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国学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07828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国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三年级上册国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三年级上册国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三年级上册国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三年级上册国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三年级上册国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三年级上册国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三年级上册国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三年级上册国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三年级上册国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三年级上册国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三年级上册国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三年级上册国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三年级上册国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三年级上册国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三年级上册国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三年级上册国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三年级上册国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三年级上册国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三年级上册国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国学教案.docx

《三年级上册国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国学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上册国学教案.docx

三年级上册国学教案

国学经典教学全册备课

一、指导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

通过开展经典颂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学校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和修养。

2、具体目标:

①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③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④通过天天颂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江上渔者

教学目标:

  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

教师出示古诗:

《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读好?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

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

     学生:

江上打鱼的人。

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

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谁会读这首诗。

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2、自由朗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注释:

往来:

来来往往。

      但:

只。

美:

鲜美。

      出没:

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

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

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齐读古诗。

教后记:

 

元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

   1.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

   2.学生们,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

   3.回忆春节的情景,除夕,大年初一……

   4.引出诗题:

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板书:

“解诗题”。

   5.初步了解作者,指导学生吸收有价值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生字游戏――师:

课文上说,过年的时候放鞭炮,这鞭炮,用了什么词?

   3.学生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

    “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下面的语句。

   3.交流讨论,相机出示课件。

教后记:

 

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透过字面意思,感受蕴涵的思想感情,

  2.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时间:

4分钟)

  问题:

①放学后,你们都回哪儿?

有没有人回不了家的?

为什么?

   ②离家远而回不了家,你是什么感受?

  你们年少也许没有离家千里的经历,但你们肯定有过和父母亲分别多日的时候吧?

那种感觉是~~

  (学生:

思念对方)

  将来同学们长大了,有一天那么不能回故乡了,这种感情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

思念故乡)[板书:

思乡]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时间:

13分钟)

  1.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并揭示课题(时间:

5分钟)

  2.扫除阅读障碍,初读古诗(时间:

7分钟)

  (三)重读古诗,加深理解(时间:

13分钟)

  1.自由读诗,联想诗歌中表现的地理位置

   再读古诗,自主读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2.学习重点诗句,体会思乡情

  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写的是什么?

(明月)我们还学过哪些古诗是写明月的?

(床前明月光)

  (四)美读全诗,当堂背诵(时间:

5分钟)

教后记:

 

书湖阴先生壁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轻松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读题。

    2、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

    3、师小结并介绍作诗背景:

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

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在当院墙壁上。

  二、诵读,明诗意。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了解全诗大意、初步掌握古诗的感情基调)

    3、师述古诗大意,学生闭眼冥想画面:

几间简朴的茅舍由于经常打扫,檐洁壁净,没有苔藓生长的余地;成垄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装点得井井有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培。

一条快活的溪水,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俨然是稻田的守护者;两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清清的秀色送入眼帘。

    4、说说你听后的感受,再带着初步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

  三、精读,悟诗情。

    1.默读,抓词感悟,说说你新的体会。

(侧重于人物形象与情感的体会与感悟)

    2.汇报交流:

    3.带着新的体会感情朗读。

    4.描写景物,赞美主人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操。

你感受到了吗?

说说吧!

    

5.诗人是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生动地传递出他的思想情感的呢?

    6.再次,感情朗读。

7.尝试背诵。

教后记: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

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

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轼写的一首古诗:

 5、介绍作者背景

     轼(1037-1101),北宋诗人。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人。

与父亲洵、弟弟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

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自由阅读,注词释义,理解诗意。

    六月二十七日:

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

又名“看经楼”。

五代时越王所建。

在今西湖边昭庆寺前。

    醉书:

喝醉酒时所写。

 翻墨:

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

    遮:

遮蔽,遮盖。

 白雨:

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跳珠:

雨水打在船上,溅起的雨滴像乱蹦乱跳的珠子。

  卷地:

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

水如天:

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古诗今译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1、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解疑、教学生字:

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颜色一样。

教后记:

 

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掌握《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生字新词;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理解《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意,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感受诗歌的美,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望天门山》,还能记住吗?

点生背诵。

2、光记住诗还不够,谁记住了我们学习这首古诗的方法?

3、(导入新课)那么,这节课我们利用这种学习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板书课题)

二.自我探究,感知古诗的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先学生回答,再老师补充。

1、识诗人:

(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号东坡居士,所以也把他称为“东坡”。

有没有吃过一道菜“东坡肉”?

就是他最爱吃的一道菜。

我们常念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是出自他的笔下。

以后我们会学到他的许多诗词。

2、读诗句:

轼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很有名的。

3、明诗题:

要想把诗读得有感情,就要理解这首诗,首先,从诗的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

(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明媚,后来下起了雨。

)然后,你从诗里读懂了什么?

4、解诗意:

谁能说说第一行诗写了什么?

在灿烂的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诗人要拿西施来比西湖,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扫娥眉,总是风姿卓越,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诗人把西湖写得这么美,你从诗篇里感觉到了诗人的感情了吗?

(对西湖喜爱的感情)

6、背诗篇:

我们也带着对西湖的喜爱之情,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读吧!

一边读,一边记,看谁能很快地把它背出来。

(当大部分学生能背诵时,请个别学生表演背诵。

7、质疑解难:

对于这首优美的古诗,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五.小结。

教后记:

 

学习《惠崇春江晚景》

一、揭题导入。

读题目,了解作者并解题。

要求学生出示资料解题。

1、惠崇是宋代和尚,著名画家。

2、轼是唐宋八大家这一,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又名东坡。

这首诗是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题的诗。

二、看图,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看看图画,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他们都在做什么呢?

2、自由读诗,完成下列任务。

1)、将诗歌读通顺。

2)、根据工具书理解诗意。

而后可以分成小小组讨论、交流你读懂和没读懂的地方。

三、检查读诗歌的情况。

过渡:

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现在就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你在读古诗的过程中读懂了什么?

还有哪些读不懂的地方?

谁愿意先来说说呢?

1、先交流学生读懂的地方。

2、再交流学生在读古诗过程中碰到的难题。

正要上来的河豚想到了什么呢?

知道了什么?

想干什么?

联系全诗思考。

说说自己在读古诗过程中碰到的难题。

如:

"竹外、鸭先知、蒌蒿满地、正是河豚欲上时"重点讲解:

"正是河豚欲上时"  学生回答:

河豚想赶回春江产卵;知道春天来;知道桃花开了,春江水暖了……

3、谁能看着图画把这首古诗的意思说出来?

(自己先练习一下。

可以派一位同学上台当小老师,台下同学当评委。

学生上台串讲诗意。

(竹外开着两三支鲜艳的桃花,鸭子最先知道春江的水暖了。

蒌蒿长得满地都是。

芦芽才长出短短的一截,正是河豚逆江而上要来到春江的时候。

4、齐读古诗。

(那只聪明的河豚看到了春天像个花园,听到了春风正在悄悄地吹,那么美丽的春天,我们要怎么来读呢?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为什么要写要画这些景物呢?

四、总结

轼先生用优美的诗句写活了惠崇和尚的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教后记: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练习仿写。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认识诗人

  1、谁了解轼呢?

谁会背他的诗?

   2、引入题壁诗,简要介绍题壁诗形成原因。

还可出示最有名的题壁诗《黄鹤楼》读一读。

   3、解读课题,问:

西林在什么地方?

生指出在庐山后,引导背诵《望庐山瀑布》侧面了解庐山。

师介绍:

庐山不仅水美,而且山也美。

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

朗读课题,导入诗文教学。

   二、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学诗的方法。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

能读懂哪些?

还有哪些不懂?

教师相机进行以下指导:

  

   

(1)当学生感知到庐山之美时,引导学生品读、想象第一、二句,让学生简单画一画他读出的“岭”和“峰”,补充描述一下“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

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

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桃》。

   

(2)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第三、四句。

相机理解“缘”的意思,并注意强调其写法:

右上部分好似两手做取景框状。

师生采用问答等形式反复朗读该句。

深层思考:

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讨论探究:

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

集体交流。

相机引读名诗佳句:

比如,王之涣《登鹳鹊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1、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

《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

引导发现这两首诗不同的构思:

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

强调在吟诵《题西林壁》中要注意体会其中的理趣。

   2、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读示,指名说说准备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

你在朗读中联想到了什么类似的生活现象?

一边感受一边朗读。

也可以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的“身在庐山”现象,再反复吟诵后两句。

  4、指名展示,引导学生听,评。

   5、配上乐曲,开展背诵比赛:

看谁先把这首诗背下来?

  教后记:

 

夏日绝句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时代背景。

理解词的意思,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能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了解历史背景。

  二、出示全诗容,指导朗读。

  三、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一)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尤其注意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诗句,想好之后,可以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二)汇报。

   1、理解前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学生发言:

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发言:

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思考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

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

)教师适时用多媒体出示项羽资料。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四、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1、师总结:

清照,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2、讨论:

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3、师小结:

做人要像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

让我们怀着对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教后记:

 

、《示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诗的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理解诗句,习本课生字新词。

背诵这两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

示:

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

“示儿”在这里指对儿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

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

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容。

(板书:

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

(重点提示:

“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

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

这句话的意思是:

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

(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答出: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教后记: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目标: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产生对富有象外之象的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韵味气势的简练诗语有敏感,能产生对富有丰富涵的美妙诗语的敏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背景简介:

南宋时期,金占领了中原地区。

爱国诗人陆游在山阴(今属)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恢复统一。

  二、背诵全诗,初悟诗语形象美。

1.读通全诗,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顺口了再读几遍。

2.背诵默写。

  三、品读比较,领悟诗语精练美。

  

(1)自学古诗,指导学生先学:

  

(2).质疑问难,重点解答作者“感”什么,为什么“感”。

相机穿插有关时代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填补认识上的空白,深入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原文与诗意比较读。

三、拓展阅读,体会诗语意蕴美。

从南望王师又一年”引申开去,展示以下资料拓展阅读:

(1)1177年陆游52岁作的《关山月》:

“中原干戈古已闻,岂有逆胡传子,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度今宵垂泪痕。

(2)1186年陆游61岁作的《书愤》: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1192年陆游67岁作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1193年诗人68岁作的《秋夜将晓出篱门凉有感》(略)。

(5)1210年诗人85岁作的绝笔诗《示儿》(略)。

四、诗歌朗读比赛。

教后记:

 

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目标】

   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

体会诗词的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介绍作者:

   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

吴郡(今)人。

二十四年中进士。

淳熙十年因,58岁病辞。

此后10年隐居石湖。

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

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

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2、释题:

“四时”“兴”是什么意思?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容?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

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⑴ 昼:

白天。

⑵ 耘:

除草。

 ⑶ 耘田:

在田里除草。

    ⑷ 绩麻:

把麻搓成线。

⑸ 各当家:

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⑹ 未解:

不懂。

⑺ 供:

参加。

⑻ 耕织:

耕田织布。

    ⑼ 傍:

靠近。

⑽ 桑阴:

桑树下。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⑴ 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容?

 明确:

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⑵ 想象:

昼和夜分别指什么?

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

(插秧、收割、犁地、积肥……)。

想象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

(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

    ⑶ 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

      反复读:

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

  2、赏析“童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容。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教后记:

 

《小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朗读并背诵古诗。

   3.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一、激趣引入。

   1.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池上>>谁还记得,指名背出,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在池塘里小孩偷采莲花的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和小池塘有关的古诗,题目叫《小池》,板书题目。

   2.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朝的万里写的。

  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

   1.同学们小池指的是小荷花池,也叫小荷塘。

那么你们想象一下夏日的小荷塘都会有什么美丽的景象呢?

学生自由想象并用语言描绘.

   2.课件出示小荷塘画面.我们一起看看屏幕,看看课文里的小池塘里都有什么?

.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景物。

试着夸一夸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

那么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

大家自己去读读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1、请一个同学朗读全诗,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想想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演示课件。

   2、写泉眼诗人是怎样写的?

演示课件。

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

"惜"是什么意思?

谁舍不得谁?

谁能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3、作者又是怎样写树阴的呢?

读第二行,"树阴照水"怎样理解?

晴柔刚才同学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