文,质疑问难;讨论对话,评析文章

  准备:

课前预习给出下列三个问题:

  1、怎样全面准确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2、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指出的中国传统教育和文化背景下格物致知精神的缺失?

  3、怎样理解作者衷心倡导的科学实验精神──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深远意义?

  指导学生仔细透彻地研读课文,自行提出问题,多渠道查找资料,编写短文或发言提纲。

可以以同观点小组结合的形式,合作写文。

  参考提示:

对下列每一个问题,你分别持什么态度?

是全部赞成、部分赞成还是完全反对?

可以用举事例或讲道理的方法来清楚地阐述见解,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A、关于作者的论点:

对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来说,格物致知的精神非常重要。

  B、关于对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批判: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王子明“格“竹子的例子就是明证。

  C、关于作者的论断: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课堂实施:

  第一步骤:

小组交流,选出见解最独到、观点最鲜明、表达最通畅的发言或文稿。

  第二步骤:

全班交流,相同观点的整合和不同观点的碰撞;鼓励求异思维,倡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及批判性的阅读。

  (课堂讨论、交流,辨明道理,把握文章命意)

  教师介入讨论及小结。

  四、延伸拓展

  1、再读课文,思考一下:

培养格物致知精神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2、课外阅读《发明的故事》中《最重要的是思想》一文,比较两篇文章所强调的科学精神有何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试以《我所追求的科学精神》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论据第3篇

  【教学目标】

  1、目标:

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阐述实验精神的重要。

  2、结合文本分析摆事实讲道理以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学会圈点批注关键词句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准确的理解课文中大量的名言警句,了解其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学习制作卡片。

  难点:

理解文章的论证结构。

  【教学方法】

  这是一篇大科学家的小讲演,却反思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弊端──即重哲理玄谈轻科学实验。

作者古今中外打通,将学理分析和现身说法结合,学识宏博,思辨深刻,体验剀切,话出肺腑,切中时弊。

学习本文,宜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研读说理文的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

  【教学辅助】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同学们,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四大发明和奥数夺冠的时候,你是否知道当代十大科技发明中没一项是咱中国人的?

著名的李约瑟命题就是探讨近代中国的科技为什么落后了的。

从五四时起很多有识之士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可直到现在中国学生高分低能,创造和实践能力不足,仍是不争的事实。

原因何在啊?

让我们和丁肇中教授一起探寻这个极有价值问题。

  二、整体探究

  1、速读全文找出中心论点,以备交流。

  中心论点的特征:

表判断的陈述句;凝练概括,统领全文的观点。

  明确:

中国人缺乏格物致知精神/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或标题。

  2、用勾画评点的方法,跳读文章,说说作者怎样分析格物致知这个概念的?

  明确:

开头点出格物致知就是科学实验,然后由《大学》里格物致知传统儒学的格物致知到真正的格物致知等,析本意举反例再到探真义,正──反──正的螺旋上升或层层递进,直达真理。

  作者在文中探讨了哪四个问题?

  明确:

①《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②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③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

④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文章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气呵成,逐层深入说理,思路十分清晰,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重点难点突破

  1、三种论证方法:

  ⑴引用古语:

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

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⑵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

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

反面事例:

①列举明朝大理论家格竹子头痛失败的事例,阐述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错误态度。

②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实际工作却束手无策③作者在念大学时,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④正面事例:

通过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了解竹子的性质。

  好处:

典型事例论证,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⑶运用对比:

如,中国传统教育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维护社会制度,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

好处:

正反互陈,发人省思。

  2、关联词与逻辑思辨:

  本文的关联词的运用繁复严谨。

它们起承转合,闪转腾挪,肯定否定,递进因果,一方面将较为丰富零散的材料焊接的很严密,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极强的逻辑思辨能力和语言驾驭能力,增强了本文的逻辑力量,也起着表情达意的效果。

如第三段:

但是这可能是因为并不是,而是。

是使人,从而。

因为这样,便。

又如第九段中:

他用不是而是决不是,它是要就要需要等自己的观点、态度、语气表达的极其鲜明。

  四、课外拓展(选做一)

  1、有人认为:

丁肇中先生将中国学子的不愿动手归咎于王守仁,有失公允。

为了强调自然科学而否定社会科学,有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之嫌。

你怎么看?

请依据本文,独立思考,做出回答。

  2、推荐阅读(上网搜索篇名可得)①《丁肇中致同学们的一封信》②丁肇中《太空站找反物质实验》演讲(实录)。

  3、自己亲手做一小的科学实验(如:

将两杯水放入冰箱,1小时后,看热水先冻还是凉水先冻?

)结果和你想得一样吗?

有何启发和收获。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段):

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3~12段):

分析问题。

  (3~5段):

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6~10段):

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11~12段):

分析国情及个人经验进一步揭露传统教育弊病,说明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段)解决问题。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论据第4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积极争取做一名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方法]:

导学、启发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PPT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列举现实生活中或摘引报刊的统计报道,有关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现象,并由引导学生初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本文作者从关注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关心祖国青年一代尤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一代的成长的高度,选择典型事例,特别是选取自己的生活经历,极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不光在研究学术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三)内容研讨

  1.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两遍,初步了解各节大意及写作思路。

  关于写作思路提示:

  本文的题目即是中心论点。

课文开头先剖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带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

接着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样把这种精神应用到科研实际中去,最后诚挚地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2.PPT出示下列思考题,讨论理解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1)什么是“格物致知”?

  明确:

“格物致知”即从探索物体而得致知识。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明确:

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明确:

因为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4)“格物致知”精神适用于哪些范围?

  明确: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5)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

这些事例与本文论点有什么关系?

  明确:

论点: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所举事例,一是第四节,明朝大理论家王yang明“格物”失败告终。

一是第十二节,“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

  这两个事例,在文章都是作者为了阐明观点所借以的事实论据。

王yang明的例证,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的观点,王yang明失败的结局,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的实验,而是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义的必然结果。

“我”的亲身经历,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在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观点。

告诉人们“格物”即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

两个事例,都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中心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四)总结、扩展

  本文思路清晰,例证确凿,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长了人们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人们的思想,学完本文后,最重要的应在于积极培养这种精神。

为此,可放手让学生结合“书后练习二”展开讨论,重点讨论“怎样才能真正成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

  (五)布置作业

  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

  一、点题、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层次清晰

  二、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三、总结、发出号召叙议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