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2570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x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x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

1.居民点形成与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从事农业和从事畜牧业的分工

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

2.城市形成与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居民点发生变化——以农业为主的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3.“城市”二字的文字字义

“城”:

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

“市”:

一种交易的场所

城市是有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即居民从事的职业)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4.现代城镇的三个本质特征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

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

2)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更为完备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3)城镇一般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

4)其他:

具有特有的城镇景观

5.古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与防御要求

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防御的要求。

从原始居民点外围设深沟到城市外围设置城墙与壕沟,早期城市的发展首先从防御的要求出发。

如:

西亚的巴比伦城、阿尔及利亚的提姆加得城、罗马的营寨城等。

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城市布局充分放映了社会的等级制度。

如:

商都殷城、曹魏邺城、隋唐长安城、埃及的卡洪城、罗马庞贝城、德国的吕贝克等。

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君权统治国家,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权统治中心;欧洲封建社会是神权统治国家,欧洲封建城市中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即教堂。

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

中国是地主所有制,地主可以离开农村集中居住在城市,因而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欧洲是封建领主制,封建主大多住在自己的城堡或领地的庄园中,因而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古代中国在一些商路交通要点、河流的交汇点的等形成了众多的商业都会;沿海城市曾一度繁荣但未被作为发展重点。

古代欧洲由于海上交通的发展港口城市成为商旅交通繁荣的中心,重要渡口和交汇点的城市也成为商业都会,沿海一些港口城市成为他们所统治的商业中心,城市发展往往由沿海城市带动内陆城市。

商市的发展是城市诞生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商市的逐渐固定与扩大、商业街的形成给城市的结构布局带来了巨大变化(宋)。

6.近现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

蒸汽机的发明使人们摆脱了对自然能源的依赖,工业生产等行为逐渐集中在城市,城市商业贸易迅速发展、人口迅速膨胀。

2)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布局变化

工业初期,工厂外围形成简陋工人居住区;随着工业发展出现仓储用地;经济活动增加出现了商务贸易活动的地区;车站码头铁路的出现改变了城市的结构布局;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使得道路系统布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的类型也有增加,如矿业城市、港口贸易城市、交通枢纽城市等

3)城市与环境

市民与城郊田野的距离增加,市民接触自然环境的机会变少;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负面效应

4)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1生产和人口的聚集,促使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的聚集,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2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市政工程和城市公用设施的发展;

3出现由于工业化及人口增加产生的土地问题、住房问题、交通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及社会问题等;

4发展的不平衡也是近代中国社会及城市的特征

7.城镇化的含义:

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含三个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8.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结构转变

3)城镇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9.世界城镇化的历史进程(S形曲线/诺瑟姆曲线)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的速度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10.中国城镇化道路(上课没讲感觉是论述之类的)

1)历史发展

119世纪后半期开始,速度很慢,发展也不平衡,东南部沿海较快,而内地大部分地区仍处在农业社会;

2新中国成立后城镇化速度加快,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及政策上的某些波动及其几起几伏,与同时期一些国家比较仍较慢;

3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城市建设也日新月异,城市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推进

4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东、中、西存在较大差异,且将长时间存在

2)未来趋势:

理性、健康、永续

中国已进入第二阶段,正在尽力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一次城镇化浪潮,知道2030-2040年才会真正达到稳定阶段,这个过程如何去走会对国家整体的永续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3)未来的城市和区域发展应当是超越单个城市的传统思维,走向区域协调,从更大区域范围来思索永续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走向和谐的城市区域,这也将是中国城镇化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看下面荧光笔的部分,just看一遍有印象就行)

第2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思想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管子》倡导“因天材,就地利”,在思想上完全打破《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理性思维和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

《商君书》更多地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和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阐述

2)历史

3)特征:

1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产生严谨、中心轴线对称的规划布局

2深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因地制宜,“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充分考虑当地地质、地理、地貌的特点

3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在建设中得到体现并影响东亚多个国家

2.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500BC古希腊城邦——以方格网的道路等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希波丹姆模式)

300BC——出现以军事控制为目的的罗马“营寨城”

100BC——维特鲁威《建筑十书》,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稿

14-16世纪——资本萌芽产生,城市为适应生产生活变化对局部地段进行改建,如圣罗马广场,形成高度艺术建筑群

16-17世纪——欧洲先后建立了军权专制国家,城市改扩建规模加大,如巴黎改扩建,凡尔赛宫的设计(轴线对称放射),对城市设计、建筑和园林设计产生重大影响

3.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理论渊源

1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托马斯·莫尔

主张城市规模不能够过大,要接近农村,更好地促进城乡的结合,设想重视城市居民的公共生活和集体生活,建立了各种公共设施

2“太阳城”康帕内拉

主张财产公有制,城市空间结构由七个以上同心圆组成

3“新协和村”罗伯特·欧文

居住人口500-1500人,有公共厨房及幼儿园,住房附近有用机器生产的作坊,村外有耕地及牧场,为了做到自给自足,必需品由本村生产,集中于公共仓库,统一分配

4法郎吉傅里叶

由1500-2000人组成的公社,生产与消费结合,有组织的大生产,公社的住所是很大的建筑物,有公共房屋也有单独房屋

2)田园城市

1通过建设田园城市控制城市规模扩张,田园城市是兼有城市和乡村特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其特点是中心城市周围建设一圈较小的城镇,形成一个城市群

2意义:

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问题都提出了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单

3)卫星城

1昂温、惠依顿提出在大城市周围用绿地围起来,限制其发展,在绿地之外建立卫星城镇,设有工业企业,和大城市保持一定联系。

实践:

1912年卧城计划

2沙里宁、荣格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立一些半独立城镇,以控制其进一步扩张。

这类卫星城镇除了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仍去母城工作

3阿伯克·隆比主持大伦敦规划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还有一定的工业,居民的工作及日常生活基本可以就地解决

4米尔顿·凯恩斯“独立的新城”城市规模更大,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公共交通和公共福利设施

从卧城到半独立的卫生城,到基本上完全独立的新城,其规模逐渐趋向由小到大

4)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雅典宪章》

1柯布西耶主张市中心空地、绿化要多,并增加道路宽度和停车场,以及车辆与住宅的直接联系,减少街道交叉口,或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

以建筑美学的角度,从根本上向旧的建筑和规划理论发起了冲击——空间集中的理论

2赖特“广亩城市”美国化的规划思想,强调城市中的人的个性,反对集体主义,认为大都市将死亡,美国人将走向乡村

3《雅典宪章》:

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现代建筑”学派的观点,首先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内容包括:

a)居住的主要问题——人口密度过大,居住面积小,生活环境差,公共设施少且分布不合理

b)工作的主要问题——工作地点分散,距居住点远

c)游憩的主要问题——绿地面积少

d)交通的主要问题——道路宽度不够,城市中心地区建筑密度大

e)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

f)要以区域规划为依据,城市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及平衡后,再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

4马丘比丘宪章

a)注意在发展交通与“能源危机”之间取得平衡

b)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

c)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

d)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

5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

邻里单位——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内部设置一些为居民服务的、日常使用的公共建筑及设施,使“邻里单位”内部和外部的道路有一定的分工,防止外部交通在“邻里单位”穿越,同一邻里单位内安排不同阶层的居民居住

小区规划——是邻里单位的发展,趋向于由交通干道或其他天然或人工的界线(如铁路、河流等)为界,小区内部的道路系统与四周的城市干道有明显的划分,一般的生活服务都可以在小区内解决

6有机疏散思想

沙里宁认为根治城市病需要从改变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做起。

把扩大的城市划分为不同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内又可分为不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

联系城市的主要部分的快主道建设在带状绿地系统中,高速交通集中在单独干线上,避免穿越需要安静的场所

7理性主义规划

刘易斯·凯博

反映了城市规划中的理性程序,规划编制程序步步相扣,从现状调查、数据收集统计、方案提出与比较评价、方案选定、各工程系统规划的编制都在理论上达到了至善至美的严密逻辑

批判:

无法理解的数理模型、对社会关注太少

8城市设计研究

吉伯德、凯文·林奇认为城市空间景观中界面、路径、节点、场地、地标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并有基本规律可以把握,在塑造城市空间景观的时候,应对这些要素的形态把握入手,加强了对城市空间景观形象的理性认识,更重要的是把城市空间景观的创作过程理性化了

9社会学批判、决策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

a)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b)达维多夫《规划中的倡导与多元主义》

c)大卫·哈维《社会公正与城市》

d)卡斯泰尔斯《城市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探索》

e)约翰·弗里德曼《女权主义与规划理论:

认识论的联系》

f)彼得霍尔吴良镛

10全球城、全球化理论到全球城镇区域

11环境保护到永续发展

第6章经济与产业

1.经济基础分析(基本经济活动,非基本经济活动。

P111-112)

1)理论依据:

将城市经济氛围基本经济活动和非基本经济活动

2)基本经济活动:

把一个地区生产的产品输出到区域以外,或是向参观者、旅游者和学生提供产品和服务

3)非基本经济活动(人口服务):

为当地消费提供产品和服务

4)基本经济部分依靠输出产品和服务换取资金创造就业岗位,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和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素,基本经济活动的扩张可以带来非基本经济活动的增长;萎靡带来相反的效果,会引起整个地方经济的衰退

第7章人口与社会

1.户籍人口:

在当地公安派出所登记户口的人口。

户籍人口的概念来自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

户籍人口目前可以区分为城镇户籍人口(非农业人口)和农村户籍人口(农业人口)。

2.流动人口:

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一定期限(一般有半年以下,半年以上,一年以上几种分法)的人口。

3.常住人口:

实际居住在某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常住人口在统计上包括满足居住时限的户籍人口、流动人口中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入人口和居住半年以下的流出人口。

4.自然增长:

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

通常以一年内城市人口的自然增减数与该城市总人口数之比的千分率表示其增长速度,称为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口数-本年死亡人口数)/年平均人数。

5.机械增长:

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

即在一定时期内,迁入城市的人口与迁出城市的人口的净差值。

机械增长率=(本年嵌入人口数-本年迁出人口数)/年平均人数。

6.年龄结构:

城市人口各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7.职业结构:

城市人口中的社会劳动者按其从事劳动的行业性质(即职业类型)划分,各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

8.空间结构:

人口在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布特征,包括人口密度、人口按各种属性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等。

Clark模型:

9.综合增长率法:

以预测基准年上溯多年的历史平均增长率为基础,预测规划目标年城市人口的办法。

10.时间序列法:

对一个城市的历史城市人口数据的发展变化进行趋势分析,直接预测规划期城市人口规模的方法。

11.逻辑增长曲线法:

(1)存在一个极值,随时间的增加,函数越来越趋近这一极值,在进行城市人口预测时,这能够反应一个城市发展的极限人口规模。

(2)有一个拐点,拐点之前曲线的斜率(增长率)随着时间逐渐变大,拐点之后曲线的斜率随着时间逐渐变小,最终趋于零。

这一变化过程基本符合城市人口的变化过程。

适合于较为成熟的城市的人口预测,并不适用于新建城市或者发展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城市

第10章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1.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1)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

(2)城市规划是法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3)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

(4)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

(5)城市规划具有实践性

2.城市规划调查研究与基础资料:

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工作一般有三个方面:

(1)现场勘测

(2)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3)分析研究

城市规划应具备的基础资料包括下列部分:

(1)城市勘察资料,主要包括工程地质,地震地质,水文地质。

(2)城市测量资料

(3)气象资料

(4)水文资料

(5)城市历史资料

(6)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料

(7)城市人口资料

(8)市域自然资源资料

(9)城市土地利用资料

(10)工矿企事业单位的现状及规划资料

(11)交通运输资料

(12)各类仓储资料

(13)城市行政、经济、社会、科技、文教、卫生、商业、金融、涉外等机构以及人民团体的现状和规划资料

(14)建筑物现状资料

(15)工程设施资料

(16)城市园林、绿地、风景区、文物古迹、优秀近代建筑等资料

(17)城市人防设施及其他地下建筑物、构筑物等资料

(18)城市环境资料

3.城市总体规划和镇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1)城市规划区范围

(2)市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地域。

包括:

基本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保护区、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地下矿产资源分部地区。

(3)城市建设用地规划。

包括:

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城市各类绿地的具体布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布局等。

(4)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包括:

城市干道系统网格、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交通枢纽布局,城市水源地及其保护区范围和其他重大市政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5)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包括历史文化保护的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重要地下文物埋葬区的具体位置和界线等。

(6)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7)城市防灾工程,包括:

城市防洪标准、防洪堤走向,城市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城市人防设施布局,地质灾害防护规定。

4.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包括强制性内容)

(1)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2)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

(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

(4)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他交通设施。

规划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5)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管线综合。

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

(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控制性详细规划强制性内容:

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

第11章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1.城市用地概念: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予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空间。

2.城市用地的属性:

(1)自然属性

(2)社会属性

3.城市用地的价值:

(1)使用价值

(2)交换价值。

4.城市用地的区划:

(1)行政区划

(2)用途区划(3)房地产权属区划(4)地价区划

5.城市用地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地质、水文、气候、地形):

(1)地质条件:

建筑地基,滑坡与崩塌,冲沟,地震

(2)水文地质条件:

指地下水的存在形式。

1地下水按其成因与埋藏条件可以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和承压水三类。

具有城市用水意义的地下水,主要是潜水和承压水。

2潜水基本上是渗入成因,大气降水是其补给来源。

3地下水补给方式:

大气降水(地下渗水),河流,侧向径流,农田回归水。

4地下水开采过量,地下水位下降,会形成“漏斗”造成水质污染,严重会形成地面塌陷。

(3)气候条件

1太阳辐射:

纬度、建筑的日照标准、间距、朝向影响建筑密度、用地指标与用地规模。

2风向:

风是以风向和风速两个量来表示的。

风向一般是分八个或十六个方位观测。

累计某一时期中各个方位风向的次数,并以各个风向次数所占该时期不同风向的总次数的百分比值来表示。

A如果全年只有一个盛行风向,且与此相对的方向风频最小,或最小风频风向与盛行风向转换夹角大于90°,则工业用地应放在最小风频之上风向,居住区位于其下风向。

B在全年拥有两个方向的盛行风时,应避免使有污染的工业处于两盛行风向的上风方向,工业及居住区一般可布置在盛行风向的两侧。

3温度

a)在气温日较差较大的地区(尤其是冬天),常因夜晚地面散热冷却比上部空气快,在城市上空出现逆温层结或称逆温层。

b)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即所谓“热岛效应”。

4降水与湿度

(2)地形条件:

山地、丘陵与平原

6.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用地评定的分类)

1一类用地:

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2二类用地:

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该晒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3三类用地:

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7.城市用地的分类

1933年的“城市规划大纲”中,明确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用地;我国1990年颁布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划分为10大类、46中类和73小类(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共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2007年根据《城乡规划法》,将城市建设用地分为8大类、35中类和44小类(居住用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绿地)

8.城市用地的构成

基于城市用地的自然与经济区位,以及由城市职能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合与布局结构,而呈现不同的构成形态。

城市用地构成,按照行政隶属等次,宏观上如分为市区、地区、郊区;按照功能用途组合,如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市中心区、开发区等。

第13章总体规划

1.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

一般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

2.城市职能

(1)概念:

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的特殊职能与一般职能、基本职能与非基本职能、主要职能与辅助职能相互交织,构成了城市职能的整体。

(2)分类:

以各级行政中心职能划分,以经济职能划分,以其他特殊职能划分的城市。

3.城市性质

(1)概念:

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负担的主要职能。

(2)确定依据和方法:

城市的宏观综合影响范围和地位,城市的主导产业结构,城市的其他主要职能和特点。

例如:

杭州城市性质为“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浙江省省会和经济、文化、科教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

(3)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的关系:

①城市性质是最主要、最本质职能的反映,是对城市职能中的特殊职能、基本职能、主要职能的综合概括;②城市职能一般是通过城市现状资料的分析,对城市现状客观存在的职能的描述。

(4)确定城市性质要从区域视角,采取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

4.城市规模

(1)城市规模的构成:

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城市规模决定着城市的用地及布局形态。

(2)城镇人口:

是指城市建成区内实际居住人口,由三部分构成,即建成区内的户籍非农业人口、户籍农业人口和居住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3)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确定

1建设用地规模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A=P·a,根据已确定的城市人口规模(P),选用合理的人均用地指标(a),进而推算城市的用地规模(A)。

P269

2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

城市规划区各项城市用地总面积与城市人口之比值,单位为m2/人,是衡量城市用地合理性、经济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5.城市功能、结构、形态

(1)城市的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

(2)城市结构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

城市的结构是内涵的、抽象的,是城市构成的主体,结构强调事物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