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学案412《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21780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学案412《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学案412《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学案412《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学案412《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学案412《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学案412《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学案412《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学案412《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学案412《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学案412《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学案412《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学案412《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必修3.docx

《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学案412《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学案412《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必修3.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学案412《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必修3.docx

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学案412《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必修3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讲解

题解

“疏”通称“奏疏”。

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

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

疏,演变为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

它起源于汉代,后世人们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通称。

“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用“疏”。

 “谏”是规过劝善的意思,一般用于下对上。

规劝的言论也可以称为“谏”,如同学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谏”就是“规劝的言论”的意思。

“谏”古代专指用于对帝王、上级、尊长的劝告,规劝其改正不当的言行。

《谏太宗十思疏》选自《魏郑公文集》,标题是后人加的。

起初称为《十思疏》。

课文标题中的“太宗”是庙号。

古代皇帝死后要在太庙立室供奉,为此就需要立一个名号,这就是庙号。

从汉代起,每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一般都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下称为太宗或世宗。

李世民是在其父李渊之后称帝的,庙号为太宗。

由此也可推知“谏太宗十思疏”是后人加的题目,李世民活着,是不能称其为太宗的。

 “十思”的针对性

  1.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魏征评论:

“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

考之于今,其风近坠……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

典型史实:

王珪谏太宗出美人

太宗尝闲居与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瑗败籍没入宫。

太宗指示之曰:

“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

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

”珪避席曰:

“陛下以庐江取此妇人为是耶,为非耶?

”太宗曰:

“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

”对曰:

“……今此妇人尚在左右,窃以圣心为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此谓知恶而不去也。

”太宗虽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

2.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魏征评论:

“陛下贞观之始,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

顷年已来,意在奢纵,勿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典型史实:

张玄素谏修乾阳殿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宫乾阳殿以备巡幸,玄素上书谏曰:

“……臣闻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及乾阳毕功,隋人解体。

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

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

深愿陛下思之……”太宗曰:

“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

”对曰:

“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

且陛下初平东都,太上皇敕大殿高门并宜焚殿,陛下以瓦木可用,不宜焚灼,请赐于贫人。

事虽不行,然天下翕然,讴歌至德。

今若遵旧制,即是隋役复兴。

五六年间,趋舍顿异,何以昭示子孙,光敷四海?

”太宗叹曰:

“我不思量,遂至于此。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魏征评论:

“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己从人,恒若不足。

顷年已来,微有矜放。

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圣智之明,心轻当代。

典型史实:

孔颖达谏太宗“其容若虚”

贞观三年,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曰:

“《论语》云: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

”孔颖达对曰:

“圣人设教,欲人谦光。

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上,求访能事。

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

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

非憔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

夫帝王内蕴神明,外须玄默,使深不可知……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凌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

  4.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魏征评论:

“陛下初践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上达,咸思竭力,心无所隐。

顷年以来,多所忽略。

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阙廷,将陈所见,欲言则颜色不接,欲请又恩礼不加。

典型史实:

魏征谏太宗止泰山封禅

贞观六年,匈奴克平,远夷入贡,符瑞日至,年谷丰登,岳牧等屡请封禅。

……惟魏征以为不可。

……对曰:

“……陛下东封,万国咸萃,要荒之外,莫不奔驰。

今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

宁可引彼夷狄,以示虚弱?

渴财以偿,未厌远人之望;加年给复,不偿百姓之劳。

或遇水旱之灾,风雨之变,庸天邪议,悔不可追。

岂独臣之诚恳,亦有舆人之论。

”太宗称善,于是乃止。

  5.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魏征评论:

“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视,事惟清静,心无嗜欲,内除毕弋之物,外绝畋猎之源。

数载之后,不能固志。

虽无十旬之逸,或过三驱之礼。

遂使盘游之娱见讥于百姓,鹰犬之贡远及于四夷。

典型史实:

虞世南谏太宗勿纵情畋猎

太宗颇好畋猎,虞世南上疏谏曰:

“臣闻秋狝冬狩,盖惟恒典;射隼从禽,备乎前诰。

伏惟陛下因听览之余辰,顺天道以杀伐……天弧星毕,所殪已多,颁禽赐获,皇恩亦溥。

伏愿时息猎车,且韬长戟,不拒刍荛之请,降纳涓浍之流,袒裼徒博,任之群下,则贻范百王,永光万代。

  6.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魏征评论:

“陛下贞观之初,导入使谏。

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

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

典型史实:

魏征评太宗纳谏“慎始”而难“敬终”

陛下初即位,论元律师死,孙伏伽谏以为法不当死。

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

或曰赏太厚,答曰:

“朕即位未有谏者,所以赏之。

”——此导人使谏也。

后柳雄妄诉隋资,有司得,劾其伪,将论死,戴胄奏罪当徒,执之四五然后赦。

谓胄曰:

“弟守法如此,不畏滥罚。

”——此悦而从谏也。

近皇甫德参上书言:

“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

”陛下恚曰:

“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岁,乃称其意!

”臣奏:

“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

”于是,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

——此难于受谏也。

  7.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魏征评论:

“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惟善是与。

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

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

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典型史实:

魏征刻小人权万纪、李仁发

贞观五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侍御史李仁发俱以告讦谮毁,数蒙引见。

遂任心弹射,肆其欺罔。

给事中魏征正色而奏之曰:

“权万纪、李仁发并是小人,不识大体。

以谮毁为是,告讦为直。

凡所弹射,皆非有罪。

陛下掩其所短,收其一切,乃骋其奸计,附上罔下,多行无礼以取强直之名。

诬房玄龄,斥退张亮,无所肃厉,徒损圣名。

道路之人,皆兴谤议……陛下纵未能举善以崇德,岂可进奸而自损乎?

”太宗欣然纳之,赐征绢五百匹。

其万纪又奸状渐露,仁发亦解黜,万纪贬连州司马,朝廷咸相庆贺焉。

  8.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魏征评论:

“贞观之初,求贤若渴……近岁已来,由心好恶。

……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

陛下不省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

典型史实:

太宗不识宇文士及谀谄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

“此嘉树。

”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

帝正色曰:

“魏公常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意常疑汝而未明也。

今日果然。

”士及叩头谢曰:

“南衙群官面折廷争,陛下尝不得举手,今臣幸左右,若不少有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

”帝意复解。

  9.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魏征评论:

“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帝王之所以与天下为画一,不以亲疏贵贱而轻重者也。

今之刑赏,未必尽然。

或申屈在乎好恶,轻重由乎喜怒。

……刑滥则小人道长,赏谬则君子道消。

典型史实:

魏征谏太宗勿宠长乐公主

长乐公主,文德皇后所生也,贞观中将出降,敕有司资送,倍于长公主。

魏征奏言:

“昔汉明帝欲封其子。

帝曰:

‘朕子岂得同于先帝子乎?

可半楚、淮阳王。

’前史以为美谈,天子姊妹为长公主,天子之女为公主。

既加‘长’字,良以尊于公主也。

情虽有殊,义无等别。

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公主,理恐不可。

实愿陛下思之。

  10.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魏征评论:

“顷者责罚稍多,威怒微厉,或以供给不赡,或以人不从欲,皆非致治之所急,实乃骄奢之攸渐,是知贵不与骄期而骄自来,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语也。

典型史实:

太宗自悔误杀张蕴古

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

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鞠于狱。

蕴古言:

“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

”太宗许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

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

既而悔之,谓房玄龄曰:

“公等食君之禄,须忧人之忧,事无巨细,咸当留意。

今不问则不言,见事不谏争,何所辅弼?

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

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所司又不复奏,遂令决之,岂是道理?

重点句解读

  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评析:

本句紧承第一句继续运用比喻论证手法从反面推理,连用四个“不”字,用后一个“不”否定前三个“不”,否定之否定,加强了对“积其德义”的肯定。

“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断,也是代人君作出的判断。

“虽……(犹)……而况……乎”的句式,巧妙地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场上来,使人君不能有别的观点选择。

先肯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既是对人君的尊重,也促其乐于从谏,而且使谏诤不显得突兀。

  翻译:

源头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行不厚却指望国家安定,我虽然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评析:

这一句是对段首“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这一问题的总结性的回答。

在前文分析了“竭诚以待下”和“纵情以傲物”的不同结果后,在此郑重地警告: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严肃地告诫: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顺之心。

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确实切中要害,无怪乎唐太宗读后,说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不但取消了当年耗费民脂的封禅“盛举”,而且常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告诫太子,并以此作为临终遗训。

本言简意深,语重心长,能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翻译:

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民心向背;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体会本文“一气呵成,骈散相间”的语言特点

  《谏太宗十思疏》是用骈文写成的。

从语句看,一是并不局限于骈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直到篇末的特点,而是有所变化。

如第一段,劈首就是三个从正面论述的排比句,紧接着又是从反面论述的三个排比句,这是和骈文的常格有所不同的。

二是散句的恰当使用,如“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等。

三是打破了四六对仗而改用多种句法对偶,如“当神器之重”对“居域中之大”,“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对“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等。

这样,文中既有气韵充沛的排比句,又有活泼灵动的散行句,再加上骈文所特有的对仗工整、音韵顿挫的对偶句,使整个文章一气呵成,于整饬庄重之中呈流转圆浑之势,具有特殊的美感。

从用词看,文章力求避免繁复的引证、生僻的典故和多余的藻饰,语言明白晓畅。

另外,文章不受声律拘束,不避首尾虚字,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崇尚质朴的文学主张和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

魏征创造的这样一种骈散相间的章表体,后来就成为唐宋奏疏中常用的一种形式,对后世陆贽、欧阳修、苏轼的政论奏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反馈练习

基础知识

1.下列划横线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木之长(cháng)者         浚(jùn)其泉源

  B.虑雍(yōng)蔽            正身黜(chǔ)恶

  C.克终者盖(gài)寡         董(dōng)之以严刑

  D.垂拱(gòng)而治          仁者播(bō)其惠

2.下列划横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加强自身修养

  B.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  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

选拔有才能的人

  D.  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

老百姓

3.句子中划横线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以怒而滥刑             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下列划横线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项王曰:

“沛公安在?

”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B.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闻达于诸侯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5.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①忧懈怠,               ;惧谗邪,               。

②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6.魏征,字               ,唐太宗封之为               ,文集有               。

疏,是               的一种专用文体。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一)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7.下列划横线的实词含义全不正确的一组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                 B.善始者实繁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春华秋实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                     D.塞源而欲流长也

  振长策而御宇内                      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8.下列划横线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克终者盖寡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而况于明哲乎

  C.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D.而况于明哲乎

  臣闻求木之长者          青取之于蓝

9.下列句子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帝王位高权重,处者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10.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二)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

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

“汝离间我兄弟,何也?

”众皆为之危惧。

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

“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

”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

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

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又劳之曰:

“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

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

”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

深谋远虑,多所弘益。

太宗尝谓曰:

“卿罪重于中钧,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

”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

长孙无忌曰:

“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

”太宗日:

“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

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

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

”征再拜曰:

“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

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

”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

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

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

太宗曰:

“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

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

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

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

”征乃止。

(《贞观政要·任贤》)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汝离间我兄弟              ②魏征为太子洗马

     ③喜逢知己之主              ③往事息隐

     ⑤但其尽心所事              ⑥从容对曰

     ⑦征慷慨自若                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⑤⑥⑦   D.③④⑤⑥⑧

12.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雅有经国之才——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

B.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获

C.臣见之若仇——我看见他们就好象仇敌一样

D.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优秀的冶金的高手。

13.“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A.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B.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14.斗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建成”“隐太子”“息隐”这三人与太宗都是兄弟关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

”这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给以重用。

 D.这段文字体现了唐太宗一贯强调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参考答案

1.A    2.D  3.A   4.B   5.略   6.玄成、郑国公、《魏郑公文集》古代臣属向皇帝分条陈述奏议的一种专用文体。

 7.A      8.A    9.B  10.C(这并不是作者要说明的观点)  11.C   12.C    13.A  14.A(三者是同一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