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习题总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73118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习题总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土壤习题总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土壤习题总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土壤习题总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土壤习题总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土壤习题总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土壤习题总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土壤习题总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土壤习题总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土壤习题总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土壤习题总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土壤习题总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土壤习题总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土壤习题总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土壤习题总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土壤习题总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土壤习题总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土壤习题总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土壤习题总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土壤习题总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壤习题总汇.docx

《土壤习题总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习题总汇.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壤习题总汇.docx

土壤习题总汇

土壤学期中复习题(2004)

概念题:

1、土壤:

土壤是地球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圈:

土壤在地球表面以不连续的状态分布于陆地表面。

3、土壤生态系统:

是土壤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构成的整体。

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的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以及土壤内部水、气、固体物质等环境因子。

4、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应。

5、自然肥力:

P289自然肥力是土壤在自然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肥力,它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6、原生矿物:

P23由岩浆冷凝而形成的矿物。

它们是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最初来源。

7、次生矿物:

P24原生矿物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的新矿物。

8、粘土矿物:

粘土矿物是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在地表经风化淋滤作用及沉积作用的产物,形成并稳定于地表特定水热条件。

粘土矿物是层状的铝硅酸盐和次生的硅、铝、铁氧化物。

9、硅氧四面体:

它是由4个氧原子和1个硅离子组成的四面体结构单元,其属于层状铝硅酸盐粘土矿物的一种基本结构单元。

10、铝氧八面体:

它是由6个氧离子和1个铝离子在空间形成的一个八面体机构单元,6个氧离子分上下两层交错排列,铝离子位于中心。

其属于层状铝硅酸盐粘土矿物的一种基本结构单元。

11、同晶替代:

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而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使土壤具有保肥能力。

12、铝氧片:

两个铝氧八面体通过共用棱边上的两个OH连接起来,在水平方向上发展而形成的一片层结构,称为铝氧片{n[Al4(OH)12]}。

13、硅氧片:

多个硅氧四面体通过共用底层的3个氧原子在水平方向发展而形成的一个片层结构。

14、2:

1型粘土矿物:

就是由两个硅氧片和铝氧片相结合,铝氧片夹在两个硅氧片之间的的矿物,代表矿物为蒙脱石

15、有机质:

是指进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物质,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系列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土壤中所有的有机化合物都是含碳的有机化合物,所以,又称为土壤有机碳。

16、腐殖质:

腐殖质是土壤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类结构复杂、性质稳定的特殊性质的高分子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具有三种基本成分,即芳核结构、含N有机化合物及复环形式碳水化合物。

17、胡敏酸:

又称褐腐酸,是可用NaOH提取但不容于pH为2的酸性溶液,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0-100000的物质。

胡敏酸由芳香环、环状氮的肽键组成。

94页

18、矿物化作用:

有机物质进入土壤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水和CO2,并释放出其中的矿质养分和能量的过程。

157页

19、腐殖化作用:

各种有机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

20、腐殖化系数:

有机物料经历一年的腐解后残留的腐殖质数量,与一年前施入土壤的有机物质数量的比值,称为该种有机物料的腐殖化系数。

158页

21、激发效应:

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残体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这种矿化作用称之为新鲜有机物对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激发作用,或激发效应。

22、土壤微生物:

土壤中生活着数目众多的微小生命体。

主要指土壤生态系统中体积小于5*10

m

的生物体总称,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原生生物、病毒和小型藻类。

23、土壤酶:

是指土壤中的聚积酶,包括游离酶、胞内酶和胞外酶,主要来源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植物根系分泌物和动植物残体腐解过程中释放的酶,是一类具有催化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

24、菌根:

土壤的某些真菌侵染或寄生在植物根系中,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体,这种真菌与根系的联合共生体成为菌根。

25、根圈微生物:

生活在植物根圈中的微生物一般称为根圈微生物,同根圈外相比其群落表现一定的特异性。

26、土壤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是一类单细胞动物,结构简单,数量多,分布广,形态差异大,大小范围由几微米到1cm以上。

各类土壤中都有原生动物,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土壤中原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差异。

常见的土壤原生动物有:

变形虫,纤毛虫

27、土粒:

土壤颗粒是指在岩石、矿物的风化过程及土壤成土过程中形成的碎屑物质,它是构成土壤固相的基本组成。

28、土壤粒级:

按土粒大小和其特性将土壤颗粒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

29、质地:

土壤最基本的物理性质之一,指土壤中各粒级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比组合

30、土壤容重:

指单位容积(包括孔隙在内)的原状土壤的干重,单位是g/cm3,也称为干容重,以ρb表示,其含义是干土里的质量与总容积之比,计算式为:

ρb=Ms/Vt=Ms/(Vs+Va+Vw)

31、土壤孔度:

单位土壤容积内各种大小孔隙容积所占的百分数,表示土壤中各种大小孔隙度的总和

32、当量孔径:

将形状不规则的土壤孔隙视为毛细管,与真实土壤具有相当的水吸力的毛细管孔径叫做当量孔径

33、粘粒:

粘粒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产物,是土壤中最细小的部分,又称为土壤无机胶体。

(P25)

34、质地剖面:

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截面。

一般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水平层状构造,在野外以其颜色、质地、结构、松紧、根系分布状况、新生侵入体等区分。

(土壤学实验书P19)

35、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一词实际上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各种不同的结构体的形态特性;二是泛指具有调节土壤物理性质的“结构性”。

(P30)

36、团粒结构:

是指在腐殖质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形成近似球形较疏松多孔的小土团,直径在0.25—10mm之间,直径<0.25mm的成为微团粒。

(P32)

37、毛管持水量:

借助毛管作用而保持在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含量

38、毛管悬着水:

由地面土壤中后,在毛管力的维持下,不受重力影响下移,保持在土壤毛管孔隙中,与地下水无联系的水分

39、毛管作用:

亲水性材料的毛细管插入水中,水气界面上出现凹形弯月面,液体表面即因张力产生附加压强,使毛细管中的水面上升到水面以上某一高度的作用

40、土壤水势:

在各种力的作用下,土壤水的自由能与纯水自由能的差值

41、基质势:

由吸附力和毛管里所制约的土水势成为基质势。

42、压力势:

在土壤水饱和的情况下,土壤中的空隙都充满水,并连续成水柱,土壤水由于受静水压力而产生土水势变化。

43、饱和导水率:

导水率Ks是单位水势梯度下土壤水的通量。

饱和导水率是常数,是土壤导水率的MAX值。

44、土壤水吸力:

土壤基质对水分的吸附和保持能力。

45、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是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是随着土壤含水率而变化的关系曲线。

又称土壤持水曲线。

横坐标表示土壤含水量,纵坐标表示土壤水吸力或者土水势。

46、SPAC:

植物从土壤中吸水然后经过叶面蒸腾到大气中去,可以看做是一个统一物理过程的连续体系,把这个体系称为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英文缩写成SPAC。

47、土壤水入渗:

指地面供水期间,水进入土壤的运动和分布过程。

入渗一般是指水自土表垂直向下进入土壤的过程。

48、土面蒸发:

土壤水不断以水汽的形态有表土向大气扩散而逸失的现象称为土面蒸发。

49、土壤通气性:

土壤通气性是指土壤气体与大气不断进行气体交换的能力。

土壤通气性只要取决于通气孔隙的数量与大小。

50、土壤导热率:

在单位厚度(1CM)的土层,温差为1°C时,每秒钟经单位断面(1CM2)通过的热量焦耳数(λ)。

51、土壤呼吸:

土壤从大气中吸收O2,同时排出CO2的气体扩散作用,成为土壤呼吸。

52、呼吸商:

把土壤中CO2的释放量与O2的消耗量的体积比定义为土壤的呼吸商,并指出在土壤通气良好的条件下,RQ约为1.

53、气体扩散:

指气体分子由浓度大(或分压大)处向浓度小(或分压小)处的运动,它是由气体分子的热运动(或称布朗运动)引起的。

一般认为扩散作用是土壤气体与大气进行交换的主要机制。

部分发生在气相(气相扩散),部分发生在液相(液相扩散)。

54、Eh:

指由于溶液中氧化态物质和还原态物质的浓度关系而产生的电位.

55、土壤通气性(soilaeration):

是泛指土壤空气与大气进行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通气的能力。

56、土壤热容量:

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

一般以C代表质量(重量)热容量,Cv代表容积热容量。

C的单位是(Jg-1℃-1),Cv的单位是(Jcm-3℃-1)。

C与Cv的粗略关系是Cv=C·ρ,ρ是表示某物质的密度(gcm-3)。

57、土壤导热率:

在单位厚度(1cm)土层,温差为10C时,每秒钟经单位断面通过的热量焦耳数(λ)。

其单位是J/(cm-s-0C)。

58、土壤热扩散率:

在标准状况下,在土层垂直方向上每厘米距离内,10C的温度梯度下,每秒流入1cm2土壤断面面积的热量,使单位单位体积土壤所发生的温度变化。

其大小等于土壤导热率/容积热容量。

59、土壤热状况:

描述土壤热量收支平衡的物理量,土壤温度和土壤热通量是表征土壤热状况的主要参量。

62、成土因素:

又叫土壤形成因素,是指影响和决定土壤形成方向、发育程度和特征特性的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时间;人为因素指垦殖、耕作、施肥、灌排等。

在不同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壤。

63、双电层:

当静电引力与热扩散相平衡时,在带电胶体表面与溶液的界面上,形成了由一层固相表面电荷和一层溶液中相反符号离子所组成的电荷非均匀分布的空间结构,称为双电层。

双电层结构包括微粒核、决定电位离子层和补偿电位离子层三部分。

见PPT和P105

64、胶粒:

土壤中颗粒直径在1-100nm之间(在长、宽、高三个方向上,至少有一个方向在此范围内)的土壤固体颗粒。

P88

65、扩散层:

补偿电子层中,非活性离子层以外,离胶核较远的补偿离子被吸附得较松,有较大的活动性,可自由扩散到周围溶液中进行离子交换反应,能被植物吸收利用,这部分补偿离子组成交替的扩散层。

它是保持土壤速效养分的主要场所。

(P106,P105有图)

66、阳离子吸附:

相同的土壤胶体可同时吸附着阳离子和阴离子,但一般以阳离子为主。

因为在自然条件下,土壤胶体一般带负电荷较多,故在土壤中阳离子吸附作用更为普遍。

阳离子吸附作用是土壤保肥和供肥性的机理所在。

67、专性吸附:

指离子与土壤固相表面形成化学键而被固定在胶体表面的吸附作用。

68、负吸附:

负吸附是指土壤胶体表面的离子浓度低于整个溶液中该离子浓度的现象。

如NO3-在土壤中的吸附。

69、盐基离子:

指K+、Na+、Ca+2、Mg+2、NH4+等阳离子。

是土壤吸附的交换性阳离子中的一类。

(P108)

70、潜性酸:

由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和Al3+所产生的酸度,这些致酸离子只有在离子交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时,才显出酸性。

(P120)

71、水解酸:

采用弱酸强碱盐类的溶液(通常用的是pH8.2的1MNaACO(醋酸钠)浸提土壤,把绝大部分的交换性H+和Al3+交换出来而形成的酸度。

(P120)

72、交换酸:

用中性盐溶液(KCl、NaCl、BaCl2等)处理酸性土壤时,土壤胶体上交换性的阳离子大部分被浸提剂中的阳离子交换下来进入溶液。

此时,交换性H+可使溶液酸性增加,而交换性Al3+因水解,也使溶液酸性增加,此时H+和Al3被+交换出来形成的酸度。

(P120)

73、ESP:

土壤胶体上吸附的交换性钠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比,又叫钠碱化度或钠化率。

74、土壤EH: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由于溶液中氧化态物质和还原态物质的浓度关系而产生的电位。

75、土壤缓冲性:

狭义:

把少量的酸或碱加入到水溶液中,则溶液的pH值立即发生变化;可是把这些酸碱加入到土壤里,其pH值的变化却不大,这种对酸碱变化的抵抗能力,叫做土壤的缓冲性能或缓冲作用。

广义:

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对营养元素、污染物质、氧化还原等同样具有缓冲性,具有抗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76、CEC:

(阳离子交换量)单位质量土壤所能吸附的可交换性阳离子总量。

77、BSP:

即盐基饱和度,指土壤中交换性盐基占全部交换性阳离子数量的百分数。

78、可变电荷:

是指当土壤中PH发生变化时,土壤胶体表面从介质中吸收或释放离子,从而使土壤电荷数量和性质发生变化,此随土壤PH而发生变化的电荷即可变电荷。

79、永久电荷:

是在粘土矿物的形成过程中伴随着同晶替代作用产生的电荷。

80、比表面积:

单位质量土壤颗粒所具有的表面,单位是

 

问答题:

1、土壤的本质是什么?

其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

土壤本质是地球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基本特征:

(1)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2)具有多孔多相性

(3)具有垂直分层性

2、土壤有哪些主要功能?

如何看待土壤的重要性?

答:

功能:

(1)是具有生命力的多孔介质,对动植物生长和粮食供应至关重要。

(2)净化储存水分。

(3)是具有复杂物理、化学和生物及生物化学过程的自然体,直接影响养分循环和有机废弃物处理。

(4)土壤陆地与大气界面上气体与能量的调节器。

(5)生物的栖息地,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6)环境中巨大的自然缓冲介质。

(7)常用的工程建筑材料。

重要性:

(1)土壤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是再生的、数量有限的、质量具有可变性、空间分布上具有固定性的资源。

(2)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

(1)养分因素指土壤中的养分贮量、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主要取决于土壤矿物质及有机质的数量和组成。

(2)物理因素指土壤的质地、结构状况、孔隙度、水分和温度状况等。

它们影响土壤的含氧量、氧化还原性和通气状况,从而影响土壤中养分的转化速率和存在状态、土壤水分的性质和运行规律以及植物根系的生长力和生理活动。

(3)化学因素指土壤的酸碱度、阳离子吸附及交换性能、土壤还原性物质、土壤含盐量,以及其他有毒物质的含量等。

它们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土壤养分的转化、释放及有效性。

(4)生物因素指土壤中的微生物及其生理活性。

它们对土壤氮、磷、硫等营养元素的转化和有效性具有明显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矿化作用,增加土壤中有效氮、磷、硫的含量;②进行腐殖质的合成作用,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③进行生物固氮,增加土壤中有效氮的来源。

4、为什么说土壤是农业的基础?

答:

因为在农业生产中,土壤具有

(1)营养库的作用

(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

(3)雨水涵养作用生物的支撑作用

(4)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随着农业的发展,新品种不断出现,粮食单产不断提高,对土壤肥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且品种再好,如果没有土壤养分和水分,粮食产量也不能持续提高,所以说土壤是农业的基础。

5、为什么说土壤是一种具有再生作用的自然资源和独立的历时自然体?

答:

首先,土壤资源作为农业的生产资料,只要科学地用养土壤,不断补偿和投入,完全有可能保持土壤肥力的永续利用。

所以,土壤资源与煤炭、石油、矿石等非再生资源有区别,可以永续利用。

其次,土壤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独立性:

具有自身发生发展、长期演变的历史过程和不同于其他物质实体的本质特性

(2)历史性:

土壤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千百万年逐渐形成的。

每形成1厘米的土壤大约需100-400年,在石灰岩上则需要10000年。

(3)自然性:

土壤的形成是自然因素和时间长期综合作用的产物

6、土壤和土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答:

区别:

土地和土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土地是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及其以上、以下一定幅度空间范围内的全部环境要素(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以及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作用于空间的某些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而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能够生长植物的、具有生态环境调控功能、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矿物质与有机质的疏松混合物。

联系:

土壤是组成土地的重要要素。

7、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如何?

答: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体与其生存环境构成。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层次,在各个生态系统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这与其重要作用是分不开的

(1)是具有生命力的多孔介质,对动植物生长和粮食供应至关重要

(2)净化与储存水分(3)是具有复杂物理化学和生物及生物化学过程的自然体,直接影响养分循环和有机废弃物的处理。

(4)土壤陆地与大气界面上其已与能量的调节器,如温室气体的排放与温室效应和土壤生物化学过程密不可分。

(5)是生物的栖息地,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6)是环境中巨大的自然缓冲介质。

(7)是常用的工程建筑材料。

可见土壤对生物群体(人、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地形、地貌、气候)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土壤在各个生态系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8、试比较高岭石矿物和蒙脱石矿物在性质上的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答:

性质上差异:

(1)高岭石无膨胀性,蒙脱石胀缩性大

(2)高岭石同晶替代作用较弱,蒙脱石同晶替代现象普遍

(3)高岭石粘着性可塑性较弱,蒙脱石则极强。

产生差异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由其晶层结构决定的:

高岭石是1:

1型的晶层结构,单位晶胞的分子式可表示为Ai4Si4O10(OH)8。

1:

1型层状铝硅酸盐的单位晶层有两个不同的层面,一个是由具有六角形空穴的氧原子层面,一个是由氢氧构成的层面。

蒙脱石是2:

1型的晶层结构,单位晶胞的分子式可表示Al4Si8O20(OH)4·nH2O。

2:

1型层状硅酸盐的单位晶层的两个层面都是氧原子面。

故高岭石两个晶层的层面间产生了键能较强的氢键,膨胀系数一般小于5%。

高岭石层间距约为0.72nm。

无膨胀性。

蒙脱石晶层间距变化在0.96-2.14nm之间,胀缩性大。

同样由于有氢高岭石电荷数量少阳离子交换量少,故同晶替代作用较弱。

蒙脱石电荷数量大,同晶替代现象普遍。

高岭石胶体特性较弱,颗粒较粗,比表面积小,故粘着性可塑性较弱。

蒙脱石胶体特性突出,较细,比表面积大,故粘着性可塑性强。

9、人们常把砂性土和粘性土看成不良的土壤质地,你认为对吗?

为什么?

答:

不对。

砂性土和粘性土是否是不良的土壤质地是相对而言的,这是由该土壤质地对所要种植的作物是否合适来决定的。

如花生、西瓜喜温,适宜在砂性土壤上种植。

这是由各种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决定的。

10、改良砂、粘性土一般常用的有效措施是什么?

为什么?

答:

砂性土土壤颗粒粗,大孔隙多,通透性好;保水性差;养分含量少,分解快;比热容小,昼夜温差大。

故对砂性土的改良措施有:

(1)营造防护林,种树种草,防风固沙

(2)其次选择宜种作物(喜温耐寒作物);(3)加强管理,如采取平畦宽垄、种子深播、播后镇压、早施肥、勤施肥、勤浇水、水肥少量多次等措施。

粘性土土壤颗粒细,大孔隙少,通气性不良;保水性好,但易内涝;养分多分解慢;热容量大,含水多,升温慢,温差小。

故对粘性土的改良措施有:

少水少肥。

根据水源条件种植水稻或水旱轮作,都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11、旱地的土壤质地剖面构型,一般认为以“砂盖垆“较为理想?

为什么?

答:

砂盖垆是上砂下粘、上轻下重、上松下紧的土体构型。

旱地里,粘土层的非饱和导水率高于砂土层的导水率,所以砂盖垆最初的入渗速率高,当水下渗到粘土层时,因粘土层的非饱和导水率高,水并不立即下渗,这样有利于保水供肥。

另外这样的质地剖面排列,有利播种、出苗、扎根和生长,耕性好,管理方便,故一般认为以“砂盖垆”较为理想。

12、为什么“砂性土”是热性土?

而“粘性土”是凉性土?

答:

土壤热容随土壤密度和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对于一特定土壤而言,其固相物质和容重变化极小,而其含水量则变化较大。

一般情况下,砂土的含水量比粘土小,而空气含量相对较高,故其热容一般低于粘土。

所以砂土的温度容易升降,常称其为热性土。

而粘土则相反,常称之为冷性土或凉性土。

13、增施有机肥可以逐渐改变土壤的质地,你认为对吗?

答:

对。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各粒级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比组合,当有机肥料施入土壤后,其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理化状况和生物特性,从而对土壤颗粒分级结构产生影响。

14、土壤有机质包括哪些形态?

其中哪种最重要?

(貌似找不着)

答:

土壤有机物包括新鲜的有机物质、半腐解的有机物质和腐殖质。

其中腐殖质最重要,它是土壤有机质的主体。

15、如何将腐殖酸分离出来?

腐殖质有哪些特性?

答:

向干燥土样中加稀NaOH,沉淀部分为胡敏素;上清液在用酸酸化至pH=2,则上清液为富里酸,沉淀部分为胡敏酸。

腐殖质颜色为黑褐色,富里酸呈淡黄色,胡敏酸呈褐色,具有溶解性、吸水性、酸性、胶体特性、络合性、电性、稳定性及光学性好等。

16、叙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和作用?

答:

壤有机质是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

土壤中除土壤矿物质以外的物质都可以叫土壤有机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和施入的有机肥料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肥力水平密切相关,对土壤性状、作物生长和化肥的施用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植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有机质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特别是土壤中的氮,有95%以上氮素是以有机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

此外,有机质也是土壤中磷、硫、钙、镁以及微量元素的重要来源。

所以有机质多的土壤,养分含量也就多,化肥可以适当少施.

  2、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

有机质中的胡敏酸,可以增强植物呼吸,提高细胞膜的渗透性,增强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时有机质中的维生素和一些激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3、改良土壤结构。

有机质中的腐殖质是土壤团聚体的主要胶结剂,能促进良好结构的形成。

有机质还可增加吸热能力,提高土壤肥力,创造适宜的土壤松紧度。

  4、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土壤有机质属于有机胶体,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能吸附大量的养分和水分。

  5、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土壤有机质供应土壤微生物所需的能量和养分,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

  土壤有机质含量多的土壤,其土壤肥力水平较高,不仅能为作物生长提供较丰富的营养,而且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能减少养分的流失,节约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

因此,应该千方百计地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从而充分发挥化肥的增产效益。

17、水田的腐殖质含量一般比旱地高?

为什么?

(P129)

答:

水田的通气状况比旱地低,微生物无氧呼吸,分解代谢较缓慢,

通气状况良好的土壤,Eh较高,微生物活动旺盛以及根系呼吸愈强烈,耗氧愈多,土壤溶液的氧分压减低,氧化还原电位愈低,土壤分解的有机质愈多,所以水田的有机质分解的少,腐殖质含量一般比旱地高

18、常见的土壤结构体类型有哪些?

它们对土壤的生产性状的影响是什么?

(P30)

答:

土壤结构体类型种类有:

片状结构体、块状结构体、柱状结构体、团粒结构体。

影响:

片状结构体:

一般犁底层的土壤呈片状结构,土粒黏结成坚实紧密的薄土片,成层排列。

如果犁底层过厚,不利于作物生长,影响扎根和上下层水、气、热的交换以及作物对下层养分的利用;种植水稻的土体中有一个具有一定透水率的犁底层可以起到减少水分渗漏和托水保肥的作用

块状结构体:

块状结构体就是俗称的“土坷垃”,一般出现在有机质含量少,质地黏重的土壤表层,底土和心土层也常见到。

表层土壤坷垃多,由于它们相互支撑,形成较大的空洞,加速了土壤水分丢失,漏风跑墒,还会压苗,使幼苗不能顺利出土。

柱状结构体:

柱状结构体大多出现在黏重的底土层、心土层和柱状碱土的碱化层,这种结构体大小不一,坚硬紧实、内部无效孔隙占优势,外表常有铁铝胶膜包被,根系难以深入,通气不良,微生物活动微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