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89802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docx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docx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本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两汉时农业发展的表现:

水利的兴修,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种植。

2.掌握两汉时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丝织技术的提高和冶炼技术的进步。

3.掌握两汉时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的兴盛,交通的发展,商业场所的出现(专门),商品种类的增多以及了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2.能力目标

1.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两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通过列表形式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通过对两汉的经济发展的学习,探索出终极的经济原因,总结一定的经济规律。

2.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促使经济迅速发展。

国家的稳定,民族间的密切交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后世的经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4.以两汉时兴修水利和城市中的一些规定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5.两汉时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这是值得骄傲的,这与两汉长期的政治统一是分不开的。

●教学重点

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重点突破

利用书中的地图、文字资料、图片及学生查找的补充资料,通过讲故事、再现历史场景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两汉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的进步。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进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兴胜。

●教学难点

1.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2.重农抑商政策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难点突破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两汉时期的经济成就,找出经济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从而归纳出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

1.联系讲解法。

对于黄河在两汉时常决口的原因要联系前面学过的内容讲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问题有一种追本溯源的精神。

2.图示讲解法。

这一课涉及到一些农具名称、手工业生产工具名称。

因时间久远,学生平时接触又不多,只能用投影或电脑注示,教师边演示边讲,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效果。

3.归纳法。

对于两汉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可让学生用看书归纳的方法,这样可使知识更系统、条理一些,有利于增强记忆效果。

4.讨论法。

对于西汉盐铁官营和在城市里的一些规定,可采用讨论法。

这样有利于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的理解。

●教具准备

电脑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效果

导入: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请看导入框中的内容。

“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黍禾,衣裳食京师,亿万之口。

”这首歌谣是当年民间赞颂汉武帝接受白公建议开凿白渠,给百姓带来的好处。

白渠在长安附近,长200里,引泾水注入渭水,灌溉田地45万亩。

从这里不难看出,汉武帝重视兴修水利。

两汉时除了白渠以外还有哪些水利工程?

对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那时的手工业、商业也很繁荣,城市兴旺。

这节课将带你回到汉代,看看那时的繁荣景象。

[导入语例示二]

(教师挂“秦汉关中水利图”)同学们,我们现在来看这张“秦汉关中水利图”。

图中连接泾水和渭水的这个水利工程叫白渠,是汉武帝时接受白公的建议开凿的,白渠在长安附近,长200里,灌溉田地达45万亩。

对关中农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班固在《汉书·沟洫志》里记载当时百姓得其利而歌其功曰:

“……举臿为云,决渠为雨。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汉代,除了白渠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水利工程建设,都为汉王朝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看本课的第一个问题,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板书]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进步

1.水利的兴修

[教师引导]同学们,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母亲河,她一方面用她宽广的胸膛养育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

一方面她又桀骜不驯,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决口、改道,给两岸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仅在汉朝,就多次决口,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

因此,治理黄河、使黄河变害为利,就成了两汉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请同学们看书前两段的大字内容。

看看两汉是怎样治理黄河的。

看完之后,要求同学们要把主要内容复述一次。

[教师过渡]由此看来,两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有两次,一次是汉武帝时,一次是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

[板书]汉武帝时治理黄河

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

[教师引导]除了治理黄河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水利工程建设?

[教师补充]除了白渠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水利工程。

如:

漕渠、成国渠、六辅渠,龙首渠等。

(教师可指图讲解)

[板书]修建白渠等水利工程

[教师讲解]黄河原称“河水”,西汉初年开始有了黄河的称呼。

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状况良好,适合农业生产。

中游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

下游气候湿润,湖泊较多。

秦汉时期,这一区域的森林开始遭到破坏。

商鞅变法时因大规模垦殖而遭受破坏的西安附近塬区森林和秦岭北坡边缘森林,到了秦始皇时期,因大兴宫室,砍伐殆尽。

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水泥沙含量增多,河床因泥沙淤积而抬升,黄河开始泛滥。

治理黄河成了汉朝统治者不得不时常关心的大事。

汉武帝与汉明帝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正是认识到了“农业是天下之本,水利是农业之本”的表现。

他们采取的措施,使汉代水利事业得到发展,农耕区域扩大。

不过,同学们应该明白一点的是汉武帝也不是一开始就想治理黄河的,他对黄河水患的认识有一个可以说是相当漫长的过程,听任黄河水泛滥了二十年,直至影响到了国家财政收入,他才下决心治河的,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第一个子目下面的第一段小字内容,说一说,田

蚡为什么不让武帝治河?

汉武帝为什么会听他的话?

[教师过渡]两汉农业的发展,除了水利兴修之外,它的另一个表现为农具的改进。

[板书]2.农具的改进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第一子目里第二段小字内容,把农业在汉代发展的表现全找出来。

[教师引导]我们先来看一下农具的改进:

[板书]耕作工具:

犁壁出现、二牛抬杠法

播种工具:

耧车

[教师讲解](用模型演示或图片显示,不具备条件的让学生看课本上插图)西汉时犁、镢、铲、锹、镐、锄、镰、耙、刀等铁农具已广泛使用。

铁犁有大中小之分,以适应不同的土质和耕作条件。

在考古发掘中,不少地方出现了铁犁壁。

犁壁能翻土成垄,也能碎土和深耕,是犁的重大更新,这一农具的出现比欧洲要早1000多年。

牛耕是当时普遍的耕田形式。

武帝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三人协作。

即以二牛挽犁;一人牵牛,一人扶犁,一个控制犁的深度。

到西汉末年,牛耕技术又有改进,用二牛抬杠的形式,扶犁者同时用牛鼻穿环来控制牛的方向,用犁箭控制犁的深度,由一人操作即可,又叫二牛一人犁耕法。

这是牛耕技术的重大进步。

耧车也是赵过发明。

耧车是播种机械,有三个铁制耧足,同时播三行,所以又称三脚耧。

一人一牛,一天可播种一顷地,效率很高。

使用这种耧下种,深浅一致,行距均匀,利于作物生长。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再看一下农作物的种植,并用板书表示出来。

[板书]3.农作物的种植

[教师引导]课本上提到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植桑树,还出现了‘千亩桑麻’的大规模经营。

”请同学们想一下,种桑、种麻是为了什么?

[教师引导]养蚕可以收蚕丝,丝可以制成丝织品,麻可以织布。

而丝织、麻织都属于手工业的范畴。

那么广泛地种桑种麻就可以说明一个问题,是什么?

[教师过渡]桑、麻的广泛种植确实可以反映出汉代丝织业、麻织业的发达,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手工业的发达。

那么,汉代的手工业除了纺织业以外,还有哪些部门?

发展水平如何?

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二个问题“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板书]二、手工业的发展

1.丝织业的发展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第二子目第一段的内容。

根据课本列举出丝织业发展的表现。

[教师板书]工具先进:

提花机

织技高超:

花纹精美

染技非凡:

色彩多样

[教师讲解]丝绸是中国驰名世界的传统产品,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中国通往西域各国的商路叫丝绸之路。

种桑养蚕最早的是中国,而且长期是世界上惟一种桑养蚕的国家。

1972~1973年发掘了长沙马王堆墓。

给我们提供了实物证据。

仅在一号墓中,就出土了丝织品成衣五十多年(不包括穿在死者身上的),衣料四十多卷,此外,还有绣枕、香巾、鞋袜和香囊等。

丝织品种类有纱、罗、绮、锦、绒等,汉代已有者大多有之,简直就是一个汉代丝绸博物馆。

其中一件素纱单衣,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薄如蝉翼,轻软透明,总重量才49克,令人赞叹不已。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汉代的冶铁技术。

还是请同学们看书。

在中间找出汉代冶铁业进步的表现。

[板书]2.冶铁技术的进步

[板书]水排、水力鼓风冶铁

铁农具数量增多、钢材制作兵器

[教师讲解]水排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其用途是水力鼓风。

水排鼓风与过去的皮囊鼓风、畜力鼓风比较起来,具有节约人力、畜力、供风稳定,能量大、炉温高、提高冶铁质量的优点。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水排的工作原理,以加深印象。

冶铁效率和铸造技术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铁器的普遍使用,考古发掘资料证明,东汉时期的铁制用具已普遍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师过渡]关于汉代手工业方面的成就,我们先讲这么多,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个图示:

[投影显示]

同学们,从这个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到,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是商业发展的前提。

前面我们学过了汉代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汉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否促进了商业的进步。

[板书]三、商业的兴盛

1.统一货币和盐铁官营

[教师引导]有的同学可能要问了:

不是讲商业兴盛吗?

怎么课本上的标题是“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板书怎么又写出“统一货币和盐铁官营”呢?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些与商业的兴盛有什么关系?

同学们不要着急,请先把课本上第三个子目的内容看了,你就会明白一些,如果再联系前面我们学过的汉武帝实行大一统的背景,你就会明白一大半了。

如果老师再讲解一下,你就全明白了。

[教师提问]统一货币和盐铁官营的目的是什么?

[教师引导]前面我们讲汉武帝大一统时期到他实行大一统有一个客观背景(即大一统实行的必要性)是商人势力膨胀,诸侯坐大。

由于经商致富快,尽管汉代商人地位很低,但还是有人弃农经商。

到汉代中期出现了一些大商人。

家财万贯,权势很大,不利于中央的集权统一,因此,汉武帝时开始采取抑制商人的措施,其中统一铸币权和盐铁官营就是实现经济上大一统的重要措施。

[教师过渡]同学们请看一下汉代商业兴盛的第二个表现是什么?

[板书]2.城市的繁荣、长安和洛阳

[教师引导]同学们从城市规模、布局、商业活动等方面找出两汉城市繁荣的表现。

[教师讲解]我们以课本上提供的“西汉长安平面图”为例,来看一下汉代城市的盛况。

长安是西汉的首都,位于今陕西西安市西北10公里渭河南岸。

城墙周长25.7公里,比当时西方著名的罗马城大3倍。

全城有12座宽阔的城门和八街(纵街)十陌(横街),中央大街南北长达5.5公里,非常宽广。

城内有宫殿、官署、武库,有商业和手工业区,有居民区,布局整齐。

商业分城东3市,城西6市,合共9市。

市中有进行商业活动的列肆,商业繁盛,下面我们具体看图,长安城地势南高北低。

由于当时先建宫殿(先建长乐宫,又建未央宫),后建城墙以及地形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城的平面成不规则形状。

未央宫位于城的西南角,长乐宫位于东南角,西市南叫桂宫,东市南叫北宫,长乐宫的北面叫明光宫。

长安城墙用黄土筑成,高10米以上,上窄下宽,墙基宽16米。

城的每面各有三座门。

每个城门有三个门洞。

各宽八米,可容四辆车通行。

城内主要街道,都与城门相通。

当时街道两侧都植有树木。

商业区是西市和东市,商业活动和手工业作坊都集中在这里。

表明了汉代特有的城市布局和商业活动氛围。

我们再以“东汉市集画像砖”为例,来看一下两汉的商业活动具体情况。

这个画像砖出土于四川广汉周村,砖左边有一门,门上题“东市门”。

砖右端是市楼,楼内题“市楼”二字。

市楼又名“旗亭”,是市场交易管理机构。

楼顶上装饰一只凤,二楼上悬挂一个鼓,早、晚击鼓以通告开闭市门。

楼下端坐二人,可能是管理市场的官吏。

市门与市楼之间为交易场所,有摆摊贩卖的,有列肆坐售的,有讨价还价的。

这块画像砖,生动地反映了东汉市集交易繁忙的景象。

[教师引导]除了我们上面讲过的以外,两汉时期,在城市管理方面还有一些规定:

如市场贸易时间有一定的限制;春夏不得掏鸟窝的卵,不得“弹射飞鸟”;城内民宅必须种树,否则要受罚。

这些规定对不对,你怎么看?

请同学们讨论之后,亮出自己的观点。

  

  

  

  

  

  

  

  

  

  

  

  

  

  

  

  

  

  

  

  

  

  

  

  

  

  

  

  

  

[学生看书]

[学生复述]汉武帝时,黄河下游决口,十几个郡遭受洪灾。

武帝下令治理黄河,经过这次治理,有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大水灾。

西汉末年黄河水患又严重起来,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

经过几十万人一年的辛勤劳动,疏通黄河,修筑了千余里的黄河大堤。

黄河下游两岸几十个县,被淹的土地又变成了良田;而且在以后八百年里,黄河没有改道。

[学生回答]有,白渠。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田蚡是为了个人私利不让治河的。

因为他的田产在黄河北岸,河道南移,可使他的田地免除水患。

田蚡在阻止汉武帝治河时的理由是“江河之患是上天的事,不要以人力强行堵塞,强行堵塞未必顺从天意”。

所以迷信的汉武帝听了他的话,听任黄河水泛滥了二十多年。

  

  

  

  

  

  

  

  

  

  

  

[学生回答]种桑是为养蚕,种麻为了织布。

  

  

  

[学生回答]汉代的丝织业和麻织业发达,由此反映了汉代的手工业也是发达的。

  

  

[学生看书]……

[学生列举]使用提花机,染色技术很高,能织出精美的花纹和万紫千红的色彩。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为了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

  

  

  

  

[学生回答]城市的繁荣。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规模大:

西汉都城长安和东汉都城洛阳,规模宏大,人称东西二京。

二京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长安人口有五十万左右,东汉洛阳人口在百万以上。

布局上:

长安城内的街道宽阔笔直。

两旁绿树成荫,还有较为完备的排水沟,下水道。

商业活动:

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市”。

市场上商品繁多,有生产原料、工具,有日常用品,还有各种食品,望去令人眼花瞭乱。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答案一:

这些规定太过于死板,买东西很不方便。

另外,笼统地规定不分益鸟、害鸟都不得“弹射”,也不科学。

答案二:

这些规定很对,有利于市场管理和环境保护。

答案三:

  

[教师总结]我们看问题应该一分为二地看。

不能简单地用对与不对来概括。

对于这些规定,我们应该看到它好的一面,比如保护环境,规范市场秩序等。

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对商业活动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不利于商业的发展等。

  

  

  

  

  

  

  

  

  

  

  

通过图片和资料的展示,引起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

  

  

  

  

  

  

  

  

  

  

  

  

  

  

指导学生看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农业的发展一步步推导出手工业的发展,最后导致商业的繁荣。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团结,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别

  就

农业

兴修水利

汉武帝治理黄河,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生产工具

耕犁安装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发明播种工具耧车

耕作技术

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农作物

南北分别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桑麻的广泛种植

手工业

丝织

使用提花机,丝织品精美

冶铁

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