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43011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集聚与扩散、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增长极核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总是首先集中在一些条件较为优越的城市,由于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的效应,这些城市的发展呈现循环和累积的不断过程,逐渐成为区域的中心城市。

2、城市发展与城市经济学理论

基础产业和服务性产业:

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

3、城市发展的人文生态学理论

互相依赖与互相竞争

4、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

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

“相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

“绝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

(1)经济基础理论认为,城市发展过程包括几个阶段:

专门化阶段;

综合化阶段;

成熟化阶段;

区域化阶段。

(2)城市进化理论认为,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各个城市发展具有相似的进化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①“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

②“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

③“相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

④“绝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

(一)熟悉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物质构成

(1)城市的物质构成可以分为两种领域:

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是指社会公众所共享的那部分物质环境,主要是公共设施(如公共绿地、公立医院和学院)和基础设施,通常是公共投资与开发范畴。

非公共领域是指社会个体所占用的那部分物质环境(如办公、商业、工业和居住等各种楼宇),一般是非公共投资和开发的范畴。

相互关系:

公共领域的开发起着主导作用,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既提供了可能性也规定了约束性,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在时间和空间上应保持协调。

物质环境构成具有空间属性,表现在可达性与外部效应两个方面,可达性是指空间联系的便利程度,与道路交通网络有关,物质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称为外部效应(分为积极的与消极的)。

(二)了解城市的社会基本特征

1、城市社会构成:

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聚集方式和空间分布多样化。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①人口老龄化:

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7%以上的人口型态就属于“老年型人口”。

②家庭核心化。

③生活闲暇化(闲暇时间为33.9%)。

(三)了解城市的产业构成

1、城市产业构成:

三大产业

产品直接来源于自然界的分类称为第一产业;

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分类称为第二产业;

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分类称为第三产业。

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

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

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工业结构管理控制功能中心城市从属城市制造业)(对应于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

①第三产业占城市经济的比重大幅上升,而第二产业的比重显著下降。

②在第二产业中,高科技产业正在取代传统的制造业。

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空间经济体制从水平结构转变为垂直结构,各个城市的产业构成也在从以经济活动的部类为特征转变为以经济活动的层面为特征,导致城市体系的两极分化现象。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1、掌握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城市化过程是一种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它既有人口和非农业生产活动向城市的集中转型、强化和分散,以及城市景观实体等向农村推进,也包括了城市的社会、经济、技术变革在城市体系中扩散并进入农村地区,甚至包括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的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前者是直接的城市化过程,后者是间接的城市化过程。

城市化实质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活动比重下降和非农业活动比重逐步上升。

城市化两层含义:

城市数量或规划扩大,城市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比例上升;

城市某些特征向农村扩展。

2、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3、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分析城市化进程从三个方面:

农业人口;

工农业生产力,工业提供的就业岗位。

(1)初期阶段:

<

30%,农村人口多,工农业生产力低,工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少,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2)中期阶段:

30%~70%,50%基本实现城市化,工业基础雄厚,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工业吸收大批农业人口,城镇人口比重可在短短几十年内由50%上升至70%。

(3)后期阶段:

>

70%,农村人口数量变化不大,稳定在10%以下,城市人口90%趋于饱和。

后期城市化不再主要是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而是城镇内部的职业构成由二产转为三产。

4、熟悉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农业为初始动力(提供商品粮、劳动力、资金原始积累,市场与原材料)、工业为根本动力(工业化导致人口向城市集聚)、三产为后续动力(生产性服务与消费性服务)。

(2)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是一种粗略的线型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农业需求收入弹性低,制造业需求结构随需求收入而改变,投入结构与产出结构由一~二~三产,城市化进程加快。

以城镇人口比重作为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代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30≤$1000,≤30~50%≤$1000~3000,≤50%~70%≤$3000~7000;

≤70%≤$7000

5、熟悉城市化与社会发展关系

城市化进程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过程。

从现代化标志的外在内在形态上看:

现代化的建筑物、交通工具、基础设施、生活设施、现代化的组织结构,科研、文化艺术结构,现代化的工厂、设备,现代化的娱乐场所、商店、党校、宾馆、饭店……都源于城市,并且都聚集在城市。

它们通过城市化的过程得到发展和强化,并向农村传播和扩散。

从现代化社会每一项指标标的内在本质来看,人的思想、意识、观念、价值迥异,人际关系现代化只能都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形成。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1、熟悉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城市和区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的中心。

中心城市是指经济中心所依托的城市,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各级中心城市分布的疏密程度,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大城市周围地区和分布较密集地区有: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地区,包括沈阳、大连在内的辽中南地区,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新开发某一地区的资源或发展某一落后地区,均有必要建设和发展一定规模的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的关系,既相互促进也相互制约。

促进是主导的。

每一个经济中心都有其相应的经济区域。

社会经济联系是指物、人、信息等系统。

不能将经济区与行政区一样搞条块分割或对立起来。

区域条件对城市的发展影响主要是三方面:

对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分析城市着重和限制发展,明确其主要职能在全国或区域内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城市内部合理的经济结构。

首先分析区域资源与经济发展条件(自然与社会及旅游),其次明确区域经济结构和经济联系(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和就业结构等);

分析区内各主要城镇之间的职能分工,明确其主要职能。

城市性质、主要职能和城市的发展方向,需要采用一些必要的定量指标以反映专业化指数高低。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城市人口在预测期的机械增减数。

应从生产力布局,引力与规模等方面加以分析。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基本形态有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集中式又可分为:

单中心块聚式和多中心组团式。

分散式又可分为:

带状、星座状、放射状和环状。

应避免摊大饼式发展的覆辙。

生产力与城镇布局在区域空间合理展开,需先进行区域性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与建设,市政工程管线布局适当集中成束,形成线走廊地带。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

一、古代城市规划

(一)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周礼·

考工记》的礼制理念

《管子》的自然至上理念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周礼·

考工记》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法礼,表现为城市形制的皇权至上理念;

西周: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庙,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东周:

思想多元化,《管子》代表变革思想,强调“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自然至上理念。

2、唐长安城

中轴线对称的格局;

规整的方格路网;

居住分布采用里坊制

3、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

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布局(元:

1267——1274,内城、皇城和宫城)

(二)了解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

1、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古希腊时期:

格网状布局;

广场和公共建筑作为城市的核心(米列都城)。

古罗马时期:

广场群;

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

道路、桥梁、城墙、输水道等城市设施。

2、中世纪城市

教堂成为城市的中心;

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

城市的有机发展;

后期的公共建筑成为城市活动中心。

(封建社会城堡)

3、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

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

绝对君权时期出现轴线放射的街道、宫殿花园和规整对称的公共广场。

二、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

(一)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1、社会经济背景:

工业化、工业城市、城市问题

2、知识背景:

(1)空想社会主义——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基础(莫尔T.More)乌托邦

(2)英国关于城市卫公共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现代城市规划的法律基础

(3)豪斯曼的巴黎改建――现代城市规划实施的行政权力实验(以道路系统划分城市结构,成为欧美城市改建的样板)

(4)城市美化——空间景观与建筑艺术传统(源于文艺复兴后建筑学与园艺学传统,1893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全面改建为标志)

(二)熟悉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霍华德,城市分散发展,社会改革思想,1898年,霍华德出版了《明天:

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Tomorrow:

A PeacefulPathtoRealReform),提出田园城市(Gardoncity)。

田园城市的定义: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

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城市规模3万人。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勒·

柯布西埃:

城市集中发展

城市应当集中发展,由此而带来的城市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1922年,柯布西埃发表“明天城市”规划方案,从功能和理性角度出发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

城市规模300万人,中央为中心区,有各种公共设施,近40万人居住在24栋60层的高楼中,高楼周围大片绿地,BC=5%,外围是环形居住带,60万居民住在多层连续板式住宅中,外围是容纳200万居民的花园住宅。

平面呈几何形,矩形和对角线交织道路,规划中心思想:

提高中心区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提供充足绿地、空间和阳光。

1931年,发表“光辉城市”规划方案,其理想是在机械化时代里,城市应当是在花园中的城市,垂直的花园城市,而非水平向每家每户拥有花园的田园城市,道路系统人车完全分离(由地铁和高架道路组成),建筑物地面完全架空。

这些集中于1933年由他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与50年代完成的昌迪加尔新城的规划中。

3、其他的探索

(1)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

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运输问题为前提。

1882年,索里亚·

玛塔(西班牙工程师)提出线型城市,由于铁路线和有轨电车线建设,沿着交通运输线布置的长条形建筑地带,宽500米街区,由一条铁路和交通干道相串联,因为运输为前提,城市平面应呈矩形或梯形对称布置,BC不大于20%,留有余地,公正分配土地,哥本哈根指状式发展和巴黎轴向延伸可以说是线型城市模式的发展。

(2)戈涅的工业城市

现代城市在生活和技术基本背景中的功能组织。

1904年,法国建筑师戈涅提出工业城市设想,1917年,出版名为《工业城市》的专著,摆脱传统城市规划尤其是学院派城市规划所追求的大气魄,对称和轴线放射等。

在城市空间组织中,更注重设施本身的要求及与外界的相互联系。

功能划分明确,这些要素都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的扩建。

这是其最基本的思路即用地功能分区的雏形。

从而孕育出《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思想。

(3)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

《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

西谛1889年出版《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此时,很多学说注重研究现代城市的功能和整体结构,而较少从比较微观的角度去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组织。

西谛考察了希腊、罗马、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各种要素的相互关系探讨,揭示了这些要素的选择、布置以及与交通、建筑群体布置之间的艺术和宜人的相互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起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4)格迪斯的学说

城市――区域研究

格氏名言:

先诊断后治疗:

调查――分析――规划。

格迪斯于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提出原来局限于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城市规划应当成为城市地区的规划,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体系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的周围所影响的地区,经芒福德(LewisMumford)形成对区域的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

格迪斯、芒福德等人从思想上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研究城市问题的逻辑框架。

(三)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述

1、雅典宪章(1933)

城市规划的出发点:

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观。

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将各种预计作为居住、工作、游憩的不同地区,在位置和面积方面作—个平衡,同时建立一个联系三者的交通网。

描述城市联系状况,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蓝图。

1933年召开的第四次会议的主题是功能城市,会议发表《雅典宪章》,依据理性主义的思想方法,对城市中普遍存在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城市规划应处理好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的功能关系,称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大纲,强调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从分析城市活动入手提出功能分区的思想和具体做法,并要求以人的尺度和需要来估量功能分区的划分和布置,指明以人为本的规划方向,规划基本任务是制订规划方案,内容是关于各功能分区的“平衡状态”和建立“最合适的关系”,鼓励城市终极状态下各类用地关系,以法律手段实现。

2、马丘比丘宪章(1977)

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人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

指出《雅典宪章》将城市进行功能分区,牺牲了城市的有机联系,而应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并努力实现保证生活基本质量和与自然协调。

在1933年,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在1977年,目标应当是把已经失掉了它们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关联性,并已经失去其活力和涵意的组成部分重新统一起来。

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须将城市看作为连续发展与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改变对城市作终极状态的描述,强调规划的过程动态性,吸收系统思想形成系统方法论,此外公众参与也是其倡导重点。

3、城市发展模式理论的发展

(1)从田园城市到新城

卫星城市:

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从田园城市---卫星城---新城,均为建立小城市以缓解大城市,20年代,恩温(P.unwin),提出卫星城概念,继续推进霍华德思想。

(他曾完成第一个田园城市莱彻沃斯Letchworth)的方案;

1924年,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提出建设卫星城是防止大城市规模过大和不断蔓延的重要方法。

1944年,阿伯克隆比(P.Abercoombie)完成大伦敦规划,在伦敦周围建成8个卫星城。

因强调在功能上疏解中心城,因而出现工业、科技、卫星城乃至卧城,至50年代中叶后,统称为新城(NewCity)而不再称为卫星城,第一代如哈罗Harlow,第二代如魏林比(Vallinby)是半独立的,60年代建造的第三代如米尔顿·

凯恩斯Milton-keynes,新城的概念更强调城市的相对独立性,它基本上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并与中心城市产生相互作用。

哈罗(Harlow):

47年规划、49始建,距伦敦37KM,people:

8万。

S:

2500ha,分解伦敦工业与人口。

13个邻里单位,3500~6000人/邻里,各有小学与商业中心,几个邻里单位组成一个区,城内主要道路在区与区之间的绿地穿过,联系市中心,工业区与车站。

魏林比(Vallinby)距母城16KM,以电气化铁路与快速干道联系,2.4万人,170ha,车站地下、地上商业中心,多层住宅靠近市中心,外围为低层住宅。

米尔顿·

凯恩斯(Mlton-keynes):

从第一、二代卫星城6-10万人扩大至25-40万人,与伦敦及利物浦各80km,占地9000公顷,人口25万,城镇具有多种就业机会,社会就业平衡,交通便捷。

(2)有机疏散理论

把大城市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散成为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

方法:

“对日常生活进行功能性的集中”;

“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

有机疏散理论沙里宁(E.Saarinen)1942年出版的《城市:

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中详尽阐述:

目标

(1)转移衰败地区的活动到其适宜之处;

(2)衰败地区改作适宜用途;

(3)保护一切新旧使用价值。

将大城市中目前那一块拥护区域,分解为若干集中单元,使之具有特定的功能联系便捷。

(3)城镇形成网络体系发展理论

城市体系:

区域内所有城市在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经济学的地域分工和生产力布局学说;

城市规模上的相互关系――等级-规模分布关系。

城市在地域空间分布上的关系――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于1933年发表的中心地理论则揭示了城市布局之间的现实关系,吕士(A.Loso)从企业区位的角度以及理论推导的方法完成的不同等级市场区中心地数目的研究,揭示了城市影响地域及相互作用的理论形态。

贝瑞(B.Berry)等人结合城市功能的相互依赖性,城市区域的观点,对城市经济行为的分析和中心地理论,逐步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

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和实践

(一)当代城市规划所面临的社会和经济条件

1、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我们共同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全球21世纪议程》涉及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社会公众与团体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手段和能力建设。

《中国21世纪议程》文件认为,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一方面,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要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把发展国民经济放在首位。

另一方面,中国是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水平都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使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

2、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和经济全球化

(1)知识经济:

概念(以生产、分配和利用知识与信息为基础)和特点(科技创新、信息技术、服务产业、人力素质)

(2)发达国家的高科技园区

美国的硅谷和波士顿的128国道作为世界上最早形成的高科技园区,并非规划的产物。

高科技园有四种基本类型:

a/高科技企业聚集地b/科学研究中心c/技术园区,作为政府的经济发展策略,在一个特定地域内提供各种优越条件,吸引高科技企业的投资d/建立完整的科技城市,作为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一项计划。

(3)信息化社会:

信息化对于知识经济的关键作用(a/缩短知识产生到应用的周期;

b/促进知识对于经济的主导作用)

(4)经济全球化:

跨国公司地位突出

城市体系结构重组:

从以经济活动的部类为特征的水平结构到以经济活动的层面为特征的垂直结构。

管理控制——研究开发——生产与装配。

经济全球化对城市和区域影响:

控制、管理功能趋于空间集聚;

制造、装配功能趋于空间扩散。

经济中心城市基本特点:

(1)作为跨国公司的总部所在地,是全球活或区域经济的管理/控制中心;

(2)金融中心,增强经济中心的作用;

(3)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

满足商务需求。

(4)成为知识创新的基地和市场;

(5)为信息、通讯和交通枢纽,为经济中心提供技术支撑。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及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一、城市规划的作用和任务

1、掌握城市规划的作用

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城市规划

作为政策形成和实施工具的城市规划

作为城市未来究竟架构的城市规划

(1)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

经济活动必然会产生一些外部不经济,这种外部不经济往往推给社会,这就在社会利益和经济行为者之间产生差异。

差异累积,市场失误,需国家干预,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阐述这种干预的必要性。

对利润的无限制追求严重损害了作为社会生活基础的人际互惠的联系,规划作用:

A、提供城市社会发展的保障措施B、支持土地和房地产市场C、保证土地在总体利益下进行分配、使用和开发D、政府干预保证土地使用符合社区利益。

(2)作为政策形成和实施工具

A、实现国家的发展政策;

B、提供有关发展控制的导引;

C、协调各类开发活动;

D、评估规划政策对财产所有者的利益影响E、告知公众政策

(3)作为城市未来空间架构

城市规划对象是城市的空间系统,尤其是作为城市社会、经济、政治关系形态化和作为这种表象载体土地使用关系,土地使用和管理功能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也是规划实施的主要工具。

2、掌握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使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布署和全面安排。

配置资源——促进发展——可持续——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