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上复习讲课讲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6636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上复习讲课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上复习讲课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上复习讲课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上复习讲课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上复习讲课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上复习讲课讲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上复习讲课讲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上复习讲课讲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上复习讲课讲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上复习讲课讲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上复习讲课讲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上复习讲课讲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上复习讲课讲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上复习讲课讲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上复习讲课讲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上复习讲课讲稿.docx

《古代汉语上复习讲课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上复习讲课讲稿.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汉语上复习讲课讲稿.docx

古代汉语上复习讲课讲稿

文字

一、基本概念会解释

1.甲骨文:

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迄今中国所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2.籀文:

《史籀篇》上的文字,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通行的文字,笔画整齐,圆转匀称,比小篆结构繁复。

因为它是秦系大篆具有代表性的字体,有时籀文也称秦系大篆

3.隶变:

第一次变革——从形象的表意文字变成符号的表意文字(汉字字体演变史上最大最深刻的一次变革,从匀圆变成方折)(师大练习册71页)

4.形声字的三种变体:

(1)省形—由于求简或结构匀称的要求,省去了形声字形符的某一部分;如:

亭,从高省,丁声。

(2)省声—由于求简或结构匀称的要求,省去了形声字声符的某一部分;如:

岛,从山,鸟省声。

(3)亦声—形声字的声符除表音外,还和形符一起具有表义作用;如:

娶,从女从取,取亦声。

5.古今字:

即分化字,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称为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合称古今字

6.异体字:

异体字是字音、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

7.《说文•叙》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的定义:

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曲,日月是也。

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2、用“六书”理论分析汉字的形体构造如:

徒,形声从辵土声

见笔记50字

传统“六书”采用的是许慎的细目、班固的次第。

许慎:

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班固:

象形、象事、象意、形声、转注、假借

3、古今字的来源(分两大类,结合具体例字记忆)。

(一)同源分化

例:

益—溢

澭水暴益。

《吕氏春秋》——溢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尔法?

《吕氏春秋》——益

(2)同音假借

例:

莫—暮

莫,日且冥也。

从日在茻(mang)中。

日莫人倦。

《礼记》——暮

4、举例说明异体字字形差异的几种情况(结合具体例字记忆)。

1.造字方法不同的异体字:

例:

泪(会意)——涙(形声)。

2.造字素材不同的异体字:

(1)形符不同;例:

咏——詠

(2)声符不同;例:

粮——糧

(3)形符,声符都不同;例:

视——眂

3.偏旁位置不同:

例:

够——夠

五、

1.简体字的来源(结合具体例字记忆)。

(一)改变繁体字的形体结构而形成简体字

(1)改变笔画简单的部件:

燈—灯;

(2)保留特征或轮廓:

飛—飞;

(3)符号替代:

轟—轰;

(4)草书楷化:

歸—归

(二)借用笔画少的古旧字为简体字

(1)同音替代:

製—制;

(2)异音替代:

蟲—虫

1.认识繁体字

词汇

一、基本概念会解释

1.本义:

与引申义相对而言,即一个词的本来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2.引申义:

在词义系统中,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

换言之,就是在本义基础上发展衍化过来的相关意义

3.基础义:

词在现代最常用的意义

4.联绵词:

两个不同的音节连缀成一个语素的双音即单纯词

5.偏义复词:

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或相关的语素组合而成的联合式合成词,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词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不表示词义

二、古代汉语词的构成以单音词为主,对那些貌似现代汉语复音词的语言现象要加以区分。

1.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以为,两个词,以(之)为戮

2.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死人,两个词,为人之事而死(为动用法)

3.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

地方,两个词,土地方圆。

4.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

消息,两个词,消,灭息,生。

5.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果然,两个词,果然这样。

6.数犯主之颜色。

颜色,两个词,颜面之色,脸色。

7.安贫乐潜,味道守真。

味道,两个词,体察道理。

8.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

故事,两个词,旧日的典章制度。

9.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其实,两个词,他的实质。

10.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高兴,两个词,很高的兴致。

(如:

师大练习册练习二第一题第11页)

3、辨析古今词义的差异(主要从词义范围、感情色彩两个方面,结合具体例字记忆)。

1.词义范围的差异

1)扩大

① 睡:

古代指坐着打盹儿。

《说文》:

”睡,坐寐也。

② 菜:

古义指蔬菜。

《说文》:

”菜,草之可食者。

2)缩小

① 宫:

上古泛指房屋。

② 瓦:

古义:

陶器《说文》:

”瓦,土器已烧之总名。

《诗经》:

”乃生女子........载弄之瓦。

“瓦:

纺锤

《楚辞》:

”瓦釜雷鸣“瓦釜:

瓦锅

3)转移

① 暂

汉以前:

A.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国。

B.默:

犬暂逐人也。

从犬黑声。

暂:

突然

C.犬从穴中暂出也。

从犬在穴中。

中古时期:

不能片时藏匣里,暂出园中也自随。

暂:

不久,短暂

中古以后:

暂时

② 汤

本义:

热水

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2.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1)褒贬意义的不同

① 爪牙

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爪牙:

勇猛得力的帮手(褒义词)

② 锻炼

古义:

冶炼(中性)

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贬义)

A.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B.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2)词义轻重不同

诛轻→重责备→杀戮

干予与何诛?

郭本98页-120页重点看这10个:

兵羹购国给去售睡臭走

1.兵:

上古主要指兵器。

《山海经·大荒北经》:

“蚩尤作兵,伐黄帝。

由兵器引申为武装力量,军队。

《荀子·议兵》:

“兵强海内,威行诸侯。

《史记·鸿门宴》:

”函谷关有兵守。

先秦用作这一意义时,重在武器;汉以后意义重点转向指人员

”兵“字也指军事、战争、战阵之类。

《孙子兵法·谋攻》: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2.羹:

上古时是一种带汁的肉食,唐宋以后指羹汤。

3.购:

在古代是悬赏征求的意思。

购求的对象可以是敌人或罪犯,也可以是要争取的人。

《史记·项羽本纪》: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4.国:

先秦时,”国“字常用来指诸侯的封地。

如”齐国,鲁国,秦国“

”国“字在上古还有首都的意思,汉以后,除“国门”这种用法外,一般不用了。

5.给(在上古,给的常用意义有二):

形容词:

食用丰足的意思

《孟子·梁惠王下》: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动词:

供应

《战国策·齐策四》: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

第一义在今义中已不存在,只保留在少数成语中。

第二义也不常用,但在”供给“”给养“等双音词中仍作为词素保存着。

”给“的今音主要读”gei“,义为”给予“;现在”给“还有表示被动的用法,”钱给花完了“

6.去:

指离开(某地或某人)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去齐。

指离开或放弃某一职位

《归去来辞》:

”曷不委心任去留。

指距离(某一空间或某一时间)

《公孙丑上》: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

7.售:

今义:

卖;古义:

把东西卖出去

《广韵》:

“售,卖物出手”

《钴鉧潭西小丘记》:

“货而不售”不售:

卖不出去

8.睡:

古代指坐着打盹儿。

《说文》:

”睡,坐寐也。

9.臭:

上古时期:

无论是香气还是臭气,好闻的还是难闻的,都叫做臭(名词)。

《周易》: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汉以后:

用于恶臭的“臭”由名词变为形容词,专指气味难闻。

《说苑·尊贤》:

“厨中有臭肉。

上古“臭”用作动词时,是用鼻子辨别气味,闻的意思。

《荀子·礼论》:

“三臭之,不食也。

10.走:

古义:

《释名》:

“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走“字还可作名词,指被驱使的人。

 

4、就某一词义系统,能结合字形及语境判断何为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如:

郭本123页第七题)

A.间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与,引申义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业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

暗地里,秘密地。

引申义

3.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缝隙,空隙。

本义

4.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

小的,偏僻的。

引申义

5.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

隔些时候。

引申义

6.对曰:

“愿少间。

隔开。

引申义

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顷间,这会儿。

引申义

8.郤至曰:

“楚有六间,不可失也。

破绽,漏洞。

引申义

9.韩信使人间视。

秘密地,暗地里。

引申义

10.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中间,引申义

B.发

1.发使使燕

派遣,引申义

2.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发放(指开仓赈济),引申义

3.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射箭,本义

4.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启封,引申义

5.夫鵷鸀发于南海

出发,引申义

6.春心莫共花争发

开放,引申义

7.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用,引申义

8.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发挥,引申义

9.文物以记之,声明以发之。

显扬,引申义

10.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

震动,引申义

工具书

1、结合郭本67页“筹”,掌握《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及释字体例。

三种注音法:

反切法、直音法、叶音法

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跟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

直音法是用同音字来注音。

叶音法是一种应当否定的注音法。

二、许慎首创部首,《说文》540部首,9353个字。

说文四大家及其著作,其中影响最大的两家。

郭本548页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义证》、王筠《说文句读》,其中段、朱两家影响最大。

3、例举先秦两汉时期汉语研究方面的四部重要著作?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战国到西汉《尔雅》

西汉·扬雄《方言》

东汉·刘熙《释名》

4、师大练习册练习一第1-2页

1.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地字典是东汉_许慎_____编著的《_说文解字________》,共分为__514____部首,收_9353_______单字,重文__1163_____个;主要用于检查字的本义。

2.《_尔雅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词典,共分为19篇,其中前三篇分别是__释诂____、__释言________、__释训________。

3.专门解释唐宋元明人诗词曲中见习语辞特殊用法的辞书是近人__张相____的《_诗词曲语辞汇释_______》;其中提到需要研究的两类词语,分别是_字面生涩而义晦_______的词和_字面普通而义别________的词。

4.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书是东汉班固撰的《_汉书·艺文志_____》,其后,较为完善的有《__隋书·经籍志________》等。

5.我国大规模的目录学著作是清乾隆年间永瑢、纪昀人奉诏编撰的《_四库全书总目______》两百卷,其编排顺序是按_经_____、__史_____、___子____、__集_____四部目次;语言文字学属于四部之_经部·小学类_______。

6.清代高邮王氏父子的四部重要文献分别是,王念孙的《_读书杂志_____》、《_广雅疏证______》,王引之的《_经义述闻____》、《_经传释词_____》。

7.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检字法主要有_音序_______、__部首和笔画____和__四角号码_____检字法。

8.王引之的《_经义述闻______》、刘淇的《_助字辩略___》、杨树达的《_词诠_____》和裴学海的《_古书虚字集释_______》等都是研究古汉语虚词的工具书。

9.汇集唐以前对古典文献解释的大型古汉语字典是清代阮元、臧庸等编的《_经籍纂诂__》;在此基础上,今人宗福邦等主编的一部汇集从先秦至晚清的古籍文献中的注释材料的重要工具书是《_故训汇纂_____》。

10.汉代运用“声训”原理而编纂的训诂专书是刘熙的《_释名______》。

11.第一部研究汉语方言的著作是汉代扬雄的《方言_____》,全称是《___车酋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_____》。

目前该书最新、最详的校释本是华学诚著的《_扬雄方言校释汇证______》。

12.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称为“十三经”,它们分别是(《诗》、《尚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孝经》、《孟子》、《论语》、《尔雅》)。

13.唐代学者陆德明撰写的一部用于解释儒家经典文字音义的著作是《_经典释义______》,后世治文字、音韵、训诂之学者,均十分推崇此书。

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汇校本,即黄焯的《__经典释义汇校________》。

14.两位唐代僧人编撰的解释佛教词语的音义书分别是_玄应____的《_一切经音义______》和_慧琳___的《_一切经音义______》。

辽代又有希麟编撰的《_续一切经音义______》。

15.蒋礼鸿所著考释敦煌文献疑难字词工具书是《_敦煌变文字义通释_______》,是研究敦煌学的必备工具书。

古文注解

1、著名的古代注释家,及其代表著作、朝代。

西汉·毛亨《毛诗故训传》

东汉·郑玄《毛诗笺》

唐·孔颖达《五经正义》

唐·陆德明《经典释义》

2、古注的术语,常见的有哪些,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

(分释义、声训、注音三类,结合具体例子记忆。

1.释义术语

曰、为、谓之(叫做):

被解释词放在其后,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谓(是指、是说):

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不是放在“谓”的后面,而是放在“谓”的前面。

“谓”后面的话往往是用来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

貌、之貌: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犹、犹言(等于说):

用“犹”的时候,往往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引申义训释本义

2.声训术语(注释词与被释词,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通)

之言、之为言、之犹言:

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坐注释,也就是所谓声训

3.注音术语

读曰、读为

读若、读如

如字

这几个术语都是用来注明音读的。

“读为”和“读曰”必然是用本字说明假借字,“读若”和“读如”则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也可以是用本字说明假借字。

3、古注中“谓”和“谓之”有何不同?

古注中“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有何不同?

1.

2.火红火红的太阳(花儿)金黄金黄的落叶(麦田、稻田、油菜花)“谓”和“谓之”不同。

用“谓之”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谓之”的后面,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不是放在“谓”的后面,而是放在“谓”的前面。

“谓”后面的话往往是用来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

3.

4.说来说去写来写去游来游去这几个术语都是用来注明音读的。

“读为”和“读曰”必然是用本字说明假借字,“读若”和“读如”则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也可以是用本字说明假借字。

4、

5、

6、很红很红的苹果很多很多的小鸟很美很美的花儿雪白的肚皮白白的手帕白白的墙能够读懂常见古注(如:

师大练习册练习一第三题第38页)。

原(草原)(平原)(高原)(原来)(原因)笺云前为毛传

笺云后代表郑玄作的《毛诗笺》

我爱爸爸,也爱妈妈。

三、句子【疏】后代表孔颖达的孔疏

圆圈后代表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白白的雪花弯弯的月儿弯弯的小路

 

(男)——(女)湿——(干)红——(绿)各种句式的掌握只一只只一只只可爱的小兔五、常见校勘术语。

和风细雨万紫千红鸟语花香山清水秀蒙蒙细雨古往今来

(3)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

我(小心)地捧着鸟蛋,(连忙)走到树边,轻轻地把鸟蛋(送还)。

我仿佛(听见)鸟儿的欢(唱),抬起头来,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

辶走之底(过远近)

宝盖头:

完、家、定棵一棵棵一棵棵高大的松树衍文(衍字、衍):

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

你有桃子,他也有桃子。

(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挺拔的松树茂密的树林会心的微笑透明的翅膀一份报一堆果一个果一句话一棵树看(看见)有(有无)请(请进)主(公主)妈(妈妈)话(说话)处(到处)秀(秀气)脱文(脱、夺字、夺):

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

短—长前—后明—暗男—女升—降

 

漂亮漂漂亮亮仔细仔仔细细天上有一架飞机。

水里有许多小鱼。

(17)(《春晓》)(《村居》)是描写(春天)的古诗,描写夏天的古诗有(《所见》)、(《小池》)。

下册678页

(4)、()一边()一边()。

古文标点今译

 

(1)、()替/给/帮/为()。

女女字旁(好妈奶)心心字底(想思念)彳双人旁(徐往)目目字旁(眼睛盯)臭——(香)丑——(美)(东)——(西)(合)——(分)主要是具体运用。

最后一大题:

标点并翻译下面文言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