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原理第一学年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67713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原理第一学年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原理第一学年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原理第一学年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原理第一学年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原理第一学年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原理第一学年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原理第一学年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原理第一学年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原理第一学年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原理第一学年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原理第一学年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原理第一学年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原理第一学年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原理第一学年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原理第一学年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原理第一学年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原理第一学年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原理第一学年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原理第一学年考试复习资料.docx

《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原理第一学年考试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原理第一学年考试复习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原理第一学年考试复习资料.docx

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原理第一学年考试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河南城建规建系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城市总规原理考试范围

*城市规划编制的阶段:

两个阶段:

1.总体规划阶段2.详细规划阶段

五个层次:

1.城镇体系规划2.城市总体规划3.分区规划4.控制性详细规划5.修建性详细规划

*上层次规划=上位规划

(上一层次的规划,是在做低一层次的规划时必须遵守的)

上轮规划=上版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分类: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的三大结构:

1.等级规模结构2.职能结构3.空间结构(地域分布结构)

*"三结构一网络":

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组合结构、地域分布结构+城镇体系网络系统

*三规合一:

1城乡规划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四个基本层次:

城镇体系规划区域范围一般按行政区划定:

1.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省域城镇体系规划3、市域城镇体系规划4、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章

*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也就是居民从事的职业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聚集密度。

*村庄是城乡型居民点,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镇和城市是城镇型居民点,统称城镇,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业活动。

*城镇化发展机制

①农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初始动力

②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

③第三产业是城镇化的后续动力

*什么是城镇化?

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包括:

①人口职业的转变②产业结构的转变③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镇化率

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用s形曲线表示。

诺瑟姆曲线"划分为起步、加速、稳定阶段。

第二章

*堪舆学;即风水学,是用来选择宫殿、村落选址、墓地建设等方法及原则。

*从宋代开始,里坊制逐渐废除,出现街巷制度,街巷制成为中国古代后期城市规划布局和前期城市规划布局区别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②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③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重选址、如近水、向阳、避风等地段、中轴对称,不正不威等级严格,道路系统--方格网,重视水源利用和城市绿化。

*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之间的桥梁。

**文艺复兴时期

①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艺术、技术、科学飞速发展②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意大利的城市修建了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如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和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

③17世纪后半叶,当时最为强盛的法国,巴黎的城市改建体现了古典主义思潮的重大影响。

*西方经历了古典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满足市民不同需求的城市广场。

1、古典时期的城市

①古希腊时期的城市:

格网状布局,广场和公共建筑作为城市的中心。

②古罗马时期:

广场群、广场、铜像、凯旋门和记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

2、中世纪城市:

教堂成为城市的中心

3、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绝对君权时期出现轴线放射的街道花园和规整对称的公共广场。

*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背景

(第二产业的发展是其根本动力)

产生的背景:

近代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种种日益尖锐的矛盾,诸如居住拥挤、环境质量恶化、交通拥挤等,危害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也妨碍了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

因此从全社会的需要出发,诞生了各种用以解决这些矛盾的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的渊源:

空想社会主义的设想和理论学说。

同时也成为以后的田园城市、卫星城市等规划理论的渊源。

*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卫星城市的三个阶段--(卧城、半独立的卫星城、基本上完全独立的新城)

第一代(卧城):

这些城市除了居住建筑外,没有生活服务设施,居民在生产工作和文化生活上的需求尚需去巴黎解决

第二代:

这类卫星城镇不同于卧城,除了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居民仍去母城工作。

第三代:

第三代卫星城实质上是独立的新城。

特点是城市规模比第一第二代卫星城大,并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公共交通和公共福利设施。

*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提出的背景

道路网格很小,每个街区内居住人口不多,难于设置足够的公共设施。

儿童上学及居民购买日常的必需品,必须穿越城市道路。

在机动交通不多的情况下,尚不会造成太大的不便。

*永续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出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对永续发展的内涵做了界定和详尽的立论阐述,指出我们应该走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兼顾的永续发展的道路。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永续发展"的定义是: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第三章

*城乡规划体制=规划法规系统+规划行政系统+规划技术系统+规划运作系统

*规划法规系统=规划行政体系+规划技术系统+规划运作系统

*1909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

*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相关法

*一书两证:

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五章

*城市环境:

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

*城市环境=城市自然环境+城市人工环境+城市社会环境+城市经济环境+城市美学环境

*城市环境容量:

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从要素角度的产业分类:

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产业功能分类:

主导产业、辅助产业、服务产业

*区位商分析:

城市或区域中任一产业的就业份额相对于该产业在国家就业份额的比例。

*第七章

城市人口:

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人口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①人口规模是决定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最基本标杆

②人口结构同样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③人口和就业的空间分布是第三个重要维度

*城市人口预测方法

①综合增长率法②经济发展平衡法③劳动平衡法④区域分配法⑤环境容量法、生态阈值法⑥时间序列法⑦增长曲线法⑧职工带眷系数法

*综合增长率法--自然增长率(出生、死亡)、机械增长率(迁入、迁出)

适用于:

人口增长率相对稳定的城市,对于新建或者发展受外部条件影响较大的城镇则不适用。

*经济发展平衡法原理:

人口量与经济总量是正相关的关系

*区域分配法原理:

根据大的人口量推理小的区域的人口量。

*环境容量法适用前提:

适用于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

职工带眷系数法适用于:

新建工矿城镇,根据建设的企业规模推算建成后的城镇人口是可行的,其它则难以适用。

*服务人口;为城市本身服务的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人数

被抚养人口:

不到劳动年龄和已丧失劳动能力。

*基本人口:

城市中为外地服务的厂矿、机关、和学校的职工人数。

*职工带眷比:

指带有家属的职工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

带眷系数:

指每个带眷职工所带眷属的平均人数。

第九章

*城市规划编制的常用技术包括四方面:

①发现和描述②预测③分析与评估④展示与沟通

*收集资料的方法:

访谈法、问卷法、现场调查法

叠置分析:

不同数据层的综合方法叫做覆盖,简单地说,它可以是一个可视化操作,但是分析操作需要一个或多个物理连接的数据层。

覆盖,或空间连接,可以将税收数据与土地、斜坡、植被或土地所有者等集成在一起。

第十章

*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①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②是法制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③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④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⑤城市规划具有实践性

*城市规划从规划类型上的划分:

①城市发展战略②建设控制引导

*城市规划从行政层面上的划分:

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规划区:

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

(比较记忆)***

***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

***总体规划的编制的内容:

总体规划编制从工作阶段上可以分为总体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和总体规划技术成果的编制三个阶段。

从总体规划内容上可以分为城镇体系规划、中心城区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及专项规划四个组成部分。

##分区规划的成果:

规划文本、图件以及包括相应说明的附件。

(附件=规划说明、基础资料、研究报告)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

规划文本、图件和附件。

(图件=图纸+图则)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

规划说明书、图纸

##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

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

##总体规划纲要成果:

纲要文本、说明、相应的图纸和研究报告。

*详细规划划分为:

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城乡规划的审批

###乡、镇(无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由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市、县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一章

*风向玫瑰的绘制:

风向一般是分8个或16个方为观测,并以各个风向次数所占该时期不同风向的总次数的百分比值(即风向的频率)来表示。

*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图和现状图,应标绘指北针和风向玫瑰图。

城市详细规划图可不标绘风向玫瑰图。

*城市热岛效应:

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小,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即为热岛效应。

*震级: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确定的。

*地震烈度:

地震发生时在波及范围内一定地点地面振动的激烈程度(或称为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第十二章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

确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和总体布局;确定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组合结构、地域分布结构以及城镇体系网络系统(三结构一网络);提出重点发展城镇及其近期建设的建议。

*空间管制将区域整体分成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

第十三章

*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

*根据我国行政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分为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县(市)、乡五个层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原则为: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

确定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

*战略目标:

是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在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中拟定的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应选择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指标。

*城市职能:

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城市性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城市性质是由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基础因素决定的,是由该因素组成的基本部门的主要职能所体现的。

*城市性质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确定城市性质是总体规划的首要内容。

*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区别:

城市性质是最主要、最本质职能的反映,是对城市职能中的特殊职能、基本职能、主要职能的综合概括。

城市职能一般是通过城市现状资料的分析,对城市现状客观存在的职能的描述。

而城市性质则一般表示城市规划期内的目标或方向,带有明显的未来发展指向。

*城市规模:

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城镇人口=建成区内的户籍非农业人口+户籍农业人口+居住半年以上的占住人口

*城市布局的不同类型

1、集中式布局的城市

①网格状(特点:

城市形态规整,易于适应各类建筑物的布置,不适于地形复杂地区)

②环形放射状(特点:

城市交通的通达性好,有很强的向心紧凑的发展趋势,但是可能造成市中心的拥挤和过度聚集。

一般不适用于小城市)

2、分散式布局的城市

①组团状②带状③星状④环状⑤卫星状⑥多中心与组群城市

**城市发展方向的确定

①选择有利的自然条件②尽量少占耕地农田③保护自然和历史资源④满足重大建设项目的要求⑤要为城市合理布局和长远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以后规划留发展余地)

*市域:

城市行政区划范围,包括市区及外围市(县)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规划区:

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中心城区:

城市发展的核心地区,包括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和近郊地区,中心城区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点范围。

*城市建成区:

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城市绿地:

城市各类绿地的范围控制线

##城市紫线: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界限、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城市黄线:

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

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限。

##城市蓝线:

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限。

第十五章

*交通分为:

城市交通+城市对外交通(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城市交通就其运输方式来说--有轨道交通、道路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

管道运输、传送带。

*就组织形式来说--有公共交通、准公共交通和个体交通

*就其输送对象来说--有客运交通和货运交通

*道路网密度:

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应占有一定的比例,通常用干道网密度来衡量,单位以km/km2表示,即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

*在规划中。

除大城市设有快速路外,大部分城市道路按三级划分:

主干道、次干道、支路

####城市道路的形式与功能:

⑴自由式

特征:

一般因地形而布置,路线弯曲自然、山区适用

优点:

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布置小城镇干道,节约建设投资,街道景观丰富多变。

缺点:

路线完全,方向多变,容易形成许多不规则的街坊,影响工程管线的布置。

⑵混合式

特征:

前几种形式组合而成,适用于各类地形

优点:

可以有效的考虑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吸取各种形式的优点,因地制宜地组织好小城镇交通。

⑶方格网式

特征:

道路以直线型为主,呈方格网状,平原地适用。

优点:

街坊排列整齐,有利于建筑物的布置和方向识别,车流分布均匀,不会造成对小城镇中心区的交通压力。

缺点:

交通分散,不能明显的划分主干路,限制了主次干路的明确分工,对角方向的交通联系不便,行驶距离较长。

⑷环形放射式:

特征:

由放射干道和环形干道组合而成,放射干道负担对外交通联系,环形干道负担各区间的交通联系,平原地区适用。

优点:

对外对内交通联系便捷,线性易于结合自然地形和现状,曲线系数不大,利于形成强烈的小城镇景观,对角线向联系方便。

缺点:

容易造成城镇中心区交通堵塞,交通机动性差,在小城镇中心区容易造成不规则的小区和街坊,方向感较差。

*路幅宽度:

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道路宽度:

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主要由道路的功能来决定。

*港口分为水域和陆域两大部分

*城市规划中公路交通与城市的关系有以下三种情况:

⑴以城市为目的地的到达交通,要求线路直通市区,并与城市干道直接衔接。

⑵同城市关系不大的过境交通,或者是通过城市但可不进入市区,客货作暂时停留的车辆,一般宜尽量由城市边缘通过。

⑶联系市郊各区的交通一般多采用绕城干道解决。

*公路车场可分为客运站、货运站。

*航空位置的选择:

要考虑净空、噪声干扰、与城市的联系。

在特殊情况下,跑道轴线不得穿越居住区。

对于一些航空交通量较小的城市,不足以单独设置航空港时,则航空港的选址要考虑到与相邻城市共同使用的问题。

*新航空港在选址上应与城市边缘的距离至少保持在10km

*规划的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密度,在市中心区达到3~4km/km2;在城市边缘区应达到2~2.5km/km2,公共交通车站的服务半径一般为300~500m

*步行街--完全步行街、公共交通步行街、局部步行街、地下步行街、高架步行街

第十七章

*城市给水工程系统由城市取水工程、净水工程、输配水工程组成。

*城市水源种类:

地下水、地表水、其他水源

*水源应符合以下原则:

①水源具有充沛的水量,满足城市近。

远期发展的需要

②水源具有较好的水质。

③坚持开源节流的方针,协调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关系

④水源选择要密切结合城市近、远期规划和发展布局,从整个给水系统的安全和经济来考虑

⑤选择水源时还应考虑取水工程本身和其他各种条件,如当地的水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形、卫生、施工等方面条件

⑥保证安全供水。

大中城市应考虑多水源分区供水,小城市也应有远期备用水源。

*排水体制:

对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降水采用不同的排除方式所形成的排水系统

*合流制排水系统是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混合在一个灌渠内排除的系统。

①直排式合流制(混合的污水经处理和利用直接就近排入水体)

②截流式合流制(排入污水处理厂后排入水体)

*分流制排水系统是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管渠内排除的系统。

①完全分流制

②不完全分流制

*污水处理厂厂址必须位于给水水源的下游,并应设在城镇的下游和夏季主导风向的下方。

**环境保护:

大气、水、噪声、光

**城市环境卫生工程系统由城市垃圾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垃圾收集站和转运站、车辆清洗场、环卫车辆场、公共厕所、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设施组成。

*垃圾桶的服务半径是70m

*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方式:

①卫生填埋处理②堆肥处理③焚烧处理

**城市防灾系统:

城市消防、防洪、抗震、芳空袭、救灾生命线系统组成。

**城市救灾生命线系统:

城市急救中心、输运通道、给水、供电、燃气、通信等组成。

*城市生命线系统是指维持城市居民生活和生产活动所必不可少的交通,能源、通信、给水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

*洪水的频率用重现期的倒数来表示。

*防火间距

多层与多层≧6m,高与多≧9m,高与高≧13m

**城市人防标准

战时留城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0%~40%。

按人均1~1.5m2的人防工程面积标准。

*城市内疏散通道的宽度不应小于15m,一般为城市主干道。

*对于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至少应有两条以上不经过市区的过境公路。

其间距应大于20km

*城市的出入口数量:

中小城市≥4个,大城市和特大城市≥8个。

*常规需综合的工程管线主要有六种:

给水管道、排水沟管、电力线路、通信线路、热力管道、燃气管道。

第十八章

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

居住区级800~1000m

居住小区级400~500m

居住组团及150~200m

第二十章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

**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特征

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娇完整和真实的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一般规定,历史文化街区应具备以下条件:

①有比较完整的历史风貌

②构成历史风貌的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基本上是历史存留的原物

③历史文化街区用地面积不小于1hm2

④历史文化街区内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用地面积宜达到保护区内建筑总用地的60%以上。

**历史文化街区的范围划定应遵守以下原则:

①保护历史的真实性

②维护风貌的完整性

③保持生活的延续性

**保护范围的划定应兼顾两方面的要求:

①划定的规模不宜过大

②范围划定不宜过小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内容:

建筑保护、街巷格局、空间肌理及景观界面保持等

**保护界限划定

①历史文化街区应划定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具体界线,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划定环境协调区的界线。

②文物保护单位应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具体界线,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划定环境协调区的界线。

③保护建筑应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具体界线,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划定环境协调区的界线

名词解释

1热岛效应:

由于大中城市建筑密集,绿化、水面偏少,生产生活的过程散发大量热量,出现夏季市区气温比郊外高的现象。

2城市环境容量:

环境对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3、城市规划区:

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4、城市化水平:

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5、城镇体系:

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等级规模。

空间分布有序、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6、历史地段:

城市中文物古迹集中连片,或者能完整体现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或地段。

7、干道网密度:

城市干道总长度与城市用地面积的比值。

8、CBD:

中心商务区,在大中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商务、办公活动高度集中,并附有购物、文娱服务等设施的城市综合活动的核心地区。

1、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

不同的城市性质实际上决定着不同的城市规划特征①可明确城市规模大小。

用地组织特点、公共设施水平;②便于把规划的一般原则和城市的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突出规划结构的特征③是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依据--为规划方案提供明确的决策导向。

2、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具体而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的协

3、调发展。

4、城市布局的总体原则:

①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②城乡融合③增加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

④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5、城市功能多元化体现在:

①综合服务功能②社会再生产功能③组织管理功能④协调经济和发展功能⑤物资、资金、人才、信息流的聚集与辐射功能

6、道路避让原则:

①低速让高速②次要让主要③生活性让交通性④适当分离

7、自然环境条件包括:

①地质条件②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③气候条件④地形条件

1、论当代城市规划中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①当代城市规划强调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强调城乡一体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②当代城市规划坚信以人为本,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③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体现了~最基本的理念。

2、论述田园城市理论的现代意义:

①~直接孕育了卫星城镇理论,对于疏解大城市的卫星城市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对现代城规的启示:

关注城市生态建设、创造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山水城市等。

③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可以说是田园城市理论的具体实践。

3、谈谈你对城市特色的理解:

城市特色的构建:

①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城市特色的宝贵资源②强化城市的地域特征是塑造城市特色的有力手段③加强文化建设是突出文化特色的重要途径④社会风气、民间习俗、生活方式也实行城市特色的重要社会背景。

4、定性分析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①用地结构不合理②土地浪费现象严重③基础设施短缺,城市功能差④道路紊乱不成系统⑤景观差、形象乱,没有经过统一规划与设计。

2015-2016年第一学期期末《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内容

简答:

1、城市用地评定的分类

2、控规指标

3、横断面形式、特征

4、近代城市规划发展目标

5、城乡规划体制的内容

名词解释

1、干道网密度

2、城市更新

3、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

4、城镇化

5、城市性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