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人教版语文必修1-5全册学案(word版).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1589934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 页数:669 大小:2.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人教版语文必修1-5全册学案(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69页
2012人教版语文必修1-5全册学案(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69页
2012人教版语文必修1-5全册学案(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69页
2012人教版语文必修1-5全册学案(word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69页
2012人教版语文必修1-5全册学案(word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69页
2012人教版语文必修1-5全册学案(word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69页
2012人教版语文必修1-5全册学案(word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669页
2012人教版语文必修1-5全册学案(word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669页
2012人教版语文必修1-5全册学案(word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669页
2012人教版语文必修1-5全册学案(word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9页
2012人教版语文必修1-5全册学案(word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9页
2012人教版语文必修1-5全册学案(word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9页
2012人教版语文必修1-5全册学案(word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9页
2012人教版语文必修1-5全册学案(word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9页
2012人教版语文必修1-5全册学案(word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9页
2012人教版语文必修1-5全册学案(word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9页
2012人教版语文必修1-5全册学案(word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9页
2012人教版语文必修1-5全册学案(word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9页
2012人教版语文必修1-5全册学案(word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9页
2012人教版语文必修1-5全册学案(word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12人教版语文必修1-5全册学案(word版).doc

《2012人教版语文必修1-5全册学案(word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人教版语文必修1-5全册学案(word版).doc(6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12人教版语文必修1-5全册学案(word版).doc

高中语文“导学案”

必修一

语文学科课程纲要

第一模块(主题)

一、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程的学习主要有以下要求:

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5.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6.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7.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8.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9.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10.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

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11.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12.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二、教学目标

1.对于中国新诗的鉴赏,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

学习中国新诗,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以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2.文言文阅读,重在理解词语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含义和用法;体会作品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3.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善于透过作者对人和事的描写,深入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特征;要善于透过描写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和对笔下人物品行的评价;学习写人记事的基本方法,譬如精选片断写人物、抒发真情显个性、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章法等,并能灵活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4.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要了解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引导学生把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三、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

因此学习评价要以课程目标作为评价的基准,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所教内容,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还可以采用同步检测、单元检测、模块考试等方式来评价,以提高评价效率,达到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四、教学资源

音像资源:

录音带,视频、音频材料。

书本资料:

⑴课本:

必修1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必修1语文教案,必修1语文名师导学同步测控。

⑵参考书目:

教辅资料

1沁园春•长沙1一中李欣悦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编写人:

李欣悦审核人:

高一语文组

【学习目标】

1、把握意象,体会作者表达情感。

2、朗读、鉴赏课文。

3、积累掌握文中字词。

【学习重难点】学习目标中的1、2

【学习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人政治家、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哲人、诗人,他在生活的各个时期都有诗作,或抒情或怀古或咏物,展现那风起云涌、瞬息万变的世界。

著名诗人克家曾说过: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二)背景资料

  片段一:

毛泽东(1893-1976)政治家、革命家、诗人。

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

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充分表达了17岁的少年的宏大抱负。

  片段二:

这首诗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

当年10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预习检查】

(一)给下列加点字标注读音,写出括号内相应汉字。

橘( )子zhōu( )头层林尽rán()

百舸( )争流 鱼xiáng( )浅底 万类霜天jìng( )自由

怅( )liáo kuò(   ) 问cāngmáng(   )大地

Zhēng róng(   )岁月稠 挥斥方qiú( ) 

万户hóu( )màn( )江碧透浪è( )飞舟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漫江:

    舸:

  

寥廓:

  遒:

苍茫:

 主:

峥嵘:

  激扬文字:

稠:

 风华正茂:

  

遏:

挥斥:

击水:

指点江山

粪土当年万户侯:

   

三、品读上阙,探究下列问题。

(一)本词上阙写景,你能说出词的上阙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意象)来写的吗?

意象:

 

(二)按照什么顺序来描绘的?

               

(三)试概括上阙描绘的景物的特点:

、      

(四)关于秋景你知道古人是怎样描绘的吗?

写出古人描写秋景的诗句,诗人与古人有何不同。

                  

(五)本阙开头三句,语序同一般词序不一样,你能调整好并说说它的大意吗?

 

                                                

(六)上阙最后三句,写出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提出了什么问题。

                               

四、品读下阙,探究以下问题。

(一)导读:

阙的上下片写法上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下片首句称过片,起过渡作用。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忆”的是,由哪个字统领,表现了毛泽东的精神。

(二)探究:

结尾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达标训练】

(一)填空选择题

1、“词”这种文学式样兴起于,成形于,盛行于;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每首词遵循一种格式,叫,这首词的“沁园春”就是;因为句子长短不齐,又称;按其篇幅的长短,可分为、、三种;按其风格的不同,可分为派和派两种。

2、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音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A、百舸(gě)橘(jú)子洲遒劲(强劲有力)

B、峥嵘(zhēngróng)携(xié)遏(è)制

C、漫江(满)寥(liáo)廊挥斥(斥责)

D、惆怅(chàng)稠(chóu)密辟谣(pìyáo)

3、下列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A、漫江碧透百舸寥郭B、沉浮携带仓茫

C、挥斥酋劲峥嵘D、遏阻惆怅激扬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粪土当年万户侯(作动词用,视……粪土)B、怅寥廓(失意)

C、挥斥方遒(强劲有力)D、浪遏飞舟(阻止)

5、诗词讲究炼字。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把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景表现出来。

选出本诗锤炼得精彩的字。

()

A、独寒击翔B、染透争击

C、层漫遍底D、碧尽遍

6、下列句子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毛泽东的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豪迈”“雄壮”,这是和诗人的壮阔胸襟相联系的。

B、《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诗结构相类似,意境相似,都体现了作者开创一番辉煌的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

C、毛泽东的诗词为千百万读者所喜爱,是因为其既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也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含。

D、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其诗词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7、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A、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8、“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

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去。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二)课内阅读。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前三句点明了全词所写的时节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

2、加粗的“看”涉及的范围从第________句到第________句,这样的词在诗词中称为________________。

3、加粗的“看”所涉及的内容表明作者的视线是从_______到______,自________而____,再从_______到________。

4、“万类霜天竞自由”中“万类”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5、上段中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9年10月)

1、本词的词牌是,词题是。

依长短来看,属于;从分段来看,是。

2、对下面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词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B.本词表现了诗人在革命事业首创之际对未来革命胜利的无限向往之情。

C.本词表现了毛泽东在革命初期虽屡遭挫折,但仍然坚定信念、坚持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表现了胜利后的喜悦之情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D.本词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以“难老”“易老”和“不似”“胜似”两组矛盾的事物作比抒发感情,表现主题。

(四)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8分)

  阮郎归•初夏苏轼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

琼珠碎却圆。

  1、“词”这种体裁的别称(1分)

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狭景,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委婉,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3、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参考答案

三、

(一)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

(二)作者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写景:

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观江中,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俯察水底,鱼儿轻快地畅游。

这几组景物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三)生机勃勃、色彩绚丽

(四)“自古逢秋悲寂寞”、“风急天高猿啸衰”、“草本摇落而变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

我们初中学过的马致远的《秋思》。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

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五)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六)“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是全诗的“诗眼”。

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四、

(一)1、承上启下2、“忆”的是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为粪土。

由哪个字统领恰,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二)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三、达标训练

(一)填空选择题

1、“词”这种文学式样兴起于五代,成形于唐,盛行于宋;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每首词遵循一种格式,叫词牌,这首词的“沁园春”就是词牌名;因为句子长短不齐,又称长短句;按其篇幅的长短,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按其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种。

2、C3、D4、B5、B6、C7、C8、D

(二)课内阅读。

1、前三句点明了全词所写的时节是深秋,地点是湘江中橘子洲头。

2、从第一句到第七句,这样的词在诗词中称为总领。

3、从远到近,自上而下,再从分到总。

4、林、江、舸、鹰、鱼。

5、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三)、1、本词的词牌是采桑子,词题是重阳。

依长短来看,属于小令;从分段来看,是单调。

2、B

(四)、 1、长短句(诗余)2、 D   

3、下片写这个少女梦醒来以后,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风光。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又是另一番园池夏景。

小荷初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去,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色本鲜红,经雨一洗,更是红得像火焰。

这生机,这秀色,大概使这位少女陶醉了,于是出现了又一个生动的场面: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这位女主人公索性端著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

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

可以想见,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一样,喜悦,兴奋,不能自持。

2诗两首2一中周伟杰

《诗两首》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编写人:

一中周伟杰

学习目标:

1.      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

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

3.      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

4.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学习重难点

1.      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是重点

2.      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背景知识储备:

1.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2.作品时代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学法指导

1.分析新诗也要从诗的意象、意境、语言、情感、写作技巧五个方面去把握,不能单凭直观感觉。

2.鉴赏诗歌还要注意不同技巧产生的不同效果,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进行体会。

一、 基础知识自学:

1. 下列加点字注音

支撑()彷徨()寂寥()

惆怅()颓圮()彳亍()

2. 词语辨析

彷徨 

彳亍

二、理清文章结构,按诗歌层次填写下列空白总结段落大意

雨巷傍徨一段写:

雨巷阴沉悠长

二段写:

美丽哀怨傍徨

想象丁香姑娘三段写:

四段写:

理想—象征—现实

五段写:

六段写:

彷徨寻求希望七段写:

期盼丁香姑娘

三、仿照例子看词语写出了作者的什么状态

“独自”写出了诗人的孤独

“彷徨”

“悠长”

“希望”

“结着愁怨”

四、理解下列词语的象征意

1、“像梦飘过”、“身旁飘过”

象征美好事物转瞬即逝

2、“到了颓圮的篱墙”

3、“远了远了”“走尽这雨巷”

4、“消了”“散了”“消散了”

五、问题导航(可讨论解决)C级

1.“丁香一样的姑娘”是指什么?

2.你能感受到《雨巷》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吗?

3.为什么“丁香一样的姑娘”要在雨中哀怨,彷徨?

六、课外拓展

品析自读课本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