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二年级数学教材78页例3解决问题教案反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429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XX20XX二年级数学教材78页例3解决问题教案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XX20XX二年级数学教材78页例3解决问题教案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XX20XX二年级数学教材78页例3解决问题教案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XX20XX二年级数学教材78页例3解决问题教案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XX20XX二年级数学教材78页例3解决问题教案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20XX20XX二年级数学教材78页例3解决问题教案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20XX20XX二年级数学教材78页例3解决问题教案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20XX20XX二年级数学教材78页例3解决问题教案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20XX20XX二年级数学教材78页例3解决问题教案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20XX20XX二年级数学教材78页例3解决问题教案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20XX20XX二年级数学教材78页例3解决问题教案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20XX20XX二年级数学教材78页例3解决问题教案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20XX20XX二年级数学教材78页例3解决问题教案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20XX20XX二年级数学教材78页例3解决问题教案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20XX20XX二年级数学教材78页例3解决问题教案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20XX20XX二年级数学教材78页例3解决问题教案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20XX20XX二年级数学教材78页例3解决问题教案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20XX20XX二年级数学教材78页例3解决问题教案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20XX20XX二年级数学教材78页例3解决问题教案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20XX20XX二年级数学教材78页例3解决问题教案反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XX20XX二年级数学教材78页例3解决问题教案反思.docx

《20XX20XX二年级数学教材78页例3解决问题教案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XX20XX二年级数学教材78页例3解决问题教案反思.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XX20XX二年级数学教材78页例3解决问题教案反思.docx

20XX20XX二年级数学教材78页例3解决问题教案反思

20XX-20XX二年级数学教材78页例3解决问题教案反思

篇一:

二年级新教材第六单元例3《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78页例3和79页相应练习。

【教学理念】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应该充满挑战与探索,创造与成功。

在本课教学中主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更有利于在关注学习过程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增强上进心。

在教学中努力构建“构建模型→利用模型→拓展模型”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充分参与,积极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追求创新的人格,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是教学有多余条件的、稍复杂的用乘法意义解决的实际问题,教材呈现在商店买文具的情境,本课教材呈现的例题是商店里多种文具的价格,让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根据问题筛选有用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突出用画图、填空等多种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研究,从而逐步实现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要求。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和掌握解决问题一般步骤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数学活动,利用直观的载体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有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学模型。

2、初步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筛选有用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助学生初步建立“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能根据问题筛选有用的信息,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情境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开火车口算。

6×45×32×75×4

3×42×87×45×8

2、创设情境引入:

看来同学们对我们的乘法口诀掌握得非常好,老师想给同学们准备些奖品奖励大家。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呈现如下主题图:

(教科书78页例3情境图)

教师:

同学们,在文具店里这么多文具,你喜欢什么作奖品?

预设:

学生提出各种文具:

铅笔、文具盒、橡皮等。

2、提出问题:

老师想买3个文具盒,一共要多少钱?

(二)解决问题,初试构建

1、教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

要解决“买3个文具盒,一共要多少钱?

”这个问题,你应该选择哪些信息呢?

为什么?

请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

2、汇报。

预设:

1个文具盒8元和3个这两个信息。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初步培养学生根据问题筛选有用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1)教师:

怎么解答这个问题呢?

同学们可以自己先写一写或是画一画图。

(2)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解决的策略。

(3)汇报方法:

①画图元8元8

②列式:

8+8+8=24(元)

③列式:

8×3=24(元)

4、构建“单价×数量=总价”的数学模型。

(1)提问: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填空:

1个文具盒是8元,要求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就是求()个()元一共是多少。

(3)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构建模型。

指着算式8×3=24(元)问:

这里的8表示什么?

(板书:

1个文具盒的价钱)这里的3表示什么?

(板书:

买的个数)24是指什么?

(3个文具盒的总钱数)

小结:

求3个文具盒的总钱数,可以用1个文具盒的价钱乘买的个数。

【设计意图:

通过画一画、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利用画图来分析数量关系,明白解决这种类型的问题用乘法计算的道理,初步为建立数学模型奠定基础。

5、教师:

回顾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你看看自己的解答正确吗?

怎样检验?

预设1:

(用加法检验):

1个文具盒是8元,3个就是8+8+8=24(元)。

预设2:

(再算一遍)要求3个文具盒的总钱数,就用1个文具盒的价钱8元,乘买的个数,也就是8×3,三八二十四,一共是24元。

6、初次运用,深化“单价×数量=总价”的数学模型

(1)教师:

老师想再买7块橡皮,一共要多少钱呢?

教师:

想一想,买7块橡皮,一共多少钱?

(2)学生独立解答,并交流汇报

①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预设:

买1块橡皮2元和买7块两个信息。

②怎样解答?

2×7=14(元)

③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填空:

1(:

20XX-20XX二年级数学教材78页例3解决问题教案反思)块橡皮要8元,要求买7个橡皮一共多少钱,就是求()个()元一共是多少。

(3)提出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模型的“型”

教师:

你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吗?

请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

看图自主选择信息,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

(4)小结归纳,深化模型

教师:

刚才我们解决的这些问题都是知道了某种文具的价钱,求买几个文具用多少钱,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教师:

像这样求买3个文具盒一共有多少钱、7块橡皮一共有多少钱、6支铅笔一共有多少钱等,都是求买几个物品的总钱数,也就是求几个几元的和是多少,我们都可以用一个物品的价钱乘买的个数,求出总钱数。

【设计意图:

归纳、概括一些简单的求总价的问题,渗透“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为以后正式学习这一数量关系积累基本的学习经验。

三、解决问题,拓展应用

1、基本练习:

书本79页第1题。

1)(

(2)

让学生看图说图意后列式解答,并将结果转换为复名数,汇报时让学生说清是怎么想的。

2、对比练习。

(1)一枝钢笔8元,小红买了4枝,一共需要多少钱?

a、8+4=12(元)B、4×8=32(元)c、4×8=32(角)

(2)一枝钢笔8元,一本笔记本4元,小红买一枝钢笔和一本笔记一共需要多少钱?

a、8+4=12(元)B、4×8=32(元)c、4×8=32(角)

(3)

8支钢笔多少元?

下面哪个算式正确?

a、4×8=32(元)B、5×8=40(元)

学生读信息和问题,想算式用手势判断上面哪个正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信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明确数量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拓展提高

(1)书本79页第5题。

教师:

从图上你都知道了什么?

教师:

要求“全家人一共要多少钱?

”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教师:

这个问题一步计算能完成吗?

怎么办呢?

教师:

解决正确吗?

(五)全课总结

教师:

今天的知识你都学会了吗?

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吗?

篇二:

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

(二)

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商店买东西”的情境,灵活运用有关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进一步加强对2—9的乘法口诀计算除法的掌握。

3、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得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

在问题处理中,体验成功,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运用表内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做到学与用的有效结合。

【教学难点】

通过已知条件,找出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练习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乐乐想要给自己买一些新玩具,可是面对那么多好玩的商品,明明不知道手中的零花钱能买多少个玩具,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乐乐吗?

现在,就让咱们一起跟着乐乐去商店看一看吧!

(出示教材图片)

师:

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预设:

知道了一些商品的价钱。

玩具熊6元1个,地球仪8元一个,皮球9元1个。

汽车的价钱被遮住了。

要帮助明明求出56元钱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师: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呢?

(小组交流汇报:

需要知道地球仪的价钱,从图中可以知道一个地球仪是8元钱)

2、合作交流,解答问题。

(1)请同学们思考,根据以上的数学信息应该如何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

预设:

一个地球仪8元,求能买几个就是求56元里面有几个8元。

这属于平均分问题,应该用除法计算。

师:

如何列式计算呢?

56÷8,想七八五十六,商是7。

3、独立思考,验证结果。

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解决了问题,那么我们做得正确吗?

你怎么知道的?

(一个地球仪8元,7个一共7?

8=56元,所以是对的。

师:

很好,我们可以用乘法来验证除法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4、你还能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预设:

学生可能无法提出关于小汽车的问题,那么在这里要加以引导让学生提出相关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

24元买了6辆小汽车,一辆小汽车多少钱?

师:

谁愿意交流一下,你是怎么计算小汽车辆数的?

预设:

(1)你会列算式吗?

24÷6=4(元)

(2)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24元钱可以买6辆车,就是将24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

(3)我们的计算正确吗?

一辆4元,6辆就是4?

6=24(元),计算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3题。

先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图中的数据信息,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指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完成“练习九”第4题。

(1)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后说知道了哪些信息。

(2)独立思考解决第1、2小题分别需要哪些信息,应该如何解答。

再在小组内探讨根据所知道的信息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在这节课里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也解决了这些问题,说明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56÷8=7(个)

答:

可以买7个地球仪。

24÷6=4(元)

答:

一辆小汽车4元。

教学反思:

数学问题生活化、情景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时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课在组织教学材料时,围绕购物的事情,创设一个现实的生活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教师再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主动构建,从而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三:

最新20XX年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上册)

20XX-20XX学年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时、分、秒》第1课时《时、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分析:

时间单位“秒”学生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有接触。

1分=60秒,学生也有模糊的概念印象,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

因此知道并理解1分=60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不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

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给足学生观察、发现、探究、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

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

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

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

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

你看到了些什么?

(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

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

(多了一根指针。

)揭示:

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

(最细最长走得最快)④找一找:

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

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

走一大格呢?

你是怎么想的?

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

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

1秒,2秒,3秒?

?

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

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

也就是几分钟?

你发现了什么?

(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1时=60分,1分=60秒)(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

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

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

(6时55分57秒)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

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

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

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

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

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

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

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估测其他事情时可借鉴作比较。

当然,除了在学习秒的认识是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一些做法。

第2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

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

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

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

“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

“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

“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

“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

如:

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

(板书课题)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2时=()分

(1)教师:

1时等于?

?

(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

是怎样想出来的?

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

(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

(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60分=1时(10个10=1个100)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

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

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

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

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

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

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

现在是几时几分?

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

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

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

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

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3课时《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篇四:

20XX年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带目录;带反思)

20XX年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学习内容:

1、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和米。

2、认识线段。

学习目标:

(一)基础知识: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米和厘米的长度关系。

4、通过看图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画线段。

(二)基本技能:

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三)情感态度: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习惯。

2、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难点:

会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物体;学画线段。

课时划分:

3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1课时

认识米----1课时

认识线段----1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学习内容:

教材1-3页例1和做一做。

学习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2、在测量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

课前准备:

尺子、硬币、曲别针、刀子、正方体、三角形、图钉、纸盒等。

学习过程:

一、教学例1:

1、老师拿起数学书。

知道数学书的这条边有多长吗?

拿出铅笔:

知道这支铅笔有多长吗?

美术书又有多长呢?

2、请大家拿出我们准备的学具:

硬币、曲别针、刀子、正方体、三角形等,选取你喜欢的工具量量有几个硬币长或刀子长?

?

3、分组量物体:

1组量数学书,2组量铅笔,三组量尺子。

4、分组汇报测量结果。

5、为什么我们测量的统一种东西,结果却不一样呢?

(小组讨论)

6、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测量结果相同?

二、完成做一做。

(一)完成第1题。

1、豆角大约有几个正方形长?

胡萝卜呢?

2、你是怎么知道的?

3、自己量一量,填写在书上。

4、我们量这些粮食就是用的统一的单位。

(二)第2题。

1、用铅笔量桌椅的长度。

2、分小组活动。

3、各小组汇报测量结果。

(三)第3题。

1、估一估这些文具有几个正方体长。

2、填写在书上。

3、集体订正。

三、例1。

1、你知道一个正方体的一条边有多长吗?

2、请你拿尺子量一量。

3、你是怎么量出有1厘米的?

4、老师示范量的方法。

一边量一边叙述。

5、对,正方体的边有1厘米长。

1厘米就是这么长。

6、那一个图钉有多长呢?

请你也来量一量。

7、看看你的哪个手指大约是1厘米?

8、你还知道有哪些物品大约有1厘米长?

四、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估一估,再用曲别针量一量。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

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针对二年级的小朋

友的认知能力来说,难了点。

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将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这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

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有所经验积累。

针对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多给学生安排了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自然、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提高。

注重学生个体参与的过程性与实效性,让学生全程参与,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