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析版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98685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5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解析版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历史解析版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历史解析版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历史解析版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历史解析版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历史解析版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历史解析版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历史解析版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历史解析版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历史解析版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历史解析版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历史解析版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历史解析版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历史解析版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历史解析版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历史解析版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历史解析版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历史解析版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历史解析版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历史解析版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解析版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历史解析版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解析版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解析版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历史解析版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

辽宁省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期中阶段测试

高一文科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

90分钟试题满分:

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论衡》中提到:

“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直接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人定胜天”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观念

C.“不误农时”的思想

D.“精耕细作”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小农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

根据材料关键词“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精耕细作,故正确答案为D。

A、B、C从题中无法体现。

2.下图《雨中耕作图》(局部)截取自甘肃敦煌的唐朝壁画,它可以佐证

A.中国古代耕犁技术的萌芽

B.江东地区曲辕犁的结构变

C.西北地区已使用耕犁技术

D.传统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

【答案】C

【解析】

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雨中耕作图》采用的铁犁牛耕方式,来自于甘肃敦煌的唐朝壁画,故可知反映了西北地区已经使用耕犁技术,C项正确;古代耕犁技术的萌芽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唐朝江东地区的曲辕犁,标志中国传统歩犁的基本定型,但图示不是曲辕犁,排除B;铁犁牛耕推动了自耕农经济的形成,排除D。

所以选C

3.李大钊说:

“中国古代的婚姻时期,亦似在秋冬之交。

《周礼》言仲春,《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这说明古代

A.小农经济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规律

B.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来看,婚姻往往受到季节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农忙之后开始从事婚姻的操办,不是婚礼的举办,故B项错误;封建社会妇女地位较为低下,材料不能说明妇女地位的提高,故C项错误;封建社会实行小农经济模式,男子是主要耕作方式,故D项错误。

4.宋代的农业亩产量比唐代提高了1.5倍,租佣关系盛行。

地租形式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

分成租随产量而波动,定额租则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

这反映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是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C.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D.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租佣关系的盛行、宋代佃户地位的提高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从而推动了宋代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到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商品经济发展以及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故A、C和D项错误。

【点睛】回答本题时要具有高度的发散思维能力,全面准确的把握材料内容,然后再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整理。

本题对学生的能力考查层次较高,突破了以往试题的考查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考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要思维活跃,灵活而机动的利用知识。

5.宋初,民户需轮流充当州县差役。

后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由民户按户等高低分摊相应的雇人费用。

这一政策的调整

A.改变了服役主体资格

B.催生了新型生产关系

C.改善了国富民穷状况

D.有利于小农生产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民户从轮流服役影响了小农生产,出钱代役则保障了生产时间,保证小农生产稳定,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改变了服役主体资格,故A项错误;新型生产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明朝中后期出现,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改善了国富民穷状况,故C项错误。

6.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

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

A.经济发展导致铸币铜料紧缺

B.农耕工具革新推动兵器革新

C.火药应用改变传统战争样式

D.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无法体现经济发展导致铸币铜料紧缺,且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农耕工具革新与兵器革新无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青铜和铁质兵器,未涉及火药,且火药在东晋发现,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据材料“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故D项正确。

7.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的20幅《陶冶图说》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

这可以论证出当时

A.制瓷业专业化程度较高B.制瓷工序繁琐工种混杂

C.瓷都景德镇制瓷业发达D.制瓷业已出现雇佣关系

【答案】A

【解析】

根据“制瓷业的20道工序”“22种制瓷业工种”说明分工细密,专业化程度高,故A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工种混杂,排除B;22种制瓷业工种不能体现出制瓷业发达,排除C;D材料没有体现。

8.下列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货币。

出现这一演变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B.中国古代城市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C.封建政府抑商政策的负面效应

D.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得到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秦半两钱到汉五铢钱、唐朝开元通宝,再到北宋纸币交子,货币的发展与完善更能迎合商业发展的需要,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货币发展的前提条件,故A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货币发展,城市经济交流的频繁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B排除;抑商政策不利于货币的发展,C项错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与货币的演变没有直接关系,D排除。

9.《晚明大变局》一书提到:

“近来人们常说‘晚清大变局’,殊不知晚明也有大变局——它不是中国内部悄悄发生的,而是有世界背景的。

”,这里的“晚明大变局”主要表现在

A.坊市制度逐渐趋向瓦解

B.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C.重农抑商政策不断强化

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明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故B项正确;坊市制度逐渐趋向瓦解是北宋时期现象,故A项错误;古代封建社会一直重视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中的变局并不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故C项和D项错误。

10.《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上谕:

“市井之事,当听民间自为流通,一经官办,本求有益于民,而奉行未协,转多扞格(抵触之意)。

”该上谕表明乾隆皇帝

A.鼓励商业发展

B.摒弃重农政策

C.放宽集市管理

D.主张藏富于民

【答案】C

【解析】

【详解】古代封建社会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显然不是鼓励商业发展,故A项错误;摒弃抑商政策,主要是要提高商人的地位,材料“市井之事,当听民间自为流通”没有涉及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市井之事,当听民间自为流通,一一经官办,本求有益于民,而奉行未协,转多扦格”表明集市要让民间自行发展,如果官方套与会对其发展起到阻碍作用,意即要放宽集市管理,故C项正确;藏富于民不是材料体现出的主旨,故D项错误。

11.早期殖民扩张采取以侵占军事据点、建立商站为主,同时采取武力。

19世纪中期以后,列强开始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手段来抢占殖民地和海外市场。

推动资本主义对外扩张方式变化的根源是

A.商品经济特别是海外贸易发展

B.亚非拉国家的日趋衰落

C.技术的进步和军事力量的增长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

【答案】C

【解析】

【详解】19世纪中期以后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列强开始对外销售商品和抢夺国外市场,可见,生产技术的改进以及军事力量的增强成为这一变化的根源,故C项正确;海外贸易发展是前资本主义时期商业发展表现,故A项错误;亚非拉国家的日趋衰落是殖民扩张导致的结果,不是原因,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改变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12.霍布斯鲍姆认为,西方的征服活动在当时(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殖民地产生的最明显结果是“失去整个……旧世界而未产生一个新世界”。

这说明西方的征服活动

A.造成了殖民地社会人才断层

B.给当地人民再度套上了枷锁

C.瓦解了殖民地封建剥削关系

D.无法为殖民地创造发展契机

【答案】B

【解析】

【详解】“失去整个……旧世界而未产生一个新世界”说明西方的征服活动破坏了殖民地旧秩序、旧制度,却没有改造成一个新社会,境况更差,使殖民地人民再度套上了枷锁,故B正确;材料没有从人才方面阐释殖民扩张对于殖民地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产生一个新世界”说明没有对殖民地原有社会关系进行破坏,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无法为殖民地创造新生的契机”,故D项错误。

13.19世纪英国政府颁布了部分法律:

1843年,《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1855年,《有害物质去除法》;1876年,《河流防污法》.其主要背景是

A.工厂发展规模需要限制

B.工业革命造成严重污染

C.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D.英国社会普遍重视立法

【答案】B

【解析】

根据“19世纪英国政府颁布了部分法律:

1843年,《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1855年,《有害物质去除法》;1876年,《河流防污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背景是工业革命造成严重污染,工业革命使用煤和石油等作为燃料,同时把废气废水排向大自然,带来严重污染,B正确;A是应对污染的措施,不属于背景,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是材料反映英国立法情况,不是立法的背景,排除。

14.《欧洲家庭史》记载,在19世纪的西欧,“父母—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组群。

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

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

这表明

A.海外殖民活动加剧人口流动

B.封建生产方式开始逐步解体

C.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变化

D.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日益增多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19世纪的西欧……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工业革命导致家庭成员外出务工,家庭职能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海外殖民活动加剧人口流动,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封建生产方式开始逐步解体,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属于工业革命之前的生产形式,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选C。

15.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情况统计表。

(注:

当时资本

输出的利润率是商品输出的5倍左右)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英国

A.经济指导思想的转变

B.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

C.经济扩张方式的调整

D.世界工厂地位的动摇

【答案】C

【解析】

“当时资本输出的利润率是商品输出的5倍左右”表明英国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调整了经济扩张方式,故C正确。

18世纪末英国就确立了殖民霸主的地位,故B错误;AD材料未体现,排除。

16.西方学者在研究19世纪后期蒸汽船的使用时发现,在欧美国家和非欧美国家都出现了贸易量翻倍的同时,非欧美国家城市化率下降了15-16%;欧美国家城市化率上升了11—17%。

以上材料表明

A.蒸汽船推动全球城市化进程

B.奴隶贸易促使人口急剧集中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工业水平和城市化率成正比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欧美国家由于工业革命城市化率提高,而非欧美国家,受到工业革命影响较小,城市化率非常低,反映出二者之间的正相关,故D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蒸汽船对非欧美国家的城市化没有促进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看出奴隶贸易对城市化的影响和人口的影响,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

17.有史学家认为:

英国若无1624年的《专利法》,那么“对十八世纪纺织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

这主要是因为《专利法》()

A.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制度前提B.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C.推动了纺织生产的根本变革D.激发了社会创造的活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对十八世纪纺织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可知,《专利法》激发了社会创造的活力,促进了工业革命发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制度前提,故A项错误;BC项错。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背景

18.1873年,李鸿章将轮船招商局改为官督商办,委任经营茶叶和地产业获利丰厚的商人徐润为会办,开始进行新一轮招股。

拟定首期招股100万两白银,徐润入股24万两,又广招亲友入股,后来社会上入股者踊跃,100万两很快招齐。

这表明

A.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B.实业救国浪潮的涌动

C.洋务运动由此失败

D.民族资本家经营得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李鸿章创办的是洋务运动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A项排除;据题干“拟定首期招股100万两白银,徐润入股24万两,又广招亲友入股,后来社会上入股者踊跃,100万两很快招齐”可得出民族资本家通过招股的方式筹集资金,表现了其经营的得法,故D项正确;“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时间为19世纪末,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故B项排除;洋务运动的失败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与材料内容不相符,故C项排除。

19.晚清官员卞宝第认为,“武夷北苑,夙著茶名。

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满山遍野,愈种愈多。

……等良田于硗确(把良田当成用于种茶的山地),置耕织为缓图。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西方对华经济侵略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B.外商操纵市场使中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C.洋商收购茶叶引起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变化

D.中国传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已基本瓦解

【答案】C

【解析】

材料大意为,武夷山北苑等地,一向有著名的茶的名声……其实是开始于各国与中国通商之后,洋船聚集,商人、农民一旦沾上贩茶的好处,便争相效仿,满山遍野都种上茶树,越种越多……把良田也改成种茶的山地,把耕种、织布推延耽误。

A项,应是开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排除。

B项“操纵”,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D项“基本瓦解”错误,中国大部分地区仍以小农经济为主导,排除。

材料说明,因为与外通商,洋商对茶叶需求较大,农民种茶可以获得比耕种庄稼更多的收益,于是纷纷改耕地为茶山,农业生产结构由以粮食为主转变为以茶为主,C正确。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等良田于硗确,置耕织为缓图”,等关键词切入,结合列强入侵对中国的经济影响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0.鸦片战争前,田赋一直是清政府支柱性的财源,但到晚清时期,它的支配性地位逐渐被关税和厘金所取代。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已经告别小农经济时代

B.民族工业发展非常迅猛

C.扭转长期贸易逆差局面

D.逐渐被卷入了世界市场

【答案】D

【解析】

晚清时期的中国,依然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故A错误。

“田赋支配性地位逐渐被关税和厘金所取代”,没有涉及民族工业发展速度的信息,故B错误。

“田赋支配性地位逐渐被关税和厘金所取代”,没有涉及贸易逆差的信息,故C错误。

根据所学可知,关税是政府设置的向进出口商所征收的税收,关税的提高说明进出口货物数量增加,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市场,故D正确。

21.“20世纪初,民办中型轮船企业逐渐增多,许多新创办的公司明确提出了收回航权的口号。

他们在同外国公司的竞争中,大都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

这使他们在外国垄断势力的压迫下,不但得以坚持下来,甚至还能有一些发展。

”材料主要表明

A.近代中国航运业因受到外国势力压迫难以发展

B.民办轮船企业的发展与近代爱国思潮紧密相关

C.民办轮船企业在与外国企业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D.民办轮船企业成为近代中国航运业的主导力量

【答案】B

【解析】

“收回航权的口号”“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说明民族资本企业家利用近代爱国的思潮发展民族工业,B正确;材料说明中国航运业有一定发展,A错误;民办轮船航运业有一定发展,但不是占据主导,C错误;D中主导力量不符合事实。

22.下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对该表所含信息正确的解读是

项目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100

 

A.中国古代以来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洋务运动成为晚清经济的主要来源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对清政府的影响

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清政府的打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表中的内容可知,“1849年”“1885年”的工商杂税收入显著增加;表明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对晚清财政的影响。

故C项正确。

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的入侵使中国古代以来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表中农业税一直到1911年仍然占16%的比重,可以看出:

传统的自然经济并没有完全解体。

故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提到洋务企业的信息。

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外国资本主义最早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时间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所以时间段不符。

故D项错误。

23.下表是1915—1919年中国纱厂盈利指数,造成这种猛烈赢利势头最主要的原因是

年份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盈利指数

-4.38

7.61

36.93

21.43

70.56

 

A.“实业救国”新思想的推动

B.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的推动

C.辛亥革命的成功

D.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答案】D

【解析】

【详解】表格显示的时间正好是第一次大战期间,由于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给予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带来了优厚外部条件,促使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机会,故D项正确;“实业救国”新思想的推动是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故A项错误;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的推动不是材料中现象出现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推动属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部因素,不是最主要因素,故C项错误。

【点睛】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

“春”——甲午中日战争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

“夏”——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

“秋”——抗日战争时期遭受空前的洗劫和破坏

“冬”——解放战争时期遭到毁灭性打击

24.1926年,上海化工实业家吴藴初突然宣布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呼吁全国各地大量仿造生产。

这导致日本的“美女牌”味之素除了在东三省销售外,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再也难见踪影。

吴藴初“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的主要原因是

A.官僚资本的严重阻碍B.民族资本的竞争激烈

C.民国法制严重不健全D.商战思潮的影响深远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讲述了吴藴初“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的史实,从材料中吴蕴初的做法导致了“日本的“美女牌”味之素除了在东三省销售外”,说明吴蕴初是为了抵制日货才放弃了专利。

结合所学知识,商战思想在早期维新思想中就已经出现,商战思想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材料给出的时间是1926年,所以可以看出商战的思想影响深远,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官僚资本的问题;B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民族资本的相互竞争,而是与外国资本主义的对抗。

C选项说法与材料无直接关系。

25.在1921年中国商联会年会上,商人汤富福说道:

“我们长期以来拒绝参与所谓肮脏的政治,但是如果政治是肮脏的,那是因为商人们允许它肮脏。

”这表明

A.资产阶级对政治革命无兴趣

B.民族工业发展推动政体变革

C.专制统治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D.部分商人参政意识有所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如果政治是肮脏的,那是因为商人们允许它肮脏”,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北洋军阀政府的独裁作风和随心所欲的苛捐杂税,在商人中引起了不满,这也体现了部分商人参政意识有所增强,故D项正确;A项错在“对政治革命无兴趣”,应排除;材料论述商人参政的信息,不是说明民族工业发展推动政体变革,故B项错误;专制制度在辛亥革命时期已经推翻,故C项错误。

【点睛】北洋军阀专制独裁的黑暗统治:

(1)政权更替:

北洋军阀统治初步形成阶段,从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起到1912年袁世凯窃国前;鼎盛阶段,1912~1916年袁世凯统治时期;分裂割据阶段,1916~1926年,这一时期由于帝国主义采取分而治之政策,中国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皖系、直系、奉系军阀先后执掌中央政权;衰亡阶段,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928年奉系军阀“东北易帜”,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的最终结束。

(2)专制独裁统治:

先是袁世凯复辟帝制,此后北洋军阀的历届统治者都继续实行专制统治;镇压“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等;杀害国民党人宋教仁和共产党人李大钊等;割据称雄,各派军阀连年混战,先后爆发了直皖、直奉等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26.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废厘改税”,设置“统税”对国内工业品按照一物一税的原则进行一次性征税后,该工业品便可在全国流通,不再征收额外捐税。

这一调整

A.为抗战奠定了经济基础

B.加重了百姓的经济负担

C.刺激了出口贸易的发展

D.推动了国内市场的流通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对国内工业品按照一物一税的原则进行一次性征税后,该工业品便可在全国流通,不再征收额外捐税”,说明商品流通过程中税负减轻,有利于刺激国内市场的发展,故D项正确;税收政策调整与抗战经济基础无关,故A项错误;税负减轻,百姓经济负担减轻,故B项错误;材料中国民政府措施主要是促进国内贸易,故C项错误。

27.1932年至1934年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28银行的存款年增幅平均在15%以上,全国银行存款总额有较快增长。

这表明当时中国

A.金融秩序平稳健康

B.经济大危机影响不大

C.社会财富逐渐增长

D.工商业发展身处困境

【答案】C

【解析】

【详解】银行存款增加不能体现整个金融秩序,故A项错误;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中国进行币制改革,故B项错误;银行存款的增多说明社会财富增加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工商业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币制改革,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发展,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时间“1932至1934”“全国银行存款总额有较快增长”进行分析。

28.近代中国出现这样的婚姻程序:

“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此现象说明

A.婚礼由繁琐走向了简约

B.传统婚姻观念根深蒂国

C.婚姻实现了根本性变革

D.主婚权发生了重大变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男女同意,婚约始定”,反映出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故排除B,选D;材料没有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