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实验特训专辑 专题02 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检验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17187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5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实验特训专辑 专题02 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检验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化学实验特训专辑 专题02 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检验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化学实验特训专辑 专题02 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检验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化学实验特训专辑 专题02 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检验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化学实验特训专辑 专题02 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检验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高考化学实验特训专辑 专题02 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检验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高考化学实验特训专辑 专题02 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检验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高考化学实验特训专辑 专题02 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检验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高考化学实验特训专辑 专题02 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检验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高考化学实验特训专辑 专题02 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检验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高考化学实验特训专辑 专题02 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检验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高考化学实验特训专辑 专题02 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检验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高考化学实验特训专辑 专题02 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检验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高考化学实验特训专辑 专题02 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检验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高考化学实验特训专辑 专题02 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检验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高考化学实验特训专辑 专题02 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检验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高考化学实验特训专辑 专题02 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检验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高考化学实验特训专辑 专题02 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检验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高考化学实验特训专辑 专题02 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检验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高考化学实验特训专辑 专题02 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检验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实验特训专辑 专题02 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检验解析版.docx

《高考化学实验特训专辑 专题02 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检验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实验特训专辑 专题02 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检验解析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化学实验特训专辑 专题02 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检验解析版.docx

高考化学实验特训专辑专题02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检验解析版

02.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检验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N-14O-16F-19Na-23Al-27

S-32Cl-35.5K-39Mn-55Fe-56Cu-64Br-80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求的)

1.《开宝本草》中记载了如何提取硝酸钾:

“此即地霜也,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

文中对硝酸钾提取没有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

A.溶解      B.蒸发C.结晶D.升华

【答案】D

【解析】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水淋为溶解过程,煎炼为蒸发、结晶过程,没有涉及升华,升华为固体直接变为气体的过程。

2.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烧酒”条目下写道:

“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这里所谓的“法”是指(  )

A.萃取B.渗析C.蒸馏D.干馏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知,该“法”为蒸馏,C项正确。

3.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  )

A.分离Br2和苯的混合物可用分液漏斗和烧杯进行分液

B.验证Fe2(SO4)3溶液中含Fe2+的方法是加入酸性KMnO4溶液,紫色褪去

C.向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加硫氰化钾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说明溶液已变质

D.提纯混有少量NaCl的KNO3的过程是:

加热溶解→降温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答案】A

【解析】Br2与苯互溶不分层。

4.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振荡分液漏斗时应关闭其玻璃塞和活塞

B.盛放NaOH溶液时,使用带玻璃塞的磨口瓶

C.用苯萃取溴水中的溴时,将溴的苯溶液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

D.NaCl溶液蒸发结晶时,加热蒸干溶液以得到晶体

【答案】A

【解析】B项,玻璃中含有的SiO2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SiO3,所以用带玻璃塞的磨口瓶盛NaOH溶液容易使瓶口和瓶塞粘在一起,应用带橡皮塞的试剂瓶盛放;C项,用苯萃取溴水中的溴分层后,溴的苯溶液在上层,应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D项,不能加热蒸干溶液,应当出现大量晶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

5.下列有关除杂的实验操作合理的是(  )

A.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

通入适量氧气后点燃

B.除去氧气中少量氮气:

使气体通过炽热的铜粉

C.除去石英中少量碳酸钙:

用稀盐酸溶解后过滤

D.除去氯化钠固体中少量的纯碱:

加入足量氯化钙,过滤、蒸发、结晶

【答案】C

【解析】二氧化碳中通入适量氧气,少量一氧化碳不能燃烧;将氧气和氮气通过炽热的铜粉,氧气与铜粉反应而除去;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石英即二氧化硅不与稀盐酸反应,再过滤,这样就可以除掉石英中的碳酸钙;加入足量氯化钙时引入杂质Ca2+。

6.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一定有CO

B.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中有白色沉淀产生,溶液中一定有SO

C.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一定有NH

D.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Ba2+

【答案】C

【解析】A项,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可能有CO

、HCO

、SO

或HSO

,错误;B项,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中有白色沉淀产生,溶液中有SO

或Ag+,错误;C项,铵盐与NaOH溶液加热,产生NH3,正确;D项,加入Na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可能有Ba2+、Ca2+,错误。

7.下列各组溶液中,用括号内的试剂及物质间相互反应不能鉴别的一组是(  )

A.Ba(OH)2、KSCN、NaCl、Mg(NO3)2(FeCl3溶液)

B.NaNO3、NaHCO3、(NH4)2SO3、Na2SiO3(H2SO4溶液)

C.NH4Br、K2CO3、NaI、CaCl2(AgNO3溶液)

D.(NH4)3PO4、NaBr、CuSO4、AlCl3(KOH溶液)

【答案】C

【解析】A项,可先利用FeCl3溶液鉴别出Ba(OH)2[产生红褐色Fe(OH)3沉淀]和KSCN(溶液变为血红色),然后再利用Ba(OH)2鉴别出Mg(NO3)2(产生白色沉淀),最后一种为NaCl,故能鉴别;B项,可将H2SO4分别加入四种溶液中,产生无色无味气体的为NaHCO3,产生白色沉淀的为Na2SiO3,产生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的为(NH4)2SO3,余下的为NaNO3,故能鉴别;C项,用AgNO3溶液无法鉴别CaCl2和K2CO3;D项,可将KOH溶液分别逐滴加入四种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的为CuSO4,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沉淀溶解的为AlCl3,加热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的为(NH4)3PO4,没有明显现象的为NaBr,故能鉴别。

8.利用下列装置进行物质分离与提纯的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  )

A.用装置甲除去CO2中少量的SO2杂质

B.用装置乙分离CH3COOC2H5的饱和碳酸钠溶液

C.用装置丙分离出Cl2与KI溶液反应后生成的碘

D.用装置丁蒸干饱和NH4Cl溶液获取NH4Cl晶体

【答案】B

【解析】二者均与饱和碳酸钠溶液反应,不能除去SO2,A项错误;乙酸乙酯不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可用分液的方法分离,B项正确;碘易溶于有机溶剂,应用萃取的方法分离,而过滤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C项错误;NH4Cl受热易分解,直接蒸干不能得到NH4Cl晶体,D项错误。

9.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分离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  )

选项

目的

分离方法

原理

A

分离溶于水中的碘

乙醇萃取

碘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大

B

分离乙酸乙酯和乙醇

分液

乙酸乙酯和乙醇的密度不同

C

除去KNO3固体中混杂的NaCl

重结晶

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

D

除去丁醇中的乙醚

蒸馏

丁醇与乙醚的沸点相差较大

【答案】D

【解析】从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化合物的性质、物质分离与提纯的基本方法角度分析解决问题。

A项,萃取剂的选择必须是与原溶剂互不相溶,且被萃取物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较大。

I2虽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大,但水与乙醇能以任意比互溶,乙醇不能作萃取剂。

B项,乙醇与乙酸乙酯均属于有机物,它们相溶,不能采取分液的方式分离。

C项,除去KNO3固体中的NaCl,可以采取重结晶法,原理是KNO3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NaCl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可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析出KNO3晶体,而NaCl留在母液中被除去。

D项,丁醇与乙醚相溶,但沸点相差较大,可以采用蒸馏的方法将乙醚蒸出,使丁醇与乙醚分开。

10.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分离或提纯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  )

选项

目的

分离或提纯方法

原理

A

除去Fe(OH)3胶体中的FeCl3

过滤

分散质微粒的大小不同

B

除去纯碱中的碳酸氢铵

加热

稳定性不同

C

除去淀粉中的葡萄糖

过滤

葡萄糖溶于水,淀粉不溶于水

D

分离食用油和汽油

分液

食用油和汽油的密度不同

【答案】B

【解析】A项,胶体也能透过滤纸,应用渗析的方法除去Fe(OH)3胶体中的FeCl3;B项,纯碱加热不分解,碳酸氢铵加热易分解生成气体,通过加热可以除去纯碱中的碳酸氢铵;C项,淀粉、葡萄糖都可透过滤纸,应用渗析的方法分离;D项,食用油和汽油互溶但沸点不同,应用分馏的方法分离。

11.下列除杂方案错误的是(  )

选项

被提纯的物质

杂质

除杂试剂

除杂方法

A

CO(g)

CO2(g)

NaOH溶液、浓H2SO4

洗气

B

NH4Cl(aq)

Fe3+(aq)

NaOH溶液

过滤

C

Cl2(g)

HCl(g)

饱和食盐水、浓H2SO4

洗气

D

Na2CO3(s)

NaHCO3(s)

灼烧

【答案】B

【解析】A项,CO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CO3,而CO与NaOH溶液不反应,A选项正确;B项,NaOH溶液不仅与Fe3+反应也会与NH

发生反应,B选项错误;C项,HCl极易溶于水,而Cl2在饱和食盐水中溶解度较小,C选项正确;D项,加热灼烧可以使NaHCO3固体分解,且生成Na2CO3,D选项正确。

12.下列除杂方案错误的是(  )

选项

被提纯的物质

杂质

除杂试剂

除杂方法

A

CH4(g)

C2H4(g)

溴水、浓H2SO4

洗气

B

NH4Cl(aq)

Fe3+(aq)

氨水

调节pH至7~8,再过滤

C

Cu(s)

CuO(s)

稀硝酸

过滤

D

Na2CO3(s)

NaHCO3(s)

——

灼烧

【答案】C

【解析】甲烷与溴水不反应,乙烯和溴水发生加成反应,A项正确;Fe3++3NH3·H2O===Fe(OH)3↓+3NH

,对NH4Cl无影响,B项正确;稀硝酸不仅和CuO反应,还和Cu发生反应,不能达到除杂的目的,C项错误;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分解成Na2CO3、CO2和H2O,D项正确。

13.海洋动物海鞘中含有种类丰富、结构新颖的次生代谢产物,是海洋抗肿瘤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之一。

一种从海鞘中提取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产物的流程如下:

若在实验室模拟该流程,下列关于该流程中各步骤的说法,错误的是(  )

选项

步骤

采用装置

主要仪器

A

过滤装置

漏斗

B

分液装置

分液漏斗

C

蒸发装置

坩埚

D

蒸馏装置

蒸馏烧瓶

【答案】C

【解析】步骤①分离得到滤液和不溶性物质,显然是分离固液混合物,其操作为过滤,需要漏斗、烧杯等仪器,A项正确;步骤②分离得到有机层溶液和水层溶液,显然是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其操作为分液,需要分液漏斗、烧杯等仪器,B项正确;步骤③是从水溶液中得到固体,其操作为蒸发,需要蒸发皿等仪器,而坩埚是灼烧固体的仪器,C项错误;步骤④是从有机层溶液中分离得到甲苯,显然是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其操作为蒸馏,需要蒸馏烧瓶、酒精灯、温度计、冷凝管等仪器,D项正确。

14.按以下实验方案可从海洋动物柄海鞘中提取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产物:

下列各步实验操作原理与方法错误的是(  )

A

B

C

D

步骤

(1)

步骤

(2)

步骤(3)

步骤(4)

【答案】C

【解析】步骤

(1)是分离固液混合物,其操作为过滤,需要过滤装置,A不符合题意;步骤

(2)是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要用到分液漏斗,B不符合题意;步骤(3)是从溶液中得到固体,操作为蒸发,需要蒸发皿,C符合题意;步骤(4)是利用沸点不同,采取蒸馏的方法得到甲苯,需要蒸馏装置,D不符合题意。

15.仅用下表提供的玻璃仪器(非玻璃仪器任选)或实验装置就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

目的

除去KCl中少量MnO2

用10mol·L-1盐酸配制100mL0.1mol·L-1盐酸

用NaCl溶液制备NaCl晶体

除去乙烯中少量SO2 

实验仪器或实验装置

烧杯、玻璃棒、分液漏斗

100mL容量瓶、玻璃棒、烧杯

【答案】C

【解析】A项,MnO2难溶于水,KCl易溶于水,故采用过滤法,应该用普通漏斗而不是分液漏斗,错误;B项,缺少量取盐酸的仪器,如酸式滴定管或移液管等,错误;D项,SO2和乙烯均能与KMnO4溶液反应,故不能达到除杂的目的,错误。

16.下列实验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其可能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选项

异常情况

可能原因分析

A

蒸发结晶:

蒸发皿破裂

将溶液蒸干或酒精灯灯芯碰到热的蒸发皿底部

B

分液:

分液漏斗中的液体难以滴下

没有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或玻璃塞上凹槽与漏斗口侧面的小孔没有对齐

C

萃取:

液体静置不分层

加入萃取剂的量较多

D

检验Fe2+:

加入KSCN溶液,溶液呈红色

Fe2+已部分被氧化成Fe3+

【答案】C

【解析】液体静置不分层一定是萃取剂选的不对,不是萃取剂量多量少的问题。

8.为实现下列实验目的,依据下表提供的主要仪器,所用试剂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主要仪器

试剂

A

分离Br2和CCl4混合物

分液漏斗、烧杯

Br2和CCl4混合物、蒸馏水

B

鉴别葡萄糖和蔗糖

试管、烧杯、酒精灯

葡萄糖溶液、蔗糖溶液、银氨溶液

C

实验室制取H2

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

锌粒、稀HNO3

D

测定NaOH溶液浓度

滴定管、锥形瓶、烧杯

NaOH溶液、0.1000mol/L盐酸

【答案】B

【解析】A项,Br2易溶于CCl4中,加水不能萃取溴,不能采取分液方法分离,A错误;B项,葡萄糖含有醛基,具有还原性,能够发生银镜反应,蔗糖不具有还原性,不能发生银镜反应,故可用银氨溶液鉴别,B正确;C项,实验室制备H2,用Zn和稀H2SO4,不可用稀HNO3,因稀HNO3具有强氧化性,与Zn反应时会生成NO,C错误;D项,测定NaOH溶液浓度时,需要用到酚酞或甲基橙指示剂,否则无法判断终点,D错误。

17.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不同的无色溶液进行如下操作,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滴加BaCl2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SO

B

滴加氯水和CCl4,振荡、静置

下层溶液显紫色

原溶液中有I-

C

加入稀盐酸

产生无色无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该溶液一定是碳酸盐溶液

D

滴加NaOH溶液,将湿润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

试纸不变蓝

原溶液中无NH

【答案】B

【解析】A项,原溶液还可能有SO

、CO

、Ag+等,错误;C项,也可能是碳酸氢盐溶液,错误;D项,需要加热使NH3逸出,错误。

18.下列实验的试剂、装置选用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选用试剂

选用装置

A

除去Cl2中少量的HCl、H2O

试剂a为饱和氯化钠溶液

B

除去NH3中少量的H2O

试剂b为无水氯化钙

C

除去H2中少量的HCl、H2O

试剂b为碱石灰

D

除去N2中少量的O2

足量铜网

【答案】B

【解析】A选项合理,甲装置中饱和氯化钠溶液可除去HCl,浓硫酸可除去H2O;B选项不合理,干燥管中的无水氯化钙在除去水的同时也吸收NH3;C选项合理,干燥管中的碱石灰的主要成分为生石灰与氢氧化钠,可除去HCl和H2O;D选项合理,在加热条件下,O2可与丙装置中的铜网反应而被除去。

19.某同学查阅教材得知,普通锌锰电池筒内的无机物主要为MnO2、NH4Cl、ZnCl2等。

他在探究废干电池内的黑色固体并回收利用时,进行如图所示实验。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操作①中玻璃棒能加快固体溶解

B.操作②为过滤,得到的滤液显酸性

C.操作③盛放滤渣的仪器是坩埚

D.操作④的目的是除去滤渣中的杂质

【答案】D

【解析】操作①中玻璃棒起到搅拌加速溶解的作用,A项正确;普通锌锰电池筒内的无机物主要为MnO2、NH4Cl、ZnCl2等,NH4Cl、ZnCl2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操作②是过滤,得到的滤液中含有NH4Cl、ZnCl2,溶液呈酸性,B项正确;操作③是在坩埚内灼烧滤渣,C项正确;二氧化锰是黑色固体,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灼烧后的滤渣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速率,证明黑色固体是二氧化锰,所以操作④的目的不是除去滤渣中的杂质,D项错误。

20.已知反应:

ⅰ.4KI+O2+2H2O===4KOH+2I2 反应ⅱ.3I2+6OH-===IO

+5I-+3H2O,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久置的KI固体(呈黄色)溶于水配成溶液;②立即向上述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溶液无明显变化;滴加酚酞后,溶液变红;③继续向溶液中滴加硫酸,溶液立即变蓝。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实验②说明久置的KI固体中不含有I2

B.碱性条件下,I2与淀粉显色的速率快于其与OH-反应的速率

C.实验③中溶液变蓝的可能原因为IO

+5I-+6H+===3I2+3H2O

D.若向淀粉KI试纸上滴加硫酸,一段时间后试纸变蓝,则证实该试纸上存在IO

【答案】C

【解析】分析题中实验②的现象可知,实验①所得溶液中不含I2,含有KOH,说明久置的KI固体中KI发生反应ⅰ后生成的I2在水溶液中迅速与KOH发生了反应ⅱ,A项错误;碱性条件下,I2与淀粉显色的速率慢于其与OH-反应的速率,B项错误;实验③中溶液变蓝的可能原因是酸性条件下IO

与I-发生反应生成I2,C项正确;若向淀粉KI试纸上滴加硫酸,一段时间后试纸变蓝,说明I-在酸性条件下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成了I2,D项错误。

21.为确定某溶液的离子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测定溶液的pH,溶液显强碱性;②取少量溶液加入稀盐酸至溶液呈酸性,产生无刺激性气味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③在②溶液中再滴加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④取③中上层清液继续滴加Ba(NO3)2溶液至无沉淀时,再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根据实验现象,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

A.一定有SO

   B.一定有CO

C.一定有Cl-D.不能确定HCO

是否存在

【答案】B

【解析】由①知强碱性溶液中不存在HCO

;②中产生的无刺激性气味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必是CO2,故一定无SO

,一定有CO

;由③证明有SO

存在;由于②中加入盐酸会引入Cl-,因此不能通过④确定是否有Cl-存在。

22.一种从含Br-废水中提取Br2的过程,包括过滤、氧化、正十二烷萃取及蒸馏等步骤。

已知:

Br2

CCl4

正十二烷

密度(g·cm-3)

3.119

1.595

0.753

沸点/℃

58.76

76.8

215~21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甲装置过滤时,需不断搅拌

B.用乙装置将Br-氧化为Br2

C.丙装置中用正十二烷而不用CCl4,是因为其密度小

D.可用装置丁进行蒸馏,先收集正十二烷再收集Br2

【答案】B

【解析】A项,过滤时不能搅拌,错误;C项,CCl4与溴的沸点接近,应选沸点差异较大的正十二烷,便于萃取后蒸馏分离,与密度无关,错误;D项,由表中数据可知正十二烷沸点高,Br2沸点低且蒸馏应用直形冷凝管,错误。

23.现有含NaCl、Na2SO4和NaNO3的混合溶液,采用下列实验流程加入适当的试剂将其转化为相应的沉淀或固体,实现Cl-、SO

和NO

的相互分离:

其中试剂1、2、4分别为(  )

A.硝酸银溶液 硝酸钡溶液 稀硝酸B.氯化钡溶液 稀硝酸 硝酸银溶液

C.氢氧化钠溶液 硝酸银溶液 稀硝酸D.氯化钡溶液 硝酸银溶液 稀硝酸

【答案】D

【解析】分离溶液中的Cl-,应加入AgNO3,分离溶液中的SO

,应加入BaCl2[或Ba(NO3)2]。

如先加入AgNO3,则会同时生成Ag2SO4和AgCl沉淀,则应先加入过量的BaCl2[或Ba(NO3)2],生成BaSO4沉淀。

然后在滤液中加入过量的AgNO3,使Cl-全部转化为AgCl沉淀,在所得滤液中加入过量的Na2CO3,使溶液中的Ag+、Ba2+完全沉淀,最后所得溶液为NaNO3和Na2CO3的混合物。

加入稀HNO3,最后进行蒸发操作可得固体NaNO3。

所以试剂1为BaCl2[或Ba(NO3)2],试剂2为AgNO3,试剂3为Na2CO3,试剂4为HNO3。

24.水溶液X中只可能溶有K+、Mg2+、Al3+、AlO

、SiO

、SO

、CO

、SO

中的若干种离子。

某同学对该溶液进行了如下实验: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气体甲一定是纯净物

B.沉淀甲是硅酸和硅酸镁的混合物

C.K+、AlO

和SiO

一定存在于溶液X中

D.CO

和SO

一定不存在于溶液X中

【答案】C

【解析】加入过量盐酸有气体生成,则X中至少含有SO

、CO

中的一种,有沉淀甲生成则溶液X中一定含有SiO

,有SiO

则一定不含Mg2+、Al3+;无色溶液甲加入过量氨水有白色沉淀乙生成,白色沉淀乙一定是Al(OH)3,则溶液X中一定含有AlO

,根据电荷守恒,溶液中一定含有阳离子,则只能为K+,SO

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故C项正确。

25.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将某固体试样溶于水,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则该固体试样含有Cl﹣

B.将某固体试样溶于水,滴加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滴加H2O2溶液变红,则该固体试样中含有Fe2+

C.将某固体试样溶于水,加入少量氯水充分反应后,滴加淀粉试液无明显现象,则无法确定该固体试样中无I﹣

D.将某固体试样溶于稀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该固体试样有CO32﹣

【答案】B

【解析】A项,没有先加入稀硝酸排除可能存在的干扰离子,无法确定开始生成的白色沉淀一定是氯化银,何况又加入稀盐酸检验,该固体试样不一定含有Cl﹣,故A错误;B项,滴加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可知不含铁离子,再滴加H2O2溶液变红,则亚铁离子被氧化为铁离子,则该固体试样中含有Fe2+,故B正确;C项,若含碘离子,与少量氯水反应生成碘,淀粉遇碘单质变蓝,由现象可知固体中不含碘离子,故C错误;D项,气体为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则该固体试样有CO32﹣或该固体试样有SO32﹣等,故D错误;故选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必做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

26.(7分)下列是制备CuO的流程图:

工业CuSO4(含FeSO4)

CuSO4溶液

CuSO4·5H2O―→……―→CuO

(1)步骤Ⅰ的目的是除去不溶性杂质。

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Ⅱ的目的是除铁。

操作是滴加H2O2溶液,稍加热;当Fe2+转化完全后,慢慢加入Cu2(OH)2CO3粉末,搅拌,以控制溶液pH=3.5;加热煮沸一段时间,过滤,用稀硫酸酸化滤液至pH=1。

控制溶液pH=3.5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Ⅲ的目的是得到CuSO4·5H2O晶体。

其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过滤、水浴加热烘干。

水浴加热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溶解、过滤(1分)

(2)使Fe3+可全部转化为Fe(OH)3沉淀,而Cu2+不会转化为Cu(OH)2沉淀(2分)

(3)蒸发浓缩、冷却结晶(2分) 受热均匀,温度易于控制在100℃以下(2分)

【解析】

(1)由于不溶性杂质不溶于水,故可采用过滤的方法将其除去。

(2)步骤Ⅱ操作:

向含有CuSO4、FeSO4的溶液中滴加H2O2,发生反应:

2Fe2++H2O2+2H+===2Fe3++2H2O,此时溶液的pH<3.5,而pH=3.5时,Fe3+可完全转化为Fe(OH)3沉淀,故此时可加入Cu2(OH)2CO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