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5722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

时间:

7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48分)

1.战国时期,推动秦国农业迅速发展的因素有(  )

①推广牛耕②修建都江堰③开凿灵渠④商鞅变法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

2.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关系正确的是(  )

A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封国采邑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B孝文帝实行“三长制”,使地方豪强失去对大量依附人口的控制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C王安石推行“青苗法”既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又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D康熙帝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西北段边界。

3.商鞅变法规定:

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

此规定的目的是(  )

A.奖励耕织B.重农抑商C.维护井田制D.保护私有财产

4.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

其表现是(  )

A.北方荒地开垦、人口增加B.平城成为著名商业中心

C.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D.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

5.“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

列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1861年改革(  )

①扩大了国内市场②提供了自由劳动力③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④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⑤建立了村社管理农民的制度

A.①②③B.②③④⑤C.①③⑤D.①②③④

6.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是清朝统治者在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实行的三次自救运动。

这三次运动的共同点是(  )

①都是学习西方的活动②都加剧了社会矛盾

③都推动了政治制度变革④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

7.“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资产阶级革命,救亡始终是历史的主题。

……但是紧张对的救亡需求带来了准备的不足,并往往忽视了对封建主义的严峻斗争。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很不成熟的状态下被推上历史舞台的。

”这种“不成熟”的核心体现是(  )

A.军事准备不足B.政治经验短缺C.思想理论肤浅D.经济基础薄弱

8.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引起了中国社会的重大变化。

为挽救民族危机,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了努力和探索。

下列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口号

B.清政府谕令各省“多设织局,广为制造”

C.台湾人民“呜啰罢市”,发布檄文“绝不拱手让台”

D.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开展维新变法运动

9.1875年法国宪法规定:

“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

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当时的法国(  )

A.内阁只对总统负责B.实行民主共和制C.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D.奉行分权制衡原则

选项

史实

推论

A

1794年热月政变。

雅各宾派上台,法国大革命达到高潮。

B

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资产阶级政体的确立必然有一个由军事独裁发展到民主的曲折过程。

C

1864年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

欧洲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D

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重新阐释三民主义。

孙中山实现了自己人生的转折,促进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10.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

下表是近代民主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其中史实与推论相符合的是(  ) 

11.1915年底,梁启超撰文说:

“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

”这说明此时的梁启超(  )

①反对民主共和制,主张君主立宪制②思想与时俱进,政治上更趋进步

③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④反对帝制,维护民主共和制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12.它宣告了一个国家的诞生,它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它推动了法国大革命和亚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它”是(  )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C.《人权宣言》 D.《拿破仑法典》

13.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嗣位法”规定,国王所做的一切决定须由枢密院成员,即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

该法案反映的此时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不包括(  )

A.议会权力高于王权B.枢密院具有行政权

C.司法权独立于王权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14.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

“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

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

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

”材料反映了美国民主政治中的(  )

①人民主权原则 ②邦联制原则 ③分权制衡原则④民主共和原则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5.1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逊位诏书,宣布退位,有人因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这一观点认为中英两国的“光荣革命”(  )

A.都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的流血牺牲

B.都以温和的方式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

C.都保留了君主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都以非暴力方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16.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治派别。

下表中的言论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他们的共同诉求是(  )

人物

言论

李鸿章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郑观应

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梁启超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陈独秀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启蒙与救亡并重B.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C.实现工业化,自强求富D.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亡

17.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把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的同时,都不尽照抄照搬,而是有所损益变通。

其中孙中山领导建立的民主政体,对美国政体最为显著的变通是(  )

A.责任内阁处于权力中心  B.三权分立的权力分配

C.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  D.主权在民的民权原则

18.1911年12月日本《朝日新闻》刊登的一封信写道:

“一旦共和政府建立起来,人民的捐税负担会比现在更重。

甚至就这一点而言,共和政府也不可能统治中国。

中国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如何筹措外债使国家免于破产。

”材料表明(  )

A.中国政治民主化缺乏经济基础B.日本为干涉中国内政制造舆论

C.实业救国是共和政府必然的选择D.中华民国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

19.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

“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

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

”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20.郭嵩焘说: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这表明他(  )

A.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

B.批评洋务派与日本在学习西方问题上都没有触及根本

C.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学习西方技术

D.认为既要学习西方技术,又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21.17世纪90年代,英国开始从议会的多数党派中遴选阁员,组织行政班底,为国王提供咨询。

这一举措(  )

A.标志责任制内阁正式形成B.为《权利法案》的颁布奠定了基础

C.表明国王仍然具有行政权D.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会席位

22.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

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

它赞美的是(  )

A.联邦体制 B.分权制衡原则C.共和制度D.主权在民原则

23.下列有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宣布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影响,并为我国后来的制宪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蓝本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时候具有现实针对性

24.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

“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这表明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二、材料解析题(共4题,总计52分。

其中25、26为必答题,27、28为选答题。

必答题25题15分,26题26分,共计41分;选答题27题11分,28题11分,选择其中一道答题,共计11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共15分)

材料一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桑弘羊的主持下普遍推行均输法,郡国设均输官掌其事,受大农(即管钱财、粮食的长官)节制。

均输官负责将各郡国应缴贡物统一折价征收当地土特产品,一部分运往京师,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售地将所得继续收购特产,易地辗转贩卖……同时又实施平准法,在京师设平准官,集中管理各地运至均输货物和大农所掌握其余物资,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卖出或买进,达到调剂供需、平抑物价的目的。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

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方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

“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贷款的方法刺激经济之成长。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桑弘羊实施均输法和平准法的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王安石对桑弘羊的理财措施有哪些借鉴与发展?

(9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王安石在理财方面的特点。

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未完全做到“不加税而国用足”,请谈谈你的认识。

(6分)

26.思想文化的传承与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共26分)

材料一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中国、古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繁荣,当时的思想家们流传下了许多名言。

国别

人物

观点或名言

古希腊

普罗塔哥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中国

孔子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孟子

“仁则荣,不仁则辱”

材料二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

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

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

卢梭的天赋人权说、赫胥黎的进化论对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来说,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文池《思想的灵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和中国思想家的核心主张。

(4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启蒙思想家在政治领域提出的建议的核心内容。

(4分)在其影响下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6分)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4分)如何历史地、辩证地看待材料三反映的文化融合现象。

(4分)

(4)以上三则材料,作为学习研究人文主义的史料,你认为哪则材料更科学、史学价值更大?

(2分)说明你的理由。

(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共11分)

材料一明治维新后,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把全国的农业也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

因此,新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就是必须解决土地问题……明治政府在农民斗争的压力下,担心丧失“民心”,可又害怕真正彻底的土地革命,终于采取了自上而下实行改革的办法。

——伊文成等著《明治维新史》

材料二在东方后进国的日本,资本原始积累这一历史过程,与英国和其他西欧先进国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日本地主制度下的资本原始积累,其主要特点不是农民生产手段的被完全剥夺,而是农民剩余产品(剩余劳动)的被剥夺。

其剥夺的主要方式,是国家征收地税。

——万峰《日本资本主义史研究》

材料三改革中获益最多的是地主阶级,地主的地租直接来自佃农的剩余劳动以及部分必要劳动,而不是来自农业资本家的超额利润,这种地租显然带有封建地租的色彩。

而地税改革给广大佃农带来的却只有苦难,……地税改革后的日本农村,每年都有大批农户丧失土地,或沦为佃户,或加入城市产业后备军的队伍。

——穆良平《日本地税改革探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明治维新后日本农业改革的背景。

(3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中日本地税改革的作用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在土地和地税改革方面的相关内容。

(6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明治维新期间的农业改革。

(2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共11分)

材料一……四、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五、必须保证共产党员在政权中占领导地位,因此,必须使占三分之一的共产党员在质量上具有优越的条件。

只要有了这个条件,就可以保证党的领导权,不必有更多的人数。

……

十一、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选举政策,应是凡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男女、信仰、党派、文化程度,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产生,应经过人民选举。

——毛泽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1940年3月)

材料二1.各方代表由各方自己推选,人数应按各方所代表的实际力量比例规定。

2.国事会议应于最近期间召开。

3.国事会议根据革命三民主义的原则,必须通过切合时要、挽救危机的施政纲领以彻底改变国民党所执行的错误政策。

4.在共同施政纲领的基础上,成立各党派的联合政府,以代替目前的一党专政的政府。

5.联合政府有权改组统帅部,成立联合统帅部。

6.联合政府成立后,立即准备于最短期间内召开真正人民普选的国民大会,以保证宪政的实施。

——周恩来《如何解决》(1944年“双十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主张的政权民主保障手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中国共产党对“政党在政权中的领导地位”的认识。

(7分)

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答题纸

必答题

25.

26.

选答题(27或28)

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商鞅变法

【解析】“灵渠”是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秦朝后,为统一岭南而开凿,所以③在时间上不正确,排除含③的选项,即可知答案为B项。

【答案】B

2.【考点】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商鞅变法;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康熙帝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和康熙帝相关措施的作用。

A项“废除封国采邑制”说法错误;B项结论说法错误,应是增加了国家的赋税;青苗法的实施具有增加财政收入和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的作用,故C项正确;D项结论“确定了”说法错误。

【答案】C

3.【考点】商鞅变法

【解析】商鞅变法严禁私自移动田界,以法律形式确定土地所有权,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答案】D

4.【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当时社会战乱的年代,北魏统一北方后,改革促进经济恢复与发展,应主要体现在农业与人口方面,A项符合史实,正确;B项“著名商业中心”说法错误;棉纺织业的发展应追溯于元朝,C项排除;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是在宋代,D项排除。

【答案】A

5.【考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解析】抓住关键词“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意即意味着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选项是1861年俄国改革的影响并且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均要选,根据所学俄国农奴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也就扩大了国内市场,故①正确;农民获得了自由,也就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故②正确;改革内容之一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也就意味着地方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③正确;改革并未结束沙皇君主专制,故④错误;村社管理农民的制度在改革之前既已存在,故⑤错误,据此正确答案选A项。

【答案】A

6.答案:

A

7.【考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解析】抓住限制词“核心”,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成熟表现是多方面的,其核心应归于经济基础的薄弱,也就是民族工业发展不充分,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为民族资产阶级不成熟的表现,但不符合题目“核心”这一要求,故A、B、C三项错误。

【答案】D

8.【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甲午中日战争;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解析】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支付赔款,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故B项符合史实;台湾人民开展反割台斗争,故C项符合史实;康有为等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主张拒签《马关条约》,变法自强,故B项符合史实;甲午战争结束于1895年,而孙中山于1894年成立“兴中会”,故A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A

9.【考点】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解析】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议会制共和制。

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

总统提名产生的内阁也要对议会负责,故A项错误。

【答案】A

10.【考点】国民革命;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法国热月政变结束了雅各宾派的统治,故A项错误;拿破仑建立的第一帝国是军事独裁性质,体现不出由军事独裁向民主的发展历程,故B项错误;欧洲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是欧洲三大运动,不是第一国际,故C项错误;国民党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与史实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D

11.【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解析】材料反映了梁启超赞成现行的民主共和政体,反对君主立宪制,故①错误,④正确;材料体现了梁启超思想和政治的进步,故②正确;梁启超主张国家的政体形式,与新文化运动旗手无关,故③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12.【考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宣告一个国家诞生”、“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民主共和国的原则”、“推动法国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综合这些条件可以判断为美国1776年通过的《独立宣言》,其他三部文件皆与题意不符,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13.[解析] 本题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1721年,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开始逐渐形成,英国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D项错误,符合题意;“嗣位法”由英国议会通过而实行,可知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国王所做的一切决定须由枢密院成员,即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可知枢密院成员,即政府大臣拥有了行政权,B项正确,可以排除;由“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可知,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14.[解析] 本题考查美国的政治制度。

由所学知识可知“两种政府”为州政府和联邦政府,邦联制是美国独立之初的体制,它与“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不符合,②错误。

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15.[解析]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

英国的革命之所以称为“光荣革命”是因为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和社会动荡,所以中国辛亥革命被称为“光荣革命”也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符合题意的是A项;B、C、D三项不能体现其共同特征,排除。

[答案] A

16.[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的思想解放潮流。

具有启蒙性质的应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洋务派不在此列,排除A项;洋务派主张维护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C项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

答案为D。

[答案] D

17.[解析] 本题考查民国初期政体的特点。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但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孙中山又进行变通,强调实行责任内阁制,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

[答案] A

18.[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如果中国建立共和政体,人民的经济负担会更重;即使建立形式上的共和政体,由于没有经济实力的支撑,这个国家也会破产。

可见,政治民主化需要经济实力的保障。

故A项符合题意。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日本要干涉中国内政,排除B项;当时共和政府尚未建立,排除C项;材料信息旨在强调经济基础对共和政体的影响,且当时中华民国尚未建立,故D项不正确。

[答案] A

19.[解析]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信息“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表明康梁认识到了启发民智的重要,A项正确。

“各国之革政”说明康梁吸取了国外改革的经验,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说法错误,维新变法并没有充分发动民众,更说不上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答案] A

20.[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

据材料中的“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可知作者主张既要学习洋人的“末(科技)”又要学习洋人的“本(政治)”,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

[答案] D

21.[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英国议会遴选出的阁员为国王组织行政班底提供咨询,可见此时英国国王仍然具有行政权,故答案选C项。

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排除B项;1832年,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排除D项。

[答案] C

22.[解析] 本题考查对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联邦体制的评价,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万世联合船主”代表了统一的联邦政府,“十三包”代表当时美国的十三个州,“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则指地方对抗中央、地方之间各自为政局面的结束,故材料体现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联邦体制,由此可见A项正确。

[答案] A

23、答案:

A

24、答案:

C

二、材料问答题

25.

【考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

(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归纳总结即可得出答案。

主要从平抑物价、稳定社会、增加政府收入、互通有无加强经济联系等角度着手分析作用;而王安石变法理财方面与桑弘羊理财措施最接近的就是市易法,结合所学,很明显对桑弘羊的均输法和平准法都借鉴了。

除了市易法,王安石变法的发展回答其他变法富国方面的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