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语段翻译.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580491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语段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文言语段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文言语段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文言语段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文言语段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文言语段翻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文言语段翻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文言语段翻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文言语段翻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文言语段翻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文言语段翻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文言语段翻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文言语段翻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文言语段翻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文言语段翻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文言语段翻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文言语段翻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文言语段翻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文言语段翻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文言语段翻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语段翻译.docx

《文言语段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语段翻译.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语段翻译.docx

文言语段翻译

一、蹇(jiǎn)叔哭师《左传》

冬,晋文公卒。

庚辰(干支纪日,即十二月十日),将殡(停丧)于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

出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柩(jiù,棺材)有声如牛。

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使大夫拜,曰:

“君命(发布命令)大事(指战争。

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将有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越过。

轶,yì)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秦国大夫。

杞,qǐ)自郑使告于秦曰:

“郑人使我掌(掌管)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秘密地)师(军队)以来,国(国都)可得也。

”穆公访(询问,征求意见)诸(兼词,之于)蹇叔(秦国老臣)。

蹇叔曰:

“劳(使……劳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师以袭远(远方的敌人,形容词用作名词),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郑国国君)备之,无乃(恐怕,表委婉测度的语气)不可乎?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劳苦)而无所(一无所得。

所,处所),必有悖心(违逆、反感之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公辞焉。

召孟明(秦国大夫,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秦国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字西乞,名术,秦国元老蹇叔之子)、白乙(秦国大夫,字白乙,名丙,秦国元老蹇叔之子)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

“孟子!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公使谓之曰:

“尔何知,中寿(次于上寿为中寿,说法不一,七八十岁),尔墓之木拱(两手合抱)矣!

”蹇叔之子与(yù,参加)师,哭而送之,曰:

“晋人御师必于肴(xiáo或yáo,同‘崤’,山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肴有二陵(大山。

崤山有两陵,南陵和北陵,相距三十里,地势险要)焉。

其南陵,夏后皋(夏代君主,名皋,夏桀的祖父。

后,国君)之墓也;其北陵,文王(周文王)之所辟(同‘避’)风雨也,必死是(代词,这)间,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

”秦师遂东(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

【参考译文】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

十二月十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

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

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

“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

”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

蹇叔说:

“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过。

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

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

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

”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

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

蹇叔为他们而哭:

“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

”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

“你知道什么?

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

”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

“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

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

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

”秦军于是向东进发。

二、介之推不言禄《左传》

晋侯(晋文公,姓姬,名重耳。

四十三岁流亡,流亡十九年,到六十二岁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晋国继承君位,在位八年)赏(赐有功也)从亡者(从文公出亡在外之臣,如狐偃、赵衰之属),介之推(亦从亡之臣。

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

“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惠公,怀公。

惠公是文公重耳的弟弟,怀公的父亲)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

天实置(立)之,而二三子(相当于“那几个人”,指跟随文公逃亡诸臣。

子是对人的美称)以为己力,不亦诬(欺骗)乎?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下义(善,意动用法,以“其罪”为善)其罪,上赏其奸(伪),上下相蒙(欺骗),难与处矣。

其母曰:

“盍(hé,何不)亦求之?

以死谁怼(duì,怨恨)?

”对曰:

“尤(罪过)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

“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

“言,身之文(花纹,装饰)也;身将隐,焉用文之?

是求显也。

”其母曰:

“能如是乎?

与汝偕(xié)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西晋时依‘介子推休于此地’而得名>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即今介休绵山>之下)为之田(祭田)。

曰:

“以志(记载)吾过,且旌(表彰)善人。

【参考译文】

  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

“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

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

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

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

偷窃别人的钱财,尚且说是盗窃,更何况贪图上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

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

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他的母亲说:

“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

(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

  回答说:

“(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

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接受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

“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

回答说:

“言语,是身体的装饰。

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

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他的母亲说:

“(你)能够这样做吗?

(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

”便(一直)隐居到死去。

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

说:

“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三、召公谏厉王弭谤

《国语》

  厉王(周厉王,姬姓,名胡,西周第十位王,在位约37年。

任用荣夷公实行“专利”,即以国家名义垄断山林川泽,不准国人依山泽而谋生)虐,国人(国都之人。

国,国都)谤(指责,公开的批评)王。

召公(姬姓,召氏,名虎,谥穆,也称召穆公,召公奭后代。

召,一作邵)告曰:

“民不堪(不能忍受)命(君王的命令)矣!

”王怒,得卫巫(古代以降神事鬼为职业的人),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无定代词,没有谁)敢言,道路以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看)。

  王喜,告召公曰:

“吾能弭谤(消除议论。

弭,音mǐ,消除)矣,乃(终于)不敢言。

”召公曰:

“是障(障碍)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水);川雍(yōng,堵塞)而溃(kuì,水冲破堤坝),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治)川者(的人),决(挖开,排除)之使导(疏通);为民者,宣(放,开导)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治理国政。

听,治理,处理),使公卿(指执政大臣。

古代有三公九卿之称。

《尚书·周官》:

“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

”九卿指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至于(以及)列士(上士,中士,下士)献诗(指采集于民间的讽谏诗,不是指《诗经》),瞽献曲(盲人乐师向国王进献乐曲。

瞽,音gǔ,无目,失明的人),史献书(史官向国王进献记载史实的书籍),师箴(少师进献规劝的文辞。

箴,音zhēn,规谏的文辞),瞍赋(无眸子的盲人吟咏<公卿烈士所献的诗>。

瞍,音sǒu,没有眸子的盲人。

赋,朗诵),蒙诵(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的文章>。

,蒙,音méng,有眸子而看不见东西的人),百工(周朝职官名,指掌管营建制造事务的官员)谏,庶人传语(百姓的意见间接传给天子),近臣尽规(常在左右的臣子,尽力规劝),亲戚补察(同族的亲属,弥补并监察天子的过失),瞽、史教诲,耆艾修之(元老大臣把这些规谏修饬整理。

耆,音qí,六十岁的人。

艾,五十岁的人),而后王斟酌(仔细考虑)焉。

是以事行(政事畅行,政令通行)而不悖(bèi,违背)。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从这里生产出来);犹其有原隰衍沃(就好比土地有原隰衍沃的一样。

犹,如同。

其,指代土地。

原,宽阔而平坦的土地。

隰,音xí,低下而潮湿的土地。

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

沃,有河流灌溉的土地)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发表意见)也,善败于是乎兴(国家政治的好坏才能从中表现出来)。

行善而备(防备)败,其(副词,表示揣测,大概)所以(用来……的方法,表手段、凭借)阜(fù,增多)财用衣食者也。

夫(fú,发语词,表议论)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成熟)而行(自然流露,自然表现)之,胡(怎么)可壅也?

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能有什么帮助呢?

这句是说,那赞同的人能有多少呢?

其,代词,那。

与,帮助,赞同。

几何,多少)?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周厉王于公元前842年被国人放逐到彘,据此召公谏厉王事当在公元前845年),乃流王于彘(把国王放逐到彘地去。

乃,副词,终于。

流,流放,放逐。

于,到,介词。

彘,音zhì,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州市境内)

【参考译文】

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

召穆公报告说:

“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

”厉王发怒,寻得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

巫者将这些人报告厉王,就杀掉他们。

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

"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

"

召公回答说:

"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

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

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

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

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官员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

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

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

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

人们心中所想的通过嘴巴表达,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呢?

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许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

周厉王不听,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

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四、庖丁解牛

《庄子•养生主(养生的主要关键。

一说,“生主”为一词,指人的精神,“养生主”即养护人的精神)》

吾生(生命)也(句中的语气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有涯,而知(知识)也无涯。

以有涯随(追求)无涯,殆(危险,疲困)已(同“矣”,可译为“了”)!

已而(既然如此)为知(追求知识)者(代词,“……的人”),殆而已矣!

为善无近名(即“无为善近名”,养生的人,不可做善事,因为善就接近有名誉),为恶无近刑(“无为恶近刑”,不可为恶,因为为恶就会受刑戮惩罚)。

缘督以为经(缘,顺。

督,中,此处指自然之道。

经,常),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保身者,保护生命,不受刑罚;全生者,保全天性,不戕害思想;养亲者,养护精神;尽年者,享受天然的寿命)。

庖丁(名丁的厨工。

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庖,音páo)为文惠君(魏国国君梁惠王,也称魏惠王)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yǐ,支撑,接触。

这里指用一条腿的膝盖顶牛),砉然(皮骨相离的声音。

砉,huā,又读xū,象声词)向(通“响”)然,奏刀騞然(象声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

騞,音huō),莫不中音(合乎音律。

中,zhòng)。

合于《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之舞,乃中《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之会(节奏)。

文惠君曰:

“嘻(赞叹声),善哉!

技盖(通“盍”,何,怎样)至此乎?

庖丁释(放下)刀对曰: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超过)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这里指视觉)止而神欲(指精神活动)行。

依乎天理(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批大郤(击入大的缝隙。

郤,音xì,同“隙”),导大窾(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因(介词,依,按)其固然(牛体本来的结构),技经(经络。

技,据清俞樾考证,当是“枝”字之误,指支脉。

经,经脉。

)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qìng,筋肉聚结处)之未尝(“技经肯綮之未尝”,即“未尝技经肯綮”,宾语前置),而况大軱(gū,股部的大骨)乎!

良庖岁更刀,割(生割硬砍)也;族(众,指一般的)庖月更刀,折(用刀折骨)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出)于硎(xíng,磨刀石)。

彼节(骨节)者有间(jiàn,间隙),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宽绰的样子)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筋骨交错聚结处),吾见其难为,怵然(警惧的样子。

怵,音chù)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象声词。

骨肉离开的声音。

謋,音huò)然已解,如土委地(散落在地上)。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通”缮“,修治。

这里是拭擦的意思)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

“善哉!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养生之道)焉。

【参考译文】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

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就只能弄得疲困了。

养生的人不做好事去追求名声,也不做坏事而触犯刑律,把顺应自然规律做为处事的常道法则,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精神,享尽天然的寿命。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

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

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

“嘻,好啊!

(你宰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

“我追求的,是道(可译为“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意思是:

只看见牛的肌肉与骨骼的组合)。

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

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

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

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

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

“好啊!

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五、管仲破厚葬《韩非子》

齐国好(hào,喜爱)厚葬,布帛(织物。

帛,音bó)尽于衣裘(皮衣。

此指死人的衣着),材木尽于棺椁(guǒ,外棺)。

齐桓公患(担心)之,以告管仲曰:

“布帛尽则无以(没什么可用来)为蔽(遮蔽,这里是穿衣服的意思),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停止),禁之奈何(如何,怎么)?

”管仲对(回答)曰:

“夫(发语词,表议论)凡人之有为(有所作为,即做事)也,非名之,则利之也。

”于是乃下令曰:

“棺椁过度(超过标准)者戮(侮辱)其尸,罪(治罪)夫(代词,那)当(主管)丧者。

”未久,厚葬之风已(停止)矣(句末语气助词,了)。

【参考译文】

齐国人崇尚豪华的葬礼,产的布匹都被用来做寿衣上,而木材也都耗在了做棺材上。

齐桓公很担忧这样的风气,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管仲,说:

“布匹都用光了我们就没有衣服穿,木材都耗尽了就没有用来制作防御器材的材料,而豪华葬礼的风气不能停息,如何禁止这种风气?

”管仲回答说:

“但凡人们要做什么事,不是为了名声就是为了利益。

”于是就下命令说:

“今后如果棺材做得超过标准,就把那人的尸体示众,并且把那些发丧的人治罪。

”(被陈尸示众的人得不到名声,那些发丧的人得不到利益,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没过多久,厚葬的风气停止了。

六、触龙说(shuì,劝说)赵太后(选自《战国策•赵策》)《战国策》

【背景】

 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王位,因为年纪轻,故由太后执政。

赵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赵威后。

当时的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辅佐,但国势已大不如前。

而秦国看到赵国正在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孝成王又年少无知,认为有机可乘,于是派遣兵将“急攻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密切的齐国增援。

【正文】

 赵太后(赵惠文王的妻子赵威后,赵孝成王之母)新用事(刚执政),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齐曰:

“必以长安君(赵太后幼子的封号)为质(人质),兵乃(才)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qiǎng,竭力)谏(劝说)。

太后明(明确)谓左右(身边的人):

“有复言(再说)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赵太后自称)必唾(名词作动词,吐唾沫)其面!

 左师(春秋战国时宋、赵等国官制,有左师、右师,为掌实权的执政官)触龙(人名)言:

愿见太后。

太后盛气而揖之(气冲冲地等着他。

揖:

辞让。

《史记·赵世家》“揖”作“胥”,胥为等待之意。

义较胜)。

入而徐趋(慢慢地作出小步快走的样子。

古代下见上要“趋”,表恭敬),至而自谢(道歉),曰:

“老臣病足,曾(竟然)不能疾(快)走,不得见久矣。

窃(私下里,谦词)自恕(恕自,原谅自己),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同“隙”,病痛)也,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

“老妇恃辇(依靠车子)而行。

”曰:

“日食饮得无(该不会)衰乎?

”曰:

“恃粥耳。

”曰:

“老臣今者(近来。

者,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殊(很)不欲食(吃),乃自强(qiǎng,勉强)步(名词作动词,走),日三四里,少(稍微)益(增加)耆(通“嗜”,喜爱)食,和(安适,舒服)于身。

”太后曰:

“老妇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怒色稍微消解了一些)。

左师公曰:

“老臣贱息(谦称自己的儿子)舒祺,最少,不肖(不贤,不成);而臣衰,窃爱怜之(私意宠爱他)。

愿令得补黑衣(借代卫士)之数,以卫王宫。

没死以闻(冒着死罪把这话告诉您)。

”太后曰:

“敬诺。

年几何矣?

”对曰:

“十五岁矣。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希望趁我还没死的时候把他托付了)。

”太后曰:

“丈夫(男子)亦爱怜其少子乎?

”对曰:

“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

“妇人异甚。

”对曰:

“老臣窃以为媪(ǎo,对年老妇人的尊称)之爱燕后(燕国王后,赵太后的女儿)贤(胜过,超过)于长安君。

”曰:

“君过矣!

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做长远打算)。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zhǒng,脚跟),为之泣,念悲其远(为她远嫁而伤心)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祈祷)之,祝曰:

‘必勿使反(一定不要让她回来。

“反”通“返”,返回,回来。

古代诸侯嫁女于他国为后,若非失宠被废、夫死无子、或亡国失位,是不回国的)。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太后曰:

“然。

  左师公曰:

“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继承人)有在者乎?

”曰:

“无有。

”曰:

“微独(非独,不仅,不单。

微,非,不)赵,诸侯有在者乎?

”曰:

“老妇不闻也。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位尊而无功,奉(俸禄)厚而无劳(功劳),而挟重器(拥有珍贵的器物)多也。

今媪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尊贵)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比喻国王或王后的死),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太后曰:

“诺,恣君之所使之(任凭您派遣他)。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置办一百辆车子),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赵国贤人)闻之曰:

“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以,来)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参考译文】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

赵太后向齐国求救。

齐国说:

"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

"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

太后明白地告诉身边的近臣说:

“如果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人,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希望去见太后。

太后气势汹汹地等着他。

触龙缓慢地小步快跑,到了太后面前向太后道歉说:

"我的脚有毛病,连快跑都不能,很久没来看您了。

私下里自己原谅自己。

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

"太后说:

"我全靠坐车走动。

"触龙问:

"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太后说:

"吃点稀粥罢了。

"触龙说:

"我现在特别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

"太后说:

"我做不到。

"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左师说:

“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才;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替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

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

”太后说:

"可以。

年龄多大了?

"触龙说:

"十五岁了。

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

"太后说:

"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

"触龙说:

"比妇女还厉害。

"太后笑着说:

"妇女特别厉害。

"触龙回答说:

"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

"太后说:

"你错了!

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

"左师公说:

"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的利益。

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拉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

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

'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

'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

"太后说:

"是这样。

"

左师公说:

"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

"赵太后说:

"没有。

"触龙说:

"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

"赵太后说:

"我没听说过。

"左师公说:

"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

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

这是因为他们地位尊贵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功劳,占有的象征国家权力的珍宝太多了啊!

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去世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

"太后说:

"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

"

因此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子义听到这事说:

“国君的孩子,可算是国君的亲骨肉了,尚且还不能凭靠无功的尊位,没有劳绩的俸禄来守住金玉宝器,更何况是人臣呢!

七、龚遂为渤海太守《汉书》

汉宣帝即位,久之,渤海(汉代山东的一个郡)左右郡岁饥(年成歉收),盗贼并(一起)起,二千石(年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吏。

此指郡守)不能禽制(制服。

禽,通“擒”)。

上(指汉宣帝)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推举遂(龚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

时遂(龚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符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