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失落的中秋节传统习俗(共5页)30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1650533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已经失落的中秋节传统习俗(共5页)30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已经失落的中秋节传统习俗(共5页)30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已经失落的中秋节传统习俗(共5页)30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已经失落的中秋节传统习俗(共5页)30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已经失落的中秋节传统习俗(共5页)30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已经失落的中秋节传统习俗(共5页)30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已经失落的中秋节传统习俗(共5页)3000字.docx

《已经失落的中秋节传统习俗(共5页)30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已经失落的中秋节传统习俗(共5页)3000字.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已经失落的中秋节传统习俗(共5页)3000字.docx

已经失落的中秋节传统习俗

  

  中秋节应该干什么呀?

就算是两岁孩子都知道“吃月饼。

”大一点儿的,兴许还能答出个“吃团圆饭。

  您的中秋节又会是怎么过的呢?

除了吃,还剩下什么?

咱们中国的传统节日那么多,几乎所有的节日都讲究吃点儿什么,可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您是否发现,很多传统节日,除了吃,也没剩下什么了。

  那这中秋节,应该是怎么个过法呢?

就让我们重温一下那些吃以外的习俗吧。

  中秋节

  陈双艺大妈今年74岁,幼年长在农村,小时候除了过年,就属过中秋节最高兴了,因为这一天也是全家团圆的日子,家里人不管走多远都得回来。

小孩子这一天也能吃上不少好吃的。

“平时都抠着呢,可这一天啥都能有,中午吃炖肉,晚上还有水果。

  陈大妈回忆,小时候过中秋,家里的一张大桌子就会被摆到院子里来,上面供上神像、兔儿爷、一桌子供品,瓜果梨桃什么都有,必须有的几样是毛豆、西瓜、鸡冠花。

老人们说,毛豆代表草料,这是给兔儿爷的坐骑吃的,按理说西瓜应该切成瓣,象征着莲台。

鸡冠花长得像灵芝,代表仙草。

  中秋节的晚上,月亮看得最真着的时候,家里人就开始祭拜,但是基本上祭拜的都是女眷,家里的男丁是不参与的。

不是有句老话么,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说什么月亮是太阴真君,阴阳不能乱。

相比大人,对祭拜这事儿更猴儿急的是家里的小孩儿,一个是好奇,看着大人磕头特别好玩儿,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祭拜之后,桌上的供品神仙们绝对无福消受,眨眼的工夫就让孩子们包圆儿了。

所以孩子们就特别闹腾,有的学大人磕头,有的就偷偷摸摸往供桌旁边凑。

当年她就是比较聪明的一个,因为她特别明白,再往供桌上凑,祭拜的时候也拿不走一块点心,弄不好还挨打,所以她选择站在妈妈身后。

其他孩子一闹,妈妈准把供桌上的兔儿爷拿下来,给孩子们一边儿玩儿去,以求一时清闲,这时候离家长最近的,不就近水楼台了么。

  陈大妈在XXXX年从农村进了城,那个时候,就已经和农村的中秋节说拜拜了。

城里人的节连团圆都淡化了,好像只剩下了吃月饼。

  今年中秋还没到,陈大妈吩咐自己的孙子,有卖鸡冠花的买回来摆上。

“年轻人都忙,要求他们中秋节必须团圆也不现实,每年过节也就吃上几块月饼,得想辙增添点过节的气氛。

  中秋拜月必须有

  毛豆西瓜鸡冠花

  易先生从小就**区头发胡同,这条胡同就在新华社的北边,易先生小时候住大杂院,家里不算富裕,周围也有有钱的人家。

中秋节的过法就不太一样了。

  对于老北京人来说,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重大节日,这一天也是个团圆日子,甭管是穷人还是富人都有个讲究。

富人的大院子里都有祠堂,每逢中秋,家人都要到祠堂给祖先牌位上供。

穷人家虽没祠堂,但是牌位却是都有的,中秋节把这些牌位摆上,供些点心,以表心意。

节过完了,穷人家的牌位就撤了。

给祖先上供的时候,会点上一炷香,这炷香从早到晚是不能断的。

现在的人基本上都没有这种讲究了,不过这种方式并不是完全消失了,而是在逐渐演变。

现在中秋节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到亲人的陵园祭拜。

  易先生说,现在日子好了,家里也有地方了,最近还真有个想法,把牌位恢复起来,好歹是那么个意思。

  富人拜祠堂

  穷人摆牌位

  “几乎家家都要拜月,可惜隔了一代人,这些传统现在很少有人坚持了,连知道的人都少了。

”提起这中秋拜月的习俗,民俗学者韩硕觉得挺惋惜,“吃对于中秋节来说,本来算不上什么大事儿,但现在这社会节奏,搞得人们只剩下吃的时间了,没空琢磨这些老传统的味道。

  他介绍,过去的拜月仪式很普遍,大户人家以条案,摆上香炉、五供、蜡扦,中间的兔儿爷则是大号有伞盖的。

老北京祭祀用的月饼大多是自来红,因为自来红为素油制成,更显虔诚。

另外少不了的两样重要物品,是鸡冠花和带枝的毛豆,鸡冠花为中秋时令鲜花,而带枝毛豆则是民间取代月桂的用品。

此外,还要有些时令水果,比如石榴、葡萄都在此时收获。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因此家里的女性都要拜一拜,男性则不拜。

另外,一般家里还都会烙、蒸红糖饼,上面配以青丝红丝。

撤供之后,无论水果点心,大家分食。

  传统的三大节,也是民间算账的日子,“报信的腊八粥,要命的关东糖”就是一年年关时候,穷人发愁还账的自我嘲讽。

中秋时节,一般按约定要结清半年债务,中秋之前,债主子会提着月饼,来到借钱的人家送礼。

这样做,债主子算是委婉地提醒了欠债人到了还钱的日子,也不折欠债人的面子。

  老北京的兔儿爷,在“文革”期间近乎绝迹,而兔儿爷的恢复,大约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庙会上。

因此关于兔儿爷年年摔的传统,年轻人也知之甚少。

中秋节前的老北京地安门往北,有很多的兔儿爷摊。

请个泥塑的兔儿爷花不了几个钱,小孩子拿着玩,即使没坏,摆了一年也要摔掉,来年还要请新的,因此老人会说“兔儿爷搪炉子用了”。

  债主提着月饼

  给借债人送礼

  兔儿爷年年摔

  吸走一年病气

  兔儿爷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除了小孩子的玩意儿,另一个答案是祛病的象征。

有个俏皮话,“隔年的兔儿爷——老陈人儿”。

这是说,泥制的兔儿爷很少能保存到第二年。

制作、销售了六年多兔儿爷的店主林博说,其他的老北京玩意儿都能见到“老的”,只有兔儿爷,几乎没有“老的”。

  除了不易保存,另一个原因是年年都要摔。

按过去的说法,八月十五中秋前,要给家里买个兔儿爷。

兔儿爷在家里摆上一年,把家里人的病都吸走。

到了第二年八月节之前,把摆了一年的兔儿爷拿到家门口,摔个粉碎。

兔儿爷粉碎了,家人的病也飘走了。

然后,再买个新的兔儿爷,保佑家人新一年的健康。

就像灶王爷是要被烧掉的一样。

  在过去民间,塑造兔儿爷的材料很多,但是搁得住的没几种。

陈**乡,制作兔儿爷的材料除了泥,更多的还有江米面。

**乡有位手艺人专门做兔儿爷,中秋以外的日子,还会捏些别的东西,是门好手艺。

当时家里也有人想跟他拜师学艺,不过这事儿后来搁置了,就是因为捏兔儿爷的材料包括江米面,那时候吃喝凭票儿,吃饭都困难,哪儿有闲置的江米用来练手啊。

  ##市口的张先生说,XXXX年公私合营以前,街上做小买卖的人不少,有的卖吃的,有的卖玩意儿,还有卖小金鱼儿的,到中秋节,满街都能看见摆摊儿卖兔儿爷的。

当时街上的兔儿爷都是泥捏的,分大中小号,造型跟现在的差不多,也是兔子骑个老虎,身上画着漂亮的油彩,兔子耳朵靠弹簧连接,可以动。

记得有一次中秋,他跟父亲上街,非缠着父亲给他买个兔儿爷,他父亲最开始看上的是个中号兔儿爷,有茶杯那么大,两块钱,他却不干,非要那个大号的,最大的那个兔儿爷足有烙铁那么大,最后父亲拗不过,只好买了。

当时大号兔儿爷的价格是8块钱,相当于一个工人每月三分之一的工资呢。

  民俗学家赵书先生说,中秋节时分的人们相互庆祝节日,主要有五个方面。

其一节敬,敬师长;其二节情,重邻居好友之情;其三节俗,与拜把子兄弟们相贺;其四节赏,以财、礼感谢为自己服务的人们;其五节礼,相互赠送月饼。

“月饼是点心,点到为止,代表心意。

现在这豪华包装、天价月饼甚至公款买月饼,原则上与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是相违背的。

  兔儿爷的传说则是北京广为流传的故事,嫦娥见到民间瘟疫,派玉兔下凡送药。

玉兔化作各种形象,救治了老百姓,被民间神话成骑着麒麟等瑞兽的形象,于节日祭拜。

  从季节上来说,中秋节是气温由暖及冷的一个转折点,因此赵书先生说,中秋节也是一个讲究养生的日子。

“也有传统,中秋节吃七种白色的东西,如白果、银耳、白芷等等。

因为秋天在五行中属金,金为白色。

  “这些中秋节的主题与习俗,与吃相关的其实很少,即使是吃,也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吃,这些文化主题,都是我们不该忘却的东西。

”赵书先生说,“老话说‘年怕中秋月怕半,星期就怕礼拜三’。

到了中秋,要翻一翻今年的计划,看看是不是完成得差不多了。

这节日,是生活的一种节奏。

”如今,在中秋节吃月饼的时候,您是否也会算计一年的得失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