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期末复习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569285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7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差期末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公差期末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公差期末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公差期末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公差期末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公差期末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公差期末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公差期末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公差期末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公差期末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公差期末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公差期末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公差期末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公差期末复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公差期末复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公差期末复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公差期末复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公差期末复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公差期末复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公差期末复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差期末复习题.docx

《公差期末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差期末复习题.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差期末复习题.docx

公差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互换性按其()可分为完全互换性和不完全互换性(C)

A、方法B、性质C、程度D、效果

2、(B)加工后的零件实际尺寸与理想尺寸之差称为()。

A、形状误差B、尺寸误差C、公差D、位置误差

3、(A)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有()。

A、因为有了大批量生产,所以才有零件互换性,因为有互换性生产才制定公差B、具有互换性的零件,其几何参数应是绝对准确的C、在装配时,只要不需经过挑选就能装配,就称为有互换性D、完全互换不会降低使用性能,且经济效益较好

4、(B)从加工过程看,零件尺寸进入公差范围的“起始尺寸”是()。

A、最大极限尺寸B、最大实体尺寸C、最小极限尺寸D、最小实体尺寸

5、(D)从加工过程看,零件尺寸的“终止尺寸”是()。

A、最大极限尺寸B、最大实体尺寸C、最小极限尺寸D、最小实体尺寸

6、(A)从使用寿命看,机器使用寿命较长,孔、轴的尺寸为()。

A、最大极限尺寸B、最大实体尺寸C、最小极限尺寸D、最小实体尺寸

7、(C)。

下列配合代号标注不正确的是()。

A、Φ30H6/k5B、ΦH7/p6C、Φ30h7/D8D、Φ30H8/h7

8、(A)公差带大小是由()决定的。

A、标准公差B、基本偏差C、配合公差D、基本尺寸

9、(B)下述论述中正确的有()。

A、Φg8比Φh7的精度高B、

mm比

精度高C、国家标准规定不允许孔、轴公差带组成非基准制配合D、零件的尺寸精度高,则其配合间隙小

10、(D)以下各种情况中,应选用间隙配合的有()。

A、要求定心精度高B、工作时无相对运动C、不可拆卸D、转动、移动或复合运动

、(C)下列有关公差等级的论述中,正确的有()。

A、公差等级高,则公差带宽B、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选用高的公差等级C、公差等级的高低,影响公差带的大小,决定配合的精度D、孔、轴相配合,均为同级配合。

12、(A)下列关于公差与配合的选择的论述正确的有()。

A、从经济上考虑应优先选用基孔制B、在任何情况下应尽量选用低的公差等级C、配合的选择方法一般有计算法、类比法和调整法D、从结构上考虑应优先选用基轴制

13、(A)基本偏差代号为P(p)的公差带与基准件的公差带可形成()。

A、过渡或过盈配合B、过渡配合C、过盈配合D、间隙配合

14、(D)公差与配合标准的应用,主要是对配合的种类,基准制和公差等级进行合理的选择。

选择的顺序应该是:

()。

A、配合种类、基准制、公差等级B、公差等级、基准制、配合种类  

C、公差等级、配合种类、基准制D、基准制、公差等级、配合种类

15、01(A)。

配合是()相同的孔与轴的结合。

A、基本尺寸B、实际尺寸C、作用尺寸D、实效尺寸

16、0(B)。

标准公差值与()有关。

A、基本尺寸和基本偏差B、基本尺寸和公差等级C、公差等级和配合性质D、基本偏差和配合性质

17、0(C)。

比较不同尺寸的精度,取决于()。

A、公差值的大小B、公差单位数的大小C、公差等级系数的大小D、基本偏差值的大小

18、02(D)。

配合精度高,表明()。

A、X或Y值小B、轴的公差值大于孔的公差值C、轴的公差值小于孔的公差值D、轴、孔公差值之和小

19、02(D)。

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A、不完全互换性是指零件在装配时可以修配B、测量一批零件的实际尺寸最大尺寸为.01mm,最小为19.96mm,则上偏差是+0.01mm,下偏差是-0.04mmC、上偏差等于最大极限尺寸减实际尺寸D、对零部件规定的公差值越小,则其配合公差也必定越小

、02(A)。

下列关于基本偏差的论述中正确的有()。

A、基本偏差数值大小取决于基本偏差代号 B、轴的基本偏差为下偏差 C、基本偏差的数值与公差等级有关D、孔的基本偏差为上偏差

21、0(C)。

承受循环负荷的套圈与轴或外壳孔的配合,一般宜采用()配合。

A、小间隙B、大过盈C、较紧的过渡D、较松的过渡

22、0(B)。

下列孔、轴配合中,应选用间隙配合的有(  )。

A、既要求对中,又要拆卸方便B、工作时有相对运动

C、保证静止替传递载荷的可拆结合D、要求定心好,载荷由键传递

23、(C)。

以下各组配合中,配合性质相同的有(  )。

A、φ30H7/f6和φ30H8/p7B、φ30P8/h7和φ30H8/f7

C、φ30M8/h7和φ30H8/m7D、φ30H8/m7和φ30H7/f6

24、(A)。

下列配合中,配合公差最小的是(  )。

A、φ30H7/g6B、φ30H8/g7C、φH7/g6D、φH8/g7

25、(D)。

下述论述中正确的有()。

A、无论气温高低,只要零件的实际尺寸都介于最大、最小极限尺寸之间,就能判断其为合格

B、一批零件的实际尺寸最大为.0lmm,最小为19.98mm,则可知该零件的上偏差是十0.01mm,下偏差是-0.02mmC、j~f的基本偏差为上偏差  D、H7/h6与H9/h9配合的最小间隙相同,最大间隙不同

26、(D)。

下列关于公差与偏差的比较描述错误的是()。

A、偏差可以为正值、负值或零,而公差则一定是正值

B、极限偏差用于限制实际偏差,而公差由于限制误差

C、对单个零件只能测出尺寸的“实际偏差”,而对数量足够的一批零件,才能确定尺寸误差

D、偏差取决于加工机床的调整,反映加工难易,而公差表示制造精度,不反映加工难易程度

27、(B)。

下列关于公差与偏差的计算公式表述不正确的有()。

A、孔的上偏差

,下偏差

B、轴的上偏差

,下偏差

C、孔公差

D、轴公差

28、(C)。

对线性尺寸的一般公差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般公差是在车间普通工艺条件下,机床设备一般加工能力可保证的公差,它代表经济加工精度

B、线性尺寸的一般公差主要用于较低精度的非配合尺寸

C、采用一般公差的尺寸,在该尺寸后应注出极限偏差

D、线性尺寸的一般公差规定四个等级即精密级、中等级、粗糙级和最粗级

29、(A)。

配合是()相同的孔与轴的结合。

A、基本尺寸B、实际尺寸C、作用尺寸D、实效尺寸

30、(A)。

标准公差值与()有关。

A、基本尺寸和公差等级B、基本尺寸和基本偏差C、公差等级和配合性质D、基本偏差和配合性质

31、(C)。

基本偏差代号为P(p)的公差带与基准件的公差带可形成()。

A、过渡或过盈配合B、过渡配合C、过盈配合D、间隙配合

32、(B)。

在光滑圆柱体配合中,基准制的选择()。

A、不考虑使用要求B、主要从使用要求上考虑C、使用要求是唯一的依据D、都不对

33、1(D)。

配合精度高,表明()。

A、X或Y值小B、轴的公差值大于孔的公差值C、轴的公差值小于孔的公差值D、轴、孔公差值之和小

34、0(A)。

属于()配合。

A、间隙B、过盈C、过渡D、三者都不是

35、(A)。

下列公差代号中基本偏差为上偏差的是()。

A、

B、

C、

D、

36、0(B)。

倾斜度公差属于()。

A、形状公差B、定向公差C、定位公差D、跳动公差

37、(D)。

端面全跳动公差属于()。

A、形状公差B、定位公差C、定向公差D、跳动公差

38、(A)。

配合公差带位于配合公差带图的零线下方时为()配合。

A、过盈B、过渡C、间隙D、过盈或过渡

39、(A)。

作用尺寸是存在于(),某一实际轴或孔的作用尺寸是唯一的。

A、实际轴或孔上的理想参数B、理想轴或孔上的实际参数C、实际轴或孔上的实际参数D、理想轴或孔上的理想参数

40、1(A)。

在计算标准公差值时,各尺寸段内所有基本尺寸的计算值是用各尺寸段的()作为该段内所有基本尺寸来计算值的。

A、首尾两个尺寸的几何平均值B、所有尺寸的算术平均值C、所有尺寸的几何平均值D、首尾两个尺寸的算术平均值

41、1(D)。

最大实体尺寸是()的统称。

A、孔的最小极限尺寸和轴的最小极限尺寸B、孔的最大极限尺寸和轴的最大极限尺寸C、轴的最小极限尺寸和孔的最大极限尺寸D、轴的最大极限尺寸和孔的最小极限尺寸

42、1(D)。

公差原则是指()。

A、确定公差值大小的原则B、制定公差与配合标淮的原则C、形状公差与位置公差的关系D、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的关系

43、1(A)。

某轴线对基准中心平面的对称度公差值为0.1mm,则该轴线对基准中心平面的允许偏离量为()。

A、0.1mmB、0.05mmC、0.2mmD、Φ0.1mm

44、1(C)。

在建立基准时,理想要素与被测要素之间的联系应遵守()。

A、公差原则B、独立原则C、最小条件D、包容原则

45、1(D)。

在两个平面平行度公差的要求下,其()公差等级应不低于平行度的公差等级。

A、垂直度B、位置度C、倾斜度D、平面度

46、2(B)。

下列不属于定向公差的是()。

A、平行度B、平面度C、垂直度D、倾斜度

47、2(A)。

下列哪种位置公差项目对应的公差带形状不是圆柱面内区域的是()。

A、径向全跳动B、同轴度C、任意方向线位置度D、任意方向线对线的平行度

48、2(B)。

有关实效尺寸的计算公式正确的有()。

A、孔的最大实体实效尺寸=

-形位公差B、孔的最大实体实效尺寸=最大实体尺寸-形位公差

C、轴的最大实体实效尺寸=

+形位公差D、轴的最大实体实效尺寸=实际尺寸+形位误差

49、2(D)。

有关公差原则的应用不正确的论述有()。

A、最大实体原则常用于只要求可装配的场合B、包容要求常常用于有配合要求的场合C、独立原则的应用十分广泛D、独立原则的加工难度最低

50、2(A)。

按类比法确定公差时,选用公差值的大小应满足()。

A、

B、

C、

D、

51、(B)。

下列论述正确的有()。

A、给定方向上的线位置度公差值前应加注符号“Φ”

B、任意方向上线倾斜度公差值前应加注符号“Φ”

C、标注斜向圆跳动时,指引线箭头应与轴线垂直

D、标注圆锥面的圆度公差时,指引线箭头应指向圆锥轮廓面的垂直方向

52、3(D)。

下列公差带形状相同的有()。

A、轴线对轴线的平行度与面对面的平行度B、径向圆跳动与圆柱度C、同轴度与径向全跳动D、轴线对面的垂直度与轴线对面的倾斜度

53、3(B)。

被测要素采用最大实体要求的零形位公差时()。

A、位置公差值的框格内标注符号EB、位置公差值的框格内可标注符号Φ0(M)

C、被测要素遵守的最大实体实效边界等于最小实体边界D、被测要素遵守的是最小实体实效边界

54、3(A)。

某孔

则()。

A、被测要素遵守MMC边界B、被测要素遵守MMVC边界C、当被测要素尺寸为Φ10.01mm时,允许形状误差可达0.01mmD、局部实际尺寸应大于或等于最小实体尺寸

55、40(C)。

形位公差带形状是距离为公差值t的两平行平面内区域的是()。

A、垂直度B、任意方向的线的直线度C、给定一个方向的线的倾斜度D、任意方向的线的位置度。

56、4(B)。

从加工过程看,零件尺寸进入公差范围的“起始尺寸”是()。

A、最大极限尺寸B、最大实体尺寸C、最小极限尺寸D、最小实体尺寸

57、4(A)。

位置误差按其特征分为()类误差。

A、3 B、5C、2D、4

58、4(B)。

一般说来,在选择基准时,基准要素要比被测要素的精度()。

A、低B、高C、相同D、无法确定

59、(D)。

在生产中,有时用检测工件径向圆跳动的方法可测量()。

A、垂直度B、平行度C、位置度D、同轴度

60、50(B)。

端面全跳动的公差带与平面对轴线的()公差带相同。

A、对称度B、垂直度C、平行度D、倾斜度

61、5(A)。

形位公差标准中不规定()的未注公差,它可以由该要素的尺寸公差来控制其形状和位置精度。

A、圆度B、直线度C、平面度D、对称度

62、5(B)。

尺寸精度和形位精度要求都较严,并需分别满足要求时应采用()原则。

A、包容要求B、独立原则C、最大实体要求D、最小实体要求

63、5(B)。

包容要求遵守()边界。

A、最小实体B、最大实体C、最大实体实效D、最小实体实效

64、5(D)。

最小实体要求用于被测要素时,被测要素应遵守()边界。

A、最小实体B、最大实体C、最大实体实效D、最小实体实效

65、5(C)。

保证可装配性的场合主要采用()要求。

A、包容要求B、独立原则C、最大实体D、最小实体

66、5(D)。

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陈述()。

A、形状和位置公差都有基准B、形状和位置公差都无基准C、形状公差有基准,位置公差无基准D、形状公差无基准,位置公差有基准

67、5(D)。

零件上的未注形位公差一律遵守()。

A、最小实体要求B、最大实体要求C、包容要求D、独立原则

68、5(A)。

公差带形状相同的是()。

A、圆度和径向圆跳动B、同轴度和平面度C、平面度和直线度D、同轴度和位置度

69、6(C)。

最大实体要求用于被测要素时,被测要素应遵守()边界。

A、最大实体B、最小实体C、最大实体实效D、最小实体实效

70、60(A)。

()可以控制端面对基准轴线的垂直度和它的平面度误差。

A、端面全跳动公差B、平行度公差C、直线度公差D、平面度公差

71、6(A)。

定位公差带可以综合控制被测要素的()。

A、位置、方向和形状B、位置方向C、方向、形状D、位置、形状

72、6(B)。

定向公差带可以控制被测要素的()。

A、方向和位置B、方向和形状C、形状和位置D、方向、形状和位置

73、6(B)。

下列哪个属于形状误差?

()。

A、平行度B、圆柱度C、圆跳动D、位置度

74、6(C)。

设某轴的基本尺寸为Ф25,上偏差为0,下偏差为-0.05mm,其轴线直线度公差为Ф0.05mm,则其最小实体实效尺寸为()。

A、25.05mmB、24.95mmC、24.90mmD、24.80mm

75、6(D)。

形位公差中的几何要素按存在状态分为()。

A、轮廓要素和中心要素B、中心要素和实际要素C、单一要素和关联要素D、实际要素和理想要素

76、6(A)。

形位公差带具有()、大小、方向和位置四个要素。

A、形状B、结构C、精度D、尺寸

77、6(A)。

形位公差带的大小是由公差值t确定的,指的是公差带的()。

A、宽度或直径B、高度C、长度D、角度

78、6(B)。

位置公差(标有基准)的公差带的方向或位置一般()。

A、浮动B、固定C、任意D、以上皆不对

79、7(B)。

轮廓公差分为线轮廓度和面轮廓度,无基准时为()公差。

A、位置B、形状C、尺寸D、配合

80、70(A)。

形状误差可用()的宽度和直径表示。

A、最小包容区域 B、最大包容区域C、中间包容区域D、任何区域皆可

81、7(C)。

全跳动是控制整个被测要素在()时相对于基准轴线的跳动量。

A、一次测量B、间断测量C、连续测量D、分段测量

82、7(A)。

圆跳动是控制被测要素在()内相对与基准轴线的跳动量。

A、某个测量截面B、整个圆柱表面C、整个端面D、以上皆可

83、7(B)。

模拟法是用形状足够精确的表面模拟基准,如以平板表面体现()。

A、基准轴线B、基准平面C、基准圆柱面D、基准尺寸

84、7(C)。

()是指被测要素在图样上给出的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各自独立,应分别满足要求的公差原则。

A、最大实体要求B、最小实体要求C、独立原则D、可逆要求

85、7(D)。

考虑到检测的方便性与经济性,可用()代替端面对轴线的垂直度。

A、径向圆跳动B、端面圆跳动C、径向全跳动D、端面全跳动

86、7(B)。

在确定形位公差值时,应注意在同一要素上给出的形状公差值应()位置公差值。

A、大于B、小于C、等于D、以上皆可

87、7(B)。

尺寸精度与形位精度要求相差较大时,应采用()原则。

A、包容要求B、独立原则C、最大实体要求 D、可逆要求

88、7(A)。

某孔的基本尺寸为Ф35,上偏差为+0.015mm,下偏差为0其轴线的直线度公差为Ф0.05mm则最大实体实效尺寸为()。

A、34.95mmB、35.05mmC、35.15mmD、35.25mm

89、8(A)。

同一要素的各项公差值应协调,且保证形状公差()定向的位置公差。

A、小于B、大于C、等于D、以上皆可

90、80(C)。

圆柱形零件,当仅需要顺利装配时,可选轴心线的()作为控制项目。

A、圆跳动度B、全跳动度C、直线度D、位置度

91、8(A)。

如果孔、轴之间有相对运动,应均匀接触或为保证密封性,应限制()。

A、圆柱度B、圆度C、素线直线度D、轴线直线度

92、8(B)。

要求平行的两平面,其平面度公差值应()平行度公差值。

A、等于B、小于C、大于D、互不相关

93、8(B)。

圆柱形零件的形状公差一般应()其尺寸公差。

A、大于B、小于C、等于D、互不相关

94、8(A)。

平行度公差值应()其相应的距离公差值。

A、小于B、大于C、等于D、大于或等于

95、8(C)。

在三基面体系中,对于板类零件()应该选择零件上面积大,定位稳的表面

A、辅助基准B、第二基准C、第一基准D、第三基准

96、8(D)。

若某平面的平面度误差为0.05mm,则其()误差一定不大于0.05mm。

A、平行度B、位置度C、对称度D、直线度

97、8(B)。

同轴度公差属于()。

A、形状公差B、定位公差C、定向公差D、跳动公差

98、8(D)。

公差原则是指()。

A、确定公差值大小的原则B、制定公差与配合标淮的原则C、形状公差与位置公差的关系D、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的关系

99、9(B)。

某轴线对基准中心平面的对称度公差值为0.1mm,则该轴线对基准中心平面的允许偏离量为()。

A、0.1mmB、0.05mmC、0.2mmD、φ0.1mm

、90(D)。

在公差原则中,最小实效尺寸是()综合形成的。

A、最小实体尺寸与形位误差B、最大实体尺寸和形位公差C、最大实体尺寸和形位误差D、最小实体尺寸与形位公差

101、9(B)。

一般说来,在选择基准时,基准要素与被测要素的精度比较应()。

A、低B、高C、相同D、无关

102、9(A)。

若某测量面对基准面的平行度误差为0.08mm,则其()误差必不大于0.08mm。

A、平面度B、对称度C、垂直度D、位置度

103、9(D)。

在生产中,有时用检测工件径向圆跳动的方法可测量()。

A、垂直度B、平行度C、位置度D、同轴度

104、9(C)。

()公差的公差带方向是根据项目的特征由基准决定的。

A、形状B、尺寸C、位置D、未注

105、9(B)。

标注()时,被测要素与基准要素间的夹角是不带偏差的理论正确角度,标注时要带方框。

A、平行度B、倾斜度C、垂直度D、同轴度

106、9(D)。

当图样上被测要素没有标注位置公差时,要按未注公差处理,此时尺寸公差与位置公差应遵守()。

A、公差原则B、包容原则C、最大实体原则D、独立原则

107、9(D)。

在两个平面平行度公差的要求下,其()公差等级应不低于平行度的公差等级。

A、垂直度B、位置度C、倾斜度D、平面度

108、9(D)。

在选择形位公差的公差等级时,通常采用()法。

A、计算B、试验C、分析D、类比

109、(B)。

与基准要素有功能关系,并给出位置公差要求的要素是()。

A、中心要素B、关联要素C、单一要素D、被测要素

0、0(B)。

图样上表示的要素均为()。

A、实际要素B、理想要素C、基准要素D、轮廓要素

1、(B)。

形位公差带的形状由被测要素的理想形状和给定的()所确定。

A、公差大小B、公差特征项目C、误差大小D、粗糙度

2、(A)。

零件几何参数误差的允许范围称为()。

A、尺寸公差B、对称度C、位置度D、跳动度

3、6(D)。

最大实体尺寸是()的统称。

A、孔的最小极限尺寸和轴的最小极限尺寸B、孔的最大极限尺寸和轴的最大极限尺寸C、轴的最小极限尺寸和孔的最大极限尺寸D、轴的最大极限尺寸和孔的最小极限尺寸

4、6(D)。

通常说来,作用尺寸是()综合的结果

A、实际尺寸和形位公差B、实际偏差与形位误差C、实际偏差与形位公差D、实际尺寸和形位误差

5、6(C)。

在公差原则中,实效尺寸是()综合形成的

A、最小实体尺寸与形位误差B、最大实体尺寸和形位公差C、最大实体尺寸和形位误差D、最小实体尺寸与形位公差

6、6(A)。

若某测量面对基准面的平行度误差为0.08mm,则其()误差必不大于0.08mm。

A、平面度B、对称度C、垂直度D、位置度

7、6(D)。

在生产中,有时用检测工件径向圆跳动的方法可测量()。

A、垂直度B、平行度C、位置度D、同轴度

8、7(B)。

标注()时,被测要素与基准要素间的夹角是不带偏差的理论正确角度,标注时要带方框。

A、平行度B、倾斜度C、垂直度D、同轴度

9、70(D)。

用径向全跳动测量()时,若跳动不超差则其误差也不会超差。

A、平面度B、直线度C、圆度D、圆柱度

1、7(C)。

最大实体实效边界用()来表示。

A、MMBB、LMVBC、MMVBD、LMB

121、00(A)。

表面越粗糙,零件的()。

A、应力集中B、配合精度高C、接触刚度增加D、抗腐蚀性好

122、0(C)。

评定参数()更能充分反应被测表面的实际情况。

A、轮廓的最大高度B、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C、轮廓算术平均偏差D、轮廓的支承长度率

123、0(D)。

车间生产中评定表面粗糙度最常用的方法是()。

A、光切法B、针描法C、干涉法D、比较法

124、0(A)。

选择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值时,下列论述不正确的有()。

A、受交变载荷的表面,参数值应大B、配合表面的粗糙度数值应小于非配合表面C、摩擦表面应比非摩擦表面参数值小D、配合质量要求高,参数值应小

125、0(D)。

下列论述正确的有()。

A、表面粗糙度属于表面宏观性质的形状误差B、表面粗糙度属于表面波纹度误差C、经过磨削加工所得表面比车削加工所得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值大D、介于表面宏观形状误差与微观形状误差之间的是波纹度误差

126、(B)。

表面粗糙度的基本评定参数是( )。

A、SmB、RaC、tpD、S

127、(D)。

双管显微镜是根据()原理制成的。

A、针描B、印模C、干涉D、光切

128、(B)。

基本评定参数是依照()来测定工件表面粗糙度的。

A、波距B、波高C、波度D、波纹

129、(C)。

Ra值的常用范围是()。

A、0.1~25μmB、0.012~μm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