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莪读后感共4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33975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蓼莪读后感共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蓼莪读后感共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蓼莪读后感共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蓼莪读后感共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蓼莪读后感共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蓼莪读后感共4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蓼莪读后感共4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蓼莪读后感共4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蓼莪读后感共4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蓼莪读后感共4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蓼莪读后感共4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蓼莪读后感共4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蓼莪读后感共4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蓼莪读后感共4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蓼莪读后感共4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蓼莪读后感共4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蓼莪读后感共4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蓼莪读后感共4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蓼莪读后感共4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蓼莪读后感共4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蓼莪读后感共4篇.docx

《蓼莪读后感共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蓼莪读后感共4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蓼莪读后感共4篇.docx

蓼莪读后感共4篇

蓼莪读后感(共4篇)

篇:

蓼莪设计

《诗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蓼莪”“雅大雅生民”,理解“蓼莪”。

2、《蓼莪》悼念父母恩德,抒发失去父母的孤苦和未能终养父母的遗憾,沉痛悲怆,凄恻动人,清人方玉润称为“千古孝思绝作”(《诗经原始》卷十一),学会孝亲感恩。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读已学《诗经》。

一、复习导入:

师: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

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下面我们就来复习一下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共305首,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全书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近五百年间的诗歌,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指15国风,“雅”分“大雅”、“小雅”。

以四言诗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采用多种形式读已学《诗经》(分小组读、大组读、男女生分读等)

二、新授。

1、今天我们学习《蓼莪》《雅大雅生民》这两首新诗,相信同学们通过查字典已经能够正确读出诗中里面的生僻字。

那自己先读读吧。

2、指名读

3、课件出示句子:

(一)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二)雅大雅生民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生民如何?

克禋克祀。

以弗无子!

履帝武敏歆。

攸介攸止,载震载夙。

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4、学生自由读,正音:

蓼、莪、匪、蒿、劬、罄、罍、怙、恃、厥、嫄、禋、祀、弗、履、歆、攸、夙、载、稷。

5、指名读。

小组读。

齐读。

6、结合资料和课件同桌按照词义逐句理解《蓼莪》。

课件出示:

⑴蓼(lù)蓼:

长又大的样子。

莪(ã):

一种草,即莪蒿。

李时珍《本草纲目》:

“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娘蒿。

”莪香美可食用,并且环根丛生,故又名抱娘蒿,喻人成材且孝顺。

而蒿与蔚,皆散生,蒿粗恶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结子,故称牡蒿,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尽孝。

(诗人借以自责不成材又不能终养尽孝。

⑵匪:

同“非”。

伊:

是。

⑶劬(qú)劳:

与下章“劳瘁”皆劳累之意。

⑷蔚(wâi):

一种草,即牡蒿。

⑸瓶:

汲水器具。

罄(qìng):

尽。

⑹罍(lěi):

盛水器具。

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

因瓶从罍中汲水,瓶空是罍无储水可汲,所以为耻,用以比喻子无以赡养父母,没有尽到应有的孝心而感到羞耻。

⑺鲜(xiǎn):

指寡、孤。

民:

人。

⑻怙(hù):

依靠。

⑼衔恤:

含忧。

6、指名说说句子的意思。

教师指导。

课件出示:

那高大的植物是莪蒿吧,不是莪蒿,是青蒿。

可怜的父母亲啊!

为了生养我受尽劳苦。

那高大的植物是莪蒿吧,不是莪蒿,是牡蒿。

可怜的父母亲啊!

为了生养我积劳成疾。

小瓶的酒倒光了,是大酒坛的耻辱。

孤苦伶仃的人活著,还不如早些死去的好。

没了父亲,我依靠谁?

没了母亲,我仰赖谁?

出门在外,心怀忧伤;踏进家门,魂不守舍。

小结:

这一首是儿子悼念父母的诗。

诗人痛惜父母辛辛苦苦遗养育了他,而他却不能报恩德于万一。

子女赡养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直至今日,仍然是一项必须提倡的公德,人人都应尽这个责任。

7、多种形式诵读。

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齐读。

课后拓展古人云“百德孝为本”,“百行孝为先”。

“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

我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孝亲的典范,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榜样的力量吧!

课件出示:

1、课前我们读了大量的感恩故事,你知道纸张图片讲的是什么故事么?

老师出示故事图片,学生讲述《二十四孝》故事“亲尝汤药”和“卧冰求鲤”。

师:

听了这两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呢?

2、我们还搜集了一些孝亲格言与大家共享。

3、分享班级内孝亲照片。

四、本课。

鸟有反哺之情,羊有跪乳恩。

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学会孝亲!

学会感恩!

五、布置作业:

课件出示:

1.熟读今天所学内容。

了解《雅大雅生民》深刻的内涵。

2.将搜集的“孝亲格言”选择一句你最喜欢的写在准备好的感恩卡上,送给你要感谢的人。

篇2:

慈母情深+n主题阅读教学设计18《慈母情深》+n主题阅读教学设计星元小学甘霖萍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

2.通过阅读两篇文章,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体会母子之间的情感。

3.有感情朗读文章,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重点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阅读有关歌颂母爱的文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师谈话直接导入。

2、齐读课题。

二、自由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

2、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由阅读,交流汇报。

a、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b、交流汇报自己受感动的地方,朗读感悟,欣赏语言。

师相机指导。

2、阅读资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深化母亲的形象。

3、小结。

三、拓展阅读《世界上最爱撒谎的那个人》。

1、设疑导入。

2、出示阅读提示,学生阅读,交流。

3、总结。

四、诵读《蓼莪》。

1、集体试读。

2、说一说大致意思。

3、配乐诵读。

五、拓展练习

1、小练笔。

2、课外阅读推荐。

篇3: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二

教学重点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2.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语言形式。

3.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及文体。

2.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句。

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本文的抒情色彩。

一、导语设计上高中后,我们已学过两篇祭悼之文(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即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

这两篇文章都是从理性的角度对逝者的一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的《祭十二郎文》却是完全从感性的角度,用边泣边诉的方式,抒发了韩愈对侄儿老成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感情。

二、解题

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破骈为散的祭文。

2.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

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

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

《红楼梦》中“宝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就属于这种真情自然宣泄的文字。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章1.梳理字句。

(1)听读。

放古典音乐,教师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感情的起伏变化。

(2)诵读。

学生齐读全文。

注意字音及字形的准确性。

出示投影:

①选出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a.及长(cháng)长者存(zhǎng)尚飨(xiǎng)b.不省所怙(shěng)省坟墓(xǐng)窆不临其穴(biǎn)c.殒其生(yǔn)夭其嗣矣(cí)丞相薨(hōng)d.汴州(biàn)归取其孥(nú)殁南方(mî)

②指出下列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a.万剩之公相b.零叮孤苦c.衔哀致诚d.如耽兰之报

参考答案

①d(a.及长cháng;b.不省所怙;c.夭其嗣矣)

②c(a.剩——乘;b.叮——丁;d.耽——耿。

)2.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出示投影(注释词语,归纳特殊句式)

(1)吾少孤;幼年死去父亲。

不省所怙:

依靠。

《诗经·小雅·蓼莪》有“无父何恃”的句子,后因取“怙恃”为父母的代称,所怙,即指父亲。

请归取其孥:

妻子和儿女的统称,即指家属。

函相甍:

古代称王侯死叫甍。

唐代以后二品以上官员死亡叫甍。

辍汝而就:

停止,这里指离开。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子息,后代。

不克蒙其泽乎;承受、蒙受。

窆不临其穴:

葬时下棺入穴。

其又何尤:

怨恨。

(2)惟兄嫂是依:

宾语前置句。

其又何尤:

宾语前置句。

汝其知也邪?

其不知也邪:

选择疑问句。

呜呼!

其信然矣:

感叹句。

3.自由发问,提出问题由师生共同解决。

四、理清思路,体味抒情色彩1.问题:

按祭文的一般格式,全文可分为哪几部分?

讨论后明确:

全文除首尾两段是祭文的固定格式外,中间按“生前——身死——死后”来组织文章。

第一部分交代祭奠时间、祭奠对象,最后一段再抒悲情以祭文常用语结尾。

中间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2~3段)写侄儿生前与自己孤苦相依的至厚亲情,为后文抒情作铺垫。

第二部分(4~9段)写侄儿身死情况及自己的悲痛之情。

第三部分(10段)交代侄儿死后安排,包括守丧、迁葬、抚养侄儿子女的情况,自责之情令人动容。

2.指导诵读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2)集体朗读第

5、10两个抒情段。

明确:

第5自然段是作者得到侄儿猝死消息的一段,作者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也”字,三个“乎”字和五个“矣”字来抒发感慨,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的真的,又不得不信的矛盾心情。

诵读时应读出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感情来。

(解说:

本文在写法上采用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抒情的段落为

2、

5、

10、11自然段,有标志性的词语,即段首的“呜呼”,叙述穿插于其间。

多郎读,体味抒情色彩,为鉴赏作铺垫。

五、课堂小结本文是祭文中的“千古绝唱”,要想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应多读课文,本节课的目的就是在反复诵读中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初步学习了文章的边诉边泣、波澜起伏的特点。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一、检查背诵1.教师范背。

2.学生集体背诵。

3.抽查学生背诵。

二、体会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感人效果1.提问:

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

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多媒体显示:

(1)少年孤苦:

“吾少孤”“惟史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2)为谋生聚少离多: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

?

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

?

汝来省吾,止一岁”,“吾去汴州,汝不累来”,“吾佐戎徐州;?

?

汝又不果来”。

(3)未老先衰: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4)子女年幼: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2.提问:

本文以抒情为主,请同学们在文中的找出重在抒情的段落,看看有什么标志性的词语。

明确:

本文抒情的段落有

2、

5、

10、11自然段,标志性的词语为段首的“呜呼”。

3.提问:

本文并非连续抒情,而是把难似抑制的悲哀融于家常琐事之中,试分析这种抒情的特点。

明确:

本文感情的抒发是波浪式的。

(1)作者沉痛之情积蓄已久,所以一提起笔感情便禁不住喷涌而出。

父母早亡,“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殃南方”,“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如今侄儿这童年的伙伴,“两世”中的“一世”竟又离开人世,这诸多的不幸怎能不叫作者悲从中来?

于是便自然引发了作者的第一次抒情。

(2)作者在抒悲惨身世中宣泄了感情,之后自然转入对自己同侄儿的三会三别的回忆之中。

(3)韩愈与老成在不期然中已成永别,想起“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他的悲情又陡然而起。

令读者仿佛看到作者泪流满面地哭诉:

“呜呼!

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呜呼!

其信然矣!

”不愿信其真,又无法否定的无可奈何,抒发了自古以来有过至悲至痛感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

(4)通过感情的再次宣泄之后,文章又转入低沉的叙述。

推测侄儿得病的原因、去世的日期,对侄儿后事、家务的安排及吊慰家属等。

(5)作者好像在同死者话家常,但想到侄儿的生、病、死、葬料理不到又陷入了沉痛的自责,悲情再一次喷涌而出。

“彼苍得天,易其有极!

”如果说先前之悲只是悲侄儿之死,而此时已转而为无限的悔恨和对不公平的上天的诅咒了,并且表示了自己“无意于人世”的沉痛心情。

全文悲起悲结,中间穿插了两次叙述,抒悲情是本文的主题,是茂盛枝叶,而叙述则是文章的框架,是悲情的依托。

悲情在回忆中不断加深。

这种波浪式的结构使作者的悲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4.提问:

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明确:

(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

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

韩愈出身于小官史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庭成员。

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族之事边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

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

(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

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

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

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

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

5.学生思考:

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情的?

同桌共同讨论后明确:

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

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

作者又不是纯客观地叙事,而是黄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

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

三、艺术手法的体现提问:

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归纳艺术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后明确:

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

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上多采用四方韵文或骈文,篇幅短小,十分呆板。

韩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韵文和骈文的框框,用纯净的散文体自由抒写。

为人们用祭文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本文以生活琐事为依托,抒发了作者对侄儿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采用了反复直抒的方法,让人读其文能想见其为文时边哭边写、痛不欲生的情状,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

3.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

《古文观止》评此文:

“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韩愈写这篇祭文,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是为了倾吐自己的真情,边诉边说,所以他能做到情至笔随,字字句句皆从肺腑中自然流出,毫无雕饰之痕迹。

四、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

辩题:

商品经济时代还要不要亲情1.学生推荐两个小组还要不要亲情

正方观点:

亲情、友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任何时候都不可丢。

反方观点:

商品经济时代,适者生存,不能因亲情阻碍了前进的步伐。

2.双方稍作准备后辩论开始。

参考内容:

正方: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尊老爱幼、亲情友爱是传统美德,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不能丢的。

试想一个丢掉传统不顾社会舆论的人,即使有经济头脑,他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是寸步难行的。

因为丢掉亲情,就意味着冷酷无情,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是站不住脚的。

因此要想在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就不能丢掉亲情。

反方:

亲情固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商品经济时代,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商场如战场。

如果一个人一味地顾及亲情,就会为亲情所累。

试想一个企业,如果大部分人员都是亲戚朋友,那该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员工犯错不能说,违规不能裁,没有忧患意识,没有竞争意识,这样的企业怎能立于不败之地呢?

因此在商战中,要想有所作为,就不能为亲情所累。

五、课文总结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身体力行,在写作本文时一改以前祭文死板的骈文形式,破骈为散,通过自由抒写的散文形式,尽情地倾吐自己心中的悲痛,开了祭文自由抒情的先河,我们应学习韩愈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第二课时板书设计

幼时为伴,未尝相离(2段)1.生离之情

融情于事3死别之情.祭奠之情三别三会,聚少离多(3段)少、强先殁,不合常情(4段)惊闻噩耗,疑梦非真(5段)若死有知,愿从汝死(6段)子孙幼弱,睹之生悲(7段)病因死期,萦廻于心(

8、9段)吊慰、改葬、事事不忘(10段)抚孤成立,馀年之愿2.篇4: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案12【课外扩展阅读】父母的爱

梁实秋

父母的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

一个孩子,自从呱呱坠地,父母就开始爱他,鞠之育之,不辞劬劳。

稍长,令之就学,督之课之,唯恐不逮。

及其成人,男有室,女有归,虽云大事已毕,父母之爱固未尝稍杀。

父母的爱没有终期,而且无时或弛。

父母的爱也没有差别,看着自己的孩子牙牙学语,无论是伶牙俐齿或笨嘴糊腮,都觉得可爱。

眉清目秀的可爱,浓眉大眼的也可爱,天真活泼的可爱,调皮捣蛋的也可爱,聪颖的可爱,笨拙的也可爱,像阶前的芝兰玉树固然可爱,癞痢头儿子也未尝不可爱,只要是自己生的。

甚至于孩子长大之后,陂行荡检,贻父母忧,父母除了骂他恨他之外还是对他保留一分相当的爱。

父母的爱是天生的,是自然的,如天降甘霖,霈然而莫之能御。

是无条件的施与而不望报。

父母子女之间的这一笔账是无从算起的。

父母的鞠育之恩,子女想报也报不完,正如诗经《蓼莪》所说: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父母之恩像天一般高一般大,如何能报得了!

何况岁月不待人,父母也不能长在,像陆放翁的诗句“早岁已兴风木叹,余生永废蓼莪篇”正是人生长恨,千古同嗟!

古圣先贤,无不劝孝。

其实孝也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的,否则劝亦无大效。

父母之女间的相互的情爱都是天生的。

不但人类如此,一切有情莫不皆然。

我不大敢信禽兽之中会有枭獍。

父母爱子女,子女不久长大也要变成为父母,也要爱其子女。

所以父母之爱像是连锁一般,代代相续,传继不绝。

易云:

“天地之大德曰生。

”维护人类生命之最大的、最原始的、最美妙的、最神秘的力量莫过于父母的爱。

第2篇:

《诗小雅蓼莪》

《诗·小雅·蓼莪》

怀念父母恩德的问题

蓼蓼1者莪,匪莪2伊3蒿4。

哀哀父母,生我劬5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6。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缾7之罄矣,维罍8之耻9。

鲜10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11,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12我,拊13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14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15天罔16极17。

南山烈烈18,飘19风发发20。

民莫不穀21,我独何害22?

南山律律23,飘风弗弗24。

民莫不穀,我独不卒25。

【译文】水蓼啊很像抱娘蒿,可这莪不是那青蒿。

哀伤我哀伤的父母,生我养我真辛劳。

水蓼啊很像那抱娘蒿,可这莪不是那牡蒿。

哀伤我哀伤的父母,生我真是瘁又劳。

瓶子里面空荡荡,把着酒杯也羞愧。

很少人能生活好,不如早早死了好。

没有父亲何凭借,没有母亲何所靠?

走出门去含悲凉,进入家来何所往。

老父亲啊生了我,老母亲啊养育我。

抚摸我呀蓄养我,喂大我呀教育我。

看顾我呀庇护我,进进出出怀抱我。

想要报答这恩德,老天无边没准则。

南山啊光明显赫,旋风啊呼呼作响。

他人啊都能得养育,为何独我不胜过?

南山啊有那法度,旋风啊哗哗吹过。

他人啊都能得养育,为何独我完不成?

【说明】《蓼莪》诉说的是怀念父母恩德的问题。

这亦是一首在家族内部小型宴会上唱的雅歌,是一首思乡歌。

歌者看着眼前空空的桌子,空空的碗盘,空空的酒杯,不由悲从中来。

他先以水蓼起兴,眼前虽有老人,可这老人不是我父母,正因为看着眼前的老人饥寒交迫,因而想起自己的父母也是饥寒交迫。

父母亲生我养我育我教我,抚慰我怀抱我,而父母亲现在正受苦受难,我却不能奉守在父母跟前。

后两段的“南山”,则暗喻统治者,歌者在他手下工作,不能回家侍奉父母,无可奈何的心情流露无遗。

——————————————————

【注释】1.蓼:

(liǎo了)蓼属植物的泛称。

一年生草本植物,叶披针形,花小,白色或浅红色,果实卵形、扁平,生长在水边或水中。

茎叶味辛辣,可用以调味。

全草入药。

亦称“水蓼”。

《诗·小雅·蓼萧》:

“蓼彼萧斯,零露湑兮。

”《诗·周颂·小毖》:

“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

2.莪:

(é俄)即莪蒿。

多年生草本植物。

叶像针,花黄绿色,生在水边。

嫩茎叶可作蔬菜。

也叫萝、萝蒿、廪蒿,俗称抱娘蒿。

《诗·小雅·菁菁者莪》: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

《”说文》:

“莪,萝莪蒿属,从草,我声。

3.伊:

(yī医)古通“繄”。

《书·文侯之命》:

“其伊恤朕躬!

”《诗·邶风·雄雉》:

“我这怀矣,自诒伊阻。

”《诗·小雅·小弁》:

“何辜于天,我罪伊何?

”《诗·周颂·我将》:

“日靖四方,伊嘏文王。

”这里用为“是”之意。

4.蒿:

(hāo薅)草名。

有白蒿、青蒿、牡蒿、臭蒿等多种。

特指青蒿。

《诗·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韩非子·十过》:

“公宫之垣皆以荻蒿楛楚墙之,有楛高至于丈。

”5.劬:

(qu渠)《诗·邶风·凯风》: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诗·小雅·北山》: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

”《荀子·富国》:

“或佚或乐,或劬或劳,非特以为淫泰夸丽之声。

”《集韵·虞韵》:

“劬,劳也。

”这里用为辛劳之意。

6.蔚:

(wèi畏)即牡蒿。

菊科。

一种多年生草本,全草入药。

7.缾:

(ping瓶)古同“瓶”。

《方言》五:

“缶其小者谓之瓶。

”这里用为瓶子之意。

8.罍:

(lei雷)酒樽,也可用来盛水。

《诗·周南·卷耳》:

“我姑酌彼金罍。

”《诗·大雅·泂酌》:

“可以濯罍,岂弟君子,民之攸归。

”《周礼·春官·司尊彝》:

“皆有罍。

”《礼记·明堂位》:

“山罍,夏后氏之尊也。

”这里用为酒杯之意。

9.耻:

(chǐ齿)《管子·牧民》:

“何谓四维?

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论语·为政》: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国语·越语上》:

“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吕氏春秋·顺民》:

“越王苦会稽之耻。

《”谷梁传·襄公二十九年》:

“君不使无耻。

”《说文》:

“耻,辱也。

”这里用为内心羞愧之意。

10.鲜:

(xiān先)《书·毕命》:

“世禄之家,鲜克由礼。

”《诗·邶风·新台》:

“燕婉之求,籧篨不鲜。

”《诗·大雅·抑》:

“不僭不贼,鲜不为则。

”《尔雅·释诂》:

“鲜,寡也。

”郭璞注:

“谓少。

”《论语·学而》:

“巧言令色,鲜矣仁!

”《礼记·大学》: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荀子·哀公》:

“舍此而为非者,不亦鲜乎?

”这里用为很少之意。

11.怙:

(hù互)《书·康诰》:

“惟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