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评述美术教案模板共3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30601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欣赏评述美术教案模板共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欣赏评述美术教案模板共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欣赏评述美术教案模板共3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欣赏评述美术教案模板共3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欣赏评述美术教案模板共3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欣赏评述美术教案模板共3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欣赏评述美术教案模板共3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欣赏评述美术教案模板共3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欣赏评述美术教案模板共3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欣赏评述美术教案模板共3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欣赏评述美术教案模板共3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欣赏评述美术教案模板共3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欣赏评述美术教案模板共3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欣赏评述美术教案模板共3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欣赏评述美术教案模板共3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欣赏评述美术教案模板共3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欣赏评述美术教案模板共3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欣赏评述美术教案模板共3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欣赏评述美术教案模板共3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欣赏评述美术教案模板共3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欣赏评述美术教案模板共3篇.docx

《欣赏评述美术教案模板共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欣赏评述美术教案模板共3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欣赏评述美术教案模板共3篇.docx

欣赏评述美术教案模板共3篇

欣赏评述美术教案模板(共3篇)

第1篇:

如何上好美术“欣赏评述课”

如何上好美术“欣赏评述课”

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将美术的学习领域划分为四大部分:

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

其中欣赏评述课是比较难上的,弄不好就成了老师的一言堂。

我在上欣赏评述课时经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比较法

运用比较欣赏法进行欣赏时,可以搜集不同层次,效果各异的古今中外作品,进行比较欣赏,让学生来判断哪些作品好,好在什么地方,是怎样处理的。

比如在欣赏我国书法、篆刻作品时,可以选取书法篆刻大家的作品对比欣赏,引导学生体会他们不同的技法风格,流派特征。

二、分析法

把作品从形态、颜色、配色、构图、笔法、主题等角度加以分析,探讨作品中的诸要素。

在欣赏中外美术经典作品时,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审美意识明晰化,将欣赏所获得的技巧、方法、新思路应用到自己创作中,提高自己的表现能力,从画家以及美术作品所处的文化、政治、历史背景着手,分析在作品中如何体现这些内涵,通过引导分析,让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深刻。

三、临摹法

通过临摹,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体验,促进学生的心灵,对欣赏作品产生共鸣、融合。

例如在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通过让学生临摹毕加索的扭曲变形的特殊的线条表现方法,并对于他独特的表现方法进行深刻的体会,来发现毕加索整个创作、表现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先临摹后欣赏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探究能力。

四、问题法

问题欣赏法就是设下悬念,引发学生发现问题,通过感受、分析、交流等过程来解决问题,并达到欣赏作品的目的。

如《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的教学,就是先让学生去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劳动与绘画的关系?

”“作者的创作意图?

”“画面表现的主题?

”“作品中人物劳动的心情和态度?

”……然后教师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欣赏大量的表现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由学生群体来解决这些问题,并加以论证,最后由教师补充说明,进行深层引导,拓展学习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我综合运用以上几种方法,有效解决了欣赏课不好上,无从下手的问题。

第2篇:

欣赏与评述教案(推荐)

欣赏与评述教案

课题:

欣赏·评述

单元总目标

1、通过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古今中外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形象直观的表现方面的不同特点,以及多种表现手法。

2、通过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古今中外的美术家在进行艺术表现或与他人进行艺术信息交流时的艺术语言。

课时:

5课时

第一课欣赏与评述

课时:

2课时(双周连上两节课)

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艺术作品,主要是绘画作品的不同造型艺术表现手段。

使学生了解到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及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语言和表现方法。

2、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不同绘画作品与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及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语言和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对他们学习有什么帮助。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所见到或亲自画的画,都要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造型艺术表现手段,这些造型要素极其运用方式我们把它称为美术作品表现的艺术语言。

三、讲授新课:

1、引导阶段

(一)展示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以绘画作品为主)让学生进行对比。

活动一:

欣赏作品提出思考

东方传统绘画大多用什么来进行造型表现的?

(二)结合欣赏,介绍绘画作品的基本造型手段,线条、形状、色彩。

比较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基本造型手段的基本造型手段的异同,以引导学生在认识基本造型手段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欣赏评术活动。

西方绘画包含着哪些造型要素?

(三)结合欣赏,介绍绘画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所欣赏作品的艺术语言。

在以前的美术学习中,自己学习过哪种美术语言和表现方法,有什么体会。

第二节

3、发展阶段

(一)结合欣赏,介绍线条在绘画作品中的地位和造型的独特作用。

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绘画作品中的线条的不同变化形式的造型特点。

(二)结合欣赏,介绍光影变化在绘画作品中的地位和对造型的影响并引导学生观察、认识、比较。

(三)结合欣赏,介绍色彩在绘画作品中的的地位和对绘画表现形式的影响。

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绘画作品中不同表现形式的影响。

比较不同时期绘画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

3、收拾与整理

课后拓展

让学生以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重画一幅着名的绘画作品。

第二课讨论与研究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理解不同的艺术表现语言各自具有的特殊表现意图和表达方式。

2、认识和理解不同的画家在作品中对形式美规律的认识与运用。

课堂学习

(1)引导阶段

1)展示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以绘画作品为主)让学生进行对比。

活动一:

欣赏作品提出思考

思考:

1、东方传统绘画大多用什么来进行造型表现的?

2、欣赏达·芬奇的作品说说达·芬奇的”明暗转移法”?

2)介绍绘画作品的不同艺术语言。

如:

马蒂斯和野兽派的色彩,雷诺阿的造型表现特点,蒙德里安的抽象绘画作品等。

以引导学生在认识基本造型手段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欣赏评术活动。

思考:

西方绘画包含着哪些造型要素?

3)结合欣赏,介绍欣赏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所欣赏作品的艺术语言。

(2)发展阶段

结合欣赏,介绍造型要素的不同组合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绘画作品中画家对不同造型要素进行组合的特点。

思考:

欣赏作品《宫娥》谈谈作品的内容、形象特征及艺术特点?

结合欣赏,介绍不同画家的不同艺术表现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不同艺术表现对作品的影响。

比较和分析不同时期绘画作品在艺术表现语言特点上的异同。

4)介绍美术作品的整体结构。

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绘画作品整体的有机结构对绘画结果的影响。

比较认识和理解不同画家的绘画作品不同的整体有机结构。

依次欣赏《持阳伞的女人》《静物》《曼陀铃和吉他》的艺术表现语汇。

了解”印象主义”、”立体主义”画派

组织学生讨论”印象主义”、”立体主义”画派的艺术表现特点。

了解”野兽主义”、”抽象主义”画派

(3)收拾与整理

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不同时期画家在运用相同的艺术表现语言时,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段。

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不同时期画家在表现相同与不同的艺术表现语言和表现的结果。

课后拓展

1)让学生以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重画一幅着名的绘画作品。

如:

雷诺阿的方式创作《戴帽子的女人》或以具相的内容描绘《黄红蓝与黑的构图等》。

2)运用电脑图象处理的方法,改变世界名画的艺术表现语言。

如减弱马蒂斯画中的色彩,模糊孟德里安的界限等。

第三课评论与总结

课时:

2课时(连上两节课)

教学目标

1、认识造型要素与艺术表现手段在绘画作品中的作用。

2、认识和了解中外美术中常用的艺术语言。

课堂学习

(1)引导阶段

1)展示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以绘画作品为主)让学生进行对比。

活动一:

欣赏作品提出思考

思考:

1、不同构图形式对绘画内容的影响?

2、人的视觉习惯与绘画造型手段和艺术交流语言的关系?

2)介绍黄金分割率等基本的绘画构图手段。

比较古代今中外绘画作品的构图特点。

以引导学生在认识不同构图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欣赏评述活动。

思考:

西方绘画包含着哪些造型要素?

3)介绍欣赏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所欣赏作品的艺术语言。

(2)发展阶段

1、请同学结合具体作品讨论造型要素和造型艺术手段在艺术表现与艺术交流语言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2、以小组为单位阐述自己的观点。

1、如有不同意见,可以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讨论。

第二节

4)收拾与整理

组织学生到多媒体教室上课

1、让学生以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从重形象直观的表现与交流语言的角度写一篇对某一幅绘画作品的分析文章。

2、运用电脑图象处理的方式,分析并总结相同的构图形式对不同的绘画作品的影响或相同内容运用不同的构图方式产生的不同效果。

要求:

1、电脑打出400--500字的分析文章。

3、两题选一题。

第3篇:

美术课程中的“欣赏”与“评述”

美术课程中的“欣赏”与“评述”

首先向大家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来自哈尔滨市铁岭小学的美术教师。

有幸参加了2021年教育部组织的,针对美术学科开展的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的国培班。

在首师大学习的十余天中聆听了几位国内专家、教育家关于美术欣赏与美术教学方面的不同见解。

首师大美术学院的尚扬教授以自己的作品欣赏为主线,阐述了现当代思想演变下的美术创作与欣赏;中央美院的余丁博士非常系统的带我们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到18世纪近代,以相当专业的角度与方法对欧洲的油画创作进行了欣赏;吴明娣老师以天价艺术品中书画、工艺品收藏为主线,带领我们欣赏了艺术品高端的收藏价值;我在首师大培训的第一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题,就是尹少淳教授关于《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稿》的解读,而我做了第一批的受益人。

尹少淳教授有针对性的对新的课程标准改进部分进行了解读。

面对这一次课程标准的重新制定,我们会看到一些坚持和创新。

尹少淳教授在培训中主要对课程标准中重新修订的部分做了新的解释、并且对课程标准的保留部分进行了阐述。

带着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我回到了学校,结合专家的讲座和新课程标准中的“欣赏·评述”这一领域的修订内容,我经过一年的学习和研究,也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因此我今天要讲的内容是《美术课程中的“欣赏”与“评述”》。

欣赏是美术教学活动中随时都会发生的一种审美行为,他渗透于美术课程的四大学习领域。

有专题性欣赏,随堂欣赏;名家名作欣赏,同龄人作品欣赏等等。

美无处不在,所以欣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欣赏与评述也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一、课标修订稿中理清了“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递进关系,主要明确了不同学段的欣赏内容。

(一)、四个学段的内容依次是:

“观赏自然景物和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

“欣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

“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代表性的美术家”

“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的美术家及流派”。

(二)、评述的形式在四个学段依次是:

“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感受”,

“用语言或文字描述”,

“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和

“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

(三)、需要关注和表达的内容在四个学段的递进依次是:

“表达自己的感受”,

“描述作品,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认识美术不同门类及表现形式,尊重人类文化遗产,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二、“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修订稿中理清了“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递进关系,主要明确了不同学段的欣赏内容。

将“阶段目标”变为“分目标”,使得内容更简洁、更明确。

让教师在教学中更有目的的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向学习目标发展。

我把课标(实验稿)与(修订稿)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四个学段目标的内容进行了对比,(2稿之间不同的地方用特殊的字体颜色标注出来了,大家可以一目了然。

第一学段(1~2年级)

美术课标(实验稿)——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

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美术课标(修订稿)——观赏自然景物和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用

简短的语言大胆表达感受。

(与原有课标相比,重新修订的课标中增加了自然景物,强调了学生感兴趣的作品,明确了选择欣赏作品的范围,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第二学段(3~4年级)

美术课标(实验稿)——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

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美术课标(修订稿)——欣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用

语言或文字等多种形式描述作品,表达感受与认识。

(这里的中外美术作品,扩大了欣赏范围。

用语言或文字等多种形式描述作品就让课堂形式多样化了,学生可以采用的评述方式也不局限在语言和文字上,例如可以用音乐,肢体语言,表情等,课堂更有趣了!

),

第三学段(5~6年级)

美术课标(实验稿)——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

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美术课标(修订稿)——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美

术家。

(添加了人文性,也就是对美术家创作情感的关注)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比泛泛地说“欣赏”和“评述”更贴切和可操作,而对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使分析内容更明晰)

第四学段(7~9年级)

美术课标(实验稿)——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

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美术课标(修订稿)——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的美术家及流派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明确了“方式”),认识美术的不同门类及表现形式,(如速写、素描、中国画、油画、版画)尊重人类文化遗产(体现了“与时俱进”),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表达感受和见解

(强调了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美术家和“流派”,探讨了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和理念)。

(增加了“感受和见解”提高欣赏能力不是背诵出一大堆词,是对情景发自内心的感受)。

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目标体现了

1.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关系”的应用表示千万不能就“美术”论“美术”,它是具有“人文性”的!

有了“人文”就有了“美”)

2.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文化情境”加得好,更具“人文性”了)

3.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多了“美术现象”是“大美术”使然,视觉文化是大美术的基础)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这也对教学的要求提高了,因为老师也不能“死记硬背”了)

四、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养成欣赏习惯和评述习惯。

用心理学的话来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

在最新版的《新华词典》中,对于“习惯”是这样释义的:

“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

”欣赏习惯,评述习惯亦然。

当观者接受视觉刺激时,马上就会产生欣赏的反应;当欣赏时,马上又会有评述的反应。

欣赏不能依赖说教,感受不能依靠灌输。

欣赏与评述是对艺术的接受,这种接受不是被动的,而是让学生主动的习惯于用欣赏的眼光去观看,习惯于观赏之后发出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欣赏与评述既是对美的一种发现,又是一种再创造。

这将是一个长期养成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1、欣赏需要启发感受。

何谈欣赏,对于视觉对象视若罔闻、熟视无睹,无法产生欣赏。

欣赏是指欣赏者对某事物进行在审美上的观察。

《辞海》释:

欣赏就是领略、观赏,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

看见事物称其为观,看见事物之美才称其为欣赏。

怎样从平凡中见神奇,从普遍中见美,需要教师的启发、点拨。

罗丹说: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教师就是帮助学生找回这双欣赏的眼睛。

习惯于发现美,继而习惯于欣赏。

2、评述需要引导表达。

当学生发现美之后,会不由的感慨:

哇塞!

啊,真漂亮。

啊,多美呀等等。

这些最初的感受表达是第一时间的直观反应,只停留于感叹的层面,或者说这种观感还不具有实际的感受内容。

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表达出有内容的认识,通过一定的评论、评述将表层欣赏引入深刻。

“是什么吸引了你”“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已经开始引导学生进入评述。

五、我觉得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学会欣赏,在进行评述。

(一)首先欣赏:

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

什么是多角度?

简单地说,就是一幅美术作品可以从美术语言上进行欣赏——侧重于观察和分析作品的色彩、线条、构图、明暗、肌理等是怎样围绕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说作品的主题进行组织的;可以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它带给我们的信息——它告诉了我们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当地怎样的习俗;也可以从传记的角度——力求使学生对作者的生平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作品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作者为什么创作该作品?

什么时候创作的?

作品表达了他的什么思想感情……还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美术作品中同一类型的题材,放在一起欣赏,用文化比较的方法,会使学生看清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艺术作品具有不同的面貌。

如一幅是东方的作品,一幅是西方的作品,它们的主题是一样的,不妨看一看它们在艺术观念、艺术手法上的不同…

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学生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他们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deng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

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时,他们全被作品上艳丽的色彩花纹吸引,学生在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时,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

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

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

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请大家看一个片子,这幅画是超现实主义画家“夏加尔”的一幅代表作,一般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难以理解,更谈不上画家创作时的深刻含义,通常在欣赏这样的画时,美术老师都会问,“在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画中古怪的人物、动物、颠倒的房屋、错乱的时空,失常的透视比例,别说是孩子,连大人也很难看懂。

但是老师却像讲童话故事一样讲出了画中的含义,(课件:

首先在画中出现的是一张人脸和一个牛头,你看到了吗?

人与牛的对望,这里有一张奇特的画面。

牛看到人,会有怎样的想法呢?

牛的想法:

牛的脸重叠着一个挤牛奶的妇女,像是牛在思考:

“为什么贡献奶的总是我们?

”这时代表着作者夏加尔的人物想到了什么呢?

儿时的故乡门前的小路,辛苦劳作的母亲、父亲,村里,黄色、红色、绿色,颜色各异的房子,还有村口那个小教堂,结满了果实的树木,秋天里,村庄一片果实累累的丰收场面,其实这幅画就是表达了作者对儿时故乡的思念之情。

画家用大块大块的黑色想向大家说明什么?

画家用让人沉重的黑色向大家诉说着他的痛,到底是怎样的痛呢?

他好象在画一个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他在画一位老人,沧桑的、被战争折磨的老人。

当时的战争打破了画家的美梦。

当夏加尔亲眼目睹了法西斯残害犹太人的暴行时,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

他用超现实的手法表现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李力加老师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告诉大家其实抽象画并不抽象,他表达的是画者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这种叫做“图解图构”的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方法就是浙江美术学院的李利加教授提出的,我剪辑了一段关于他的视频,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视频)

这段构思精巧的课件为大家诠释了什么是“超现实主义”。

另辟蹊径的教学方法把大家觉得看起来很难懂的画分析的很直白,易于理解。

由此可见,很多难于理解知识不要生硬的让孩子接受,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去吸引他,把孩子觉得遥不可及的东西变成身边触手可及的东西,孩子会觉得“这个学起来也没有那么难!

”这就是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为教学目标服务,运用什么样的策略来确定本课学习目标,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很重要。

我认为在上欣赏课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是最重要的;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是最佳的。

首先,欣赏课欣赏的图片要具有典型性,问题的提问要有启发和激趣性,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时效性。

我觉得上欣赏课特别需要我们老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运用各种感官的刺激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

例如在小学美术课程中有很多关于《妈妈和孩子》、《母与子》、《亲亲密密一家子》等这样关于家庭、亲情、母子情的学习内容,为了创设情境我们可以借助于一些感人至深的小视频。

(视频《猫》讲述了一对感人至深的猫母子生离死别的故事,这部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强,短片没有一句对白,但音乐感染力极强,通过视觉与听觉的感知,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很容易传递。

短片作为欣赏课的一部分,能辅助我们完成教学任务,对孩子们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在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时除了运用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演示图片、与学生平等谈话、设问点拨、问题讨论、讲解归纳等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

除了这些教学方法外,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在课前预习,自己搜集相关资料,做到有备而上,缩短距离;课上再把大家的资料汇总,同时多给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机会,让学生能够较准确的表达和传递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获得相对完整的对作品的美的感受和体验。

这样也就在间接地锻炼了学生们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体现学生主体的参与度。

此时,还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在欣赏课的表达是很重要的。

不仅仅是语言,文字可以传情达意,从学生的动作中我们也是可以看出学生对作品的喜爱或厌恶,或无动于衷的程度。

在欣赏过程中让学生模仿作品中人物的动作及主要姿势,不仅可以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让学生很好的体验、领会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

比如在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幅作品时,除了提问学生你们喜欢这幅画吗?

你认为蒙娜丽莎是不是你心目中的大美女形象?

你觉得她的微笑好看吗?

感人吗?

神秘吗?

......通过这样一些问题与学生互动交流后,再请某一学生来模仿蒙娜丽莎的微笑,看看哪位同学能笑的比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更美更灿烂?

通过这个活动就可以很好的提高课堂的氛围,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拓展:

让学生思考微笑在我们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意义等。

除了从作品的形式、题材入手,还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欣赏,例如作品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人文思潮、美术家创作的角度等;还有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欣赏同一主题不同类型的作品。

(视频《走进抽象艺术PPT》)

(二)不同年级的学生欣赏要求也是不同的。

在1—2年级,对学生的要求偏重于从接触身边的美术作品和走到自然之中,积极参与美术欣赏活动,培养他们对欣赏活动的兴趣。

主要鼓励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感受自然和美术作品的造型与色彩,而不要求他们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像构图、肌理等专业性较强的名词和术语,以及分析作品的社会意义这类较为复杂的活动,一般不要学生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