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贯彻落实好全市乡镇经济工作会议精神.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571543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就贯彻落实好全市乡镇经济工作会议精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就贯彻落实好全市乡镇经济工作会议精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就贯彻落实好全市乡镇经济工作会议精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就贯彻落实好全市乡镇经济工作会议精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就贯彻落实好全市乡镇经济工作会议精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就贯彻落实好全市乡镇经济工作会议精神.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就贯彻落实好全市乡镇经济工作会议精神.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就贯彻落实好全市乡镇经济工作会议精神.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就贯彻落实好全市乡镇经济工作会议精神.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就贯彻落实好全市乡镇经济工作会议精神.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就贯彻落实好全市乡镇经济工作会议精神.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就贯彻落实好全市乡镇经济工作会议精神.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就贯彻落实好全市乡镇经济工作会议精神.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就贯彻落实好全市乡镇经济工作会议精神.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就贯彻落实好全市乡镇经济工作会议精神.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就贯彻落实好全市乡镇经济工作会议精神.docx

《就贯彻落实好全市乡镇经济工作会议精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就贯彻落实好全市乡镇经济工作会议精神.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就贯彻落实好全市乡镇经济工作会议精神.docx

就贯彻落实好全市乡镇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就如何贯彻落实好全市乡镇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作者:

————————————————————————————————日期:

 

就如何贯彻落实好全市乡镇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乡镇经济发展,柳锦州提出了5点意见。

一、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咬定发展不放松。

要认真做好农业这篇文章,科学调整产业布局和种植结构,提高农业产业规模效益,实现以农业产业化富民的目的;工业发展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结合本地实际,以招商引资加快工业化进程;旅游业发展要依托良好的生态条件,以建设惠州生态旅游后花园为目标,加强策划、宣传、推荐、包装,带动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要高度重视民生,关注民情,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我们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体现,各镇党委、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让他们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三、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规划、建设、管理好城镇,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

要认真汲取乡镇发展中的经验、教训,以规划为先导,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出现“城中村”现象,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为乡镇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要加快实施“固本强基”工程,选派懂经济、威信高、有活力的干部充实到镇村领导岗位上,提高领导班子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使镇村领导班子成为加快乡镇发展的强有力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五、加强对村民的教育,提高村民素质,加快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要引导农民树立城市观念、大局观念、法制观念,服从全市发展的大局,团结和依靠群众干事创业,把群众的力量统一到加快乡镇经济发展上来。

 

浅谈如何加快乡镇经济发展

乡镇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如何加快乡镇经济发展?

现提出如下几点思考:

一、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乡镇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加强产业实用技术培训推广,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订单生产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主导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利津镇围绕农业市场化、农民科技化、农村城镇化的目标,积极做好“三农”文章,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

在稳定粮食面积基础上,速生林、桑蚕、畜牧、水产等几个主导产业不断巩固发展,种养规模和效益不断增加。

大力实施绿色通道、宜林地拍卖、农田林网、村庄绿化等造林工程,造纸林面积达到1.83万亩、桑园面积达到6600亩。

把畜牧养殖作为全民创业的重要载体,通过龙头带、政策促、集体帮等措施,提高了群众的养殖积极性,实现新建畜牧养殖小区2个,全镇畜牧养殖小区达到27处,养殖专业户达到700多户,仅肉鸡、肉鸭养殖规模就达到170万只。

二、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乡镇发展的根本出路。

“抓大促小带中间”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

“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

“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

“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激励促动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同时,高度重视劳务输出,鼓励务工能人返乡创业,兴企办厂,发展地方经济。

  利津镇立足“能人创大业、百姓创家业”,让群众树立上企业是创业、搞种、养、加小项目也是创业的观念,立足自身实际,上马一些短、平、快项目。

镇政府对群众发展民营经济实行“三个不限”政策,即不限产业、不限规模、不限形式,能大则大、能小则小、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全镇已初步形成了“村村有产业、户户上项目、人人搞经营”的生动局面。

三、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乡镇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特色是品牌,是市场,是竞争力。

要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等综合因素,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道路。

“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利津镇鼓励引导群众按照“一户一业”、“一村一品”的方式,打造特色专业村、户。

全镇涌现出了枣园、三里、黄家3个商贸流通专业村,崔林、前宋、后宋、崔湾、前刘5个纺织专业村,后十四木材加工专业村,扈家滩铝型材加工专业村,买河化工专业村,大李、西冯等畜牧养殖,前十四、卜庙、后十四的造纸林等一批专业村和创业典型。

四、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乡镇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盘活城镇基础设施和闲置资产,对城镇无形、有形资产进行转让、拍卖、租赁,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逐步建立“投资-回收-积累-再投资”的良性运作机制。

坚持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引导民营企业向城镇靠拢,加快发展乡镇工业、旅游业、商贸业、服务业,加强各类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建设,不断繁荣城镇经济。

利津镇地处县城,搞好村庄规划尤为重要。

我们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服务,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

一是搞好城市重点工程的服务工作。

加强以镇驻地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对城区内路域进行绿化。

二是搞好农村规划、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完成了51个村庄的总体规划和长远规划,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制度,坚决制止和杜绝乱占、乱建现象发生。

三是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

枣园村已建成了高标准的别墅区、住宅楼和综合建材市场,三里村、黄家村借助**之际,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了新村并打造了一批特色商业街,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把推进招商引资作为乡镇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

努力造就一批专业招商队伍,实现招商工作的良性循环和引资层次的不断提升;围绕上下游项目配套,在产业招商上求突破。

围绕我镇石油化工、纺织、木材加工、等支柱产业,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进行项目包装和对外招商;围绕强化诚信服务,在以商招商上求突破。

加大软环境治理力度,健全跟踪服务机制;围绕打造利津镇品牌,在特色招商上求突破;把我镇生态特色、人文特色、创新特色和资源特色炒热、品牌叫响、形象提升,通过特色招商,实现资本和产业的集聚,推动乡镇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利津镇规划建设了1.5平方公里的利津镇工业园,形成县开发区重点安置大

项目,镇工业园集中安置中小项目互补互动的发展模式。

加快建设滨港路工业隆起带,将镇工业园、扈家滩综合工业园、城北民营园有机串联起来,打造“利陈经济带”的“黄金地段”。

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机关干部帮扶民营经济发展重点村、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增强对外商的吸引力,对民营经济放开政策、放开领域,让民营业者放开胆量、放开发展。

完善和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为外商提供周到细致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满足投资者的合理需求,做到从政策上放开,从资金上支持,在服务上到位。

采取切实有效的治理措施,杜绝抢装抢卸现象的发生,为外来投资企业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加快中心镇建设的对策措施中心镇是农村各类生产要素集聚的中心场所,也是我市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层次。

做大做强一批中心镇,对于带动我市城乡的发展,作用举足轻重。

如何来做大做强一批中心镇,我们提出如下对策措施:

第一,科学合理布局,切实提高中心镇的规划水平中心镇的合理布局应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客观性原则。

判定一个镇能否成为中心镇,基本依据是其地理位置、人口规模、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环境质量等客观条件及其能否在一定区域内的乡镇中起到“中心”的作用。

二是区位性原则。

中心镇的区位要适中。

良好的区位有利于信息、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二、三产业的发展。

三是辐射性原则。

中心镇应在依托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基础上能够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的经济发展。

因此,总的说,中心镇应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较强的经济实力,优越的区位条件等优势。

从目前我市19个中心镇的设置来看,数量偏多,有些镇规模偏小,空间布局也不尽合理,资源配置难优化,也容易造成重复投资建设。

结果是中心镇做不大做不强,在一个地区的中心作用不能很好发挥。

因此,要按照农村城镇化的总体要求,合理布局中心镇的设置。

总体思路是:

(1)相应减少数量,以利于形成加大对中心镇集中投入的格局。

全市以不超过10个中心镇为好。

江阴市可在澄东、澄南、澄西各选取一个,宜兴市可在宜东北、宜西北和宜南各选取一个,惠山区在锡西选取一个,锡山区在锡东、锡北各选取一个。

(2)继续合并乡镇,以利于扩大中心镇的规模。

应把中心镇周边的镇合并到中心镇,使每个中心镇一般都能达到10万左右的人口,促进较大区域范围内城镇的合理分工。

在这方面,浙江温州市做得比较好。

它们的中心镇一般都达到10万人口以上,其中有“中国农民第一城”之美称的苍南县的龙港镇,由五个乡镇合并而成,人口达到21万之多。

该镇现在已是副县级建制。

民政部领导去考察过,认为已符合建县级市的设置标准。

(3)合理定位分工,以利于形成每个中心镇各自的特色。

要通过合理定位分工,不断增强中心镇的综合实力,从而使每个中心镇真正成为一个较大区域内具有强大吸引力、集聚力、辐射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进一步提高规划水平是加快中心镇建设的首要环节。

有一流的规划才会有一流的中心镇。

一个好的规划,不仅是中心镇建设的纲领,也是中心镇管理的依据,更是中心镇竞争的资本。

我市许多中心镇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极富个性特色,尤其需要把规划真正放在龙头地位,不能在源头上留下败笔。

中心镇建设应立足21世纪,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实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建设成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在逐步提高档次的基础上向现代化小城市发展。

第二,加大改革力度,创新适合中心镇建设与发展的管理机制加快中心镇建设,必须积极探索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建设和发展模式,切实解决好体制约束、用地限制、人口与产业规模集聚度不高、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等深层次矛盾问题。

一是应根据中心镇与周边镇之间的经济联系状况,适时、合理的进行行政区划调整,使行政管理职能区域与经济辐射区域相一致,避免行政区划因素对生产要素流动、市场开拓、乡镇企业集聚的限制。

二是要多渠道吸引人口进入中心镇。

鼓励本市农民进入中心镇,提出符合城镇发展需要的外省市人口迁入中心镇的准入条件,对外省市人口可实行“投资性移民”(含购房投资)和“智力性移民”的准入政策。

形成有利于人口合理流动的机制,保持合理的中心镇人口规模与结构。

三是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方面,应在农业用地保持动态平衡的前提下,可采用“先占后补”,允许“延时平衡”办法,在市(县)区范围内适当集中调控用地指标,优先保证中心镇的建设用地。

建立配套的土地流转市场,通过市场机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效益。

四是在中心镇规划建设的范围内,探索农村集体土地以作价入股的方式参与中心镇开发建设途径,做到既保证农民的长期收益,又降低中心镇开发的土地使用成本,从而激发乡镇企业向中心镇迁移的积极性。

第三,加快产业发展,奠定中心镇建设的经济基础加快产业发展是中心镇做大做强的基础。

中心镇要根据全市产业布局的要求和各自功能的定位,以市场为导向,技术为依托,积极培育各自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根据“一业特强、多业发展”的要求,对各级认定的重点扶持行业和产品,鼓励和支持镇域范围内及周边镇的工业企业到中心镇的工业园区内发展,以提高中心镇乡镇企业的集聚水平,逐步形成规模经济。

这样,一方面能扩大生产规模,优化乡镇企业空间布局,从而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公共设施的区域共享;另一方面,可集聚更多的务工农民进中心镇就业。

对中心镇工业园区内的土地使用权,可由单一经济组织所有改为多级经济组织共有,建立工业用地调剂使用制度。

对周边镇在招商引资中引进的项目,凡落户在中心镇工业园区的,其经济指标计算在原镇区内。

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在中心镇形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

发挥中心镇集聚人口和生产要素的功能及连接大中城市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地兴办各种服务行业,发展各类综合性和专业性第三产业项目,以解决更多的离土农民进镇就业,增加这部分新一代居民的收入水平。

第四,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和完善中心镇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快中心镇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资金问题。

加快中心镇建设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心镇建设的资金应通过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和市场化多渠道拓展来共同解决。

首先,要加大各级政府对中心镇的财政支持力度。

(1)进一步完善中心镇的财政体制。

理顺市(县)区、镇两级财政体制,在中心镇建立独立的一级财税机构和镇级金库,做到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金库,统筹安排政府财力。

并根据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原则,协调市(县)区、中心镇两级财政的分配关系,合理确定中心镇的财政收支范围。

(2)中心镇范围内土地出让金中市与市(县)区两级政府的分成部分全额返还中心镇,与城镇建设相关的各项规费,也全部留于中心镇专项用于城镇建设。

(3)鼓励金融机构为中心镇的开发建设提供服务。

引导国有商业银行采取多种形式,为中心镇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

对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市、市(县)区、镇政府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

其次,要完善中心镇发展管理体系和市场化开发运作机制。

(1)按照乡镇集体资产授权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建立中心镇的多元化城镇建设投资公司,专门承担中心镇开发建设。

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可以吸纳国内外企业法人资本和各种社会资金参股入股,投资中心镇建设。

(2)加快中心镇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类法人和自然人以多种方式,参与中心镇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经营,鼓励各种投资公司、上市公司等参与中心镇的开发建设。

对有收益的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可合理确定服务价格,实行有偿使用。

第五,树立“绿色理念”,凸现中心镇建设的鲜明个性中心镇的建设和发展,要在展示城镇共性的同时,凸现出每个中心镇的个性。

一个城镇如同一个人,一定程度上,其自身个性的展示,往往最具吸引力和生命力。

在目前国内各城市竞相发展、争奇斗艳的情况下,条件并不十分优越的小城镇要想迎头赶上,必须着眼于发挥“后发优势”,深挖自身潜力。

在加快中心镇建设发展过程中,要树立“绿色”理念,实施“绿色”行动,建设“绿色”城镇。

这既不是一种单纯口号,也不是权宜之机,而是一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举措,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这一行动的最终目标就是围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消除自然、人文、法制上的一切有碍于中心镇全面发展的障碍和制约因素,营造“绿色”城镇环境,构筑“绿色”服务通道,推广“绿色”产品生产,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营造出天蓝、地绿、山美、水碧、居佳的优美自然环境和和谐融合的人文环境,营造出亲商、安商、富商的经济环境和廉明、文明、透明的法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惠、共生。

第六,完善社会支撑体系,大力增强中心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完善社会支撑体系,首先,要制定有利于吸引人口进入中心镇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心镇社会保障制度。

应在中心镇建立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

对进入中心镇务工、落户的农民,应实行与原城镇居民一样的就业政策,准予参加城镇社会保险。

鼓励征地农民在落实安置补偿、解决基本保障的前提下,更多地进入市场就业。

其次,要提高中心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标准和配套水平。

要按照“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配置水平要适度超前、生态环境要优于大中城市”的原则,加强中心镇的环保、绿化、道路、给排水、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加快中心镇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社会福利等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

只有优化和完善中心镇的社会支撑体系,为进镇农民、乡镇企业提供一个较为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才能使农民在实现由世袭农民向现代城镇居民转变的同时,也能实现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城镇化转变。

全面提高进镇农民的生活质量,由此,也进一步提高中心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加快中心镇建设步伐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邹忠欣黄翔宇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现代化的一篇重要文章,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千百万农民走向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如何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各级都在进行认真探索和实践。

本文认为无锡的农村城镇化不应走镇镇村村全面开花、同步推进之路,而应走优先发展中心镇的道路。

一、我市中心镇建设的基本现状自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以来,我市的小城镇建设已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经过新一轮的乡镇合并后,全市还有89个建制镇,其中有19个镇在1999年被省政府确定为重点中心镇(全省共222个)。

它们分别是江阴市的周庄、华士、利港、长泾、璜塘、青阳、祝塘镇,宜兴市的张渚、和桥、官林、周铁、徐舍镇,锡山区的张泾、安镇镇,惠山区的洛社、玉祁、杨市镇,滨湖区的华庄镇,新区的梅村镇。

这几年我市按照“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思路,加大了城市化的推进力度。

到2002年末我市户籍人口为438.58万人,小城镇常住人口逾150万人,全市城市化水平为59.1%。

在加快建设特大城市的同时,我市各级都十分重视重点中心镇的规划建设,把它作为加快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来加以大力推进。

近年来,各中心镇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地方特色”的要求进行建设。

目前,大部分中心镇已拉开了建设框架,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扩大镇区规模,加快乡镇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农村“三集中”的步伐。

一批初具现代化气息的小城市正在脱颖而出,与无锡这个特大城市形成了众星拱月、相互辉映的局面。

中心镇的迅速崛起,对加快无锡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是进一步扩大了镇区规模。

据统计,到2002年底全市19个中心镇建成区面积已达79.8平方公里,聚居人口已达96万。

各中心镇建成区面积均在2平方公里以上,聚居人口(加上外来人口)均超过2万人。

建成区规模达5平方公里以上的有:

江阴市的华士镇、祝塘镇、青阳镇、璜瑭镇、周庄镇,宜兴市的官林镇,惠山区的洛社镇,滨湖区的华庄镇。

中心镇规模的迅速扩大,更多地集聚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二是进一步加大了城镇基础设施投入。

近年来,全市19个中心镇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分年度推进的要求,加大了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力度。

据统计,3年来19个中心镇,共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约17亿元,建成居住房约137万平方米,建成道路264.8公里。

基本上每镇都建成了一条繁华的商业街道,一个繁荣的农贸市场,一个设施完备的环卫系统,一个环境优美的居民小区,一套完好的文化教育卫生设施,社会事业和生活设施正在逐步完善和配套,镇容镇貌日新月异。

随着区位条件和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中心镇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也逐步增强。

三是进一步加快了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各中心镇充分利用自己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区位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和第三产业,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镇级经济实力,增强了中心镇集聚要素的向心力和向周边乡镇的辐射力。

据统计,到2002年底,19个中心镇共有乡镇企业7627家,乡镇企业职工29.1万人,全部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639.7亿元,同比增长22%。

其中周庄、华士两个中心镇工业销售实现百亿大突破,周庄镇达126.4亿元,华士镇达121.2亿元。

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使中心镇的承载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功能日益放大,从而带来了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

四是进一步加快了农村“三集中”步伐。

中心镇建设的加快,有效地推进了农村人口向镇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三集中”步伐。

通过镇级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大力调整工业布局,建成了一批特色经济园区和专业化产业基地,以及高新技术园区,从而形成了集聚效应,改变了“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发展无序、资源浪费的状态。

据统计,19个中心镇规划工业园区面积25.1万亩,其中已建成园区面积达8.8万亩。

有2.5万多农民由世袭农民,一跃而成为新一代城镇居民。

农民的市民化加快了土地流转的速度,据统计,19个中心镇土地流转面积达3.1万亩,从而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规模经营的步伐。

二、优先发展中心镇的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市的城镇化水平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城镇化进程仍然滞后于工业化进程,日益成为无锡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城镇化进程发展比较快的浙江、广东等地的实践表明,加快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是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内需、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

如何进一步加快提高我市农村城镇化水平,我们简要归纳一下,大体有三条道路可供选择:

1、大中城市扩张模式,即通过继续扩大无锡特大城市和江阴、宜兴两个中等城市的规模来推动城镇化进程。

这种模式虽好,但要加快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显然是快不了的。

这是因为:

(1)大中城市大量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改革开放以来,无锡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农村,主要得益于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来吸纳的。

而城市工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不要讲能吸纳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连自身的下岗和失业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城市的发展。

(2)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适应能力不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接受的教育要比城市劳动力少,劳动技能素质相对要低一些,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城市对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的就业市场相对较小。

(3)农民转移到城市生活付出的成本较大。

2002年,我市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是5860元,除去生产、生活、教育等的必要开销,农民的可支配性收入所剩无几。

在对农民的信贷歧视未有改观的情况下,到大中城市买房置业,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无疑是天方夜谭。

因为到大城市生活要负担更大的生活开销,如果在收入未有同步较大增长的情况下必然带来生活质量的降低。

2、小城镇模式,即通过79个建制镇(现有89个建制镇,扣除在无锡市区的8个镇及江阴、宜兴的城关镇),全面开花来推动城镇化进程。

这种模式虽然可以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但全面开花带来的结果是:

一是规模偏小。

规模在二、三万人口的中、小建制镇,在一定程度上是很难集聚起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的人气的。

二是代价太大。

若每个乡镇全面铺开,必将导致城镇建设资金和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是以镇论镇。

有些建制镇很少考虑本镇在区域经济和区域城镇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导致不同的小城镇之间、小城镇与城市之间缺乏有效的分工与协作,难以发挥整个城镇体系的综合效益。

也势必会造成规划无特色、建设无风格、产业无优势、城镇无形象、总体无品味,使小城镇变城了所在区域不同规模城镇的简单“克隆”,造成重复建设、投资分散,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无法实现区域性共建共享,实际利用率很低。

3、中心镇模式,即通过加强中心镇建设,有重点有层次地来推动城镇化进程。

科学地选择一批中心镇,结合其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优先把中心镇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规模、集聚一定人口,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对周边地区有较强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区域经济文化中心,最终形成大城市(无锡)—中等城市(江阴、宜兴)—中心镇(今后发展为小城市)—一般镇的比较合理的城镇梯次结构。

加快中心镇建设,可以扬长避短,解决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从而推进我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这不失为是当前我市推进农村城镇化的一种最佳选择。

这是因为:

第一,可以节省投资成本。

据有关研究部门测算,城镇建设每平方公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