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有理数第1120课时导学案教案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6433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8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七年级有理数第1120课时导学案教案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初中七年级有理数第1120课时导学案教案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初中七年级有理数第1120课时导学案教案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初中七年级有理数第1120课时导学案教案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初中七年级有理数第1120课时导学案教案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初中七年级有理数第1120课时导学案教案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初中七年级有理数第1120课时导学案教案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初中七年级有理数第1120课时导学案教案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初中七年级有理数第1120课时导学案教案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初中七年级有理数第1120课时导学案教案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初中七年级有理数第1120课时导学案教案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初中七年级有理数第1120课时导学案教案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初中七年级有理数第1120课时导学案教案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初中七年级有理数第1120课时导学案教案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初中七年级有理数第1120课时导学案教案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初中七年级有理数第1120课时导学案教案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初中七年级有理数第1120课时导学案教案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初中七年级有理数第1120课时导学案教案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初中七年级有理数第1120课时导学案教案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初中七年级有理数第1120课时导学案教案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七年级有理数第1120课时导学案教案学案.docx

《初中七年级有理数第1120课时导学案教案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七年级有理数第1120课时导学案教案学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七年级有理数第1120课时导学案教案学案.docx

初中七年级有理数第1120课时导学案教案学案

八年级(上)数学导学案总第11课时主备人:

许良景成员:

《2.8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导学案

班级第小组姓名座号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2课时上课时间:

2013年9月18、22日

一、学习目标(重点)会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理解省略加号和括号的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并会运算

二、知识链接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法则

三、预习指导【评价:

(由小组学科代表负责填写并反馈:

A、B、C、D)】

阅读P38-40完成课后练习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预习反馈(未解决问题或掌握不理想的内容)式子(-8)-(-10)+(-6)-(+4),可以用有理数减法法则,把它改写成:

(-8)+(___)+(___)+(___),统一为只有加法运算的和;又可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

_______________.象这样的式子仍看作和式,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运算意义也可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三)问题探究现在我们来研究(—20)+(+3)—(—5)—(+7),该怎么计算呢?

还是先自己独立动动手吧!

师生共同归纳:

遇到一个式子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第一步应该先把减法转化为    .再把加号记在脑子里,省略不写;完整写出解题过程

例题:

计算-4.4-(-4

)-(+2

)+(-2

)+12.4;

 

(四)学习小结(主要内容、学习方法、文章特点、结构图示等)

(五)当堂达标【评价:

(由小组学科代表负责填写并反馈:

A、B、C、D)】

1、把下面各式写成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

①10+(+4)+(-6)-(-5); ②(-8)-(+4)+(-7)-(+9).

2、计算:

(1)-30-15+13-(-7);

(2)-7-4+(-9)-(-5).(3)-21-12+33+21-67

 

(4)5.4-2.3+1.5-4.2(5)-

+

(6)(-23)-(-18)-1+15+23

 

(7)(-12)-(+8)+(-6)-(-5);(8)(+3.7)-(-2.1)-1.8+(-2.6).

 

(六)巩固提高【评价:

(由小组学科代表负责填写并反馈:

A、B、C、D)】

五、学习反思(存在问题/错题记载等)[教师教学反思和板书设计等]

 

八年级(上)数学导学案总第12课时主备人:

许良景成员:

《2.9有理数的乘法》导学案

班级第小组姓名座号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上课时间:

2013年9月23日

一、学习目标(重点)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二、知识链接小学数学乘法法则

三、预习指导【评价:

(由小组学科代表负责填写并反馈:

A、B、C、D)】

阅读P43-45完成课后练习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预习反馈(未解决问题或掌握不理想的内容)

(1)2×3=;

(2)(-2)×3=;(3)(+2)×(-3)=;

(4)(-2)×(-3)=;(5)两个数相乘,一个数是0时,结果为0

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异号,并把相乘。

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

(三)问题探究计算:

(1)9×6;

(2)3×(-4);(3)(-3)×(-4);

 

(4)(+

)×(-9); (5)0×(-13.52);   (6)(-3.25)×(+

);

 

(分析:

注意计算步骤:

1.判别类型2.确定符号3.绝对值运算)

(四)学习小结(主要内容、学习方法、文章特点、结构图示等)

(五)当堂达标【评价:

(由小组学科代表负责填写并反馈:

A、B、C、D)】

1、一个有理数和它的相反数的积()

A.符号必为正B.符号必为负C.一定不大小0D.一定不小于0

2、计算:

①7×(-2);②(-5)×4;③5×(-7);④(-414)×0;⑤0×(-5)⑥(-4)×0.25

 

⑦(-1.25)×4;⑧(-3.2)×(+1.5)⑨(-

)×(-2)⑩(-

)×(-

 

(六)巩固提高【评价:

(由小组学科代表负责填写并反馈:

A、B、C、D)】

对于有理数a、b定义一种运算:

a*b=2a-b,计算(-2)*3+1

 

五、学习反思(存在问题/错题记载等)[教师教学反思和板书设计等]

 

八年级(上)数学导学案总第13课时主备人:

许良景成员:

《2.9有理数的乘法》导学案

班级第小组姓名座号

课时安排:

2课时第2课时上课时间:

2013年9月24日

一、学习目标(重点)会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掌握倒数的概念;

二、知识链接有理数乘法法则

三、预习指导【评价:

(由小组学科代表负责填写并反馈:

A、B、C、D)】

阅读P46-51完成课后练习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预习反馈(未解决问题或掌握不理想的内容)

(一)做一做:

1.(-6)×(-7)=,(-7)×(-6)=;

2×(-9)=,(-9)×2=.

2.[2×(-3)]×(-4)=,2×[(-3)×(-4)]=.

3.(-2)×[-3+5]=,(-2)×(-3)+(-2)×5=.

有理数乘法运算律:

乘法交换律:

ab=___;乘法结合律:

(ab)c=_______;

乘法分配律:

a(b+c)=__________.

(三)问题探究

例1、计算(

+

)×(-36)(补:

乘积为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四)学习小结(主要内容、学习方法、文章特点、结构图示等)

(五)当堂达标【评价:

(由小组学科代表负责填写并反馈:

A、B、C、D)】

计算:

(1)4×(-8.99)×2.5;

(2)(-5.76)×

×

;(3)12×(

(4)20×(

)(5)(0.25-

)×(-36)(6)0.125×(-7)×8

(7)(-47.65)×2

+(-37.15)×(-2

)+10.5×(-7

(8)(

)×(-28)

 

(六)巩固提高【评价:

(由小组学科代表负责填写并反馈:

A、B、C、D)】

五、学习反思(存在问题/错题记载等)[教师教学反思和板书设计等]

 

八年级(上)数学导学案总第14课时主备人:

许良景成员:

《2.10有理数的除法》导学案

班级第小组姓名座号

课时安排:

1课时第1课时上课时间:

2013年9月25日

一、学习目标(重点)

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运用法则进行两个有理数的除法运算;会求有理数的倒数;

二、知识链接有理数乘法法则及运算律

三、预习指导【评价:

(由小组学科代表负责填写并反馈:

A、B、C、D)】

阅读P53-55完成课后练习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预习反馈(未解决问题或掌握不理想的内容)

观察:

(-14)÷7=(-14)×

归纳:

有理数除法法则:

①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两变一不变)

②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符号表述:

a÷b=a·___(b≠0)0÷a=____(a≠0)

(三)问题探究计算:

(1)36÷(-9)

(2)(-48)÷(-6)(3)(-32)÷4×(-8)

(4)17×(-6)÷(-5)(5)(-

)÷(-

)(6)(-81)÷

×

÷(-16)

(四)学习小结(主要内容、学习方法、文章特点、结构图示等)

(五)当堂达标【评价:

(由小组学科代表负责填写并反馈:

A、B、C、D)】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同号;B.零没有倒数;

C.零没有相反数;D.零除以任意非零数商为0

2、如果两个有理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则这两个数相除所得的商          (   )A.一定是负数;B.一定是正数;C.等于0;D.以上都不是

3、-1

的倒数是________,-0.15的倒数是__________

4、计算:

(1)(-27)÷9;

(2)-0.125÷

; (3)(-23)÷(-3)×

(4)(

+

)÷(-

);  (5)(-48)÷

÷(-12)×

(六)巩固提高【评价:

(由小组学科代表负责填写并反馈:

A、B、C、D)】

五、学习反思(存在问题/错题记载等)[教师教学反思和板书设计等]

 

八年级(上)数学导学案总第15课时主备人:

许良景成员:

《2.11有理数的乘方》导学案

班级第小组姓名座号

课时安排:

1课时第1课时上课时间:

2013年9月26日

一、学习目标(重点)知道乘方运算与乘法运算的关系,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二、知识链接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法则

三、预习指导【评价:

(由小组学科代表负责填写并反馈:

A、B、C、D)】

a

a

a

……

a可表示成什么形式?

读作什么?

(1)叫做乘方,乘方运算的结果叫。

(2)所以2

也可以看作是乘方运算的结果,2

还可以读作:

____;其中2叫做,6叫做。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预习反馈(未解决问题或掌握不理想的内容)

1计算

(1)2

(2)7

(3)(-3)

(4)(-4)

2计算

(1)(

(2)(

(3)(-

(三)问题探究从上题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______;负数的奇次幂是_______;负数的偶次幂是______。

想一想:

①(-1)

,(-

,(-

是正数还是负数?

②(-1)10的底数是什么?

-110的底数是什么?

二者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③负数的幂的符号如何确定?

(四)学习小结(主要内容、学习方法、文章特点、结构图示等)

(五)当堂达标【评价:

(由小组学科代表负责填写并反馈:

A、B、C、D)】

1、填空题

(1)(-3)3的意义是_________,

(2)-33的意义是___________.

(3)一个数的平方数是16,这个数是?

(4)1的任何次幂等于_______

2计算、

(1)(-1)31

(2)-150(3)05(4)-72.

3、解答题

(1)计算两组算式:

①(3×4)2与32×42;②(-2×7)3与(-2)3×73;结果是否相等?

(2)想一想,(ab)4应等于什么?

(3)猜一猜,当n为正整数时,(ab)n应等于什么?

4、若(a+1)2+

=0,求(a+b)29+a30的值。

(六)巩固提高【评价:

(由小组学科代表负责填写并反馈:

A、B、C、D)】

五、学习反思(存在问题/错题记载等)[教师教学反思和板书设计等]

 

八年级(上)数学导学案总第16课时主备人:

许良景成员:

《2.12科学记数法》导学案

班级第小组姓名座号

课时安排:

1课时第1课时上课时间:

2013年9月27日

一、学习目标(重点)理解掌握科学记数法的的概念,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二、知识链接有理数的乘方

三、预习指导【评价:

(由小组学科代表负责填写并反馈:

A、B、C、D)】

1、填一填:

101=;102=;103=;104=;105=……;

你能说出10n表示的数中,1后面有几个零吗?

2、利用10的乘方,我们可以表示一些较大的数。

如:

696000=6.96×100000=6.96×105,你能将这样的三个数用这样的方法表示吗?

试试看!

①10000=1×=1×;

②300000000=3×=3×;

③6100000000=6.1×=6.1×;

④602000000000000000000000=6.02×=6.02×;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预习反馈(未解决问题或掌握不理想的内容)

一般地,______这样记数的方法我们称之为科学记数法。

注意:

a有怎样的条件限制?

指数n与这个数的整数位数有怎样的关系?

(三)问题探究1972年3月发射的“先驱者10号”,是人类发往太阳系外的第一艘人造太空探测器。

至2003年2月人们最后一次收到它发回的信号时,它以飞离地球12200000000KM,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距离?

(四)学习小结(主要内容、学习方法、文章特点、结构图示等)

(五)当堂达标【评价:

(由小组学科代表负责填写并反馈:

A、B、C、D)】

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水星和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57900000km.

(2)地球上陆地的面积约为149000000km2.

2、指出下列的数各是几位数:

(1)5×108是位数;

(2)1.2×106是位数;

(3)3.14×107是位数;(4)1010是位数。

3、下列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的原数是什么?

1)3.4×1042)-6×103

4、一个数可以表示成a×105(10<a<100),则这个数的整数位数是()

A.5位B.6位C.7位D.5位或6位

5、把(4×5)5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做108次计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它工作8分钟可做多少次计算?

 

(六)巩固提高【评价:

(由小组学科代表负责填写并反馈:

A、B、C、D)】

五、学习反思(存在问题/错题记载等)[教师教学反思和板书设计等]

 

八年级(上)数学导学案总第17课时主备人:

许良景成员:

《2.1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导学案

班级第小组姓名座号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上课时间:

2013年9月29日

一、学习目标(重点)理解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二、知识链接有理数乘方

三、预习指导【评价:

(由小组学科代表负责填写并反馈:

A、B、C、D)】

指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6÷3×2;本题含有种运算,应先算,再算;

(2)6÷(3×2);本题含有种运算,还含有,应先算,再算;

(3)17-8÷(-2)+4×(-3);本题含有种运算,应先算,再算;

(4)32-50÷22×

+1;本题含有种运算,应先算,再算;然后再算。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预习反馈(未解决问题或掌握不理想的内容)对于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正确的运算顺序是:

先,再,最后。

如果有括号,先算。

对于同一级运算,应按顺序依次运算。

(三)问题探究计算

(1)9+5×(-3)-(-2)2÷4;

(2)(-5)3×[2-(-6)]-300÷5

 

(四)学习小结(主要内容、学习方法、文章特点、结构图示等)

(五)当堂达标【评价:

(由小组学科代表负责填写并反馈:

A、B、C、D)】

1、-16÷(-2)3-22×(-

)的值是________.

2、计算:

(1)-24-

+

=________;

(2)-(-2)3÷

×(-

)2=_________.

3、计算:

(1)2×(-3)3-4×(-3)+15;

(2)[12-4×(3-10)]÷4;

 

(3)-3-[-5+(1-0.2×

)÷(-2)](4)-12-

×[(-2)3+(-3)2]

 

(六)巩固提高【评价:

(由小组学科代表负责填写并反馈:

A、B、C、D)】

五、学习反思(存在问题/错题记载等)[教师教学反思和板书设计等]

 

八年级(上)数学导学案总第18课时主备人:

许良景成员:

《2.1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导学案

班级第小组姓名座号

课时安排:

2课时第2课时上课时间:

2013年9月30日

一、学习目标(重点)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混合运算

二、知识链接有理数的运算顺序

三、预习指导【评价:

(由小组学科代表负责填写并反馈:

A、B、C、D)】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预习反馈(未解决问题或掌握不理想的内容)

1.计算:

(1)

÷(-0.5)2-

×(-3)3

(2)-1-[1-(1-0.5×43)]

 

2.试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并回答问题:

)÷(-

)+(-

(三)问题探究

计算:

;变式:

 

(四)学习小结(主要内容、学习方法、文章特点、结构图示等)

(五)当堂达标【评价:

(由小组学科代表负责填写并反馈:

A、B、C、D)】

1、计算:

(1)17

-6.25+8

-0.75;

(2)-250-(-49

)×(-5);

 

(3)-421×(0.25)21

2、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倒数,

试求

的值。

 

(六)巩固提高【评价:

(由小组学科代表负责填写并反馈:

A、B、C、D)】

五、学习反思(存在问题/错题记载等)[教师教学反思和板书设计等]

 

八年级(上)数学导学案总第19课时主备人:

许良景成员:

《2.14近似数》导学案

班级第小组姓名座号

课时安排:

1课时第1课时上课时间:

2013年10月8日

一、学习目标(重点)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能按要求取近似数和保留有效数字

二、知识链接有理数的乘方

三、预习指导【评价:

(由小组学科代表负责填写并反馈:

A、B、C、D)】

1.我国大约有亿人口.题中的数字是与实际接近的。

这种只是接近实际数字,但与实际数字还有差别的数被称为近似数。

2.近似数与准确数的接近程度,可以用精确度表示(也就是按四舍五入保留小数)。

按四舍五入对圆周率

取近似数时,有:

(精确到,或叫精确到十分位),

(精确到,或叫精确到位)。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预习反馈(未解决问题或掌握不理想的内容)

(三)问题探究按括号内的要求,用四舍五入法对下列各数取近似数:

(1)0.0158(精确到0.001);

(2)304.35(精确到个位);

(3)1.804(精确到0.1);(4)1.804(精确到0.01);

思考:

1.8,与1.80的精确度相同吗?

在表示近似数时,能将小数点后的0随便去掉吗?

从一个数的左边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止,所有的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四)学习小结(主要内容、学习方法、文章特点、结构图示等)

(五)当堂达标【评价:

(由小组学科代表负责填写并反馈:

A、B、C、D)】

1.按括号内要求,用四舍五入法对下列各数取近似数:

(1)0.00356(精确到0.0001);

(2)566.1235(精确到个位);

(3)3.8963(精确到0.1);(4)0.0571(精确到千分位);

(5)0.2904(保留两个有效数字);(6)0.2904(保留3个有效数字);

2.

(1)0.3649精确到位,有个有效数字,分别是;

(2)2.36万精确到位,有个有效数字,分别是;

(3)5.7×105精确到位,有个有效数字,分别是__;

(六)巩固提高【评价:

(由小组学科代表负责填写并反馈:

A、B、C、D)】

五、学习反思(存在问题/错题记载等)[教师教学反思和板书设计等]

 

八年级(上)数学导学案总第20课时主备人:

许良景成员:

《有理数复习与小结》导学案

班级第小组姓名座号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2课时上课时间:

2013年10月9日

学习目标(重点)有理数相关知识

二、知识链接有理数的概念及其分类;数轴、相反数、绝对值;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运算律;按要求(有效数字或精确度)确定运算结果

三、预习指导【评价:

(由小组学科代表负责填写并反馈:

A、B、C、D)】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预习反馈(未解决问题或掌握不理想的内容)

(三)问题探究1)给出下列各数:

,-6,3.75,-1.5,0,4,

1、在这些数中,整数有____个,负分数有_____个,互为相反数的是_____,绝对值最小的数是__________;2、3.75的相反数是       ,绝对值是       ,倒数是       。

3、这些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后,与原点距离最远的数是__________。

4、这些数从小到大,用“<”号连接起来是___________

2)已知|a|=5,b的相反数的倒数为5,你能说出a、b分别是多少?

3)计算:

4)

(1)504.03是由四舍五入所得的近似数,这个近似数精确到       ,有效数字是       ,用科学记数法可表示为         。

(2)我国的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西部地区占国土面积的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西部地区面积约为             千米2。

例3  完成下列计算:

1+3=?

1+3+5=?

1+3+5+7=?

1+3+5+7+9=?

1+3+5+7+9+11=?

根据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四)学习小结(主要内容、学习方法、文章特点、结构图示等)

(五)当堂达标【评价:

(由小组学科代表负责填写并反馈:

A、B、C、D)】

(六)巩固提高【评价:

(由小组学科代表负责填写并反馈:

A、B、C、D)】

五、学习反思(存在问题/错题记载等)[教师教学反思和板书设计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