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新干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线上期中能力测试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566958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新干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线上期中能力测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新干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线上期中能力测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新干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线上期中能力测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新干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线上期中能力测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新干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线上期中能力测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新干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线上期中能力测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新干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线上期中能力测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新干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线上期中能力测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新干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线上期中能力测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新干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线上期中能力测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新干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线上期中能力测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新干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线上期中能力测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新干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线上期中能力测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新干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线上期中能力测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新干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线上期中能力测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新干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线上期中能力测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新干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线上期中能力测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新干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线上期中能力测试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新干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线上期中能力测试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新干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线上期中能力测试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新干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线上期中能力测试试题.docx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新干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线上期中能力测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新干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线上期中能力测试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新干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线上期中能力测试试题.docx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新干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线上期中能力测试试题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新干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线上期中能力测试试题

请在答题卷上作答,拍照上传,自觉遵守考试纪律,诚信应考,本次考试不记录排名,最终成绩只做参考。

第Ⅰ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孟子·离娄上》中指出: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A.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

B.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

C.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D.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

2.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

“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

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

这说明()

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

B.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

C.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

D.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3.明代时,吴地的富有家庭多将太湖边洼芜土地,因地势改为鱼塘和可耕地,并在田堰边角种植果树、蔬菜,所得收入较一般的单一农作物种植高出许多。

这说明该地区农业()

A.出现地域性经营特色

B.坚守男耕女织传统

C.向着商品化方向发展

D.盛行雇工劳动制度

4.唐高宗时的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后擢升宰相,却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唐宗室子弟李洞因屡困于科场,曾赋诗:

“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

”这表明唐朝科举制度()

A.打破了宗室势力对官职的把持

B.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念

C.强化了士阶层崇儒入世的观念

D.维护了人才的公平选拔

5.宋代的士大夫们允许自家女儿、儿媳改嫁,还为其他妇女的再嫁提供方便。

王安石因其子王雾精神失常,替儿媳庞氏择婿而嫁;范仲淹作主将守寡的儿媳嫁给自己门生王陶;还办义庄为再嫁妇女提供资金。

这反映了当时()

A.婚姻自主较普遍

B.理学影响力有限

C.对外贸易较发达

D.市民阶层的扩大

6.在伯利克里时代,向公民提供观剧津贴也被制度化;演员和剧组会得到来自政府的补贴和私人的费助;公民大会专门选出执政官来监督戏剧公演的组织和统筹等相关事宜。

这些现象()

A.表明雅典的文化高度繁荣

B.重在提高戏剧的教化功能

C.体现了执政者的民本理念

D.利于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

7.罗马进入帝国后,其民法越来越细化,并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浩大、复杂且基本上是由从具体法规中提取出来的原则构成的系统。

罗马皇帝即使能够改变法律,也只能改变一些细枝末节。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罗马法学体系更加完备

B.自然法为立法指导原则

C.罗马皇帝重视法律制定

D.公民法已经取代万民法

8.17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革命和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均首先宣布废除封建贵族制度,代之以财产资格限制为特征的社会标准,这为社会成员由此岸到彼岸,改变其社会地位提供了平等的舞台。

这种制度变革()

A.为下层民众社会革命树立了榜样

B.推动了工业经济社会的到来

C.利于欧洲政党政治的普遍形成

D.促成国家权力转移到议会

9.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

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

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联邦制并未真正得到推行

B.铁路已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

D.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10.法国思想家卢梭批评英国人“只有在选举议会议员时才是自由的;议员一经选出,他们就是奴隶。

他们就等于零了。

”这表明卢梭主张()

A.人民主权不可分割

B.推翻英国的君主制

C.权力必须实现相互制约

D.订立契约保证人民自由

11.18世纪中叶以来,英国经济学界兴起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理论,认为政府只需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就该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

这体现出()

A.经济理论决定政府政策

B.英国“世界工厂”地位

C.工业化改变了英国面貌

D.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12.1880年--1914年间,美国增长率在6倍以上的20个行业中,13个是新兴部门。

这些新兴部门的产值增长17.6倍,相当于整个制造业增长率的4倍。

如1903年成立的福特汽车公司,由于推行新的科学装配线,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汽车基价由1910年950美元下降到290美元,迅速得到普及。

材料表明()

A.美国成为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中心

B.大企业在新科技运用中占主要地位

C.科学技术改变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

D.科学影响人类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

13.晚清出口贸易以茶叶为首位。

其中,红茶输英,绿茶输美,茶砖输俄。

后来,由于日本、印度、锡兰茶的输出,华茶在世界茶叶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大豆则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这一变化说明()

A.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程度加深

B.晚清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C.列强对华政治经济侵略频繁

D.晚清经济结构变化明显

14.1937年,国民政府中央经济行政机构编制由3684人减至1561人,精简率达58%。

原来分属于政府和军队的经济机构,基本上归在经济部、交通部和财政部之下,最后又受国防最高委员会领导。

这一调整旨在()

A.适应全面抗战的需要

B.优化政府机构的职能

C.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

D.规范经济管理的模式

15.下图漫画选自1911年的《民立报》。

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人民群众欢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B.漫画作者的政治态度倾向于共和

C.中华民国的成立提高了民众地位

D.辛亥革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16.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

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将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等。

该守则()

A.提高了中华民国的国民素质

B.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

C.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

D.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

17.近代西方自由思想传入中国,出现了不同的内涵。

1903年,严复说:

“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

”1918年,胡适说:

“我所最期望于你的是一种真正纯粹的为我主义。

”这些言论()

A.主导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B.摧毁了传统礼教的文化基础

C.有利于中国民族民主运动发展

D.指明了中国人民的救国道路

18.“一五”期间,钢铁厂、有色金属冶炼厂、化工企业,主要摆在矿产资源丰富或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机械加工企业,主要摆在原材料生产基地附近;国防工业企业,除有些造船厂外,主要摆在后方地区。

由此可见,“一五”期间的企业布局()

A.着眼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

B.推动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C.有利于社会生产的迅速恢复

D.避免了重工业投资的盲目性

19.如图所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引发第二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B.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20.农民在新经济政策初期日益好转的情绪,很快被1922年秋工业品涨价的损失抵消了;由于广大农民不参加1924年秋冬的苏维埃乡村选举导致40%的选举无效;1925年上半年创办农会的思想广泛流传,1928年初国家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

由此可以推知,苏联()

A.变革小农经济势在必行

B.国家工业化建设举步维艰

C.新经济政策的弊端凸显

D.确立斯大林体制符合国情

21.1932年大约有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人和德国人帮助建造的。

斯大林拖拉机厂的设备全部来自美国并工由美国的工厂联合建造、拆装再组装。

这表明苏联()

A.试图调整斯大林模式

B.抓住了经济建设的机遇

C.直接运用了工业革命的成果

D.经济建设严重缺乏技术人才

22.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

下表中北约组织成员的变化情况主要反映了()

A.美国加强欧洲的军事渗透

B.北约组织的战略目标发生转变

C.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

D.美苏对东欧国家的争夺更激烈

23.传统制造业曾被认为是“夕阳产业”。

但国际金融危机后,以科技创新驱动传统经济发展成为多国的国策。

美国正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提出“德国工业4.0”战略目标,中国也将“中国制造2025”定位在战略层级。

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新经济发展模式取代传统经济

B.新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全球竞争

C.国家干预政策已占据主导地位

D.世界各国跨入到知识经济时期

24.1971年,美国对外短期债务的增长已使黄金储备不足以抵偿债务的1/4,美元汇价暴跌。

1973年初美元再度贬值10%,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

1979年3月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建立。

20世纪70年代日本垄断银行在国际领域广泛活动。

这说明()

A.国际金融体系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走向瓦解

C.多极化趋势显现快速增长的局面

D.国际货币体系逐渐走向了多元化

第II卷

本卷包括25、26、27三个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每个题目的要求在答题纸上作答。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1884年汤因比的《工业革命演讲集》出版后,“工业革命”一词广泛流传。

材料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与政治革命大多是短期内急促风暴雨式的社会制度变革不同,工业革命是经过较长时间内由分散和个别的发现、发明和变革开始,逐渐和缓慢地积累形成的。

政治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制度的专制统治,而工业革命则彻底改造了英国社会。

在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相辅相成下,引发了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使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产生了巨大变革。

大部分经济学家如克拉克、钱纳里等人认为工业化引起了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从而导致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只有走工业化的道路,才能使国民经济进入更为有效率的运行轨道。

也有经济学家认为工业化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动荡、贫富分化等社会弊病,工业发展产生的一些新工艺不顾人的需求,使人变得冷漠甚至麻木不仁,有着贬抑人性的后果。

——据《对工业化的重新认识及其现实意义》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哪一生产领域?

与之相关的发明成就有哪些?

(6分)

(2)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变革多方面的。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所造成的变革性影响。

(1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回答,当今发展中国家从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实践中得出哪些启示?

(7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秦汉长城及障塞位置图

明长城位置图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条明长城与秦汉长城不同的信息,并概括信息所反映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

信息明确、问题清楚、史论结合。

27.【历史——选考1: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5分)

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有限的医疗资源大都集中在城市,农村医疗和医药匮乏的状况一直是党和国家焦虑的问题。

1955年,在缺医少药以及政府卫生部门还没有力量顾及农村的大背景下,山西高平米山乡建立了首个由农村社员、医务人员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共同集资的保健站,开创了合作医疗的先河。

之后,在山西、河南、河北、湖南、贵州、山东、上海等地农村出现了一批由农业合作社举办的保健站和医疗站。

1956年,河南省正阳县王店乡团结农庄创造性地提出“社办合作医疗制度”一词。

1958年,合作医疗制度的村覆盖率达到10%。

合作医疗采取“合医合药合防”的运营模式,通过开发本土药品满足了当时农民的用药需求,并且治疗过程鼓励采用“土方”“土法”,预防为主、群防群治,使农民获得了“一把草药一根针”的低水平的初级医疗保健,实现了“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省工省钱、方便可靠”的医疗目标。

——选编自孙淑云郎杰燕《中国合作医疗治理六十年变迁》等

(1)根据材料,归纳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医疗制度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时期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积极意义。

(6分)

 

历史参考答案与解析

第Ⅰ卷

1.【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出儒家把修身与治国联系起来,故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材料所说的修身指的是道德修养,并非完全指的知识,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基础,D错误。

2.【答案】C

【解析】考古不是历史记述正误的唯一佐证标准,故A项错误;文献资料分为一手史料、二手史料,故D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铁犁牛耕,商周时期的是石犁而非铁犁,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都佐证了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故C项正确。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鱼塘”“果树、蔬菜”“所得收入较一般的单一农作物种植高出许多”可知,“明代”“吴地”部分“家庭”不再以“单一农作物种植”作为自己的收入,而兼用种植经济作物或渔业经营增加收入,体现了农业发展的商品化方向。

故答案为C项。

A项,材料反映的是采用多种方式增加家庭收入,未涉及地域性经营,排除;B项,材料中种植“果树、蔬菜”等方式是对传统的男耕女织经营方式的冲击不是坚守,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关于雇工的信息点,排除。

4.【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薛元超因不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而“抱憾终身”,皇室子弟李洞因屡次科举考试不中而发出了“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的誓言,士子从靠门荫、荐举等途径进入仕途转向以科举从政为荣,可见科举制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

故答案为B项。

A项,材料未涉及宗室势力相关的信息点,排除;C项,“崇儒”的现象,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排除;D项,维护区域人才选拔公平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5.【答案】B

【解析】理学家主张“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反对妇女改嫁,材料中士大夫允许、帮助妇女改嫁,可知当时理学影响力有限,故B正确;虽然此时士大夫允许妇女改嫁,不过婚姻仍然是父母之命,缺乏自主性,故A错误;对外贸易和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材料体现是士大夫阶层,不是市民阶层,排除D。

6.【答案】D

【解析】伯利克里时代向公民提供观剧津贴也被制度化,想参加公共活动的公民发放补贴,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质和激发公民参政的积极性,利于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故D正确;伯利克里时代向公民提供观剧津贴也被制度化,不能说明雅典的文化高度繁荣,排除A;戏剧本身具有教化功能,并非通过发放补贴来提高戏剧的教化功能,排B;材料主要说明向公民提供观剧津贴激发公民的参政积极性,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7.【答案】A

【解析】据材料“罗马进入帝国后,其民法越来越细化”,“由从具体法规中提取出来的原则构成的系统”可知,罗马法体系不断完善,A正确;据所学可知自然法的理念是“公平、正义、自由、平等”,而材料反映的是“罗马进入帝国后,其民法越来越细化”,没有涉及自然法,B错误;据材料没有反映法律的制定,C错误;据所学可知,随着罗马版图的发展扩大,万民法取代了公民法,而不是公民法取代万民法,D错误。

8.【答案】B

【解析】材料中“17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革命和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均首先宣布废除封建贵族制度,代之以财产资格限制为特征的社会标准”说明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都是以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基于出身的不平等,都强调财产在资本积累中的作用,这突出地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经济社会的到来。

故答案为B项。

A项,“财产的不平等”不利于下层民众,排除;C项,材料信息强调以财产的不平等代替出身的不平等,与政党政治无关,排除;D项,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国家权力转移到议会的结论,排除。

9.【答案】D

【解析】抓住关键词“19世纪60年代”,美国当时发生了南北战争,不同宽度的铁轨,说明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故D正确;1787年宪法确定美国实行联邦制,A表述错误;铁路部门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材料并没有涉及,故排除BC。

10.【答案】A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卢梭认为英国人只有在选举时才能享受权利,选举后就失去了发言权,成为政府的奴隶。

也就是说卢梭认为英国代议制下,人民主权是分割的,故选A项。

材料体现的卢梭强调人民主权的思想,不能体现卢梭主张推翻君主制,B错误;权力必须实现相互制约是孟德斯鸠的主张,C错误;材料也无从体现权力的制约和订立契约的信息,D项错误。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理论”“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经济思想是自由放任思想,让市场自我调节经济活动,反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

根据材料中时间“18世纪中叶以来”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即将开展工业革命,进入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所以材料中的现象是工业资本发展的需要。

故答案为D项。

A项,政府政策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不是单纯由经济理论而决定,该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是在其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时即19世纪40年代,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综上分析可知,当时的英国即将进行工业革命,“工业化”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由于推行新的科学装配线,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汽车基价由1910年950美元下降到290美元,迅速得到普及。

”可知科学影响人类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D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体现的是美国新兴部门的产值增长,不能支撑美国成为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中心的观点,A选项排除。

材料未体现大企业在新科技运用中占主要地位,福特汽车主要是推行新的科学装配线,与新科技应用无关,B选项排除。

材料未体现科学技术改变企业布局,C选项排除。

13.【答案】A

【解析】由材料“由于日本、印度、锡兰茶的输出,华茶在世界茶叶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大豆则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可知,引起中国出口商品变化的原因在于受到了西方商品输出的影响,双方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的程度加深,故选A。

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从茶叶转变为大豆这一情形并不能反映自然经济的解体,故也无法说明晚清经济结构变动明显,排除BD;材料显示中国茶叶的衰落是因为受到了世界其他地方同类商品的竞争,而不是因为列强对华政治经济侵略,排除C。

14.【答案】A

【解析】原来分属于政府和军队的经济机构,基本上归在经济部,交通部和财政部之下,最后又受国防最高委员会领导,适应了全面抗战的需要,标志着国民政府战时经济领导体制的形成,为战时统制经济的实行提供了制度保证,故A正确;国民党调整中央经济行政机构主要目的是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优化政府机构的职能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材料表明国民党实行战时统制经济,这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民族工业,C错误;国民党调整中央经济行政机构主要目的是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规范经济管理的模式”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

15.【答案】B

【解析】漫画反映的信息是君主专制(龙飞出国旗的寓意)即将垮台,人民群众兴高采烈,说明漫画作者倾向于共和。

故答案为B项。

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元旦,排除A、C项;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排除D项。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可以看出,这些守则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

故答案为C项。

A项,提高了中华民国的国民素质的说法扩大了“乘车守则”的作用,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不能看出“乘车守则”是单纯要求租界内的中国人,所有乘车人不论国别都应该遵守,排除;D项,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的表述与材料中“乘车守则”的具体要求无关,排除。

17.【答案】C

【解析】对于西方的自由思想,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严复和作为激进民主主义者的胡适,理解是不同的。

严复面对民族危机强调“国群自由”,即国家和民族的自由;而胡适强调的是“为我主义”,即个人主义、个体自由。

严复的言论有助于推动民族革命,而胡适的言论有助于推动民主运动。

所以二人的言论有利于中国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本题答案选C项。

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不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排除A项;材料中严复与胡适是在谈论西方的自由思想,并没有批判中国传统思想,排除B项;指明中国人民的救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不是严复和胡适,排除D项。

18.【答案】A

【解析】材料中“钢铁厂、有色金属冶炼厂、化工企业,主要摆在矿产资源丰富或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机械加工企业,主要摆在原材料生产基地附近;国防工业企业,除有些造船厂外,主要摆在后方地区”反映了“一五”期间,我国工业的选址即企业的分布情况,加工型的企业大多考虑资源、原料就近,国防类企业主要在后方地区,这是着眼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的表现。

故答案为A项。

B项,材料未涉及落后地区,排除;C项,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是1950-1952年,“一五”期间是1953-1957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材料表述的是企业分布问题,不涉及企业投资问题,排除。

19.【答案】C

【解析】由图表可知第二次建交高潮是1969年,主要是亚非欧国家,结合时代背景可知是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亚非发展中国家崛起,欧洲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故C正确;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是197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错误;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195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错误。

20.【答案】C

【解析】据材料“新经济政策初期日益好转的情绪”很快被“1922年秋工业品涨价的损失抵消了、1924年冬……1925年上半年……1928年初……,”等信息可知,这是新经济政策实行时期,材料表明农民对当时工业品涨价及政治的不满,要求建立维护农民权益的农会,故C正确;新经济政策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解决的就是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A错误;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确立斯大林体制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与材料不符,D错误。

2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32年”可知,西方正爆发经济危机,大批工人失业,而苏联正值社会主义高速发展的阶段,所以才会出现“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美国和德国帮助建造”的现象,说明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契机建设社会主义,故B项正确;苏联一直实行斯大林模式经济,并没有改变,故A项错误;苏联建设是利用西方经济危机的契机,不是直接工业革命的成果,故C项错误;苏联经济建设并不缺乏人才,材料主要说明借用经济危机时机进行工业化建设,故D项错误。

22.【答案】B

【解析】北约是冷战的产物,应当随着冷战的结束而终止,但从材料信息看,北约仍然在不断增加成员国,这是由于北约已经成为美国霸权主义的工具,即北约组织的战略目标发生了转变,故B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北约不断扩大的事实,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北约的成员国包括美国与西欧国家,不属于区域集团,排除C;1991年底苏联已经解体,D错误。

23.【答案】B

【解析】材料内容可知,国际金融危机后被认为“夕阳产业”的传统制造业被各国重新拾起,出现了“以科技创新驱动传统经济发展”的局面,如美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