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06112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13 大小:28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数学下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3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3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3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3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3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3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3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3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3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3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3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3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3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3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3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3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3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3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3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3页
亲,该文档总共2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数学下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

《六年级数学下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下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2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数学下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

六年级数学下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完整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负数

第1课时负数的认识

(一)

教材来源: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版

内容来源: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

负数的认识

(一)

课时:

共3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

六年级学生

设计者:

何瑞/米河镇高庙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负数提出的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充分考虑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与学生生活素材密切相关的数学情境,让他们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力求做到“动静结合,张驰有序”。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具体的情景中认识负数。

通过明细中存入和支出的对比,进一步体会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另外,在练习中还安排了用正负数表示相对于海平面的海拔高度、相对于北京时间的其它地区的时间等。

3、学情分析

在学习“生活中的负数”之前,学生已经系统认识了整数和小数,并且对“分数”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知道这些已学过的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

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可能在某些地方已经知道了负数的存在。

基于这样的学习起点,本节课必须在学生认知冲突产生矛盾的前提下让学生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并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负数的意义。

学习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能初步说出负数,会运用负数。

  

 2、会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评价任务

1、结合生活的实例,让同桌之间交流对负数的理解。

2、小组之间学习,某个同学说一个负数,其它组内同学把这个负数写在练习本上,循环活动。

3、对同学的板演情况做出正误判断,并独立完成课堂练习题。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

(有条件的可播放天气预报视频)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

(教师:

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

0℃代表什么意思?

-3℃和3℃各代表什么意思?

引出课题并板书:

负数的初步认识

(1)

【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

0℃。

(2)教师讲解0℃的意思。

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

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

如-3℃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

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

如+3℃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

(3)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

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

随机点同学回答。

(4)刚刚同学回答得很对,读法也很正确。

(5)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

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6)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7)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8)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1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答案:

-18℃温度低。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板书

第1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

(1)

0℃

-3℃

3℃(+3℃)

教学反思:

 

第2课时负数的认识

(2)

教材来源: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版

内容来源: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

负数的认识

(2)

课时:

共3课时,第2课时

授课对象:

六年级学生

设计者:

何瑞/米河镇高庙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负数提出的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充分考虑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与学生生活素材密切相关的数学情境,让他们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力求做到“动静结合,张驰有序”。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具体的情景中认识负数。

通过明细中存入和支出的对比,进一步体会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另外,在练习中还安排了用正负数表示相对于海平面的海拔高度、相对于北京时间的其它地区的时间等。

3、学情分析

在学习“生活中的负数”之前,学生已经系统认识了整数和小数,并且对“分数”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知道这些已学过的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

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可能在某些地方已经知道了负数的存在。

基于这样的学习起点,本节课必须在学生认知冲突产生矛盾的前提下让学生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并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负数的意义。

学习目标

呈现存折上的明确数据,学生能辨别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会说出负数的含义。

重点难点

准确说出负数的含义。

评价任务

1、结合生活的实例,让同桌之间交流对负数的理解。

2、小组之间学习,某个同学说一个负数,其它组内同学把这个负数写在练习本上,循环活动。

3、对同学的板演情况做出正误判断,并独立完成课堂练习题。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教师: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气温的表示,谁能说一说温度都是怎样读写的?

组织学生讨论回忆上一课内容。

师:

很好,大家都很棒。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负数知识。

引出课题并板书:

负数的初步认识

(2)

【新课讲授】

1.教学例2。

(1)教师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

(教材第3页的主题图)教师:

同学们能说说“支出(-)或(+)”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像2000,500这样的数表示的是存入的钱数;而前面有“-”号的数,像-500,-132这样的数表示的是支出的钱数。

(3)教师:

上述数据中500和-500意义相同吗?

(500和-500意义相反,一个是存入,一个是支出)。

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快速而又准确地表示出向东走100m和向西走200m、前进20步和后退25步吗?

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

师把学生的表示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归纳正数和负数。

(1)你能把黑板上板书的这些数进行分类吗?

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展示分类的结果,适时讲解。

像+8,+4,+2000,+500,+1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数,前面的+号也可以省略不写。

像-8,-4,-5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负数。

(3)那么0应该归为哪一类呢?

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发表意见。

师设难:

“我认为0应该归为正数一类。

归纳: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4)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

教师鼓励学生注意联系实际举出更多的例子。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2题。

组织学生动手填一填,在小组中交流检查。

答案:

正数有:

2.5+

+41

负数有:

-7-5.2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板书

第2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

(2)

正数:

+8负数:

-8

+4-4

+2000-2000

+500-500

+100-100

+20-20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反思:

 

第3课时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教材来源: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版

内容来源: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

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课时:

共3课时,第3课时

授课对象:

六年级学生

设计者:

何瑞/米河镇高庙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思考

负数的认识是数的概念的进一步拓展,也是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启蒙阶段。

根据《课程标准》内容上的安排,本阶段在知识方面上用数轴把正数、0和负数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0是正、负的分界,正、负表示相反的意思。

小学阶段负数的学习为以后初中的进一步深入学习奠定了概念基础。

2、教材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

这节课的学习引出如何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初步渗透数轴的概念,初步体会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从而形成数的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结合数轴上有关正的、负数知识的理解,关键要突破负数与负数的大小比较。

3、学情分析

教学中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呈现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让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通过直线的画法重点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会把数轴上的点和抽象的正、负数对应起来,感受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同时能够掌握好这些数的大小比较。

学习目标

1、能够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2、会借助数轴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评价任务

1、小组合作学习,会准确说出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对同学的课堂回答情况做出判断,并独立完成课堂练习题。

3、针对课堂上学生的练习情况,做出评价。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教师用课件演示教材第5页的主题图。

教师:

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呢?

【新课讲授】

教学例3。

(1)教师:

怎样用数来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然后汇报。

(2)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出示数轴,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

(3)让学生说出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4)教师总结:

我们可以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做数轴。

(5)引导学生观察数轴

:

①从0起往右依次是?

从0起往左依次是?

你发现什么规律?

②在数轴上分别找到

1.5和-1.5对应的点。

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师及时小结,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分数。

每个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它们相对应的点。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汇报。

2.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的第4题。

第4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教师用课件出示答案、订正。

答案:

1.略

2.第4题:

点A表示的数是-7;点B表示的数是-4;点C表示的数是-1;点D表示的数是3;点E表示的数是6。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板书

第3课时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上面这样的直线叫做数轴。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百分数

(二)

●第1课时折扣

●教材来源: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版

●内容来源: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

●课题:

折扣

●课时:

共5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

六年级学生

●设计者:

何瑞/米河镇高庙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的思考

◆《课程标准》中指出: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能解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学生在认识百分数的基础上学习折扣,折扣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教材就联系生活让学生认识折扣,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让每个学生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尽可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求,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习目标

⏹会准确说出折扣的含义。

⏹能熟练地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

⏹正确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评价任务

●会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3、针对课堂上学生的练习情况,做出评价。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圣诞节期间各商家搞了哪些促销活动?

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进行促销的?

(学生汇报调查情况。

【新课讲授】

1.教学折扣的含义,会把折扣改写成百分数。

(1)刚才大家调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那么你所调查到的打折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说打“七折”,你怎么理解?

(2)你们举的例子都很好,老师也搜集到某商场打七折的售价标签。

(电脑显示)

①大衣,原价:

1000元,现价:

700元。

②围巾,原价:

100元,现价:

70元。

③铅笔盒,原价:

10元,现价:

④橡皮,原价:

1元,现价:

(3)动脑筋想一想:

如果原价是10元的铅笔盒,打七折,猜一猜现价会是多少?

如果原价是1元的橡皮,打七折,现价又是多少?

(4)仔细观察,商品在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带着这样的问题,可以利用计算器,也可以借助课本,四人小组一起试着找到答案。

(5)讨论,找规律。

A.学生动手操作、计算,并在计算或讨论中发现规律。

B.学生汇报寻找的方法:

利用计算器,原价乘以70%恰好是标签的售价或现价除以原价大约都是70%;或查书等等。

(6)归纳,得定义。

A.通过小组讨论,谁能说说打七折是什么意思?

打八折是什么意思?

打八五折呢?

B.概括地讲,打折是什么意思?

如果用分母是十的分数,该怎样表示?

(“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C.通俗来讲,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通称“打折”。

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如八五折就是85%,九折就是90%。

一般情况下,不把折扣写成十分之几这样的分数形式,写成分数时,有时会出现小数(例如八五折就会写成

),不便于计算和理解。

(7)练习。

①四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②六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③七五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④九二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2.运用折扣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

(1):

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

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1导学生分析题意:

打八五折怎么理解?

是以谁为单位“1”?

2找出数量关系式。

先让学生找出单位“1”,然后再找出数量关系式:

原价×85%=实际售价

3学生独立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解答。

④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80×85%=153(元)

答:

买这辆车用了153元。

出示问题

(2):

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1导学生理解题意:

只花了九折的钱怎么理解?

以谁为单位“1”?

2学生试算,独立列式。

③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第一种算法:

原价160元,减去现价,就是比原价便宜多少钱。

160-160×90%

=160-144

=16(元)

第二种算法:

原价160元,现价比原价便宜了(1-90%)。

160×(1-90%)

=160×10%

=16(元)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二种算法,知道现价比原价便宜了10%。

3.典例讲析。

例在某商店促销活动时,原价800元的某品牌自行车九折出售,最后剩下的几辆车,商家再次打八折出售,最后的几辆车售价多少元?

分析:

原价800元,第一次打九折出售,价格是原价的90%,再次打八折出售,价格是第一次打九折后的80%。

可以先求出第一次打折后的价格,再求出第二次打折后的价格,即为现在的售价。

解:

800×90%×80%=720×80%=576(元)

答:

最后的几辆车售价是576元。

【课堂作业】

1.

(1)爸爸买了一个剃须刀,原价240元,现在只花了八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A.打八折怎么理解?

是以谁为单位“1”?

B.学生试做,讲评。

(2)判断:

①商品打折扣都是以原商品价格为单位“1”,即标准量。

()

②一件上衣现在打八折出售,就是说比原价降低10%。

()

2.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练习题。

3.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3题。

说明:

第1题是一道开放题,有多种可能,应注意给学生提供交流自己想法的机会。

练习后可指出“五折”也可以说成“半价”,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第2题,要注意指导学生理解9.6元表示的实际含义,它与八折有什么关系。

使学生明确9.6元就是打折后比原价少的钱数,它相当于原价的1—80%,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出方程或算式。

答案:

1.

(1)240-240×80%=48(元)

(2)①√②×

2.第8页“做一做”:

5273.530.8

3.练习二第1题:

(1)1.5×50%=0.75(元)

2.4×50%=1.2(元)

1×50%=0.5(元)

3×50%=1.5(元)

(2)(此题答案不唯一)可以买一种面包,也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合买。

单独买各种打折后的面包:

①3÷0.75=4(个)

合买各种打折后的面包:

②3÷0.5=6(个)

3÷1.5=2(个)

④3÷1.2=2(个)……0.6(元),再买1个打折后0.5元的面包。

⑤可以买3个0.5元的面包,买2个0.75元的面包。

可以买1个1.5元的面包,买2个0.75元的面包……第3题:

分析:

按原价的八折买,优惠价占二折,9.6元占原价的20%,求出原价,用除法计算。

解答:

9.6÷20%=48(元)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板书

第1课时折扣

八五折180×85%=153(元)

九折160×(1-90%)=160×10%=16(元)

总结:

解决与折扣有关的实际问题实质上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在分析折扣时,不要把打折后的价格当作定价,正确区分定价、进价和售价是解决折扣问题的关键。

教学反思:

 

第2课时成数

教材来源: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版

内容来源: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

成数

课时:

共5课时,第2课时

授课对象:

六年级学生

设计者:

何瑞/米河镇高庙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思考

《课程标准》中指出: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能解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进而解决成数问题。

2、教材分析

“成数”对学生来说是个陌生的词,教学开始,呈现几则含有成数的例子,让学生充分表达对句子含义的理解,由此引入本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3、学情分析

相比“折扣”,“成数”对学生来说是个陌生的词语,但有了“折扣”的铺垫,学生理解起“成数”也不算太难。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成数的含义。

2.能熟练的把成数写成分数、百分数。

3.正确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评价任务

1.能正确理解成数。

2.会成数的计算。

3.针对课堂上学生的练习情况,做出评价。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农业收成,经常用“成数”来表示。

例如,报纸上写道:

“今年我省油菜籽比去年增产二成”……

教师:

同学们有留意到类似的新闻报道吗?

(学生汇报相关报导)

【新课讲授】

1.介绍成数的含义,会把成数改写成分数,百分数。

(成数: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

(1)刚才大家都说了很多有成数的发展变化情况,那么这些“成数”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说,增产“二成”,你怎么理解?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板书:

成数分数百分数

二成十分之二20%

(2)试说说以下成数表示什么?

①出口汽车总量比去年增加三成。

这里的“三成”表示什么?

②北京出游人数比去年增加两成。

这里的两成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

2.运用成数的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教材第9页例2:

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①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

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

②找出数量关系式。

先让学生找出单位“1”,然后再找出数量关系式:

今年的用电量=去年的用电量×(1-25%)

③学生独立根据关系式,列式解答。

④全班交流。

方法一:

350×(1-25%)=350×75%=350×0.75=262.5(万千瓦时)

方法二:

350×(1-25%)=350×75%=350×75/100=262.5(万千瓦时)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答案:

15000÷(1+20%)=15000÷1.2=12500(人)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成数的知识,你们对成数的知识有哪些了解?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板书

第2课时成数

教学反思:

 

第3课时税率

教材来源: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版

内容来源: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

税率

课时:

共5课时,第3课时

授课对象:

六年级学生

设计者:

何瑞/米河镇高庙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思考

《课程标准》中指出: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能解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进而解决税率问题。

2、教材分析

课本引用我国重点建设成就图片导入,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和体验所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

3、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调查、小组交流税率的有关知识,为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习目标

1.会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任务

1.税额的计算。

2.税率的理解。

3、针对课堂上学生的练习情况,做出评价。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

(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

(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新课讲授】

1.阅读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

说说:

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

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

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试说说以下税率表示什么。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

这里的5%表示什么?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

这里的20%表示什么?

3.税款计算。

(1)出示例3:

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

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

(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理解“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的含义,明确这里的5%是营业税与营业额比较的结果,也就是缴纳的营业税占营业额的5%,题中“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因此十月份应缴纳的营业税就是30万元的5%。

(3)学生列出算式。

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列式:

30×5%

(4)学生尝试计算。

(5)汇报交流。

30×5%这个算式有两种计算方法。

方法1:

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

30×5%=30×

=1.5(万元)

方法2: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30×5%=30×0.05=1.5(万元)

【课堂作业】

1.巩固练习:

教材第1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4页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