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流程.docx
《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流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流程.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流程
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流程
一、手卫生
一般洗手
一:
目的
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
二:
实施要点
1.洗手的指征:
(1)直接接触患者前后。
(2)无菌操作前后。
(3)处理清洁或者无菌物品之前。
(4)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5)接触不同患者之间或者从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6)处理污染物品后。
(7)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粘膜皮肤或者伤口敷料后。
2.洗手要点:
(1)按七步洗手法洗手:
A掌心对掌心搓擦B手指交错,掌心对掌心搓擦C手指交错,掌心对掌心搓擦D两手互握,互搓指背E拇指在掌中转动搓擦F指尖在掌中搓擦G清洗手腕
(2)流动水下彻底冲洗,然后用一次性纸巾/手巾彻底擦干,或者用干手机干燥双手。
(3)如水龙头为手拧式开关,则应采用防止手部再污染的方法关闭水龙头。
三、注意事项
1.认真清洗指甲、指尖、指缝和指关节等污染的部位。
2.手部不佩带戒指等饰物。
3.应当使用一次性纸巾或者干净的小毛巾擦干双手,毛巾应当一用一消毒。
4.手未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物质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二、无菌技术操作法
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1.执行无菌操作应在清洁无尘的环境下进行,尽量减少人员流动,不可与整理床铺、打扫卫生同时进行。
2.执行无菌操作时衣帽整洁,操作前要洗手并将手擦干、戴口罩。
3.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无菌物品不可暴露在空气中,必须保存在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
4.夹取无菌物品时,必须使用无菌持物钳或无菌镊。
5.进行无菌操作时,未经消毒的手、臂不可接触无菌物品或穿越无菌区。
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操作者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的距离(20厘米以上)。
操作时,不得面对无菌区说笑、咳嗽、打喷嚏等。
6.无菌物品一经使用后,必须再经灭菌处理后方可再用;从无菌容器内取出的物品,虽未使用,也不可再放回无菌容器内。
7.无菌包外应注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并按日期先后顺序排列,以便取用。
8.一套无菌物品,只能供给一个病员使用,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无菌持物钳的使用法
一、目的:
取用和传递无菌物品,以维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的无菌状态。
二、物品准备:
无菌钳包、笔、洗手液。
三、操作流程:
1.素质要求(衣帽、仪表、态度)。
2.评估操作环境是否符合要求。
3.洗手(七步洗手法)、戴口罩。
4.检查无菌持物钳包有无破损、潮湿、消毒指示胶带是否变色及其有效期。
5.打开无菌钳包,取出镊子罐置于治疗台面上,取下指示胶带,标明打开日期、时间、责任者,贴于镊子罐底边。
6.取放无菌钳时,钳端闭合向下,不可触及容器口边缘,用后立即放回容器内。
7.到距离较远处取物时,应将持物钳和容器一起移到操作处,就地使用。
四、评价:
1.取放无菌持物钳时钳端闭合,未触及罐口边缘。
2.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钳端向下,未触及非无菌区。
3.使用完毕立即放回罐内。
五、注意事项:
1.无菌持物钳不能夹取未灭菌的物品,也不能夹取油纱布。
2.取远处物品时,应当连同容器一起搬移到物品旁使用。
3.使用无菌钳时不能低于腰部。
4.打开包后的干镊子罐、持物钳应当4小时更换。
无菌容器的使用法
一、目的:
用于盛放无菌物品并保持无菌状态。
二、物品准备:
无菌罐、无菌持物钳、无菌容器、笔、洗手液。
三、操作流程:
1.素质要求(衣帽、仪表、态度)。
2.评估操作环境是否符合要求。
3.洗手(七步洗手法)、戴口罩。
4.检查无菌容器标记、灭菌日期。
5.在无菌容器内取无菌物品时,必须使用超无菌持物钳,打开无菌容器时,应将容器盖内面朝上置于稳妥处或拿在手中,无菌持物钳不可触及容器边缘,已取出的无菌物品,不得再放回无菌容器内,取无菌容器内敷料时,无菌持物钳不可触及无菌容器边缘,如触及容器边缘即为污染。
6.取物后,立即将盖盖严。
7.手持无菌容器(如治疗碗)时,应托住容器底部。
8.从无菌容器中取物时,应将盖子全部打开,避免物品触碰边缘而污染。
四、评价:
1.无菌持物钳取物时,钳及物品未触及容器边缘。
2.手未触及无菌容器盖的内面及边缘。
五、注意事项:
1.使用无菌容器时,不可污染盖内面、容器边缘及内面。
2.移动无菌容器时,应托住底部。
3.从无菌容器内取出的物品,虽未使用,也不可再放回无菌容器内。
4.无菌容器打开后,记录开启的日期、时间,有效使用时间为24h。
无菌包的使用
一、目的:
保持无菌包内无菌物品处于无菌状态。
二、物品准备:
无菌持物钳、无菌包、笔、洗手液。
三、操作流程:
1.素质要求(衣帽、仪表、态度)。
2.评估操作环境是否符合要求。
3.洗手(七步洗手法)、戴口罩。
4.检查无菌包有无破损、潮湿,消毒指示胶带是否变色及其有效期。
5.将无菌包放于清洁、干燥、平坦处,取下指示胶带(如有带子,放于包的下面),捏住包布的外角依次打开,充分暴露其中的无菌物品(手不可触及包布的内面)。
6.用无菌持物钳取出所需物品,放在准备好的无菌区内。
7.如包内物品未用完,按原折痕包好无菌包,并注明开包日期、时间、责任者,(保存时间为24h)。
8.若包内物品一次取出,可将包托在手中打开,另一手将包布四角抓住,稳妥地将包内物品放在无菌区内。
四、评价:
1.打开无菌包时系带妥善处理,不可到处拖扫。
2.开包、关包时手不可触及包布内面。
3.准确注明开包日期及时间。
4.关包时系带横向缭绕。
五、注意事项:
1.已打开的无菌包,如包内剩余敷料末被污染,应按打开无菌包相反步骤依原样折痕重新包裹,并注明开包日期及时间(保存时间为24h)。
2.打开无菌包时,包内敷料触到有菌区即为污染,不得使用。
3.无菌包内敷料如被污染,不得按原包装包起,应重新灭菌使用。
铺无菌盘法
一、目的:
将无菌巾铺在清洁、干燥的治疗盘内,形成无菌区,放置无菌物品,以供实施治疗时使用。
二、物品准备:
治疗盘、无菌持物钳、内放治疗巾的无菌包、笔、洗手液。
三、操作流程:
1、素质要求(衣帽、仪表、态度)。
2、评估操作环境是否符合要求。
3、洗手(七步洗手法)、戴口罩。
4、检查无菌包有无破损、潮湿、消毒指示胶带是否变色及其有效期。
5、打开无菌包,用无菌钳取出一块治疗巾放于治疗盘内,(如无菌包内只有一块治疗巾,可直接置入治疗盘中)。
6、双手捏住无菌巾中间的折点,横拉形成双层,由近向远平铺于治疗盘中(治疗巾的内面为无菌区),打开无菌巾(双手捏住无菌巾的上层外面两角,反复向上折叠约2~3层,呈扇形折叠,边缘朝外)。
7、按需要放入无菌物品,覆盖上层无菌巾,使上、下层边缘对齐,将开口处向上翻折两次,两侧边缘向下翻折一次。
8、注明铺无菌盘的日期、时间、责任者。
四、评价:
1、无菌巾的位置恰当,放入无菌物品后上下两层的边缘能对齐。
2、无菌巾上物品放置有序,取用方便。
3、夹取、放置无菌物品时,手臂未跨越无菌区。
4、操作中无菌巾内面未被污染。
五、注意事项:
1、铺无菌盘区域必须清洁干燥,无菌巾避免潮湿。
2、非无菌物品不可触及无菌面。
3注明无菌盘的日期、时间、无菌盘有效期为4小时。
倒取无菌溶液法
一、目的:
保持无菌溶液的无菌状态。
二、物品准备:
无菌溶液、弯盘、启瓶器、盛装无菌溶液的容器、2%安尔碘、棉签、笔、洗手液。
三、操作流程:
1、素质要求(衣帽、仪表、态度)。
2、评估操作环境是否符合要求。
3、打开垃圾、污物桶盖,洗手(七步洗手法)、戴口罩,检查用物。
4、取无菌溶液瓶,擦净瓶外灰尘,认真核对无菌溶液的名称、剂量、浓度和有效期,检查瓶盖有无松动,瓶身有无裂缝,液体有无沉淀、混浊、变色、絮状物等。
5、用启瓶器开启瓶盖,用拇指与示指或双手拇指将瓶塞边缘向上翻起,一手示指和中指套住瓶塞将其拉出,另一手拿溶液瓶,瓶签朝向掌心,倒出少量溶液冲洗瓶口,再由原处倒出所需液量于无菌容器中,取出后立即塞上橡胶塞,消毒后盖好。
6、在瓶签上注明开瓶日期、时间,放回原处。
7、封棉签(写上日期、时间、责任者)。
8、盖上垃圾、污物桶盖,洗手、摘口罩。
四、评价:
1、手未触及瓶口及瓶内面。
2、倾倒溶液时,瓶签未浸湿,液体未溅至桌面。
五、注意事项:
1、检查溶液质量要将瓶体倒过来对着光亮处观察,无沉淀、混浊、絮状物等现象可以使用。
2、翻转瓶塞时,手不可触及瓶塞将要盖住瓶口的部分。
3、倒溶液时,瓶口至容器的距离一般为20—30cm。
4、倒取溶液至所需量后应立即抬起瓶口,移开无菌区,以防溶液从瓶体流下,污染无菌区。
5、不可以将无菌物品或者非无菌物品伸入无菌溶液内蘸取或者直接接触瓶口倒液。
6、已倒出的溶液不可再倒回瓶内。
戴、脱无菌手套
一、目的:
执行无菌操作或者接触无菌物品时戴无菌手套,以保护患者,预防感染。
二、物品准备:
无菌手套包、洗手液。
三、操作流程:
1、素质要求(衣帽、仪表、态度)。
2、评估操作环境是否符合要求。
3、取下手表,洗手(七步洗手法)、戴口罩。
4、核对无菌手套包外的号码,检查有无破损、潮湿,消毒指示胶带是否变色及其有效期。
5、戴手套:
打开手套包,取出滑石粉,涂擦双手,一手掀开手套袋开口处,另一手捏住一只手套的反折部分(手套内面)取出手套,对准五指戴上,掀开另一只袋口,用已戴好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只手套的反折内面(手套外面),取出手套,同时戴好,双手对合交叉调整手套位置,将手套的翻边扣套在工作服衣袖外面,双手挤压查看有无破损,置于胸前,以免污染。
6、脱手套:
一手捏住另一手套腕部外面,翻转脱下,再以脱下手套的手插入另一手套内,将其往下翻转脱下。
四、评价:
1、滑石粉未洒落于手套入无菌区内。
2、戴、脱手套时未强行拉扯手套边缘,没有污染。
3、操作始终在腰部或操作台面以上水平进行。
五、注意事项:
1、未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手套的外面,已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未戴手套的手及另一手套的内面。
2、戴手套后如发现有破洞,应立即更换。
3、戴好手套的手始终保持在腰部以上,肩部以下。
4、脱手套时,应翻转脱下。
无菌安瓶药液抽取法
一、目的:
将安瓶内的药液抽取于空针内,以备注射。
二、物品准备:
注射器、药液、2%安尔碘、棉签、砂轮、洗手液。
三、操作流程:
1.素质要求(衣帽、仪表、态度)。
2.评估操作环境是否符合要求。
3.打开垃圾桶、污物桶、锐器盒盖,洗手(七步洗手法)、戴口罩。
4.核对医嘱,逐一检查用物,检查安瓶药液名称、质量、剂量、失效期。
5.消毒安瓶:
用手指轻弹安瓶颈部,使安瓶颈部的药液流至体部,用2%的安尔碘环形消毒安瓶颈部膨大部分,取无菌棉球(无菌纱布)垫于颈部折断安瓶颈部。
6.取无菌注射器:
检查注射器有无漏气、失效期,从注射器包装尾部撕开,取出无菌注射器,装上针头(保持针头斜面和刻度在一条直线上),针帽留于包装内。
7.抽取药液:
将针头斜面向下放入安瓶内的液面下,一手固定针体,另一手抽动活塞(不得用手握紧活塞),抽吸药液(按医嘱抽吸足量药液)。
8.排气:
注射器垂直向上,固定针头,轻拉活塞,使气泡聚集在乳头口处,稍推活塞,驱出气体(在针头斜面见到液体为佳),备药时可不排气。
9.保持无菌注射器无菌:
在注射器包装内将针头套好针帽,将注射器的尾部(针栓)放于包装袋内。
10.封棉签(写上日期、时间、责任者)。
11.盖上垃圾、污物桶盖,洗手、摘口罩。
四、评价:
1、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2、抽吸药量准确、无浪费。
五、注意事项:
1、折断安瓶时应垫无菌棉球(纱布),以防玻璃损伤手指。
2、抽吸药液时,不能手握针栓,以防被手污染。
3、排气时,空针内的药液不能滴出。
三、皮内注射技术
一、目的:
用于药物过敏试验、预防接种及局部麻醉的前驱步骤。
二、物品准备:
注射盘、按医嘱备药、注射器(1ml、5ml各一支)、肾上腺素(过敏试验时)70%乙醇、棉签、笔、记录本、洗手液。
三、实施步骤:
(1)询问、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向患者解释,取得配合。
(2)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观察局部皮肤状况。
四、操作流程:
(1)素质要求(衣帽、仪表、态度)
(2)打开垃圾、污物桶盖,锐器盒,洗手(七步洗手法)、戴口罩。
(3)核对医嘱,逐一检查用物。
(4)正确抽药法抽取0.3ml试敏液备用。
(5)再次核对,封棉签(写上日期、时间、责任者)
(6)盖上垃圾、污物桶盖,锐器盒盖,洗手、摘口罩。
(7)推车至患者床旁,查看床头卡,核对患者后,帮助其取舒适体位。
(8)打开垃圾桶、污物桶、锐器盒盖,洗手、戴口罩。
(9)选择注射部位:
过敏试验选择前臂掌侧面下1/3尺侧,预防接种应选择三角肌下缘为注射区域。
(10)消毒;以70%乙醇消毒皮肤(直径>5厘米)1遍,待干。
(11)再次核对、排气。
,
(12)进针;左手绷紧前臂内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也皮肤呈5°角刺入,进针深度以整个斜面进入皮肤为宜。
(13)推进药液;放平注射器,左手拇指固定针栓,右手推注药液0.1ml,皮丘呈圆形隆起,皮肤苍白,毛孔变大。
(14)拔针;迅速拔出针头,拔针是与拔针后勿按压,遵医嘱人勿揉搓及覆盖注射部位。
(15)再次核对床号、姓名、药名及用法。
(16)皮试15-20分钟后由两名护士观察结果。
(17)协助病人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封棉签。
(18)盖上垃圾桶、污物桶、锐器盒盖,洗手、摘口罩。
(19)观察反应 并记录结果。
五、评价;
1、操作方法正确、熟练,体现无菌观念。
2、注意与病人沟通,患者配合,无不良主诉。
3、操作前后告知明确。
六、注意事项;
1、如患者对皮试药物有过敏史,禁止皮试。
2、皮试药液要现用现配,剂量要准确,并备肾上腺素等抢救药品及物品。
3、勿用碘酊(碘剂)消毒,嘱病人无揉擦及覆盖注射部位,以免影响观察反应。
4、注射后观察病人有无不良反应,且暂勿离开病房,如病人有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皮疹等现象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5、如对结果有怀疑,应在另一侧前臂皮内注射0.1ml生理盐水作对照试验。
6、皮试结果阳性时,应告知医师、患者及家属,并予注明。
七、相关知识:
1、进针角度为5°角,进针深度以整个针尖斜面进入皮肤为宜(表皮与真皮之间)。
2、结果判断:
阴性:
皮丘无改变,周围不红肿。
阳性:
局部皮丘红肿,发硬或有伪足,皮丘直径大于1cm。
3、隆起的皮丘呈半圆形、皮肤变白并暴露毛孔。
附:
青霉素皮试法
一、物品准备:
同皮内注射法,另备青霉素80万单位一瓶,100毫升生理盐水1瓶。
二、操作流程:
1、核对医嘱及药液。
2、除去青霉素和生理盐水的铝盖中央部位,常规消毒瓶盖。
3、准备1ml和5ml注射器(1ml注射器的针头保留在原包装袋的针帽中)。
4、配置皮试液方法:
生理盐水4毫升溶解青霉素,稀释后每1毫升含青霉素20万单位;用1毫升注射器吸取青霉素液0.1毫升, 加生理盐水至1毫升,则1毫升内含青霉素2万单位;弃去0.9毫升,余0.1毫升加生理盐水到1毫升,则1毫升内含青霉素2000单位;再弃去0.9毫升,余0.1毫升加生理盐水至1毫升,则1毫升内含青霉素200单位,配成皮试溶液.
5、更换1毫升注射器的针头.
6、进行青霉素皮试操作前,必须携带肾上腺素以备紧急情况使用,并询问病人有无过敏史,有青霉素过敏史者严禁进行皮试。
7、70%乙醇消毒待干后,绷紧皮肤,于前臂内侧皮内注射皮试液0.1毫升(内含青霉素20万)。
8、15-20分钟后观察结果。
9、阴性:
皮丘无改变,周围皮肤无红肿。
10、阳性:
局部反应为皮丘红肿,发硬,有伪足或皮球直径超过1cm,全身反应轻者可出现荨麻疹、腹痛、头晕等;重者可在注射后数秒钟或几分钟内发生过敏性休克,如皮肤发痒。
四肢麻木、重则气急、胸闷、发绀、心率快、脉细、血压下降、大量出汗、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三、除皮内注射法注意事项外,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凡首次使用青霉素或停用青霉素24小时以上,或在使用过程中改用不同生产批号的制剂时,必须重新做过敏试验。
2、如消毒时出现红晕,应排除对酒精过敏,可在对侧前臂做酒精对照,可用0.1%的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消毒局部,重新做青霉素皮试。
3、试验阳性者,在医嘱记录单的临时医嘱栏内记录“青霉素皮试+”;在医嘱执行单记录“青霉素皮试+”;在一览表上插青霉素阳性标志;在床头挂青霉素过敏阳性的标牌,并告诉患者和家属,填写药物过敏单(放在病历首页的前面)。
四、皮下注射法
一、目的:
通过皮下注射法给予药物,多用于局部麻醉和胰岛素的治疗。
二、物品的准备:
注射盘、注射器(1ml、5ml)按医嘱备药、2%安乐碘、棉签、砂轮、笔、洗手液、记录本。
三、实施步骤:
1、评估患者:
(1)询问、了解患者身体状况,向患者解释,取得配合。
(2)了解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及注射部位情况。
2、操作流程:
(1)素质要求(衣帽、仪表、态度)
(2)打开垃圾、污物桶盖,锐器盒,洗手(七步洗手法)、戴口罩。
(3)核对医嘱,逐一检查用物。
(4)消毒安瓶或密闭药瓶,正确手法准确抽取药液。
(5)再次核对、封棉签(写上日期、时间、责任者)。
(6)盖上垃圾桶、污物桶、锐器盒盖,洗手、摘口罩。
(7)推车至患者床旁,查看床头卡,核对患者后,帮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8)打开垃圾桶、污物桶、锐器盒盖,洗手、戴口罩。
(9)选择并暴露合适的注射部位。
(10)消毒:
用2%安尔碘自注射点由内向外环形消毒(直径大于5厘米)2遍,取干棉签夹于示指和中指之间。
(11)再次核对、排气。
(12)进针:
左手绷紧局部皮肤(过瘦者捏起皮肤),右手持注射器,示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0°角快速刺入皮下,进针深度为针梗的1/2~2/3。
(13)推药:
右手固定针头,左手抽回血,无回血方可缓慢推药,观察病人反应。
(14)拔针:
注射完毕快速拔针,并用干棉签按压针刺处片刻。
(15)再次核对:
医嘱卡、病人、床头卡。
(16)协助病人穿衣,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封棉签。
(17)盖上垃圾桶、污物桶、锐器盒盖,洗手、摘口罩。
(18)记录。
3、指导患者:
(1)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及配合、注意事项。
(2)皮下注射胰岛素时,告知患者注射后15分钟开始进食,以免因注射时间过长而造成患者低血糖。
四、评价:
1.操作方法正确、熟练、无菌观念强。
2.与病人沟通好,主动配合,有安全感。
3.告知注意事项。
五、注意事项:
1、尽量避免应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做皮下注射。
2、选择注射部位时应避开炎症、破溃或者有肿块的部位。
3、经常注射者应每次更换注射部位。
六、相关知识:
1、注射部位:
可选择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腹部、后背、大腿外侧等。
2、常用于不宜经口服给药,或要求较口服给药产生作用迅速,而又较肌内
或静脉注射吸收为慢的情况。
五、肌肉注射技术
一、目的:
通过肌内注射给予患者实施药物治疗。
二、物品准备:
注射盘、5ml注射器、按医嘱备药、2%安尔碘、棉签、笔、记录本、洗手液。
三、实施步骤:
1、评估患者:
(1)询问、了解患者身体状况,向患者解释,取得配合。
(2)了解药物使用注意事项及患者注射部位状况。
2、操作流程:
(1)素质要求(衣帽、仪表、态度)
(2)打开垃圾、污物桶盖,锐器盒,洗手(七步洗手法)、戴口罩。
(3)核对医嘱,逐一检查用物。
(4)消毒安瓶或密闭药瓶,正确手法准确抽取药液。
(5)再次核对、封棉签(写上日期、时间、责任者)。
(6)盖上垃圾桶、污物桶、锐器盒盖,洗手、摘口罩。
(7)推车至患者床旁,查看床头卡,核对患者后,帮助患者做好准备,取正确舒适体位(侧卧:
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俯卧:
两足尖相对,足跟分开;仰卧:
用于不宜侧卧的病人)。
(8)打开垃圾桶、污物桶、锐器盒盖,洗手、戴口罩。
(9)选择注射部位;为患者进行遮挡,暴露注射部位,(具体方法见相关知识)。
(10)消毒:
用2%安尔碘自注射点由内向外环形消毒(直径大于5厘米)2遍,取干棉签夹于示指与中指之间。
(11)再次核对、排气。
(12)进针:
左手拇指和示指绷紧局部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以中指或无名指固定针栓,用手臂带动腕部力量,将针头迅速垂直刺入,深度约为针梗的2/3(约2.5—3cm)
(13)推药:
左手放松皮肤,固定注射器及针座,右手抽动活塞,无回血
后缓慢而均匀的推注药物,观察病人反应。
(14)拔针:
注射毕,用无菌干棉签按压进针点,快速拔针、按压片段。
(15)再次核对:
医嘱卡、病人、床头卡。
(16)协助病人穿好衣裤,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封棉签,向病人交待注意事项。
(17)盖上垃圾桶、污物桶、锐器盒盖,洗手、摘口罩。
(18)记录。
3、指导患者:
(1)告知患者注射时勿紧张,肌肉放松,使药液顺利进入肌组织,利于药液的吸收。
(2)告知患者所注射的药物及注意事项。
四、评价:
1、是否做到准确给药。
2、是否产生预期的疗效。
3、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程度如何,护理措施的干预是否生效。
4、病人是否遵从医嘱用药,是否获得并理解有关用药知识。
五、注意事项:
1、需要两种药物同时注射时,应注意配伍禁忌。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刺伤神经和血管,无回血时方可注射。
3、注射部位应避开炎症、硬结、瘢痕等部位。
4、对经常注射的患者,应当更换注射部位。
5、注射时切勿将针梗全部刺入,以防针梗从根部折断。
六、相关知识:
(一)一般选择肌肉较为丰富,与大血管和神经距离相对较远的部位做肌肉注射,其中以臀大肌最为常用,其次为臂中肌、臂小肌,再次为上臂三角肌。
常用肌肉注射的定位方法:
1、臀大肌内注射的定位方法:
臀大肌起自髂后上棘与尾骨尖之间,肌纤维平行向外下方至股骨上部,注射时应避免损伤坐骨神经,坐骨神经起自骶丛神经,自梨状肌下孔出骨盆至臀部,被盖在臀大肌的深处,约在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中点处下降至股部,注射时注意坐骨神经体表投影:
自大转子尖至坐骨结节向下至腘窝,定位方法有两种:
(1)十字法:
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作一水平线,然后从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线,这样一侧臀部被划分为4个象限,其外上象为注射部位,注意避开内角。
(2)联线法:
取髂前上棘与尾骨联线的外上1/3处为注射部位。
2、臀中肌、臀小肌内注射定位法,该处血管、神经分布较少,且脂肪组织较薄,目前使用日趋广泛,定位方法有两种:
(1)以示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这样髂嵴、示指、中指之间便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此区域即为注射部位。
(2)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以病人自已手指的宽度为标准)。
3、股外侧肌内注射定位,其部位为大腿中段外侧,自髋关节下10厘米,膝上10厘米,约7.5厘米宽的区域内,该处范围较广,可供反复多次注射。
4、上臂三角肌内注射定位,取上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处,此处肌肉较臀部肌肉薄,只能作小剂量注射。
(二)体位的准备:
可取坐位或卧位。
1、卧位:
臀部肌肉注射时,为使局部肌肉放松,减轻疼痛与不适,可采用以下姿势:
(1)侧卧位:
上腿伸直,放松,下腿稍弯曲。
(2)俯卧位:
足尖相对,足跟分开,头偏向一侧。
(3)仰卧位:
常用于危重病人及不能翻身的病人,以采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较为方便。
2、坐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