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71988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5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docx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综合基础知识.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docx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

教育学综合知识整合

【第一部分教】教育与教育学

1.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有: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2.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3.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

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4.从对象看分为:

个体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派生功能)。

5.从呈现形式看分为:

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6.生物起源说代表:

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

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动。

7.心理起源说代表:

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模仿。

8.劳动起源说代表:

米丁斯基、凯洛夫。

认为教育是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9.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的问题上坚持:

劳动起源说。

10.教育起源于:

生产劳动。

11.原始社会教育:

在生产劳动中进行,无阶级性,教育水平低下。

12.夏朝代有了教育形态,周王朝建立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有了:

国学、乡学之分。

13.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

六艺之学(礼、乐、射、御、书、数)

14.封建社会教育:

宋代以后,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明代:

八股文。

15.七艺:

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16.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7.德国最先普及义务教育。

马丁路德提倡公费设立学校。

18.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教育问题。

19.孔子主张:

有教无类。

教学原则与方法:

乐学与立志、学、思、行并重、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内容:

六艺、四教:

文、行、忠、信。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世界上第一篇研究教育的专著是:

《学记》提出(教学相长、尊师重道(师严而后道尊)、长善救失、藏息相辅、相观而善、预与时)

21.朱熹: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22.苏格拉底教学法:

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23.最早有启发式教学思想的中外教育学家分别是:

孔子、苏格拉底、

24.柏拉图:

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25.亚里士多德:

教育遵循自然原则,历史上首次提出。

26.开始运用心理学知识来论述教育问题是在教育学发展的:

独立形态阶段。

27.培根:

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

28.夸美纽斯:

“教育学之父”,代表作《大教学论》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及教学原则、提出“泛智”思想。

29.洛克:

提出白板说、绅士教育。

30.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之父”、《普通教育学》编制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四段教学法:

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应用(五段))。

31.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32.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探讨社会主义教育原理,并且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学家是:

凯洛夫《教育学》。

33.实验教育学:

梅一曼、拉伊;

34.文化教育学:

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35.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克伯屈;

36.批判教育学:

鲍尔斯、金蒂斯、布厄迪尔。

37.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里起源论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

教育的社会属性

38.最早提出教育性原则的是;赫尔巴特。

39.“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观点提出者:

孟子。

40.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是: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41.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以儿童为中心、学校即社会、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独立发展观、以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教育即学生经验的不断增长。

42.曾提出“教育遵循自然”观点的教育教有:

夸美纽斯、亚里士多德、卢梭。

43.20世纪以后现代教育的新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简)

44.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重视学前教育,强化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各国教育交流日益频繁,教育国际化凸显。

45.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研究基础和研究范式呈现多样化。

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教育学科体系。

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加强了自身的反思,形成教育学的元理论。

2、教育与社会发展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反映了教育与:

政治的关系。

3.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科学知识。

4.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教育能够保存、整理、传播、融合、创造文化。

5.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它是由:

精神、物质、制度文化整合而成的。

6.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7.教育具有:

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人口功能。

8.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

舒尔茨。

9.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生产力

10.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政治经济制度

11.学生文化的成因有:

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

1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

教育促进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教育促进科学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

13.如何理解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

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目的的确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具有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作用;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3.教育与人的发展

1.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互补性和具有最佳发展期等特性。

2.一个先天失明者的听觉、触觉等方面往往会获得超常发展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互补性

3.“拔苗助长”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

顺序性。

4.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

不平衡性规律,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在最短时间取得最佳效果。

5.因材施教的依据之一是遗传因素的差异。

6.洛克的白板说属于:

环境决定论,外铄论。

7.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物质前提。

8.“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有影响的是:

环境。

9.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是人的潜能的完善,这种理论是:

内发论。

10.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

基因复制。

11.“孟母三迁”的故事反映了环境对人影响的重要性。

12.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是:

关键期、

13.因材施教的原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个别差异性

14.影响人的发展的可能性因素有:

生产力、社会关系、环境、教育、

15.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体现在:

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起迄时间上、达到成熟时期上的进程的不同。

16.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出生到长大,低级到高级,量变到质变。

阶段性(阶段特点不同,前后规律更替过渡)

不平衡性(不同年龄、方面)

个别差异性(遗传、环境、教育、自身主观能动性)

互补性(心理、生理机能互补)

17.简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环境、学校教育、自身主观能动性。

18.论述学校教育在人发展的过程中起何作用: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根据对个体的要求,对不同年龄、不同人才培养相应调整)

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目标明确、时间集中、专人指导)

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价值(普遍和基础性,有长远价值)

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核心部分是:

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的规定、

2.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具体作用包括:

激励、评价、向导作用。

不包括示范作用。

3.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赖于社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服务,这种观点是:

社会本位论。

4.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该学说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A.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指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二自由发展的人;

B.社会条件决定了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

C.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上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D.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E.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到实现。

F.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6.美育就是对学生进行:

审美教育

7.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世纪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8.素质教育如果丧失了统一性,就意味着任何一种不相干的教育都可以贴上“教育”的标签,素质教育也就不存在

9.“君子欲化成民俗,其必由学乎”体现了:

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

10.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坚持个人本位论的代表有:

卢梭

11.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涂尔干、柏拉图、巴格莱

12.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作用的是;德育

13.教育目的要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是:

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14.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类进行教育改革的依据。

15.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是:

社会主义制度。

16.素质教育思想中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5、教育制度

1.当前世界各国都异常重视教育的制度化设计,一国教育制度的主体部分是:

学校教育制度。

2.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教育体制。

3.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

4.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葵卯学制

5.“活到老,干到老,学到老”体现的是:

终身学习的教育理论

6.1970年,教育学家保罗朗格朗提出:

终身教育的思想。

7.学校教育系统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制度发展进入了:

制度化时期。

8.我国颁布的第一个近代学制是:

壬寅学制

9.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是:

单轨学制

10.英国的学制是典型的:

双轨学制

11.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那些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12.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的内容有:

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学校衔接关系、

6、学生与教师

1.根据《儿童权利公约》,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

2.根据《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学生的受教育权主要包括:

学习权、公正评价权、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

3.教师未经学生同意,按考分高低排列名次,发布公榜即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4.教师私自拆封学生信件侵犯学生:

隐私权。

5.教师的职业就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6.教师职业最大的特点在于:

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7.简述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传道授业者、朋友、榜样、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研究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新课改对教师角色扮演的新要求。

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8.教师劳动的性质是复杂而又繁重的培养人的脑力劳动。

9.“教育机智”最能反映教师劳动的:

创造性特点。

10.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体现了教师工作的:

主体性、示范性。

11.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

连续性和广延性、

长期性和间接性、

主体性和示范性、

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12.简述教师的权力包括哪些:

教育教学权(最基本)、

科学研究权、

管理学生权、

薪资休假权、

民主管理权、

进修培训权。

13.教师的基本素养:

职业能力素养(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综合能力素养)

职业道德素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健康的心理,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

14.成为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达到符合的学历、

具备相应专业知识、

符合与职位相称的其他规定、如语言表达能力、身体状况等。

15.当今社会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包括:

职前培训、入职辅导、在职培训。

16.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师生关系内容包括:

民主平等、爱生尊师、心理相容、教学相长

17.学生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示范性

18.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赫尔巴特

19.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本性要求是指教师应当具备:

学科专业知识素养

20.学校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21.孟子说“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在强调教师的:

教学技能

7、课程

1.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称为:

经验课程

2.作为一名教师,学校要求你结合自己专业特点,开发一门拓展学生兴趣与爱好的选修课程,主要依据是:

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学生发展。

3.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可将课程分为: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4.潜在课程是指在课程方案和学校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组成部分,属于潜在课程的有:

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受到的影响;校风、班风等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影响。

5.下列属于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

社会、知识、儿童

6.出现最早、影响最广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为代表的课程理论是:

学科中心课程论

7.我国义务教育的课程方案应当具备的基本特征: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8.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体现在:

国家课程标准

9.一门学科在普通教育阶段只教一次,这是教材排列的:

直线式

10.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是:

泰勒

11.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

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12.为防止教师教学陷入学科本位,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新的程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表现在:

学习领域方面。

13.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14.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

学习者、促进者

15.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生观是:

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6.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法包括: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17.新课程的评价强调“外部评价”走向“内部评价”重视内外结合的评价,突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

18.为了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三级课程是:

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

19.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泰勒

20.新课程标准中,学习目标的类型不包括;理解与记忆

21.注重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的课程是:

拓展型课程

22.课程计划的中心是:

设置教学科目

23.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24.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

课程目标

25.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评价的核心是;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26.在对待师生关系方面,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强调:

尊重、赞赏

27.属于综合课程的有:

核心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

28.课程目标确定的三方面依据:

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29.课程计划主要有:

学科设置、课时分配、学周安排、学科顺序、学年编制组成

30.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

安排课程表、

分析教学任务、

研究学生学习特点、

确定教学模式、

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组织教学活动、

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31.简述教课书的作用:

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材料;

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是教学目标、内容、范围、任务划分的依据;

是合理统筹联系其他学科关系、理论、实践的工具

8、教学

1.对于中小学而言,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教育过程的本质是:

教育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3.教学过程和科学探索的过程有本质的区别。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

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有领导的认识

4.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是: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5.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起:

主导作用

6.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7.观看录像带时洒下大量碎纸片,让学生体现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

模象直观

8.“拔苗助长”违背了:

循序渐进原则

9.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要求贯彻:

量力性原则

10.讲授法可以是:

启发式或者注入式

11.教师通过问答形式引导学生获取和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谈话法(即问答法)

12.属于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

13.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试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

演示法

14.某老师尝试采用探究性教学方式,全班30人分组方式最合适的是:

学生课前自愿分组,每组5至6人,上课前交分组名单给老师

15.某教师讲授《春》时,用多媒体播放江南水乡春景,创设真实具体生动的场景,教学方法是;情景教学法

16.班级授课制的实施在我国始于:

清末

17.最早在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度的教育家是:

夸美纽斯

18.教学评价不等同于测量和测验。

19.“矮个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相对评价

20.语文老师与小红谈话时说,根据你的表现,你学习效果虽然不是很理想,但是非常努力,注意改进方法,相信成绩会不断提高。

“其中的评价属于:

形成性评价。

21.教学实施过程通常由:

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和课外辅导组成

22.教师依旧对学生需要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是:

教学设计

23.测验时,有信度不一定有效度,有效度一定有信度。

24.把两个或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复式教学

25.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可以用以下几个字概括:

班、课、时

26.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领会知识

27.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学习:

间接经验实现的

28.我国古代《学记》中说:

学不躐等,这体现了:

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29.上课时整个教学的:

中心环节

30.《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是:

循序渐进原则

31.导生制的管理模式出现在19世纪初的:

英国

32.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

学生的主体作用

33.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4.为了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贯彻:

直观性原则

35.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36.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的测定称为:

总结性评价

37.在学生学习心知识之前,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摸底考查,这属于:

诊断性评价

38.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钻研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39.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的培养人才;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

强调教学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40.理论联系实际,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41.贯彻理论联系实际: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在教学中两者要结合起来;

补充必要乡土教材

42.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与教育学相结合原则、量力性原则。

9、德育

1.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

品德的教育

2.从本质上来说,德育过程是:

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3.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德育方法

4.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里因素构成,基础是:

知;关键是:

5.德育的教育顺序不是固定不变的。

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7.德育过程是对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调节与控制,它的基础是:

活动和交往

8.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简单粗暴讽刺挖苦的做法违背了:

疏导原则

9.德育教育联合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这体现了德育的: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0.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报告、讨论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是:

说服法

11.学校通过美化环境,让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发挥教育影响培养学生品质的方法是;陶冶教育法

12.某校围绕感恩主题,全校师生一起举办系列时间活动,以培养学生感恩父母和他人的传统美德,这种做法是:

实际锻炼法

13.某班将表现好、进步大的学生照片贴在“明星墙”上以示奖励,这样的方法是:

品德评价法

14.“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条德育原则体现了: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15.我国各级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

说服教育法

16.马卡连柯提出,,要尽量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的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17.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情是动力

18.“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10、班主任与班级

1.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和最为经常的工作是: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2.班主任的工作意义包括:

是班级、教师集体的组织者和灵魂;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者;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的纽带

3.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4.规范是班集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准则

5.建立良好班集体的策略主要有:

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建立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6.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是:

形成正确舆论和良好班风

7.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的管理方式是:

平行管理

8.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是:

观察法

9.班主任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进行小结与评价,这项工作是:

操行评定

10.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是:

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11.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著名教育家是:

埃拉斯莫斯

12.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13.班主任如何培养班集体?

确定班级体的发展目标;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14.班主任的工作?

常规工作:

了解和研究学生;

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建立学生档案;

个别教育;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学生操行评定;

撰写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个别工作:

对先进生和后进生的教育,班级活动的组织工作

15.班主任如何做个别教育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