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范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25115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案例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学案例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学案例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学案例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学案例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教学案例范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教学案例范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教学案例范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教学案例范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教学案例范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教学案例范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教学案例范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教学案例范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教学案例范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教学案例范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案例范文.docx

《教学案例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案例范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学案例范文.docx

教学案例范文

教学案例范文

导读:

本文是关于教学案例范文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

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充分享有自主学习的权利。

教师应重引导,少讲解;重指点,少分析;让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得到提升,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我在《囚绿记》的教学中,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

下面是我这节课的一个片断:

  师:

作者“囚绿”后,“常春藤”的生长状态怎样?

  生1:

它依旧生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生2:

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师:

同学们设想一下,常春藤此时内心是怎样的?

  生1:

身在曹营心在汉。

  生2:

我要坚持不懈地追求阳光,追求自由。

  生3:

这个人既然爱我,为什么不给我自由?

  师:

后来常春藤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师:

此时,常春藤心里又是怎样想的?

  生1:

我要摆脱黑暗。

  生2:

我要无声地反抗。

  生3:

我要做拼死的搏斗。

  生4:

你剥夺了我的自由,我不会让你如愿以偿。

  师:

既然同学们这么理解它,敬佩它,请用“常春藤真是_______”的句式,说一句赞美它的话。

  生1:

常春藤真是外表柔弱、内心坚强的植物。

  生2:

常春藤真是植物中的豪杰。

  生3:

常春藤真是不屈的战士。

  生4:

常春藤真是铮铮铁骨的英雄。

  生5:

常春藤真是为自由奉献一切的勇者。

  师:

说得真好。

我们从常春藤身上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

我们应学习这种精神。

刚才有同学对文中的“我”有埋怨、指责,那么,对于“我”的这种做法,你如何理解?

  这是我事先没有料到的,我想我不能先入为主,给某个人、某种现象定位。

一旦定位了,就相当于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

然而有时我们可能会低估了我们的学生,忘记了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

这正是学生深入文本的体现,走进了人物的心声,于是我顺势利导,抓住这美丽的一瞬,让它充分展现它的光芒。

  提出这个问题后,我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一些关键句子,然后四人小组讨论,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不一会儿,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发言,有的说,是因为他爱绿,爱到极致,就想把它牢牢占据;有的说,他太自私,为了自己的情感,而让常春藤失去自由;还有的联系生活,说父母把自己管得严严的,限制了很多“自由”,但这是爱的表现……争论非常热烈。

最后大家达成一致:

真爱就应学会放手,最爱就给它绝对幸福,占有不是爱的最佳选择。

  这节课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是自己读,自己感受事物,自己分析思考问题。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带领学生走进知识,引导学生迸发智慧火花,闪出创新,闪出个性。

  这节课,我发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挖掘这份潜力。

我认为应从两方面做起:

一要是为他们创造一种宽松、和谐、融洽的氛围,提供给每一位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

整节课我面带微笑,与他们平等交流,他们在老师的关怀、信任下,身心愉悦,思维敏捷,有很强的求知欲,因而想说、敢说。

二要抓住时机,合理引导。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如对文中“我”的看法,这个问题就超出了我的预设,但我因势利导,并且让他们联系生活,树立大语文观,语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因为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我们的教学,它不仅仅是一种告诉,它还是一种亲历,一种体验。

一种对沉睡潜能的唤醒,一种对封锁记忆的激活,一种对幽闭心智的开启,一种对囚禁情愫的放飞……教师于其中可以起到向导作用,但决不能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

独立阅读后,再经过他们的讨论探究,因而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个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还让他们理解了父母的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篇二:

教学案例范文】

  从课堂看我们的孩子还缺少什么特级教师虞大明

  也许我们“身生名门”,也许我们听多了掌声与赞誉,因此,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去直面差异,骨子里镌刻的沾沾自喜,时常雾霭一般升腾,迷蒙眼睛。

是时候研讨了——我们的孩子缺什么?

是时候反思了——我们的教学缺什么?

是时候自省了——我们自身还缺什么?

我们必须用我们的智慧、勤奋和行为跟进,去斩除前行路上的荆棘。

  【现象一】爆笑的男孩

  在《普罗米修斯》的课堂上,我引领孩子读书。

好难受啊!

我们的孩子,不论读什么,怎么会都是一个表情!

一种节奏!

一种语调!

当读到“三万年来,普罗米修斯一直被锁在那个高高的悬崖上”时,课堂的一角居然传来忍俊不禁的笑声,我循声望去——一个男孩已经笑得难以支撑了。

更可怕的是,这个男孩足足笑了一分多钟——唉,这是公开课啊!

幸亏,他坐在舞台的最里侧,我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只能这样选择!

我品尝到了无奈的滋味!

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无能!

课后我问他,他说:

“读书时,我不小心把‘三万’读成‘三八’了,我忍不住,就笑了。

”天哪!

如此简单的理由!

上帝啊!

这是可爱吗?

这是自得其乐吗?

这是自我欣赏吗?

这是自寻开心吗?

这是自我调节吗?

不能这样啊,孩子们!

  【结论】

  我们的孩子太幸福,太自由,太没有规矩。

从而缺少同情心,缺少入情入境的能力,缺少一种“定力”,缺少会感动的心灵。

  【对策】

  请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朗读训练,尤其是“悲情”色彩的文章的朗读训练,收集一些描写汶川地震的感人文章,好好地读,认真地读,看看有多少孩子会眼眶湿润,泣不成声;请语文老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除了音乐、画面的渲染,能否凭借自身动情的教学语言,将孩子们引入文本情境,从而与主人公一起开心,一起激动,一起伤悲,一起愤恨……

  【现象二】回答,只为“博人一笑”

  公开课前,我让孩子做“头脑体操”——在茫茫的大沙漠上,有一个人,他已经死了,在他的身边,放着一个包,如果他能早点打开包的话,他就不会死了。

请问,他是怎么死的?

为什么?

我见一个男孩高举起手,身子还前倾着,甚至满脸红光。

我的第一感觉是,他一定有精彩答案。

于是满怀期待地请他发言。

答案果然“精彩”——他是被尿给憋死的。

说完早有准备似的哈哈大笑,伙伴们也哈哈大笑,在伙伴们的笑声中,他自豪地坐下,仿佛一个英雄——我差点昏倒。

  这种现象,我在常规听课时也常有遇见。

有些孩子在回答问题时,以“谁的答案最稀奇有趣”“谁的答案最好笑”“谁的答案最光怪陆离”“谁回答之后笑声最响亮”为豪。

似乎,他们的回答,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博人一笑”。

于是,有些可悲!

  【结论】

  我们的孩子缺少“正气”,缺少正确的“课堂舆论”。

  【对策】

  请老师们在课堂中加强引领,要敢于批评指正,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和健康的“课堂舆论”。

教师要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些不良的氛围或苗头,要及时制止,及时“拨乱反正”,以免“星星之火,肆意燎原”。

  【现象三】身在曹营心在汉

  在《诺曼底号遇难记》的课堂上,悲情的音乐在流淌。

我俯身想看看孩子到底在用笔向英雄船长诉说什么心里话。

孰知,那个看似专注的孩子,突然对我说:

“老师,刚才他放了一个屁,很臭的。

”我瞪了他一眼,落荒而逃!

我从心底里感谢那个孩子——因为他说得很轻,“润物无声”——但却震撼了我的心灵!

  【结论】

  我们的孩子,缺少专注,缺少规矩,缺少克制,缺少分明的是非观。

  【对策】

  无可救药,希望这种现象是极个别!

(这是气话)。

其实还是有药可救的。

救他的“药”,应当是班级平时的正确舆论导向,良好的班风、学风,让这种“极个别”无处藏身。

老师甚至可以教给孩子一些“世故”,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这也是懂事的表现。

  【现象四】场面像“刚遭了灾”

  对于老师的提问,我们的孩子总是不太感兴趣。

表现在:

反应迟钝;举手者寥寥;双眼黯淡无光;说话声音缺少掷地有声;经常埋着头,场面像刚遭了灾,而且是瘟疫。

  【结论】

  我们的孩子缺少自信,缺少功底,缺少会奔涌的热血,缺少会澎湃的心灵,缺少激情!

  【对策】

  用教师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

相信,长此以往,总会融化坚冰;用教师的眼光,为孩子寻找精神的食粮,拓展阅读,补充阅读,鼓励孩子博览群书,用扎实的训练和积累去厚实孩子的文化功底。

  【现象五】唱戏与看戏

  公开课上,少数孩子唱戏,多数孩子看戏。

不是执教者不懂得要给每一个孩子成长的机会,而是,他们在一番热切地等待之后,小手总不能“如林”。

因此,无奈之下,只得选择少数“救兵”。

  【结论】

  我们的孩子缺少参与的积极性,缺少责任感。

  【策略】

  在常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每个孩子发言的机会,多引导,多鼓励,多表扬。

实在没法,可以考虑抽签发言,强制执行——说着说着,也就习惯了;练着练着也就“炉火纯青”了。

  【现象六】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

  某学生被老师指名发言,该生说话语无伦次,翻来覆去,用一句话可以说清楚的意思,该生居然用了几十秒还未说清。

而且,该生一直低着头,似乎在默哀!

老师无奈,老师的额头有细密的汗珠渗出……该生终于说完,老师摸了摸该生的脑袋说:

“没关系的,以后记得慢慢说!

你一定能说好的。

”谁都知道,那是老师在掩饰他的“慌张”和“心痛”——公开课啊,时间如金啊,如果都像你那样,我咋整啊!

  【结论】

  我们的孩子缺少言语的能力;缺少“落落大方”,缺少自信。

  【对策】

  在常规教学中,要注重引领、鼓励孩子说一番流畅、通顺、完整的话,并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

千万不要忽视“口语交际”“说话训练”课。

老师经常要说这样的话:

“谁的回答声音响亮,语言流畅,我就佩服谁!

”试试看吧!

  【现象七】可悲的瞎编乱造

  曾经做过一项小调查:

请五年级的150位学生写一篇题为《一件难忘的事》的作文。

批改时,有7个孩子的作文惊人地雷同——这7个孩子都安排自己在夜深人静之际发高烧,不断呻吟。

7位母亲听见呻吟,决定背孩子上医院。

7个孩子都很会进行环境渲染——此时,正下着蒙蒙细雨。

7个孩子都不约而同地安排他们的母亲在背他们上医院的途中摔上一跤

  【篇五: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范文】

  一、教学案例的内涵

  生物教学案例的书面表达形式,一般是对某一个生物教学行为展开分析和研究,形成文章,引导读者把注意力集中于实际教育情景,以引发对学法、教法研究的深入思考。

  二、教学案例的撰写要求

  1.体例要求案例的格式应包括:

①标题――标题应体现一个鲜明的主题。

②情境描述――简要叙述事例或现象发生的背景和经过。

③反思和分析――对事例或现象进行解读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案例字数一般以不超出3000字为宜。

  2.案例的选取要求真实、典型、先进。

所谓真实,指所提供的一个或一组教学事件不是虚构的故事。

为此,一般要提供人物的背景、事件的场合、发展的过程、前因后果等具体情节。

所谓典型,指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特征,涉及的话题可包括:

在具体生物内容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及能力培养和发展、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等方面。

所谓先进,指案例中的教学思想观点与理念方法能体现新课标精神。

选取的事例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别人的;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片断的。

  2.案例的陈述要求简洁、清晰、流畅,有个性特点,体现学科特色,通过实例体现对新课标的解读,传达有关信息和想法,使主题鲜明并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理论深度,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案例本身一般不必要正面陈述教育学、心理学的概念或观点,不必直接探讨理论问题。

  3.案例的分析要求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和理论及新课标精神作指导,在描述曾经发生的事实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围绕教学内容的问题展开分析,发表自己的观点,最终达到分析问题,认识症结,理解原理,开阔眼界,更新观念的目的。

  三、参考专题(举例)

  1.教育篇

  专题1生物教育价值取向有何具体表现?

(科学、人文精神——尊重事实,事实求实的求实精神,勇于怀疑、自我否定的批判精神,发现态度——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挫折教育)

  专题2生物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2。

教学篇

  专题3如何让学生在探究中接受新知识?

(探究学习的一般模式:

接受与发现相结合,讨论与启发相结合,问题解决模式,知识发生的问题化;在探究学习或接受式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探究式或接受式教学对学习内容的适宜性。

  专题4如何开展生物教学活动?

(如何开展生物实践活动?

如何用好主题图?

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如何开展习题课教学?

如何组织小组合作与竞争?

变式教学的方法与作用;生物学习活动的基础是什么?

(学生的内在因素,教师提供的外在条件)如何满足学生生物学习多样化的需求?

学生的想法和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怎么办?

  专题5教学目标的作用是什么?

(如何调控教学进程?

如何拟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制定的可操作性;双基的落实;生物教学中有可能同时实现三维目标吗?

  3.学习篇

  专题6如何进行课前学习的指导?

(生物课的预习还要不要?

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更需要预习?

预习方法的指导?

预习以后的课怎么上?

成功与犯错误的意义;学会自我调节;学会利用学习资源;教师如何设计课外作业;自主还是合作对于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材料的性质的意义与作用;怎样才能提出好问题等。

  专题7如何进行课后学习的指导?

(怎样的问题是好问题?

如何提出问题?

关注生物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犯了错误怎么办?

说作业的教学价值。

  专题8怎样做课题学习的作业?

(合作学习:

什么情况下需要学生动手操作?

这样的合作学习有效吗?

不同层次、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有无可能共同和谐地发展?

  4.过程评价篇

  专题9生物课堂上需要怎样的评价用语?

(如何以评价激励和促进学生的生物学习?

评价什么?

  专题10如何对课外作业进行评价?

(作业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内容)

  专题11生物教师如何与高中学生相处?

(新课程中如何把握教师的角色?

传道、授业、解惑;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5.课程资源篇

  专题12什么是有价值的学习材料?

(如何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如何把握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学习材料的多元化)

  专题13如何创设生物教学情境?

(初始问题,创设情景,学习环境)

  专题14生物教学中如何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

(学习设备,学具、教具的制作;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如何应用生物实验优化课堂教学?

  [摘要]在实施新课程背景下,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生物课教学的首要重任。

本文从案例教学的价值意义、案例的设计、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案例教学的实施建议等方面对高中生物新课程案例教学进行探讨,以求充分发挥案例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贯彻生物学科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理念和要求,推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案例教学实施

  案例教学(CaseStudy)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道尔(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教授创立,后来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律教学和工商管理硕士等专业教育领域的教学,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和内涵。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1.高中生物新课程案例教学的价值意义

  1.1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通过呈现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情境,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可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勇于思考。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从特定的情境出发,在充分掌握信息的条件下,对各种案例独立地做出判断和决策,锻炼了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经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也更趋灵活和更具深刻性,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2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通常把一些真实的典型事例展现在学生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去作出反应,从而也就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在不用真正深入实践的条件下接触并处理到各种各样实际问题的机会,使学生了解到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全过程,加强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实践能力。

  1.3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案例教学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相互取长补短。

学生们为了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就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2.高中生物新课程案例教学的案例设计

  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材料的选取,它是实施高中生物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2.1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设计教学案例

  在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事例,例如:

在“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节“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时,通过课本提供的资料设计具体案例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教材提供的材料是经过教材编写人员精心策划编辑而成的,不可轻易弃之不用,它与所学内容紧密相连,对理解教材内容,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

教师也可以通过列举生活实践中的事例,如:

酿酒时酵母的作用是什么?

酿酒的具体操作程序怎样?

为何酿出来的酒风味多种多样?

等等资料来设计教学案例。

  2.2从媒体中选取资料设计教学案例

  现代媒体多种多样,报纸、杂志、电视、因特网等。

他们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的优势,可以为教学提供大量鲜活的素材,弥补了教材上一些图、文、数据相对滞后的劣势,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媒体中出现的与生物知识有关的信息及这些信息背后隐藏的生物知识,精选设计为典型案例。

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一节可选用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有关的太空诱变育种等资料编写成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加以分析。

但是选取资料编写案例时一定要遵循“热”(热点)“精”(不贪大求全)“度”(深浅难易)三字原则。

  2.3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设计教学案例

  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获取资料作为教学案例,也可以只提供背景资料,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设计案例。

例如:

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最近出现的“大头娃娃”引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并设计案例确定主题:

‘大头娃娃’形成的原因?

蛋白质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有些食品要添加某些氨基酸?

工商人员如何检测优质奶粉与劣质奶粉?

等。

让学生自己整理出案例材料,确定主题,然后带进课堂讨论解决相关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非常的高涨。

  3.高中生物新课程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

  案例教学在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的实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3.1展示案例──阅读感知阶段

  展示案例可以在课前或课中,一般而言是在教师导入了“主题”之后进行。

案例的展示方式多种多样:

①给每个学生发放文字材料;②利用多媒体呈现案例;③教师生动形象地描述案例;④利用现有的环境制造案例等。

不管使用何种方式,教师应尽可能地渲染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围,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案例情境之中,从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

例:

在讲生物③《稳态与环境》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时,设问:

“人类能否在生物圈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呢?

”并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地展示教学案例:

  美国的“生物圈2号”实验

  为了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的试验,美国花费2亿美元建造了完全封闭的“生物圈2号”实验基地,这是一个占地1.3X104m2的钢架结构的玻璃建筑,远远望去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温室。

温室里有麦田、草地、鱼塘和微型“海洋”等;室内还放养着猪、牛、羊和其它家禽。

从1993年1月,8名科学家和家人入住以后,科学家们一边从事科学研究,一边养鸡养鸭,耕种收获,过着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活。

2年中只给他们提供包括种子在内的物品,其余的一切都需要自己解决。

能源取自太阳能;氧气,由自己种植的植物制造;粮食,全靠自己在里面种植收获;肉类和蛋白质,取自自己养的鸡、鸭、猪;甚至包括里面的气温和气候,也由自己控制。

并尽可能地模拟地球气候。

1年以后,科学家们只能靠吃种子勉强度日。

最后,不得不提前撤出实验室。

更令人意外的是,“生物圈2号”运行3年后,其中的一氧化碳量大幅度增加,足以使人体合成维生素的能力减弱,从而危害人体的健康。

  学生阅读以上案例材料,了解材料提供的事实和背景,使学生似乎来到了“生物圈2号”现场,学生很快进入场景,充分感知了案例。

  3.2分析案例──确定主题阶段

  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中,教师应指导学法,如指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把握主题;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指导学生系统地阐述问题等等。

在听取意见后,师生间还要进行商讨,以确定案例中最具探究价值的问题。

如:

案例涉及到的问题你会联想到与哪些生物学知识有关?

哪些问题有探讨的价值?

把学生提出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进行汇总,在集体商议后,设置五个层次的问题:

①“生物圈2号”模拟的是什么?

“生物圈1号”呢?

②讨论“生物圈2号”与地球上的自然生态系统有什么不同?

③设想科学家们是怎样维持“生物圈2号”的生态平衡?

④分析导致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有哪些?

⑤请你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一下这项实验的意义。

案例教学与材料分析的不同在于:

问题是学生主动发现的而不是事先设计好的,让学生主动提问、探索,去挖掘案例中存在和潜在的问题,使教学过程成为分析—生疑—解疑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为后一阶段的讨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围绕案例──展开讨论阶段

  这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部分。

学生通过自己个人的分析、探究,获得了个人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一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的机会。

在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时要注意对学生加以引导,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应多加以鼓励和肯定。

在这阶段,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空间。

如问题④学生就有多种答案:

钢架结构的玻璃透光性不好;阴天太多,提供的能量不足;生物种类少,食物网的结构比较单一,容易被破坏;系统的各种成分的比例搭配可能不合理;内部气候的调节不好,粮食歉收;氧气与其他化学成分发生了反应(如Ca.Fe)造成氧气不足等等。

问题⑤学生的意见明显地分成了两派,激烈的争论有效地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更有利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

  3.4拓展案例──升华知识阶段

  这是案例教学的重要一环,它对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讨论的基础上,概括出答案后,需做进一步的拓展和升华,如果没有这一环节,案例教学就失去了示范的意义。

以案例为示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横向延伸问题:

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一系列原因是什么?

会对人类造成怎样的后果?

我们应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

纵向深入问题:

美国宇航局计划人类2030年移居月球有可能实现吗?

地球作为目前人类唯一的家园,我们应怎样维持生态平衡?

通过联想、拓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知识的升华,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横向、纵向的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5评价案例──能力提高阶段

  案例教学的最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