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08741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1.docx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1.docx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1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二种语言类型:

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

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

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论据形式: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三种感情色彩:

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

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 论据、 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

简明、连贯、得体。

第三部分四种文学体裁:

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句子的四种用途:

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五种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六种说明方法:

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

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慨括←→具体⑤部分←→整体    ⑥主要←→次要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

①成分残缺 ②搭配不当 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④前后矛盾 ⑤语序不当 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一、掌握说明方法。

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模式:

方法+效果+特征

“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1分类别:

把……分别加以说明,显得条理清楚

2引用:

引用……,突出了……既增强了说服力,也增强了趣味性

3打比方:

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作诠释:

对……进一步解释说明,让读者对……有进一步的认识.

5举例子:

具体说明……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6下定义:

准确而简明地揭示了……的本质特点,使说明更加严密。

7作比较:

把……和……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8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9.列图表:

具体说明了……特点,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10.摹状貌:

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显得生动活泼.

二、感悟说明语言。

修饰性、限制性词语(如:

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更、也许、常常、在当时、绝大部分、主要、几乎……)能否删除或替换,为什么?

语言准确类答题方法:

1.“××”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

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2.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

这样的题目分四步:

A:

判断,一般是不能删

B:

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C.比较:

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等

D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

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答题模式:

不能删。

因为“××”词表示……,删掉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这与文意不符。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三、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子、提建议、说看法或畅想未来.

 1、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1)象征(托物言志):

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

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

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

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

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

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

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

作用:

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

记叙文:

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

强化××论点。

散文:

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

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

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

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

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第九部分语文答题思路

一、总用:

1、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2、描写景物的角度: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3、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反衬(先言他物,反写本物);

4、描写(或抒情)方式:

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5、叙述方式:

概括叙述(总说)、细节描写;

6、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

动词: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

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一般、可能、有时、通常等):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合。

(若是说明文再加上“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7、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几句话)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从远到近、由背影到面容等,视具体情况而定)的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下)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4)这些词语的顺序在语气上是层进的,调换就不能体现了。

8、两种语言类型:

口语(自然,亲切)与书面语(准确,优美);

9、三种人称: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10、词语三种感情色彩:

褒义、贬义、中性;

11、语言运用的三原则:

简明、连贯、得体;12、四种文学体裁: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13、四种句子类型(句式):

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顺序

顺叙:

1、以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记叙,如《一面》。

2、以事物或观察的空间顺序记叙,如《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

作用:

脉络清楚,条理分明。

倒叙:

先写结局,再追述顺序叙述事情经过,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插叙:

暂时中断中心事件的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如《同志的信任》。

作用:

对缘由做补充,对人物做介绍。

方法

叙述:

对事情原委、始末作直接的介绍、说明和交待,基本表达方式

描写:

对人、事、物、景作具体、形象的刻画:

人物描写肖象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景物描写 :

交待环境 烘托气氛 表现心理 抒发感情

细节描写:

具体 生动

夹叙夹议:

叙述或描写中穿插分析或评论。

抒情:

对感受和感情的抒发、表达。

直接抒情,直接抒发歌人或作者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通过记叙、描写、或议论来抒发感情。

说明文知识点

特点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叙述、描写、议论。

以解说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类别等或物理的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内容。

以客观、准确为基本要求,一般不表示作者的感情倾向。

  

分  类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

解释、介绍实体性事物,如《中国石拱桥》。

事理说明文:

解释、说明抽象性事物,如《死海不死》。

  

按写作方法分介绍性说明文:

一般是介绍实体(建筑、用品等)事物,《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描述性说明文:

说明与描述结合,形象具体地说明事物,具有一定的文艺色彩,如《看云识天气》。

记述性说明文:

说明结合记述,常用以说明事物的发展或生产操作过程《缩微图书》

阐释性说明文:

说明结合议论,阐释抽象的事理,《沙漠进军》。

按功用范围分一般说明文:

说明一般事物或事理的说明文,如《统筹方法》

科技说明文:

说明文科技产品或高新科技知识的说明文,如《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

应用说明文:

以说明书、简介、规则、为主要样式的说明文,如《从宜宾到重庆》。

  

方  法下定义:

用判断句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简明、概括的说明

举例子:

列举实例对事物作具体的说明

分类别:

按照一定标准、角度对较复杂的事物进行分类,再逐一说明

打比方:

运用比喻方法,对事物或势力进行形象化的说明

作比较:

将此事物与彼事物进行比较,说明此事物的特征,作比较有横向比较(类比对比)和纵向比较两种

作引用:

引用经典、文献、名言、诗词、歌谣、传说等进行说明

列数字:

确数,用准确的数字资料加以说明。

概数,用概数对事物作准确说明

列图表;通过画图,照片或列表的形式对事物进行说明  

顺              序 

空间空间方位、地点位置的转换顺序如东西南北中、前后左右等。

如《故宫博物院》

时间以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说明,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逻辑1、现象-本质2、特点-用途3、原因-结果4、整体-部分5、主要-次要6、概括-具体如《大自然的语言》

小说三  要  素

  1、人 物     人物生活的关系:

塑造人物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可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迹,也可杂取许多人的特点合为一个典型人物。

 塑造人物的手段:

描写人物外貌、心理、语言、行动;可以概括介绍或具体描绘;可以正面着笔或侧面烘托;在文中可适当插入议论或抒情。

2、情 节  故事情节的作用:

与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

 故事情节的来源: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故事情节的过程: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3、环 境        环境描写的作用:

人物活动的天地,人物思想性格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

       环境描写的种类:

社会环境:

提示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

内容--地点、时间、季节、气候及景物。

    作用――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心情,渲染气氛。

        对环境描写的要求:

要典型。

以诗歌体裁为分类标准

古代诗歌近代诗

绝句:

特点——每首四句,一般双句押韵,有的首句入韵.分类——五言绝句.特点,每句五字.七言绝句.特点,每句七字.

律诗.特点――每首八句,两句一联,中间两句必须对仗,押韵同句。

分类——五言律诗。

特点,每句五字。

七言律诗。

特点,每句七字。

词又称长短句。

特点略,如《忆江南》

古诗(古体诗、古风)字句较自由,如:

《敕勒歌》、《木兰诗》、《卖碳翁》。

新诗自由诗,如《有的人》。

自由诗有的押韵(不一定一韵到底,可中途换韵,但每节要押韵),也有的不押韵。

散文诗:

形式是散文,但有诗的意境,如《海燕》

二、记叙顺序

1.顺叙:

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

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

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

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

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比如:

回忆往事)作用:

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

3、行动(动作)描写: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

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3、为下文××埋下伏笔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6、点题7、前后照应8、首尾呼应

九、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渲染××气氛2、烘托人物××性格(感情)3、点明××中心(揭示主旨)4、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十、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1、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

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特别是抒情散文中)3、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

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十一、概括段意

(1)摘句法:

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

例1:

(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

(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例如2:

(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如3:

(议论文)运用××论证方法(或论据)+从××角度(方面)+论证了××观点。

例如4:

(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

(3)合并法:

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合组合成句。

第三部分  

小说

一、小说三要素

1、人物2、情节

3、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A、开端:

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B、发展:

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C、高潮:

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D、结局:

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总的作用:

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A、叙述:

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

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

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

他走了。

 例2:

我们爬上了山。

   B、描写: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

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例1: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例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

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

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

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说明文

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A、题目B、首段C、关键词句(比如:

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说明方法分类和标志分类和作用:

   一、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二、分类别: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三、打比方:

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列数字:

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五、作比较:

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六、下定义:

简明周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本质和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七、列图表:

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八、引言论: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⑴下定义:

……是……,这就是……,叫……⑵分类别:

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⑶举例子:

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⑷作比较:

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⑴空间顺序:

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

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

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

总-分;分-总;总-分-总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

D、由现象到本质。

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1、说明性语言的特点:

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

生动).

6、说明文分类1按说明对象分:

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2按语言特点分:

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第五部分   散文(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一、要把握文章"线索".

   二、要抓住散文的"文眼".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键性词语。

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

   三、要借助想像领会作品的内涵。

   阅读散文就要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

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

   四、要体会散文的意境。

   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织,以唤起读者的联想,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想象、联想和象征手法的运用3、细处落笔,以小见大。

4、侧面暗示。

   五、要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从修辞方法或者表达方式分析)1、品味散文语言朴实自然美。

2、品味散文语言的含蓄美。

3、散文语言富有音乐美,具有诗情画意,.

六、散文特点:

"形"(材料)散而"神"(中心)不散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