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河南省豫南市级示范性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6234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河南省豫南市级示范性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解析河南省豫南市级示范性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解析河南省豫南市级示范性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解析河南省豫南市级示范性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解析河南省豫南市级示范性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解析河南省豫南市级示范性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解析河南省豫南市级示范性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解析河南省豫南市级示范性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解析河南省豫南市级示范性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解析河南省豫南市级示范性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解析河南省豫南市级示范性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解析河南省豫南市级示范性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解析河南省豫南市级示范性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解析河南省豫南市级示范性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解析河南省豫南市级示范性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解析河南省豫南市级示范性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解析河南省豫南市级示范性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解析河南省豫南市级示范性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解析河南省豫南市级示范性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解析河南省豫南市级示范性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河南省豫南市级示范性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docx

《解析河南省豫南市级示范性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河南省豫南市级示范性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解析河南省豫南市级示范性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docx

解析河南省豫南市级示范性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

河南省豫南市级示范性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①K+、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②血红蛋白、O2和糖原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胃蛋白酶和氨基酸

A.①③B.①③④C.②③D.②③④

【答案】A

【分析】

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即内环境的成分: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

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

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

CO2、水分、尿素等。

【详解】①K+属于吸收的营养物质,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属于细胞的分泌物,都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属于内环境成分,①正确;

②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糖原存在肝细胞和肌肉细胞中,它们都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②错误;

③葡萄糖于吸收的营养物质,CO2属于代谢废物,胰岛素属于细胞分泌物,均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属于内环境成分,③正确;

④胃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中,消化道中属于人体内的外环境,④错误。

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下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人体体液的各种成分及其相互关系,正确的是()

A.人体内CO2含量最多的是乙,O2浓度最高的是丙

B.营养不良时,甲的含量会增多,乙的含量会减少

C.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甲和乙

D.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经细胞膜进入甲

【答案】C

【分析】

分析题图:

图示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

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叫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所以图中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细胞内液、丁是淋巴。

【详解】A.人体内CO2含量最多的是丙(细胞内液),O2浓度最高的是甲(血浆),A错误;

B.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使乙的含量会增多,甲的含量会减少,B错误;

C.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C正确;

D.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经细胞膜进入乙组织液,D错误。

故选C。

3.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过敏是由过敏原刺激机体使浆细胞产生组织胺而引起的一系列反应

B.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C.因为过敏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所以不危及生命

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答案】D

【分析】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

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

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

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

举例:

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

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详解】A.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浆细胞产生的是抗体,不是组织胺,A错误;

B.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类风湿、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

C.有些过敏反应严重时也会危及生命,如药物过敏,C错误;

D.由于艾滋病病毒主要侵染人的T细胞,因此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D正确。

故选D。

4.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突触小体处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B.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必然引起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开放

C.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D.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答案】D

【分析】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详解】A.突触小体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A错误;

B.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如果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则引起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开放,如果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则不会引起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开放,B错误;

C.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而传递兴奋,C错误;

D.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内电流方向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所以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D正确。

故选D。

5.如图为动物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激素,当某人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血液中激素①②的含量会増加,激素③的含量减少

B.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都为促进

C.骨骼肌受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

D.激素①作用的靶细胞也可以是甲状腺细胞

【答案】C

【分析】

由图可知,①表示TRH,②表示甲状腺激素,③表示TSH。

【详解】A、进入寒冷环境中,血液中激素①TRH增多,会促进③TSH的分泌,从而②甲状腺激素增多,A错误;

B、激素①TRH对垂体是促进作用,②甲状腺激素对垂体是抑制作用,B错误;

C、骨骼肌受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C正确;

D、激素①TRH作用的靶细胞只能是垂体,D错误。

故选C。

【点睛】TRH只能作用于垂体,TSH只能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可以作用于几乎全身细胞。

6.下图为人体内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机制模式图,图中①②分别代表不同的细胞、A表示物质。

下列描述中,不符合该模型的是()

A.①是甲状腺细胞,A是甲状腺激素,②是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

B.①是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A是抗利尿激素,②是垂体细胞

C.①是传入神经元,A是神经递质,②是传出神经元

D.①是T细胞,A是淋巴因子,②是B细胞

【答案】B

【分析】

由题图可知,①细胞能分泌某种物质A,A可以通过运输作用于②细胞,这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传递过程。

【详解】甲状腺细胞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可反馈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A不符合题意;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细胞合成和分泌,由垂体后叶释放到内环境中,B符合题意;①传入神经元可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传出神经元上的受体,C不符合题意;T细胞产生对的淋巴因作用于B细胞,B细胞在淋巴因子与抗原的共同刺激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D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细胞内或细胞间某些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7.某生参加体检,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

在等待体检的过程中,该生体内发生的变化是()

A.神经调控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体温迅速上升

B.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强

C.肾上腺释放的肾上腺素减少,细胞代谢减弱

D.胰岛B细胞释放的胰岛素增加,血糖浓度下降

【答案】B

【分析】

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A错误;

B.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B正确;

C.早晨一般气温较低,通过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增强,C错误;

D.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增加,最终使血糖浓度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B。

8.人在饥饿时遇到寒冷刺激,会表现出不自主颤抖、面色苍白。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自主颤抖是受大脑皮层调控的结果

B.面色苍白与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有关

C.该过程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会增加

D.该过程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含量会增加

【答案】A

不自主颤抖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部位,A错误;面色苍白是为了减少散热,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导致的,B正确;遇到寒冷刺激,为促进产热,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会增加,从而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使代谢加快,C正确;该过程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含量会增加,从而促使血糖浓度升高,D正确。

9.下面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a点(a点为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流表①不偏转,电流表②可能偏转两次

B.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若检测到b、d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

D.若c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可能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答案】C

【分析】

据图分析:

a在最左侧神经元上,b、c、d在同一神经元上,e在最右侧神经元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在神经元间是单向传递的,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详解】A.兴奋在神经元间是单向传递的,兴奋只能从a传向b,不能从b传向a,所以电流表①不偏转,b、c、d在同一神经元上,刺激c点,b、d点有电位变化,局部电流分别通过电流表②的两电极,可以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A正确;

B.刺激c点,兴奋由c传导到e时,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B正确;

C.a在一个神经元上,b、c、d在另一神经元上,刺激a点,b、d点有电位变化,可以说明兴奋由a传向b,再由b传向d,不能体现双向传导,C错误;

D.识图分析可知,刺激a点,兴奋可以由由a传向b,再由b经过c传向d,若c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可能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D正确。

故选C。

10.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糖浓度、尿液浓度、体内温度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B.把小白鼠和青蛙从25℃转移至5℃的环境中,耗氧量分别不变和减少

C.下丘脑通过分泌相关激素控制胰岛细胞的分泌活动,进而调节血糖平衡

D.血糖平衡调节及水盐平衡调节都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D

【分析】

1、血糖平衡的调节

2、水盐平衡调节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1)实质:

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

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

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血糖浓度、体内温度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但是尿液浓度不属于内环境的稳态,A错误;

B.小白鼠是恒温动物,青蛙是变温动物,把小白鼠和青蛙从25℃转移至5℃的环境中,小白鼠为了维持体温恒定,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而青蛙的体温随之降低,代谢降低,故耗氧量减少,B错误;

C.下丘脑通过相关神经控制胰岛细胞的分泌活动,进而调节血糖平衡,C错误;

D.血糖平衡的调节及水盐平衡调节都存在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D。

11.下图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之间常见的一种联系方式,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构成3个突触

B.神经纤维兴奋是Na+大量外流的结果

C.刺激b处后,a、c两处中只有c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D.这种联系有利于神经元兴奋的延续或终止

【答案】B

【分析】

分析题图:

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构成3个突触,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刺激b,兴奋只能从b的右侧向下传递到c,再传递到b,而不能从b的左侧传递到a,只有c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详解】A.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构成3个突触,A正确;

B.神经纤维兴奋是Na+大量内流的结果,B错误;

C.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刺激b,兴奋只能从b的右侧向下传递到c,再传递到b,而不能从b的左侧传递到a,只有c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C正确;

D.据图可知,刺激b时,兴奋可沿着b→c→b的方向顺时针持续传递,同时,又不能传递到a,因此这种联系有利于神经元兴奋的延续或终止,D正确。

故选B。

12.下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甲为T细胞,需要B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促进其增殖分化

B.细胞乙是浆细胞,它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

C.细胞丙是吞噬细胞,它能特异性识别抗原一抗体的结合物

D.甲细胞和乙细胞的起源相同,且二者细胞中的DNA也相同

【答案】D

【分析】

分析题图:

根据体液免疫过程可以判断,图中细胞甲为B细胞;细胞乙为浆细胞,能分泌抗体,抗体可以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细胞丙为吞噬细胞,吞噬细胞能够将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吞噬消化。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细胞甲为B细胞,需要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促进其增殖分化,A错误;

B.浆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增殖的能力,B细胞可以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B错误;

C.吞噬细胞能够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识别的能力,C错误;

D.由于三种细胞最终都来自于造血干细胞的分裂分化,因此三种细胞的DNA相同,D正确。

故选D。

13.常见的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引起的疾病,患者的病重程度与体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浓度呈正相关,临床上可用胆碱酯酶抑制剂进行治疗。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题干描述的重症肌无力属于一种自身免疫病

B.乙酰胆碱受体属于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质

C.患者体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中

D.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原理是降低乙酰胆碱浓度

【答案】D

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重症肌无力是体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破坏了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因此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乙酰胆碱受体属于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质,B正确;抗体是在抗原物质刺激下,由B细胞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其主要分布在血浆中,C正确;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原理是提高乙酰胆碱浓度,D错误。

14.下图表示人体大量运动后补充葡萄糖和氨基酸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运动后补充葡萄糖有利于人体恢复体能

B.人体内胰岛素分泌是神经和体液调节的结果

C.在50〜100min内,体内胰高血糖素分泌量相对增加

D.补充氨基酸后胰岛素分泌量变化不大,说明氨基酸浓度变化不是血糖调节的主要刺激条件

【答案】C

【详解】A.由图中数据可知,运动后血糖浓度较低,人体大量运动后补充葡萄糖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更明显,引起摄食更多葡萄糖,更有利于恢复体能,A项正确;

B.人体内胰岛素分泌是神经和体液调节的结果,B项正确;

C.由图中数据可知,运动后补充摄食50~100分钟内,血糖浓度较高,则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分泌胰岛素会相对增加,C项错误;

D.补充氨基酸后胰岛素分泌量变化不大,说明氨基酸浓度变化不是血糖调节的主要刺激条件,D项正确。

故选C。

15.吃食物过咸时会产生渴的感觉,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位于()

A.大脑皮层和下丘脑

B.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C.大脑皮层和大脑皮层

D.下丘脑和下丘脑

【答案】B

【分析】

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详解】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而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故选B。

16.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至5℃,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A.减少、减少、增加、不变B.增加、增加、减少、降低

C.增加、减少、增加、不变D.增加、增加、减少、不变

【答案】D

【分析】

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

(2)机理:

产热与散热达到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

①增加产热的途径:

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

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

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体内温差与环境的温差变大,散热增多,由于人是恒温动物,因此机体通过调节使产热增加,故耗氧量增多,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由于体温基本不变,故体内酶活性不变;寒冷环境时,汗腺分泌汗液减少,因此通过排尿排出水的途径增多,故尿量增多,抗利尿激素的含量降低,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水盐调节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具体过程,同时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情况。

17.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错误的是()

A.神经调节依靠反射弧来完成,体液调节就是通过激素来调节的

B.神经调节反应速度快,而体液调节反应缓慢

C.神经调节作用准确、局限,而体液调节作用广泛

D.神经调节作用时间短暂,而体液调节作用时间较长

【答案】A

体液调节是指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A错误;神经调节通过反射弧传导,反应速度快,而体液调节通过体液运输,反应缓慢,B正确;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时间长、范围广,C正确;神经调节作用时间短暂,而体液调节作用时间较长,D正确。

18.下图为一健康人在上午8点吃早餐后血糖变化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C点时组织细胞从血液中吸收葡萄糖的速度比B点慢

B.B点后肝糖原、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C.C点时的血液的胰岛素浓度低于B点

D.C点时血液的胰高血糖素含量低于B点

【答案】D

【分析】

据图分析:

某健康人早饭后的血糖变化情况,A点时,进食后由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血糖的含量增加,此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使血糖降低;B点时,当血糖降低到一定程度后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又增加,使血糖含量又有所提升,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拮抗作用。

【详解】A.A点为进食后,食物消化成葡萄糖不断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胰岛素分泌逐渐增多,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而B点时血糖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并且胰高血糖素分泌逐渐增加,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度较慢,A错误;

B.B点时血糖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逐渐增加,胰高血糖素能够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但是肌糖原不能分解成葡萄糖,B错误;

CD.A点为进食后,食物消化成葡萄糖不断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胰岛素分泌逐渐增多,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而B点时,当血糖降低到一定程度后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胰岛素分泌量减少,故C点时的血液的胰岛素浓度高于B点,C错误,D正确。

故选D。

19.下列与抗利尿激素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释放的

B.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会使尿量减少

C.神经系统可调节抗利尿激素

释放

D.抗利尿激素促进水被重吸收进入肾小管腔

【答案】D

【详解】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A项正确;

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原尿中的水分重新进入血液,使尿量减少,B项正确,D错误;

下丘脑调节水平衡,可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C项正确;

【点睛】

(1)人体水平衡

调节方式为神经和体液调节。

(2)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3)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垂体释放。

20.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常见症状有多饮、多尿、多食以及消瘦等。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证明,只有小部分糖尿病患者是绝对缺乏胰岛素的,大部分患者血液中具有正常量或超常量的胰岛素。

推测这些大部分患者患糖尿病的原因可能是(  )

A.靶细胞的胰岛素受体减少或亲和力降低

B.胰岛素不能进入组织细胞直接参与代谢活动

C.体内没有胰岛素的靶器官、靶细胞

D.部分胰岛素在血液中发生了结构改变

【答案】A

试题分析:

由题意可知,糖尿病的病因有两种:

一是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二是胰岛素分泌正常甚至超量,但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结合题中条件分析后可得正确选项是A。

故本题选A。

考点:

本题考查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糖尿病知识的要点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1.如图表示人体在某种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内环境中某种激素的含量变化。

下列各项所示条件变化和激素对应正确的是(  )

A.食物过咸——抗利尿激素

B.食物缺碘——生长激素

C.过度饥饿——胰岛素

D.温度过高——甲状腺激素

【答案】A

分析曲线变化可知,在特定条件改变时,激素含量由相对稳定到明显增加。

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A正确;食物缺碘,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与生长激素无关,B错误;过度饥饿时,血糖浓度会降低,胰高血糖素会增多,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得血糖浓度升高,C错误;甲状腺激素会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在温度过低时分泌量才增多,D错误。

22.某人因一次意外而导致下丘脑受到损伤,这样可能会导致他的

①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发生变化

②体温调节发生变化

③血糖含量发生变化

④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

⑤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发生变化

A.①②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

【答案】B

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而促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因此下丘脑受到损伤,会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发生变化,①正确;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受到损伤,会引起体温调节发生变化,②正确;血糖的调节途径之一是:

血糖浓度的变化引起下丘脑有关神经兴奋,进而调节胰岛B细胞或胰岛A细胞分泌相关的激素,可见,下丘脑受到损伤,会引起血糖含量发生变化,③正确;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并经垂体释放,具有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从而减少尿量,调控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如果下丘脑受到损伤,会导致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发生变化,进而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④⑤正确。

综上分析,B正确,A、C、D均错误。

【点睛】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功能:

(1)作为神经中枢

①调节血糖平衡:

下丘脑内有血糖调节中枢,该中枢通过神经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调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